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属性变化趋势研究
1
作者 林小丁 窦春宇 +5 位作者 张彩云 刘力 张丽娜 杨敏 杨学云 张树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53-1862,共10页
【目的】土壤肥力显著影响作物产量,了解区域耕地土壤肥力历史变化趋势有助于指导农户施肥,以提升耕地肥力,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40年(1980—2020年)发表的文献、土壤志等相关数据,采... 【目的】土壤肥力显著影响作物产量,了解区域耕地土壤肥力历史变化趋势有助于指导农户施肥,以提升耕地肥力,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40年(1980—2020年)发表的文献、土壤志等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pH以及容重的变化趋势。【结果】1980—2020年,以10年为1个阶段,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个阶段的中值依次为11.0、11.1、13.6和18.5 g/kg,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土壤全氮含量在最后10年的中值为0.95 g/kg,与前3个10年相比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在最后10年的中值(58 mg/kg)与第一个10年(53 mg/kg)相比有提高。土壤全磷含量4个10年中值依次为0.70、0.76、0.82和1.03 g/kg,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土壤有效磷含量在最后10年的中值为21.9 mg/kg,与前3个10年相比显著提高,且最后10年中80%含量数据均超过农学阈值(14 mg/kg)。土壤全钾含量4个10年中值依次为19.3、19.9、18.6和19.6 g/kg,整体变化不明显。土壤速效钾含量在2011—2020年的中值为212 mg/kg,与前3个10年含量(163、149、158 mg/kg)相比显著提高。土壤pH在最后10年的中值(7.76)与前3个10年(8.10、7.90、8.00)相比显著下降。而土壤容重4个10年中值依次为1.32、1.31、1.32和1.30 g/cm3,整体变化不明显。【结论】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40年来化学肥力中仅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近10~20年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比前20年显著增加,pH显著下降;土壤容重变化不明显。今后关中地区养分管理和耕作制度需要进一步调整,以提升养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土壤碱解氮 土壤有效磷 土壤速效钾 土壤pH 土壤容重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磷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
2
作者 王云凤 杨茂林 +4 位作者 郑景瑞 刘力 杜文婷 罗彩霞 张树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7-349,共13页
为探讨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小麦品种产量以及氮、磷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杨凌区开展了2个施肥水平(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和15个小麦品种,共计30个处理的大田试验。两年小麦的产量范围分别为1928~4590 kg·... 为探讨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小麦品种产量以及氮、磷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杨凌区开展了2个施肥水平(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和15个小麦品种,共计30个处理的大田试验。两年小麦的产量范围分别为1928~4590 kg·hm^(-2)和2537~8473 kg·hm^(-2),小麦品种和施肥均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品种和施肥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两年试验结果均表现为NP高产-CK高产的品种有‘伟隆123’‘伟隆121’‘中麦895’。品种和施肥也显著影响氮、磷利用效率,二者交互作用也显著。第一年NP氮高效-CK氮高效品种为‘伟隆123’,第二年为‘伟隆169’‘伟隆121’‘漯麦8号’‘小偃58’‘西农979’和‘伟隆158’。两年结果均表现为NP磷高效-CK磷高效品种为‘伟隆169’和‘伟隆123’。高产小麦品种主要与花期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量高、花后旗叶SPAD(叶绿素相对含量)变化速率快,促进花前可溶性糖转运有关。氮利用效率高的小麦品种花期叶面积指数和旗叶碳氮比大,花后旗叶碳氮比变化速率快、可溶性糖转运量大。磷利用效率较高的小麦品种花期叶面积指数高、可溶性糖转运量大和花期地上部生物量大。综合考虑小麦产量与氮、磷利用效率,在试验环境条件下供试品种‘伟隆123’为高产和氮、磷高效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利用效率 磷利用效率 旗叶碳氮比 旗叶SPAD值 可溶性糖转运
下载PDF
温度、水分及不同氮源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92
3
作者 张树兰 杨学云 +1 位作者 吕殿青 同延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147-2153,共7页
