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不同年龄居民生理衰老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拐点,为不同年龄段人群延缓衰老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西省部分社区≥20岁5106名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人体衰老度量表(phys...目的探究不同年龄居民生理衰老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拐点,为不同年龄段人群延缓衰老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西省部分社区≥20岁5106名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人体衰老度量表(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three dimensional human aging scale,PPSHAS)》测量样本人群的生理衰老度分值,通过局部加权回归(lo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LOESS)平滑曲线拟合样本人群的生理衰老变化曲线;根据生理衰老度评分结果将居民分为衰老组和未衰老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以确定生理衰老度拐点的截断值,并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等系列指标评价其预测价值;对影响拐点的混杂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调整,用C指数验证拐点年龄对衰老度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年龄段居民生理衰老度随年龄呈曲线升高;生命不同阶段的拐点年龄有4个,分别是38.2(AUC=0.586,P<0.01)、49.4(AUC=0.555,P<0.01)、68.9(AUC=0.545,P<0.01)和76.9岁(AUC=0.54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混杂影响后,拐点年龄对生理衰老度变化具有预测价值,其中青年人C指数为0.694(P=0.03)、中年人C指数为0.601(P<0.01)、年轻老人C指数为0.658(P<0.01)、老年人C指数为0.627(P<0.01)。结论人体生理衰老的过程并非匀速,不同年龄段人群生理衰老均有拐点,且经模型验证均有显著性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人群衰老变化特点,揭示全生命周期衰老拐点年龄,阐明衰老发展的非匀速过程,为人群主动健康提供针对性干预时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有效研究对象5106名,采用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人体衰老度量表(physiological-psycho...目的探索人群衰老变化特点,揭示全生命周期衰老拐点年龄,阐明衰老发展的非匀速过程,为人群主动健康提供针对性干预时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有效研究对象5106名,采用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人体衰老度量表(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three dimensional human aging scale,PPSHAS)进行衰老度测量,所得衰老度分值经局部加权回归(lo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LOESS)平滑曲线拟合;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衰老拐点年龄,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及其C指数验证其对衰老度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年龄段居民衰老度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年龄波浪式升高。按WHO划分的青年人、中年人、年轻老人、老人的4类人群衰老拐点分析,提示26.0、38.0、47.0、57.1、61.6、68.5、76.9和83.8岁为衰老拐点(均P<0.05);混杂因素调整后,拐点年龄对预测衰老度变化仍有价值,模型一致性好(Hosmer-Lemeshow检验P>0.05)。结论机体衰老变化过程并非匀速,4类人群均会出现衰老拐点;本研究对深入认识衰老、把握衰老规律及针对性做好抗衰老工作有积极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2000—2020年中国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及其原因,以预防和减少老年人群伤害的发生及死亡。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Sino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有关我国≥60岁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的横断面研究...目的系统评价2000—2020年中国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及其原因,以预防和减少老年人群伤害的发生及死亡。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Sino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有关我国≥60岁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从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 4.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1个研究,包括1.25亿老年人,其中伤害死亡总人数187488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伤害死亡率为135.58/10万[95%CI(113.36,162.14),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伤害死亡率[146.00/10万,95%CI(116.00,183.74)]高于女性[127.90/10万,95%CI(102.31,159.88)],伤害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指数上升(R2=0.957),≥80岁者尤其显著;中部地区伤害死亡率高于东、西部,乡村高于城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期(2000—2020年)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明显高于以前(1990—2000年);伤害死亡类型有12余种,位列前3依次是跌倒、交通事故、自杀。结论2000—2020年我国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先升高后略降低,男性多于女性,80岁之后尤为凸显。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存在地区差别,伤害死亡类型依次为跌倒、交通事故、自杀。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不同年龄居民生理衰老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拐点,为不同年龄段人群延缓衰老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西省部分社区≥20岁5106名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人体衰老度量表(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three dimensional human aging scale,PPSHAS)》测量样本人群的生理衰老度分值,通过局部加权回归(lo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LOESS)平滑曲线拟合样本人群的生理衰老变化曲线;根据生理衰老度评分结果将居民分为衰老组和未衰老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以确定生理衰老度拐点的截断值,并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等系列指标评价其预测价值;对影响拐点的混杂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调整,用C指数验证拐点年龄对衰老度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年龄段居民生理衰老度随年龄呈曲线升高;生命不同阶段的拐点年龄有4个,分别是38.2(AUC=0.586,P<0.01)、49.4(AUC=0.555,P<0.01)、68.9(AUC=0.545,P<0.01)和76.9岁(AUC=0.54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混杂影响后,拐点年龄对生理衰老度变化具有预测价值,其中青年人C指数为0.694(P=0.03)、中年人C指数为0.601(P<0.01)、年轻老人C指数为0.658(P<0.01)、老年人C指数为0.627(P<0.01)。结论人体生理衰老的过程并非匀速,不同年龄段人群生理衰老均有拐点,且经模型验证均有显著性意义。
文摘目的探索人群衰老变化特点,揭示全生命周期衰老拐点年龄,阐明衰老发展的非匀速过程,为人群主动健康提供针对性干预时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有效研究对象5106名,采用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人体衰老度量表(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three dimensional human aging scale,PPSHAS)进行衰老度测量,所得衰老度分值经局部加权回归(lo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LOESS)平滑曲线拟合;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衰老拐点年龄,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及其C指数验证其对衰老度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年龄段居民衰老度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年龄波浪式升高。按WHO划分的青年人、中年人、年轻老人、老人的4类人群衰老拐点分析,提示26.0、38.0、47.0、57.1、61.6、68.5、76.9和83.8岁为衰老拐点(均P<0.05);混杂因素调整后,拐点年龄对预测衰老度变化仍有价值,模型一致性好(Hosmer-Lemeshow检验P>0.05)。结论机体衰老变化过程并非匀速,4类人群均会出现衰老拐点;本研究对深入认识衰老、把握衰老规律及针对性做好抗衰老工作有积极意义。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2000—2020年中国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及其原因,以预防和减少老年人群伤害的发生及死亡。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Sino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有关我国≥60岁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从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 4.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1个研究,包括1.25亿老年人,其中伤害死亡总人数187488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伤害死亡率为135.58/10万[95%CI(113.36,162.14),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伤害死亡率[146.00/10万,95%CI(116.00,183.74)]高于女性[127.90/10万,95%CI(102.31,159.88)],伤害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指数上升(R2=0.957),≥80岁者尤其显著;中部地区伤害死亡率高于东、西部,乡村高于城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期(2000—2020年)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明显高于以前(1990—2000年);伤害死亡类型有12余种,位列前3依次是跌倒、交通事故、自杀。结论2000—2020年我国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先升高后略降低,男性多于女性,80岁之后尤为凸显。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存在地区差别,伤害死亡类型依次为跌倒、交通事故、自杀。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