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据首诊影像学表现构建模型预测低级别膝关节软骨下功能不全性骨折进展
1
作者 宋绍文 李晓静 +3 位作者 王凤 郭会利 刘玉珂 张斌青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5-590,共6页
目的根据膝关节软骨下功能不全性骨折(SIFK)首诊影像学因素构建模型,预测其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低级别(1级或2级)SIFK患者,根据1年后SIFK分级将其分为进展组(进展为3级或4级,n=30)及无进展组(仍为1级或2级,n=30);比较2组首诊临床... 目的根据膝关节软骨下功能不全性骨折(SIFK)首诊影像学因素构建模型,预测其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低级别(1级或2级)SIFK患者,根据1年后SIFK分级将其分为进展组(进展为3级或4级,n=30)及无进展组(仍为1级或2级,n=30);比较2组首诊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首诊影像学表现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低级别SIFK进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预测价值,并与单一预测因素进行比较。结果组间胫骨内翻角、胫骨后倾角(PTS)、病变髁软骨损伤分级、内侧半月板挤压距离、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损伤及撕裂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首诊影像学所见PTS、病变髁软骨损伤分级和内侧半月板挤压距离构建的预测低级别SIFK进展的回归模型为Logit(P)=-0.561+0.300×PTS(°)+1.702×病变髁软骨损伤分级+0.874×内侧半月板挤压距离(mm),其AUC为0.962,高于任意单一预测因素(P均<0.05)。结论根据首诊影像学所见PTS、病变髁软骨损伤分级和内侧半月板挤压距离构建的回归模型预测低级别SIFK进展的价值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软骨疾病 磁共振成像 X线透视检查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2
作者 李登宇 张丽丽 +2 位作者 宋青凤 张国庆 张斌青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162-164,共3页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损伤机制并提高临床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临床最终诊断为AS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损伤机制分为创伤性骨折和非创伤性骨折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损伤机制并提高临床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临床最终诊断为AS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损伤机制分为创伤性骨折和非创伤性骨折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骨折部位、累及范围、是否合并脊髓损伤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总结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56例患者,其中创伤性骨折32例,非创伤性骨折24例,经影像学分析及比较两组患者脊柱骨折发生部位、是否经椎间盘骨折、是否合并脊髓损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否累及三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患者伴发的脊柱骨折,依不同受伤机制可分为创伤性骨折和非创伤性骨折,二者的发生部位、伴随损伤及影像学特征均有差异,综合应用CT和MR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减少漏诊,并做出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骨折 诊断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3
作者 赵颖 陈亚玲 张斌青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分析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脊柱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证实的25例脊柱椎体及附件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2例行DR检查,23例进行CT检查(其中4例行增强检查),25例行MR检查(其中13... 目的分析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脊柱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证实的25例脊柱椎体及附件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2例行DR检查,23例进行CT检查(其中4例行增强检查),25例行MR检查(其中13例行增强检查),5例行全身核医学检查(其中3例局部图像融合检查),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总结规律。结果25例患者,发生于颈椎4例,胸椎8例(其中1例胸椎病变累及相邻2个椎体及附件),腰椎9例,骶椎4例。骶椎以外21例同时侵犯椎体及椎板,其中5例以附件为中心累及椎体。