选用陕西省 3个自然生态区 3种主要耕作土壤土样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 ,研究温度、水分及不同氮肥品种对其硝化作用的影响 ,并用 d N/ dt=b N(B-N) / B方程描述硝化作用过程中硝态氮含量随时间的累积变化 ,获得定量描述硝化作用强弱的... 选用陕西省 3个自然生态区 3种主要耕作土壤土样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 ,研究温度、水分及不同氮肥品种对其硝化作用的影响 ,并用 d N/ dt=b N(B-N) / B方程描述硝化作用过程中硝态氮含量随时间的累积变化 ,获得定量描述硝化作用强弱的两个指标 (Kmax和 td)。结果表明 :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硝化作用的影响在不同土壤间差异明显 ;但不同土壤在田间持水量 (F H C)的 60时 ,硝化作用的最大速率 (Kmax)及硝化率最高。土壤温度不仅显著影响硝化作用的最大速率 (Kmax)和硝化率 ,而且迟缓期 (td)也有明显变化。不同氮肥品种对硝化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硝化率不同 ,3种土壤硝化率均为硫酸铵 >尿素和碳铵 >氯化铵 ,显示硫酸根离子的促进作用和氯离子的强烈抑制作用。但氮肥品种对硝化作用的最大速率 (Kmax)和迟缓期 (td)的影响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水分 氮源 土壤硝化作用 影响 最大速率 迟缓期 氮肥品种
下载PDF
氮肥用量及施用时间对土体中硝态氮移动的影响 被引量:103
4
作者 张树兰 同延安 +2 位作者 梁东丽 吕殿青 Ove Emteryd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0-277,共8页
土连续两年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 ,播前一次施氮量 130~ 5 2 0kghm-2 a-1时 ,氮肥用量对硝态氮在土体中的移动深度没有影响 ,但土壤剖面中残留的硝态氮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播前一次施用氮肥 ,差减法计算的肥料氮表观回收率 (作... 土连续两年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 ,播前一次施氮量 130~ 5 2 0kghm-2 a-1时 ,氮肥用量对硝态氮在土体中的移动深度没有影响 ,但土壤剖面中残留的硝态氮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播前一次施用氮肥 ,差减法计算的肥料氮表观回收率 (作物携出量和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 )为 6 2 %~ 82 7% ;就作物而言小麦的携出率高于玉米 ,在玉米生长季节有更多的硝态氮可能被淋移至土壤剖面的下层。小麦—玉米轮作一年 ,不同的施氮时间对肥料氮的表观回收率以及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累计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施用量 施用时间 硝态氮移动 蝼土 小麦—玉米轮作 表观回收率
下载PDF
渭北旱塬不同田间管理措施下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61
5
作者 张树兰 LarsLovdahl 同延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24,共5页
水分是限制旱地作物产量最主要的因素,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是增加旱地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2001~2003年在渭北旱塬粉砂壤土上的田间试验研究表明,不同田间管理措施对冬小麦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的影响。秸秆覆盖不仅增加雨水入... 水分是限制旱地作物产量最主要的因素,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是增加旱地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2001~2003年在渭北旱塬粉砂壤土上的田间试验研究表明,不同田间管理措施对冬小麦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的影响。秸秆覆盖不仅增加雨水入渗,提高上层土壤含水量,而且促进水分向下运输。在覆盖第二年小麦产量较常规种植显著增加,同时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有较快增加的趋势。夏季休闲期种植填闲作物将不影响下一季作物的水分状况,短期内填闲作物对土壤有机质,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也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填闲作物 冬小麦 水分利用利率 产量 田间管理措施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下旱地小麦收获指数降低的原因解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树兰 刘俊梅 +3 位作者 黎青慧 封涌涛 杨学云 常艳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1,共5页
结合田间试验与文献资料,分析了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收获指数降低的原因。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资料显示秸秆覆盖能够增加小麦产量,但是覆盖较常规耕作小麦收获指数下降最高达20%,这个现象不容忽视。其原因可能是:(1)小麦生育前期旺... 结合田间试验与文献资料,分析了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收获指数降低的原因。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资料显示秸秆覆盖能够增加小麦产量,但是覆盖较常规耕作小麦收获指数下降最高达20%,这个现象不容忽视。其原因可能是:(1)小麦生育前期旺长消耗大量土壤水分,造成小麦后期严重的水分胁迫,影响籽粒灌浆。(2)小麦后期水分胁迫可能引起冠层温度升高,导致热胁迫对籽粒灌浆不利;(3)旱地小麦氮肥播前一次施用方式有可能引起小麦后期氮营养不足,加速叶片衰老,影响花后光合产物形成,也不利于籽粒灌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收获指数 秸秆覆盖 氮素 冠层温度
下载PDF
电子时代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思考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树兰 《现代情报》 2004年第4期78-80,共3页
本文分析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电子时代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整体化建设的构成。
