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雌性和雄性非肥胖糖尿病小鼠中CD8^(+)T细胞分化亚群差异研究
1
作者 杨数数 刘东 +2 位作者 黎婕 张梦军 王莉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7-848,共12页
目的以雌性和雄性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小鼠以及健康对照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ICR)小鼠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初始、效应、记忆、耗竭以及调节性CD8^(+)T细胞分化亚群差异,探讨1型糖尿病(type 1 diab... 目的以雌性和雄性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小鼠以及健康对照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ICR)小鼠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初始、效应、记忆、耗竭以及调节性CD8^(+)T细胞分化亚群差异,探讨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背景下的性别因素对CD8^(+)T细胞分化命运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雌雄NOD小鼠脾脏、胰腺引流淋巴结(pancreatic draining lymph nodes,pLN)、胰腺浸润淋巴细胞(pancreas-infiltrating lymphocytes,PIL)、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s,T_(N))、中枢记忆T细胞(central memory T cells,T_(CM))、效应T细胞(effector T cells,T_(EFF))、效应前体样T细胞(effector precursor T cells,T_(EP))、耗竭T细胞(exhausted T cells,T_(EX))、耗竭前体T细胞(precursor exhausted T cells,T_(PEX))以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等CD8^(+)T细胞分化亚群的频率和表型差异。结果与雄性NOD小鼠比较,雌性NOD小鼠pLN及PIL中IFN-γ^(+)、CD107a^(+)和CCL5^(+)CD8^(+)T_(EFF)频率显著升高(P<0.01,P<0.05,P<0.05),同时脾脏中CD8^(+)T_(N)、CD8^(+)T_(CM)、CD8^(+)T_(EX)、CD8^(+)T_(PEX)和CD122^(+)CD8^(+)Tregs亚群的频率均显著降低(P<0.01,P<0.01,P<0.01,P<0.01,P<0.001);而雌性和雄性ICR小鼠体内除CD122^(+)CD8^(+)Tregs差异变化与NOD小鼠一致(P<0.05),其余上述各CD8^(+)T细胞分化亚群无显著差异。结论雄激素可能通过抑制记忆T细胞向效应T细胞分化,同时促进效应T细胞功能耗竭,导致雌雄发病率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CD8^(+)T淋巴细胞 调节性T细胞 耗竭T细胞 初始T细胞 记忆T细胞
原文传递
微波辅助提取甘草黄酮的研究 被引量:55
2
作者 张梦军 金建锋 +1 位作者 李伯玉 李志良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34-336,共3页
目的 :寻找微波辅助提取甘草黄酮的最佳条件 ,并对微波辅助提取法和水提法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和水提法提取甘草黄酮 ,并用 4因素、1 6水平的均匀设计考察及优化微波提取甘草黄酮的实验条件 ,继以分光光度法测定提... 目的 :寻找微波辅助提取甘草黄酮的最佳条件 ,并对微波辅助提取法和水提法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和水提法提取甘草黄酮 ,并用 4因素、1 6水平的均匀设计考察及优化微波提取甘草黄酮的实验条件 ,继以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液中的黄酮含量。结果 :通过实验发现微波辅助提取甘草黄酮的最佳条件为 :固液比 8倍 ,乙醇浓度为38% ,加热功率为 2 88W ,加热时间为 1min时 ,微波辅助提取法 (2 4 .6mg·g- 1 )明显优于水提法 (1 1 .4mg·g- 1 )。结论 :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率高 ,且提取时间大大缩短 ,是一种合适甘草黄酮的提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黄酮类化合物 微波辅助提取法 均匀设计 最优条件
下载PDF
黄酮类化合物的原子电距矢量表达及核磁共振碳谱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梦军 廖春阳 +2 位作者 周丽平 吴世容 李声时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300,共8页
