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凉作物生长期对全球变暖停滞响应的时空差异——以中国绿洲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旺雄 张明军 +1 位作者 刘普幸 王天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54-2261,共8页
基于中国绿洲喜凉作物(chimonophilous crop)分布区39个站点1960~2016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反距离加权插值(IDW)、Morlet小波、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研究中国绿洲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的时空变化对变暖停滞的响应.结果... 基于中国绿洲喜凉作物(chimonophilous crop)分布区39个站点1960~2016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反距离加权插值(IDW)、Morlet小波、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研究中国绿洲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的时空变化对变暖停滞的响应.结果表明:①变暖停滞期,中国绿洲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起、止日及生长期日数以-0.2d/10a、0.33d/10a、0.53d/10a的趋势变化,较1960~2016年起始日提前趋势减缓1.01d/10a,终止日推迟减缓1.28d/10a,生长期日数延长减缓2.3d/10a,对变暖停滞有响应.②中国绿洲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起始日对变暖停滞响应的站点有44%,终止日和生长期日数均为49%,主要分布在南疆、柴达木盆地和河西绿洲,其中河西绿洲对变暖停滞响应最明显,南疆次之,柴达木最小,而北疆绿洲不存在滞缓现象,显然空间差异明显.③M-K检验显示,中国绿洲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起、止日及生长期日数分别在2001年、1990年和1997年发生突变,起始日晚于变暖停滞起始年份,终止日和生长期日数早于变暖停滞起始年,且分绿洲生长期日数突变年与变暖停滞起始年相接近.④Morlet小波得出变暖停滞期其变化稳定存在2.4~4.3a的震荡周期,表明未来几年中国绿洲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仍持续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停滞 中国绿洲 喜凉作物 气候生长期 时空差异
下载PDF
1961-2017年新疆极端暖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未来情景预估 被引量:4
2
作者 刘璐 刘普幸 +2 位作者 张旺雄 司文洋 乔雪梅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90-1600,共11页
研究极端暖事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利用1961—2017年中国地面气温日值格点数据集和1961—2050年CMIP6气候模式数据,通过模拟精度验证,筛选出模拟效果较好模式进行多模式集合平均,采用... 研究极端暖事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利用1961—2017年中国地面气温日值格点数据集和1961—2050年CMIP6气候模式数据,通过模拟精度验证,筛选出模拟效果较好模式进行多模式集合平均,采用气候倾向率和反距离加权法(IDW)对新疆过去及未来6—9月极端暖事件日数、频率和强度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去57 a,新疆极端暖事件日数、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2 d·(10a)^(-1)、0.02次·(10a)^(-1)和0.04℃·(10a)^(-1);极端暖事件日数和频率的空间分布具有南疆高于北疆的特征,高发区为南疆西部,而强度则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分布在北疆。未来33 a,在SSP245与SSP585情景下,新疆极端暖事件日数、频率和强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相对于1961—2017年平均极端暖事件日数分别增加21 d和28 d,平均极端暖事件频率分别增加1.6次和1.8次,平均极端暖事件强度分别升高1.2℃和1.3℃,且SSP585情景下增速更显著;极端暖事件日数和频率高发区位于南疆中部,强度高发区仍在北疆;南疆极端暖事件日数、频率和强度增幅均大于北疆。伊朗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化与土壤湿度变化会影响新疆极端暖事件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暖事件 多模式集合 时空变化 情景预估 新疆
下载PDF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头饰的巧妙运用
3
作者 张旺雄 《商情》 2014年第44期225-225,共1页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头饰往往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学生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能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头饰 学生学习动机 低年级语文教学 学习积极性 课堂气氛 角色形象 好奇心
下载PDF
1961—2017年柴达木盆地干湿状况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旺雄 刘普幸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91-1400,共10页
根据1961-2017年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数据资料,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继而算得湿润指数,辅以气候倾向率、M-K检验、Morlet小波周期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究柴达木盆地干湿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根据1961-2017年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数据资料,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继而算得湿润指数,辅以气候倾向率、M-K检验、Morlet小波周期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究柴达木盆地干湿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7年,柴达木盆地整体具有变湿趋势,变化倾向率为0.007·(10a)^-1(α≥0.001),且湿润指数年际变化波动较大,变异系数为30.73%,春、夏、秋、冬四季湿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003·(10a)^-1、0.009·(10a)^-1、0.004·(10a)^-1、0.003·(10a)^-1;空间变化差异显著,盆地东部地区变湿趋势大于西部,德令哈和都兰变湿趋势最为显著;湿润指数在1981年和1986年发生突变,且存在2.8 a和3.6 a(α≥0.05)的变化周期,与大气环流2~4 a周期较吻合;主成分分析表明,降水量和平均气温是柴达木盆地湿润指数的主要影响因子。此外,湿润指数与北半球极涡面积和强度及亚洲区极涡面积和强度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36、-0.49、-0.47,均通过99%的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事件 潜在蒸散量 气候变化 湿润指数 Penman-Monteith模型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