关键词 中国 高校 图书馆 文献资源建设 电子资源 网络建设 资源共享 知识产权 馆际协作
下载PDF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发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树兰 《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 2003年第2期51-52,共2页
本文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参考咨询工作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高校图书馆 参考咨询工作 发展策略 服务理念 服务模式
下载PDF
政策文本计算的区域工业互联网体系协同研究
9
作者 吴俊 张树兰 房祥静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117,共12页
网络、平台、数据和安全四大体系的协同建设,对于工业互联网的模式创新与生态发展至关重要。依托制度逻辑理论,构建政策协同度算法,通过对中国29个省市工业互联网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发现:(1)地方政府对工业互联网认知参差不齐,东部地区... 网络、平台、数据和安全四大体系的协同建设,对于工业互联网的模式创新与生态发展至关重要。依托制度逻辑理论,构建政策协同度算法,通过对中国29个省市工业互联网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发现:(1)地方政府对工业互联网认知参差不齐,东部地区的四大体系整体协同度最高,且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同时,中部地区的数据和平台体系协同度明显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2)地方政府建设工业互联网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东部注重网络和平台建设,中西部强调安全保障,东北地区看重5G+工业互联网联动。提出有序开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成效的阶段性评估,强化“以用促建,建用并举”,推动网络、平台、数据和安全体系协同发展,应用多种政策工具组合,激励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共建共营共享”,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 体系协同 政策分析 文本挖掘 政策协同度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2
10
作者 马晓霞 王莲莲 +4 位作者 黎青慧 李花 张树兰 孙本华 杨学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5502-5511,共10页
以小麦-玉米轮作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不同养分管理对玉米生育期塿土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包括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合(NP)、氮磷钾配合(NPK)、NPK+秸秆(SNPK)以及有机肥+NPK(MN... 以小麦-玉米轮作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不同养分管理对玉米生育期塿土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包括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合(NP)、氮磷钾配合(NPK)、NPK+秸秆(SNPK)以及有机肥+NPK(MNPK)。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显著。不同施肥管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高低显著性分别为MNPK>SNPK、NP、NPK>N、CK。玉米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也变化显著,蔗糖酶、脲酶和纤维素酶在玉米抽雄期达到活性高峰,而磷酸酶在玉米拔节期出现活性高峰。不同施肥管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MNPK处理最高,其次为SNPK处理,再次为NPK和NP处理,N和CK处理最低。不同施肥处理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水平密切相关。塿土长期施用氮磷或氮磷钾化肥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一季作物秸秆还田配合氮磷钾化肥与氮磷钾相比有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的趋势。在等氮量下,有机肥配合化肥与其他施肥模式相比,均显著提升土壤化学肥力因素、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因此,塿土上建议进行有机无机肥配合以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土壤生物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肥 蔗糖酶 碱性磷酸酶 脲酶 纤维素酶
下载PDF
不同施肥条件下黄土麦地杂草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60
11
作者 古巧珍 杨学云 +2 位作者 孙本华 张树兰 同延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38-1042,共5页