提出以原子电性距离矢量 (VAED)描述 1 9种黄酮醇和 2 1种黄酮中不同等价碳原子的化学微环境 ,结合碳原子类型 ,建立核磁共振碳谱 (1 3CNMR)化学位移 (CS)的四参数线性模型 ,对于 1 9种黄酮醇 2 85个碳原子其回归方程 :Y(1 ) =72 .0 97+... 提出以原子电性距离矢量 (VAED)描述 1 9种黄酮醇和 2 1种黄酮中不同等价碳原子的化学微环境 ,结合碳原子类型 ,建立核磁共振碳谱 (1 3CNMR)化学位移 (CS)的四参数线性模型 ,对于 1 9种黄酮醇 2 85个碳原子其回归方程 :Y(1 ) =72 .0 97+2 0 .80 3X(1 ) +1 4 .395X(2 ) +1 2 .0 30X(3) ;对于 2 1种黄酮 31 5个碳原子其回归方程 :Y(1 ) =85 .530 +1 9.1 74X(1 ) +1 5 .565X(2 ) +5 .495X(3) ;黄酮醇和黄酮一起建模的回归方程为 :Y(1 ) =77.679+2 0 .373X(1 ) +1 5 .481X(2 ) +9.0 0 4X(3) .用于黄酮醇和黄酮分子等价碳原子化学位移的估计 .样本数目 ,相关系数 ,标准偏差 ,F统计值 ,回归平方和和残差平方和分别为 :N =2 85 ,R =0 .796 ,SD =1 4 .734 ,F =1 62 .31 5 ,U =1 0 5 70 5 .359,Q =60 999.1 56 ;N =31 5 ,R =0 .884,SD =1 2 .381 ,F =369.1 1 4 ,U =1 69745 .1 4 1 ,Q =47673 .375和N =60 0 ,R =0 .831 ,SD =1 4 .1 2 2 ,F =443 .449,U =2 65 31 0 .563 ,Q =1 1 8859.90 6 .经交互校验 ,模型稳定性较好 .并综合几种处理方法 ,找到一种较好的建模方法 ,作为初次有益的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碳谱 原子电矩矢量 VAED 13CNMR 波谱模拟 化学位移 黄酮类化合物
下载PDF
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low) T和CD8+ CD25+ T细胞频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梦军 周吉军 +5 位作者 傅晓岚 王莉 李杰 牛微 张小敏 吴玉章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94-597,共4页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替比夫定对慢性乙肝患者(CHB)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细胞和CD8+CD25+T细胞比例的影响,并结合临床指标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2例CHB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时,分别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替比夫定对慢性乙肝患者(CHB)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细胞和CD8+CD25+T细胞比例的影响,并结合临床指标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2例CHB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时,分别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细胞和CD8+CD25+T细胞比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V标志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水平。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细胞和CD8+CD25+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替比夫定治疗3个月时,这两群细胞比例显著下降,Foxp3 mRNA的表达也显著下降;HBV DNA水平降至检测水平以下的CHB患者,其CD4+CD25+CD127lowT细胞也降至正常水平。治疗3、6个月时,HBeAg阴转率分别为9.1%和18.2%,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的CD4+CD25+CD127lowT细胞和CD8+CD25+T细胞比例均降至正常水平。结论替比夫定能快速有效抑制CHB患者的病毒复制,同时CD4+CD25+CD127lowT细胞和CD8+CD25+T细胞比例显著下调,可能降低了Treg对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改善了机体的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CD4+CD25+CD127lowT细胞 CD8+CD25+T细胞
原文传递
从银杏叶中提取银杏黄酮甙的工艺比较及实验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梦军 覃仁辉 +1 位作者 聂金媛 李志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4期1272-1274,共3页
目的 选择微波辅助提取银杏黄酮甙的最佳条件 ,并对银杏黄酮甙的微波辅助提取法与常用的热浸泡法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采用热浸泡法及微波辅助法提取银杏黄酮甙 ,同时对微波法进行正交和均匀实验优化 ,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干膏中的... 目的 选择微波辅助提取银杏黄酮甙的最佳条件 ,并对银杏黄酮甙的微波辅助提取法与常用的热浸泡法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采用热浸泡法及微波辅助法提取银杏黄酮甙 ,同时对微波法进行正交和均匀实验优化 ,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干膏中的黄酮甙含量。结果 正交和均匀实验优化获得的最佳条件下的提取率和黄酮纯度基本相当。正交实验的最佳提取率为 2 12 .4mg g ,纯度为 61.9%;均匀实验的最佳提取率为 2 16.2mg g ,纯度为 5 7.1%。而热浸泡的提取率仅为 114 .6mg g ,纯度为 40 .1%。结论 微波辅助提取法的提取率和产物纯度均有显著提高 ,结果表明它是一种合适的提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黄酮甙 微波辅助提取法 均匀设计 正交设计
下载PDF
几种提取葛根异黄酮的方法比较及实验优化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梦军 吴世容 李志良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33-1135,共3页