DR中19例表现为低密度影,其中3例见“皂泡”样改变,14例单侧椎弓根环不完整或消失,1例双侧消失,5例椎体压缩骨折并其中1例椎体滑脱;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密度不均匀减低,8例病灶边缘见局限性硬化缘,7例见骨嵴;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为主,T2WI等、高或高、等、低混杂信号,22例见软组织肿块,5例椎体压缩骨折并其中1例椎体滑脱,其中2例椎体呈“哑铃”形改变;5例全身骨扫描表现为病变区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其中3例局部图像融合表现为病灶边缘不完整环形放射性核素浓聚。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有一定影像学特征,综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可提高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巨细胞瘤 影像诊断
下载PDF
早期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的MRI特征
4
作者 赵颖 张斌青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创伤性骨化性肌炎(MOT)的MRI特征。方法选取9例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早期MOT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9例中病灶位于大腿5例,小腿3例,臀部1例。MRI检查表现:T_(1)WI呈等信号7例,等、稍低混杂信号2例;T_(2)WI或FS T_(2)WI呈等高... 目的探讨早期创伤性骨化性肌炎(MOT)的MRI特征。方法选取9例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早期MOT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9例中病灶位于大腿5例,小腿3例,臀部1例。MRI检查表现:T_(1)WI呈等信号7例,等、稍低混杂信号2例;T_(2)WI或FS T_(2)WI呈等高混杂信号8例,高信号1例且边界不清,9例周围见大片状水肿,呈羽毛状,水肿率>2.5(9/9),2例边缘见不规则线状低信号环;增强扫描呈弥漫性明显强化(5/5)。结论病变周围大片羽毛状水肿,水肿率>2.5,增强扫描呈弥漫性明显强化为MOT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性肌炎 磁共振成像 病理
下载PDF
^(99)Tc^m-MDP SPECT/CT图像融合诊断隐匿性骨折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斌青 宋青凤 +2 位作者 刘玉珂 郭会利 张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7-590,共4页
目的探讨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隐匿性骨折患者的SPECT/CT资料,所有病灶均以病理学诊断或6个月以上的影像学随访为最终诊断结果,依据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对隐匿性骨折进行分类,观察其影像学特征。... 目的探讨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隐匿性骨折患者的SPECT/CT资料,所有病灶均以病理学诊断或6个月以上的影像学随访为最终诊断结果,依据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对隐匿性骨折进行分类,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54例中,SPECT/CT诊断隐匿性创伤骨折或隐匿性骨内骨折12例,发现病灶58处;疲劳骨折6例,发现病灶8处;衰竭骨折36例,发现病灶72处。结论 SPECT/CT能在明确诊断骨折的基础上作出分类诊断,有助于隐匿性骨折的早期诊断及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腰背肌筋膜炎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6
作者 张斌青 张敏 +1 位作者 郭会利 刘玉珂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4期108-109,共2页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等导致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引起的腰背部疼痛不适,目前临床尚无影像学诊断标准。本文对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红外热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等导致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引起的腰背部疼痛不适,目前临床尚无影像学诊断标准。本文对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红外热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背肌筋膜炎 红外热像图 热成像技术 诊断标准 应用 组织发生 慢性劳损 疼痛不适
下载PDF