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研究了黄土区9种不同施肥处理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小麦田间杂草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小麦田间杂草组成有一定差异,试验区共有杂草16种,隶属10科16属,约占陕西省麦田杂草种数的34%.随着土壤养分状... 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研究了黄土区9种不同施肥处理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小麦田间杂草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小麦田间杂草组成有一定差异,试验区共有杂草16种,隶属10科16属,约占陕西省麦田杂草种数的34%.随着土壤养分状况的改善,杂草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减少,氮磷钾及其与有机物料配合施用处理(NPK、SNPK、M1NPK、M2NPK)的杂草种群为3~5个,对照及氮、氮磷、氮钾处理(CK、N、NP、NK)杂草种群为6~8个;不同施肥处理杂草相对丰度为0~73%,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2~1.08,Shannon均匀度指数为0.05~0.26,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26~1.26.不平衡施肥处理的3个多样性指数都高于平衡施肥处理,且大部分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麦地杂草 生物多样性 黄土
下载PDF
土区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钾素平衡与钾库容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12
作者 葛玮健 常艳丽 +3 位作者 刘俊梅 张树兰 孙本华 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9-636,共8页
本文研究了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氮磷钾化肥不同配合施用方式及氮磷钾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合施用对钾素平衡以及土壤钾库的影响。试验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N)、氮钾(NK)、磷钾(PK)、氮磷(NP)、氮磷钾(NPK)、... 本文研究了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氮磷钾化肥不同配合施用方式及氮磷钾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合施用对钾素平衡以及土壤钾库的影响。试验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N)、氮钾(NK)、磷钾(PK)、氮磷(NP)、氮磷钾(NPK)、氮磷钾配合一季秸秆还田(SNPK)、氮磷钾配合低量有机肥(M1NPK)和高量有机肥(M2NPK)。结果表明,除NK、PK和M2NPK处理外,其它处理小麦和玉米钾的携出量均大于钾的投入量,导致土壤钾素处于亏缺状态,20年累计亏缺量为617~4333 kg/hm2。与试验前相比,长期施肥种植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全钾含量;长期施用钾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但长期不施钾肥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也未显著降低;无论施钾与否土壤非交换性钾(Mactotal K)以及非交换性钾中更容易被HNO3溶解提取的钾(Step K)均明显低于试验前水平。表明土壤非交换性钾可以作为该土壤钾素消耗的指标。考虑到施钾肥的经济投入和现有资源高效利用(如秸秆、有机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维持土壤钾素肥力以及土地可持续生产力,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采用秸秆全部还田或施有机肥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肥 土壤速效钾 Mactotal K STEP K
下载PDF
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施肥现状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49
13
作者 常艳丽 刘俊梅 +3 位作者 李玉会 孙本华 张树兰 杨学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1-61,共11页
【目的】调查和分析陕西关中平原农户施肥现状,为指导农民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于2011-10-2012-03,在陕西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县(区)(岐山、陈仓、扶风、泾阳、武功、兴平、杨凌、蒲城、富平、临渭),在... 【目的】调查和分析陕西关中平原农户施肥现状,为指导农民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于2011-10-2012-03,在陕西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县(区)(岐山、陈仓、扶风、泾阳、武功、兴平、杨凌、蒲城、富平、临渭),在每个县(区)选择代表性乡镇4~18个,每乡镇选择代表性村3~10个,每村选择4~5家农户,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形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田间管理和施肥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关中平原小麦纯N、P2O5和K2O平均用量分别为(210±106),(183±121)和(25±49)kg/hm2,小麦平均产量为(6.5±1.0)t/hm2;夏玉米纯N、P2O5和K2O平均用量分别为(288±113),(45±88)和(12±30)kg/hm2,玉米平均产量为(6.2±1.2)t/hm2。冬小麦施氮量适中的农户占33.6%,施氮量很低的农户占3.5%,偏低的占7.6%,偏高的占16.8%,很高的占38.5%。夏玉米施氮量适中的农户占11.2%,施氮量很低的占4.4%,偏低的占6.2%,偏高的占13.5%,很高的占64.7%。冬小麦N、P2O5和K2O主要以基肥方式施入,其中基施的N肥占总氮投入量的90%以上;夏玉米氮肥主要以拔节期追肥方式施入,基施氮肥约占总氮量的10%。冬小麦N、P2O5和K2O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1.0,35.5,260.0kg/kg;夏玉米分别为21.5,137.8,516.7kg/kg。【结论】在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氮肥施用过量严重,且前期投入偏多、后期投入偏少;磷肥偏高是目前该体系养分资源投入中的另一个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使其科学合理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关中平原 冬小麦/夏玉米 产量 养分投入 偏生产力