目的:选择微波辅助提取葛根异黄酮的最佳条件,并对葛根异黄酮的微波辅助提取法与常用的回流法、冷浸法和索氏提取法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回流法、冷浸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葛根异黄酮,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干膏... 目的:选择微波辅助提取葛根异黄酮的最佳条件,并对葛根异黄酮的微波辅助提取法与常用的回流法、冷浸法和索氏提取法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回流法、冷浸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葛根异黄酮,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干膏中的异黄酮含量。结果:实验条件为:固液比1∶38、乙醇浓度45、微波功率为224W和时间7min时,微波辅助提取法的提取率(167mg·g-1)和纯度(59.4)均较高,且明显优于回流法(69.6mg·g-1)和冷浸法(45.5)。结论:微波辅助提取法是一种合适的提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异黄酮 微波辅助提取法 均匀设计 最优条件
下载PDF
氨基酸非键作用指数用于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定量预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梦军 周鹏 +2 位作者 李声时 肖正华 邓金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0-444,448,共6页
目的预测SSX-1和SSX-4抗原HLA-A*0201限制性表位。方法从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出发,基于静电、立体、疏水这三类与生物活性直接相关的非键作用方式,经主成分分析技术(PCA)得到了一种新的分子结构表达方法——氨基酸非键作用指数。利用该... 目的预测SSX-1和SSX-4抗原HLA-A*0201限制性表位。方法从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出发,基于静电、立体、疏水这三类与生物活性直接相关的非键作用方式,经主成分分析技术(PCA)得到了一种新的分子结构表达方法——氨基酸非键作用指数。利用该指数结合偏最小二乘(PLS)算法对152个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QSAR)建模,再使用该模型对SSX-1和SSX-4抗原HLA-A*0201限制性表位进行预测。结果预测出8个活性值大于7的九肽表位。结论通过对SSX-1和SSX-4抗原HLA-A*0201限制性表位的预测,从而为SSX-1和SSX-4抗原HLA-A*0201限制性表位的实验探测和鉴定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X-1 SSX-4 氨基酸非键作用指数 HLA-A*0201 CTL表位 定量构效关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双氯西林和阿莫西林的含量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梦军 张惠静 +1 位作者 管潇 肖正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8-231,共4页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双氯西林和阿莫西林的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血浆样品以甲醇除蛋白,色谱柱为岛津Shim-pack VP-ODS C_(18)(150mm×4.6mm,5μm),双氯西林的测定以0.05mol·L^(-1)磷酸盐缓冲液(pH 4.5)-乙腈(68:32),加...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双氯西林和阿莫西林的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血浆样品以甲醇除蛋白,色谱柱为岛津Shim-pack VP-ODS C_(18)(150mm×4.6mm,5μm),双氯西林的测定以0.05mol·L^(-1)磷酸盐缓冲液(pH 4.5)-乙腈(68:32),加0.3%三乙胺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5nm,柱温为25℃;阿莫西林的测定以0.033mol·L^(-1)磷酸盐缓冲液(pH7.2)-甲醇(88:1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9nm,柱温为20℃,流速均为1.0mL·min^(-1),进样量均为20μL。结果:在不同的色谱条件下,血浆样品中双氯西林和阿莫西林无干扰,双氯西林的线性范围为0.2~102.4μg·mL^(-1),r=0.9999,最低检测浓度为0.2μg·mL^(-1);阿莫西林的线性范围为0.25~128.0μg·mL^(-1),r=0.9998,最低检测浓度为0.25μg·mL^(-1)。双氯西林和阿莫西林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4.2%,101.6%。结论:这种以相同的样品预处理方法,不同的色谱分离条件分析双氯西林和阿莫西林的方法简便、准确、可靠,结果稳定,可用于阿双西林胶囊或片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生物利用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双氯西林 阿莫西林
下载PDF
专题研讨课教学法在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实践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梦军 曹文轩 +1 位作者 冯志强 韩清娟 《大学化学》 CAS 2016年第7期61-64,共4页