冰敷干预动态观察在红外热成像诊断软组织及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斌青 张敏 +2 位作者 郭会利 刘玉珂 杨静 《中医正骨》 2015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冰敷干预动态观察在红外热成像诊断软组织及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软组织损伤患者,男31例,女27例。年龄16-69岁,中位数39.5岁。周围神经损伤25例,其中桡神经损伤11例、尺神经损伤8例、腓总神经损伤6例;肌筋膜... 目的:探讨冰敷干预动态观察在红外热成像诊断软组织及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软组织损伤患者,男31例,女27例。年龄16-69岁,中位数39.5岁。周围神经损伤25例,其中桡神经损伤11例、尺神经损伤8例、腓总神经损伤6例;肌筋膜慢性损伤33例,其中腰背肌筋膜炎21例、网球肘7例、胸锁乳突肌炎2例、肩周炎3例。先应用红外热成像仪采集患者病变部位及健侧对应部位静息状态红外热成像图,然后以自制冰袋对病变部位及健侧对应部位冰敷5 min,分别于冰敷结束后0、5、10、20 min采集红外热成像图,定性分析病变部位冰敷后的温度变化。结果:50例患者的静息状态红外热成像图显示异常,8例未见明显异常,其中周围神经损伤2例、肌筋膜慢性损伤6例;冰敷干预后动态观察,58例患者病变部位温度恢复均与周围或健侧正常组织不一致。结论:冰敷干预后动态观察红外热成像图上组织温度恢复的速度和程度,能准确辨别出病变软组织,为软组织损伤及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红外热成像 冰敷 皮肤温度
下载PDF
负重位MRI在腰椎退行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斌青 张敏 +2 位作者 刘玉珂 郭会利 杨静 《中医正骨》 2014年第4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负重位MRI在腰椎退行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G-SCAN 0.25 T永磁型被动匀场MRI扫描仪,对35例腰腿痛患者(2例神经性跛行,11例下腰痛,22例坐骨神经痛)进行仰卧位(0°)和负重位(90°)腰椎检查,扫描范围为L3... 目的:探讨负重位MRI在腰椎退行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G-SCAN 0.25 T永磁型被动匀场MRI扫描仪,对35例腰腿痛患者(2例神经性跛行,11例下腰痛,22例坐骨神经痛)进行仰卧位(0°)和负重位(90°)腰椎检查,扫描范围为L3-S1。在横断位图像上观察并测量L3-4、L4-5、L5S1椎间盘水平硬膜囊面积、椎间孔前后径;矢状位图像上测量脊柱失稳及滑脱程度。与仰卧位图像相比,如果负重位图像出现硬膜囊面积缩小(〉15 mm^2)且降至75 mm^2以下、椎间孔前后径变小且〈3 mm、椎体失稳或失稳程度加重3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即认为负重位MRI检查提供了附加信息。结果:35例患者中18例发现附加信息,其中13例为坐骨神经痛患者、4例为下腰痛患者、1例为神经性跛行患者;硬膜囊面积缩小(〉15 mm^2)且降至75 mm^2以下14例、椎间孔前后径变小且〈3 mm 6例、腰椎失稳或失稳程度加重4例,未见滑膜囊肿。与仰卧位检查时相比,35例患者105个椎间隙在负重位检查时硬膜囊面积均不同程度缩小:L3-4水平硬膜囊面积缩小(16.90±4.56)mm^2,L4-5水平硬膜囊面积缩小(15.80±2.89)mm^2,L5S1水平硬膜囊面积缩小(7.9±1.24)mm^2;33个椎间盘水平的硬膜囊面积减少15 mm^2以上,且减少至75 mm^2以下。结论:与常规MRI相比,负重位MRI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腰椎生理及病理状态下椎间盘、硬膜囊及椎间孔等的状态,可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负重 腰腿痛 椎间盘退行性变
下载PDF
高温红外热图的分型及对冷热治疗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斌青 王军辉 +4 位作者 郭会利 刘玉珂 李培岭 秦庆广 张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目的 :探讨骨关节系统疾病表现为高温红外热图的分型及对冷热治疗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 :对325例骨关节系统疾病患者表现为高温的红外热图资料进行分析,主要观察热图的色阶梯度及边界清晰度,对其进行分类。结合临床,针对不同的热型选择... 目的 :探讨骨关节系统疾病表现为高温红外热图的分型及对冷热治疗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 :对325例骨关节系统疾病患者表现为高温的红外热图资料进行分析,主要观察热图的色阶梯度及边界清晰度,对其进行分类。结合临床,针对不同的热型选择冷或热疗,疗程结束后,依据患者症状与体征改善程度确定高温红外热图分型的存在,以及其对冷热治疗选择的指导价值。结果:325例患者表现为高温充血型72例,病灶区主体为均匀红色,周围依次为黄色、黄色与绿色过渡带,过渡带之间存在交叉,平均温度(33.43±0.45)℃;高温淤血型127例,病灶区主体为红色,边界相对清晰,周围无明显的色阶混杂存在,平均温度为(33.41±0.35)℃;高温混合型126例,病灶主体为红色,但其内存在浅黄色区,两者边界清或不清,平均温度(33.38±0.32)℃,三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2例充血型先冷疗、后热疗,127例淤血型热疗,126例混合型冷热交替治疗。疗程结束后,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治疗中间无疼痛出现,有效率100%。结论:高温红外热成像图可分为充血型、混合型、淤血型3类。此分型可为临床冷热治疗的选择提供客观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疗 热疗 骨与关节 红外热成像 高温
下载PDF