下载PDF
平衡施肥对线辣椒产量、品质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46
14
作者 马文娟 同延安 +2 位作者 高义民 张树兰 孔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1-166,共6页
【目的】探讨平衡施肥对线辣椒产量、果实品质及养分累积的影响,为线辣椒的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宝鸡凤翔连续2年(2007~2008年)进行大田试验,共设NPK、PK、NK、NP及不施肥(对照)5个处理,研究平衡施肥技术体系对线辣椒产量... 【目的】探讨平衡施肥对线辣椒产量、果实品质及养分累积的影响,为线辣椒的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宝鸡凤翔连续2年(2007~2008年)进行大田试验,共设NPK、PK、NK、NP及不施肥(对照)5个处理,研究平衡施肥技术体系对线辣椒产量、品质和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平衡施肥(NPK处理)可使线辣椒产量最高达22 001 kg/hm2,纯收益18 830元/hm2;每施入1 kg N、1 kg P2O5和1 kg K2O,线辣椒产量分别增加11,10和17kg。与NPK处理相比,PK处理使辣椒果实硝态氮与维生素C含量分别降低2.3和223 mg/kg,差异显著;NK处理使辣椒果实维生素C含量降低51 mg/kg;NP处理使辣椒果实的硝态氮含量提高9.6 mg/kg,维生素C含量下降279mg/kg。每形成100 kg经济产量吸收的养分量为:N1.87 kg,P2O50.42 kg,K2O1.42 kg。NPK处理的线辣椒中N、P、K累积量均最高,分别为410,93和311 kg/hm2。【结论】推荐当地线辣椒N、P、K施用量分别为262,155,213.6kg/hm2,适宜的m(N)∶m(P2O5)∶m(K2O)为1∶0.59∶0.82。氮磷钾肥平衡施用才能保证线辣椒产量高、品质好、效益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辣椒 平衡施肥 品质 产量 养分累积
下载PDF
塿土土壤剖面中N_2O浓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异 被引量:15
15
作者 梁东丽 同延安 +3 位作者 Ove Emteryd 李生秀 方日尧 张树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31-737,共7页
用土壤探头法对土玉米 -小麦轮作体系下不同剖面层次 N2 O浓度变化进行了 2 a的田间原位监测。结果表明 :土土壤剖面中 N2 O浓度具有较大的时间变异 ,表现为土壤 N2 O浓度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变化较大 ,以温度高、水分充足的 7~ 8月... 用土壤探头法对土玉米 -小麦轮作体系下不同剖面层次 N2 O浓度变化进行了 2 a的田间原位监测。结果表明 :土土壤剖面中 N2 O浓度具有较大的时间变异 ,表现为土壤 N2 O浓度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变化较大 ,以温度高、水分充足的 7~ 8月份为最高 ,温度较低的冬季最低 ;全年中土壤剖面中各层 N2 O浓度在降水或者灌溉后均有一个峰值。从空间上来看 ,土壤不同剖面层次的 N2 O浓度的变化以 60 cm土层最高 ,表层 1 0 cm最低 ,浓度在剖面中的变化顺序为 1 0 cm<30 cm<1 5 0 cm<90 cm<60 cm。 2 a的研究结果相比 ,降水量较高的 1 999年土壤剖面各层的 N2 O浓度较高。 2 a试验期间对照和施肥处理各土壤层次的变异系数分别为 7.1 %~ 2 9.4%和 1 0 .8%~ 5 0 .9% ,其中 1 999年变异系数分别为 2 0 .2 %~ 2 9.4%和 32 .1 1 %~5 0 .9% ,2 0 0 0年分别为 7.1 4%~ 1 8.4%和 1 0 .8%~ 2 5 .9%。从变异系数上来看 ,1 999年高于 2 0 0 0年 ;施肥处理高于对照 ;N2 O浓度较高的下层土壤高于 1 0 cm表层土壤。两个处理 N2 O出现的时间和剖面变化趋势相同 ,但施肥处理各时期、各土层的浓度均高于对照。这些结果充分说明土土壤存在明显的反硝化N2 O气态损失 ,施肥显著地增加了其产生量 ,深层土壤 N2 O的产生是土 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变异 空间变异 氧化亚氮 土壤 施肥处理 塿土 N2O浓度 反硝化作用 氮素循环
下载PDF
塿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研究 被引量:90
16
作者 吕凤莲 侯苗苗 +6 位作者 张弘弢 强久次仁 周应田 路国艳 赵秉强 杨学云 张树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32,共11页
【目的】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我国化肥零增长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特定环境条件下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的作物产量效应及氮效率,可为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两年不同有机无机配施比例探讨陕西关中塿土冬... 【目的】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我国化肥零增长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特定环境条件下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的作物产量效应及氮效率,可为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两年不同有机无机配施比例探讨陕西关中塿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及氮效率的响应。试验设对照不施肥(CK)、氮磷钾100%由化肥提供(NPK)、75%NPK+25%有机肥氮(25%M)、50%NPK+50%有机肥氮(50%M)、25%NPK+75%有机肥氮(75%M)和全部氮由有机肥提供(100%M),共6个处理。【结果】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小麦、玉米产量及其总产量。在不同有机无机配比的处理中,随着有机氮替代比例的增加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75%M处理的作物产量最高。