以2012、2013和2014级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开设"分析测试的质量保证"专题研讨课。通过课堂汇报、问卷调查和研讨总结及体会报告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 以2012、2013和2014级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开设"分析测试的质量保证"专题研讨课。通过课堂汇报、问卷调查和研讨总结及体会报告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起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题研讨课 分析化学 教学方法
下载PDF
NOD小鼠人源化后CD4~+ Tregs和CD8~+ Tregs频率和功能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梦军 韩清娟 +2 位作者 陈晓玲 陈禹彤 王莉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26,共8页
目的观察NOD小鼠人源化后,CD4^+和CD8^+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频率和功能的变化,揭示Tregs在人源化NOD小鼠1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及免疫学机制可能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术分别分析12周龄未发病的人源化NOD小鼠和NOD小鼠脾... 目的观察NOD小鼠人源化后,CD4^+和CD8^+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频率和功能的变化,揭示Tregs在人源化NOD小鼠1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及免疫学机制可能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术分别分析12周龄未发病的人源化NOD小鼠和NOD小鼠脾淋巴细胞和胰腺淋巴结细胞中CD8^+CD122^+T、CD8^+CD28-T、CD8^+CD25^+Foxp3^+T和CD4^+CD25^+Foxp3^+T细胞的频率,并采用3H-Td R掺入法检测脾CD4^+CD25^+T和CD8^+CD25^+T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结果人源化NOD小鼠和NOD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和胰腺淋巴结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人源化NOD小鼠脾淋巴细胞和胰腺淋巴结细胞中CD8^+CD122^+T、CD8^+CD28-T、CD8^+CD25^+Foxp3^+T细胞等CD8^+Tregs亚群的频率较NOD小鼠都显著降低,但NOD小鼠人源化后,CD4^+CD25^+T和CD8^+CD25^+T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与人源化NOD小鼠相比,NOD小鼠的胰腺淋巴结细胞中CD8^+T细胞频率更低。结论人源化NOD小鼠脾脏和胰腺淋巴结中CD8^+Tregs亚群频率的降低,引起其胰腺淋巴结中CD8^+T细胞频率的升高,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更严重,可能是引起人源化NOD小鼠自发1型糖尿病较NOD小鼠明显提前且加重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人源化NOD小鼠 CD4^+ TREGS CD8^+ TREGS
原文传递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及其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定量预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梦军 吴世容 +1 位作者 廖春阳 李志良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328-332,共5页
目的预测黄酮类化合物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方法以一种新的结构描述—按度分类的分子电距矢量(MEDV-d),利用多元线性回归(MLR)技术建立了MEDV与活性之间的6参数相关预测模型,继以留一法(Leave-one-out,LOO)进行交互检验。结果预测... 目的预测黄酮类化合物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方法以一种新的结构描述—按度分类的分子电距矢量(MEDV-d),利用多元线性回归(MLR)技术建立了MEDV与活性之间的6参数相关预测模型,继以留一法(Leave-one-out,LOO)进行交互检验。结果预测模型的r=0.925;交互检验的相关系数与之较接近,r=0.843。结论此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模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可用于设计和开发高效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电距矢量 黄酮类化合物 黄嘌呤氧化酶 定基构效关系
下载PDF
对催化不对称合成的重大贡献——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梦军 廖春阳 +1 位作者 兰玉坤 李声时 《化学教育》 CAS 2002年第1期5-13,4,共10页