^(99)Tc^m-MDPSPECT/CT诊断钳夹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斌青 刘云 +1 位作者 郭会利 张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99)Tc^m-MDPSPECT/CT诊断钳夹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似钳夹型FAI的85例患者(共96个发病髋关节)行^(99)Tc^m-MDP SPECT/CT检査,并进行图像分析。最终由手术或6个月以上的随访资料确诊。分别计算CT、SPEC... 目的探讨^(99)Tc^m-MDPSPECT/CT诊断钳夹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似钳夹型FAI的85例患者(共96个发病髋关节)行^(99)Tc^m-MDP SPECT/CT检査,并进行图像分析。最终由手术或6个月以上的随访资料确诊。分别计算CT、SPECT和SPECT/CT评价钳夹型FAI的诊断效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6个髋关节中,临床最终确诊有钳夹型FAI 87个。CT、SPECT和SPECT/CT显像对钳夹型FAI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7.01%(67/87),95.56%(84/87)、95.56%(84/87),特异度分别为44.44%(4/9)、100%(9/9)、100%(9/9),准确率分别为73.95%(71/96),96.88%(93/96)、96.88%(93/96)。三种方法诊断钳夹型FAI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PECT/CT融合显像和SPECT显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PECT/CT或SPECT显像与CT检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99)Tc^m-MDP SPECT/CT可灵敏、准确地诊断钳夹型FAI,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放射性核素显像
下载PDF
^(99)Tc^m-MDP SPECT/CT诊断骨骺早闭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斌青 刘玉珂 +2 位作者 郭会利 杨静 张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57-1560,共4页
目的探讨^(99)Tc^m—MDP SPECT/CT诊断骨骺早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x线平片随访确诊的骨骺早闭患儿^(99)Tc^m—MDP SPECT/CT资料,观察^(99)Tc^m-MDP SPECT/CT特征,评价其诊断骨骺早闭准确率。结果 25例骺早闭位于股骨近端1例... 目的探讨^(99)Tc^m—MDP SPECT/CT诊断骨骺早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x线平片随访确诊的骨骺早闭患儿^(99)Tc^m—MDP SPECT/CT资料,观察^(99)Tc^m-MDP SPECT/CT特征,评价其诊断骨骺早闭准确率。结果 25例骺早闭位于股骨近端1例、股骨远端11例、胫骨近端6例、胫骨远端7例。X线平片随访显示25例骺板均全部闭合。CT显示骨骺全部闭合11例,部分早闭6例,不能明确诊断8例;^(99)Tc^m-MDP SPECT/CT融合图像显示25例均为骺板全部闭合,患肢骺板软骨处无放射性浓聚或较淡斑片状放射性浓聚,诊断准确率为100%(25/25)。结论 ^(99)Tc^m-MDP SPECT/CT能早期准确显示骨骺早闭部位、程度和范围,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骨骺 骨骺早闭
下载PDF
^(18)F-FDG PET/CT对不明原因发热病因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斌青 张永学 +2 位作者 吴涛 孙逊 安锐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4-696,共3页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对不明原因发热(FUO)的影像学表现及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检查未能明确诊断FUO病因的45例患者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根据病理检查或临床随访结果分析18F-FDG PET/CT显像结果,测...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对不明原因发热(FUO)的影像学表现及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检查未能明确诊断FUO病因的45例患者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根据病理检查或临床随访结果分析18F-FDG PET/CT显像结果,测量异常摄取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SUVmax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45例患者中35例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发现至少有1处异常放射性浓聚灶,随访证实其中9例为恶性肿瘤,26例为感染或炎性病变,二者病变的SUVmax分别为6.09±1.46和2.57±1.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67,P<0.05);10例18F-FDG PET/CT显像阴性患者,6例病因不明,4例为风湿性疾病。18F-FDGPET/CT显像有助于临床FUO病因诊断。结论:全身18F-FDG PET/CT显像在其它检查方法未能明确诊断FUO病因时,可为临床进一步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原因不明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肿瘤
下载PDF