不同施肥处理,两个轮作年氮回收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5%~43%和38%~61%;氮农学效率的范围分别为12.3~18.3 kg/kg和17~24 kg/kg;氮偏生产力范围分别为41.4~46.5 kg/kg和44~51 kg/kg;氮生理效率范围分别为31~47 kg/kg和34~46 kg/kg。总体而言,75%M处理的氮效率高于其它处理。小麦–玉米轮作两年之后,施肥处理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为11~133 kg/hm^2,以NPK处理最高。氮平衡结果显示,50%M、75%M和100%M均有一定的氮素盈余,盈余量为33~120 kg/hm^2,其中以100%M处理的盈余量最大。25%M和NPK处理有一定亏缺,分别为N 19.6 kg/hm^2和40.3 kg/hm^2。另外,两个轮作年的年均经济收益大小为75%M>50%M>25%M>NPK>100%M,其中75%M处理的年收益最高为19906元/hm^2,100%M处理的年收益最低为16634元/hm^2。【结论】经过小麦–玉米两个轮作年,有机肥替代75%化肥氮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氮效率,增加年经济效益,同时有效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娄] 小麦/玉米轮作 有机肥氮 产量要素 氮效率
下载PDF
长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35
17
作者 孙瑞 孙本华 +2 位作者 高明霞 杨学云 张树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55-663,共9页
【目的】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长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可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培肥土壤和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位于陕西杨凌的"国家黄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 【目的】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长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可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培肥土壤和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位于陕西杨凌的"国家黄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利用Biolog分析结合常规分析,研究了4种长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施肥农田(CK),长期施氮、磷、钾化肥农田(NPK),长期绝对休闲(FL)和撂荒(AL)]对土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AL和NPK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量氮(SMBN)均显著高于CK和FL处理,其中AL和NPK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CK和FL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NPK处理的SMBC/SMBN值最高,而CK和FL处理最低,两组间差异显著,而AL处理居中但与两组之间均差异不显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基础呼吸强度的变化趋势是AL>FL>NPK>CK,累积呼吸量的变化趋势为AL>NPK>FL>CK,表明AL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活性最高,其次是NPK处理,再者是FL处理,而CK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活性最低。Biolog分析的结果显示,AL、NPK和CK处理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在开始的24 h变化不大,此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快速升高;而FL处理在72 h之后才快速升高。培养结束时,NPK和AL处理的AWCD最大,其次是CK处理,FL处理最低。NPK和AL处理的Shannon-Wiener物种丰富度指数H、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和Simpson指数D均最高,CK其次,FL最低。各处理的Shannon-Wiener均匀度指数E没有明显差异。相比CK、NPK和AL处理能提高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FL处理则会降低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7.7%,其中第1主成分(PC1)的方差贡献率为52.0%,第2主成分(PC2)为11.6%。NPK处理和AL处理的碳源利用特征相类似,与CK和FL处理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出现了显著分异。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等三类碳源是区分各处理的主要碳源。【结论】撂荒和合理施肥的农田均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呼吸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长期的绝对休闲则不利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维持。合理施肥的农田并不会造成土壤微生物量的下降以及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退化,相反,合理施肥对于维持农田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呼吸 微生物多样性 BIOLOG生态测试
下载PDF
灌溉和降水对旱地土壤N_2O气态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30
18
作者 梁东丽 同延安 +3 位作者 Ove Emteryd 李生秀 方日尧 张树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8-302,共5页
利用土壤探头法和密闭气室法相结合 ,就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玉米生长期灌溉和降水对N2 O气态损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并采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养法 ,对土壤由湿变干和由干变湿过程中N2 O变化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在旱地土壤上 ,N2 O... 利用土壤探头法和密闭气室法相结合 ,就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玉米生长期灌溉和降水对N2 O气态损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并采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养法 ,对土壤由湿变干和由干变湿过程中N2 O变化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在旱地土壤上 ,N2 O的变化一般较小 ,但在降雨或者灌溉后无论是土壤N2 O通量或者土壤剖面中N2 O的浓度均呈现上升趋势 ,且这种变化趋势与同时期降雨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培养结果说明 ,在相同的土壤孔隙水含量 (WFPS)条件下 ,土壤由湿变干过程产生的N2 O通量高于土壤由干变湿过程中的产生量 ;在土壤由干变湿过程中N2 O通量随土壤WFPS含量的增加而上升 ,但在土壤由湿变干过程中土壤N2 O通量在WFPS含量为 70 %时达到最大 ,而后随土壤WFPS含量的减少而下降。施肥处理与对照相比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降水 旱地土壤 N2O气态损失 温室气体
下载PDF
干湿交替对旱地土壤N_2O气态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33
19
作者 梁东丽 同延安 +2 位作者 Ove Emteryd 方日尧 张树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31,48,共5页
用密闭气室法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灌溉后 N2 O气态损失进行了研究 ,并采用乙炔抑制的原状土柱实验室培养法 ,对土壤由湿变干和由干变湿过程中 N2 O通量的变化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在旱地土壤上 ,N2 O通量的变化一般较小 ,但在灌溉... 用密闭气室法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灌溉后 N2 O气态损失进行了研究 ,并采用乙炔抑制的原状土柱实验室培养法 ,对土壤由湿变干和由干变湿过程中 N2 O通量的变化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在旱地土壤上 ,N2 O通量的变化一般较小 ,但在灌溉后其呈现上升的趋势 ,且这种变化在灌溉后 2 d~ 3d出现 ;整个测定过程中密闭气室法测得对照和施肥处理 N2 O通量分别为 6 .79μg/ (h· m2 )和 15 .6 4μg/ (h· m2 )。培养实验的结果表明 :同一土壤在同等的土壤 WFPS含量条件下 ,土壤由湿变干过程产生的 N2 O通量高于土壤由干变湿过程中的产生量 ;施肥处理与对照相比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同 ,但不施肥处理的变化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气室法 反硝化量 干湿交替 旱地土壤 N2O 气态损失
下载PDF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施肥对(土娄)土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花 葛玮健 +4 位作者 马晓霞 黎青慧 任卫东 杨学云 张树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40-1146,共7页
以20年(土娄)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化学肥力要素、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响应。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NP)、磷钾(PK)、氮磷钾(NPK)、NPK+秸秆(SNPK)以及不同量有机肥+... 以20年(土娄)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化学肥力要素、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响应。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NP)、磷钾(PK)、氮磷钾(NPK)、NPK+秸秆(SNPK)以及不同量有机肥+NPK(M1NPK、M2NPK)等8种施肥模式。结果表明,与CK相比,长期施用氮、磷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达34.0%、全氮34.0%、全磷58.5%、速效磷608.9%、微生物量碳23.3%、微生物量氮54.0%、蔗糖酶活性53.9%、脲酶132.6%、碱性磷酸酶29.9%以及脱氢酶40.9%。NPK处理与NP处理效果相似,钾素效果甚微。作物秸秆还田配合氮、磷、钾化肥与施氮、磷、钾肥相比没有明显影响土壤有机碳、氮和磷水平,但是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的含量(29.5%)、碱性磷酸酶(23.0%)和脱氢酶(26.9%)的活性。有机肥配合氮、磷、钾与其他施肥处理相比,显著提升土壤化学肥力要素,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特别是引起了磷素的大量富集(速效磷含量大于150 mg/kg)。因此,(土娄)土不施有机物情况下,氮磷配合可以提高土壤化学和生物肥力,作物秸秆还田配合氮磷钾化肥的培肥效果优于氮磷钾化肥配合,而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是(土娄)土提升化学肥力和保证土壤生物健康的最佳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蝼土 小麦-玉米轮作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