老年人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斌青 宋青凤 +2 位作者 刘玉珂 陈亚玲 张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影像资料,56例均行CT检查,其中32例行MRI检查,14例行SPECT-CT图像融合检查。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CT和MRI的检出率行...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影像资料,56例均行CT检查,其中32例行MRI检查,14例行SPECT-CT图像融合检查。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CT和MRI的检出率行χ2检验。结果:①56例患者中,病灶位于颈椎3例,胸椎26例,腰椎22例,胸腰段3例,腰骶椎2例。②48例椎间盘受累;123个椎体骨质破坏,92个分布于椎体边缘,31个累及全椎体;椎旁脓肿38例,29例脓肿范围不超过2个椎体。③CT和MRI对骨质破坏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P=0.183);椎间盘受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P=0.009);椎旁脓肿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P=0.009);死骨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0.032)。④SPECT-CT:6例显像剂浓聚于骨质破坏周缘;8例相邻椎体的显像剂异常摄取。结论:CT、MRI、SPECT结合应用可全面反映老年人脊柱结核的病理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为其准确诊断及病情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结核 脊柱 诊断显像
下载PDF
腺病毒载体携带HSV1-TK报告基因感染BMSCs后摄取^(131)I-FIAU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斌青 吴涛 +1 位作者 孙逊 安锐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用内部核糖体进入序列(IRES)将报告基因单纯疱疹I型病毒胸苷激酶(HSV1-TK)和治疗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连接,双启动子法将TK-IRES-BDNF与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包装到重组腺病毒载体中,得到Ad5-TK-IRES-BDNF-EGFP,扩增、纯化、... 用内部核糖体进入序列(IRES)将报告基因单纯疱疹I型病毒胸苷激酶(HSV1-TK)和治疗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连接,双启动子法将TK-IRES-BDNF与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包装到重组腺病毒载体中,得到Ad5-TK-IRES-BDNF-EGFP,扩增、纯化、测定病毒滴度;以感染复数(MOI)为0、50、100、150、200、250感染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以重组腺病毒Ad5-EGFP为无效对照病毒。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感染细胞的绿色荧光细胞阳性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感染细胞增殖能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诱导感染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分化,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和2-△△CT法分析两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CT)。观察感染细胞对131I-FIAU的摄取情况。重组腺病毒Ad5-TK-IRES-BDNF-EGFP在MOI为150可高效感染BMSCs,感染细胞存活率>98%,且保持良好的神经元细胞诱导分化能力。RQ-PCR检测两目的基因随着腺病毒MOI增加表达增强,且TK和BNDF两基因的表达有良好的线性相关(r=0.973,P<0.05,n=3)。在前3h可见感染目的基因组细胞对131I-FIAU的摄取程度与时间呈正相关,3h感染目的基因组对131I-FIAU摄取率可达(31.42±0.46)%(n=3),随后增加不明显。各点感染目的基因组摄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3.06–173.83,P<0.05,n=3)。重组腺病毒载体能高效、低毒感染BMSCs,IRES介导两目的基因表达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本研究表明感染目的基因细胞可有效介导HSV1-TK摄取131I-FIAU,为后续放射性核素报告基因活体显像示踪转基因BMSCs治疗脑梗死提供了细胞水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基因 干细胞 基因治疗 腺病毒
下载PDF
应用图像融合技术诊断骨肿瘤——图像融合技术在骨与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九)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斌青 陈亚玲 +5 位作者 张敏 郭会利 赵栋 刘玉珂 王军辉 郭树农 《中医正骨》 2011年第5期32-35,共4页
骨肿瘤可分为原发性骨肿瘤和继发性骨肿瘤2大类。继发性骨肿瘤是骨骼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约30%~70%因恶性肿瘤死亡的患者在尸解时发现有骨转移[1]。在原发性骨肿瘤中,良性占50%,恶性占40%,肿瘤样病变占10%。医学影像学在骨肿瘤的诊断... 骨肿瘤可分为原发性骨肿瘤和继发性骨肿瘤2大类。继发性骨肿瘤是骨骼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约30%~70%因恶性肿瘤死亡的患者在尸解时发现有骨转移[1]。在原发性骨肿瘤中,良性占50%,恶性占40%,肿瘤样病变占10%。医学影像学在骨肿瘤的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X线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骨肿瘤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应用图像融合技术诊断骨骼无菌性炎症——图像融合技术在骨与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十二)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斌青 陈亚玲 +3 位作者 张敏 郭会利 刘玉珂 王军辉 《中医正骨》 2011年第8期26-29,共4页
炎症可分为感染性炎症和无菌性炎症两大类,无菌性炎症是具有血管活体组织的一种防御性反应^[1]。骨关节无菌性炎症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一大类疾病,多发生于过度活动或不当活动的关节,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抗生素治疗对其无效,目前... 炎症可分为感染性炎症和无菌性炎症两大类,无菌性炎症是具有血管活体组织的一种防御性反应^[1]。骨关节无菌性炎症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一大类疾病,多发生于过度活动或不当活动的关节,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抗生素治疗对其无效,目前多采取对症施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炎症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数字透视摄影术
下载PDF
负重位MRI对腰椎隐匿性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斌青 张敏 +3 位作者 郭会利 刘玉珂 李培岭 杨静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负重位MRI检查对腰椎隐匿性椎管狭窄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临床有神经功能障碍而常规MRI或CT检查无明显异常或影像征象与临床体征不一致的76例患者,患者行负重位MRI检查,观察分析下腰椎(L3~4、L4~5、L5~S1)椎管变化情况。... 目的:探讨负重位MRI检查对腰椎隐匿性椎管狭窄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临床有神经功能障碍而常规MRI或CT检查无明显异常或影像征象与临床体征不一致的76例患者,患者行负重位MRI检查,观察分析下腰椎(L3~4、L4~5、L5~S1)椎管变化情况。结果:76例患者228个椎间盘水平负重位MRI检查发现28例(36.84%)32个(14.04%)硬膜囊面积〈75 mm2。其中11个由椎间盘膨出或突出造成,10个由椎间盘病变与黄韧带共同作用造成,7个由椎体失稳或滑脱造成,4个由小关节半脱位造成。此外,负重位MRI还发现5例(6.58%)椎间盘极外侧型突出,14例(18.42%)23个椎间孔狭窄。结论:负重位MRI可弥补常规MRI或CT检查的不足,为腰椎隐匿性椎管狭窄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磁共振成像 负重
下载PDF
SPECT-DR图像融合在骨骼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斌青 张敏 +1 位作者 刘玉珂 郭会利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 :对比SPECT-DR、SPECT-CT 2种图像融合技术在骨关节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均行SPECT-DR、SPECT-CT检查的骨骼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68例发生于四肢骨,112例发生于躯干骨;以临床随访诊断为金标准,由... 目的 :对比SPECT-DR、SPECT-CT 2种图像融合技术在骨关节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均行SPECT-DR、SPECT-CT检查的骨骼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68例发生于四肢骨,112例发生于躯干骨;以临床随访诊断为金标准,由3名专家评价2种检查方法的图像,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0例患者,SPECT-DR融合图像的诊断符合率为70.36%,SPECT-CT为9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两者一致性较差(K=0.38)。168例发生于四肢骨骼,SPECT-DR融合图像的诊断符合率88.69%,SPECT-CT为9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两者一致性较好(K=0.77)。112例病变发生于躯干骨骼,SPECT-DR融合图像的诊断符合率42.86%,SPECT-CT为8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两者一致性较差(K=0.18)。结论:对四肢骨关节系统疾病患者如有必要进行图像融合检查时,应首选SPECT-DR,其诊断效能同SPECT-CT相当,且可适当减少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数字透视摄影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骨疾病 关节疾病 辐射剂量
下载PDF
重组质粒pcDNA3.1-TK-IRES-BDNF的构建及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19
作者 张斌青 安锐 +1 位作者 吴涛 孙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8-761,770,共5页
目的体外构建携带报告基因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和治疗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重组质粒载体pcDNA3.1-TK-IRES-BDNF,并检测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BMSCs,进行细胞免疫化学鉴定... 目的体外构建携带报告基因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和治疗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重组质粒载体pcDNA3.1-TK-IRES-BDNF,并检测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BMSCs,进行细胞免疫化学鉴定;应用PCR技术获得HSV1-TK、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BDNF的cD-NA序列,酶切后依次插入到pcDNA3.1的多克隆位点(MSC)中,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脂质体介导重组质粒pcD-NA3.1-TK-IRES-BDNF转染BMSCs,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目的基因表达。结果重组质粒pcDNA3.1-TK-IRES-BDNF经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与预期设计一致;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TK和BDNF在IRES介导下可同时表达。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TK-IRES-BDNF并在BMSCs中有效表达,为下一步核素活体示踪转基因BMSCs治疗脑血管疾病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报告基因 基因治疗
下载PDF
云克联合筋骨痛消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郭会利 王军辉 +4 位作者 郭树农 刘玉珂 张斌青 张敏 郭艳幸 《中医正骨》 2013年第6期24-28,共5页
目的:观察云克联合筋骨痛消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云克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60例。云克治疗组患者静脉滴注云克注射液,中药治疗组患者口服筋骨痛消丸,联合... 目的:观察云克联合筋骨痛消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云克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60例。云克治疗组患者静脉滴注云克注射液,中药治疗组患者口服筋骨痛消丸,联合治疗组患者静脉滴注云克注射液联合口服筋骨痛消丸,均连续治疗30 d。治疗结束后根据自拟影像学评价标准、潘中允制定的膝骨关节炎症状体征评分标准和安全性评价标准评定3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①影像学评价结果。膝关节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融合图像显示,云克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治疗后放射性核素浓聚范围和程度较治疗前轻度缩小,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放射性核素浓聚范围和程度较治疗前均显著缩小。云克治疗组显效4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中药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联合治疗组显效52例,有效6例,无效2例。3组患者影像学评价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98,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校正α'=0.017),联合治疗组优于中药治疗组(u=1 064.000,P=0.000);云克治疗组分别与中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1 180.000,P=0.021;u=1 585.000,P=0.100)。②症状体征评分结果。云克治疗组显效4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中药治疗组显效29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联合治疗组显效50例,有效7例,无效3例。3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36,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校正α'=0.017),联合治疗组优于中药治疗组(u=1 145.000,P=0.011);云克治疗组分别与中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1 437.500,P=0.032;u=1 505.000,P=0.041)。③安全性评价结果。云克治疗组Ⅰ级45例,Ⅱ级13例,Ⅲ级2例;中药治疗组Ⅰ级51例,Ⅱ级8例,Ⅲ级1例;联合治疗组Ⅰ级44例,Ⅱ级14例,Ⅲ级2例。3种治疗方法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80,P=0.170)。结论:云克与筋骨痛消丸联合应用治疗膝骨关节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亚甲基二膦酸盐 筋骨痛消丸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融合治疗 临床研究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