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化学家诺尔斯博士与日本化学家野依良治教授 (合占 1/2 )和美国化学家沙普利斯教授 (占 1/ 2 ) ,以表彰他们在发展催化手性 /不对称合成的新方法技术及其应用于工业生产研究领域中的开创性贡献。在 2 0世... 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化学家诺尔斯博士与日本化学家野依良治教授 (合占 1/2 )和美国化学家沙普利斯教授 (占 1/ 2 ) ,以表彰他们在发展催化手性 /不对称合成的新方法技术及其应用于工业生产研究领域中的开创性贡献。在 2 0世纪有机化学的发展中 ,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催化手性 /不对称合成的研究成功。本文对催化手性 /不对称合成的基本原理、应用与进展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化学奖 不对称合成 催化合成 手性药物 手性分子 2001年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丹皮酚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预测及验证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梦军 刘侠 +4 位作者 姜伟洲 黄利敏 侯明超 仇士东 李克明 《食品与药品》 CAS 2023年第1期18-25,共8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丹皮酚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初步验证。方法利用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和SymMap数据库分别获得化合物丹皮酚的已知作用靶点和预测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CTD数据库获取胃癌的...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丹皮酚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初步验证。方法利用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和SymMap数据库分别获得化合物丹皮酚的已知作用靶点和预测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CTD数据库获取胃癌的作用靶点,利用Venny 2.1.0将丹皮酚和胃癌作用靶点进行映射,得到共同靶点,利用SRTING获取靶点之间相互关系,Cytoscape 3.6.2绘制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运用schrodinger软件包将丹皮酚和主要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验证。结果共获得124个丹皮酚治疗胃癌的作用靶点,87条信号通路和蛋白质磷酸化等16个生物学功能、质膜等5个细胞组分,蛋白质均聚活性等9个分子功能。分子对接示丹皮酚与靶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结合能较强。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丹皮酚能显著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并使细胞中MAPK1、MAPK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且呈现出对浓度与时间的依赖性,浓度越高、培养时间越久,抑制作用越强,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越明显。结论丹皮酚可通过MAPK1、MAPK3、SRC、MMP9等靶点调控cancer中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通路实现对胃癌的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胃癌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 酪氨酸蛋白激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体外人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浓度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梦军 曹文轩 +4 位作者 张惠静 余文静 鲁鹏飞 吴贤庆 苑文雯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534-537,共4页
目的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体外人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的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盐酸二甲双胍血样以乙腈除蛋白,用C18反相柱,0.01mol·L-1NaH2PO4和0.0075mol·L-1十二烷基磺酸钠-乙腈(65∶3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 目的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体外人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的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盐酸二甲双胍血样以乙腈除蛋白,用C18反相柱,0.01mol·L-1NaH2PO4和0.0075mol·L-1十二烷基磺酸钠-乙腈(65∶3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苯妥英钠为内标;在235nm波长进行检测。结果该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3),线性范围为0.05~4μg·ml-1,检出限为0.010μg·ml-1。高、中、低3种浓度的日内、日间精密度、方法回收率和萃取回收率均符合方法学要求。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可靠,结果稳定,可用于盐酸二甲双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生物利用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盐酸二甲双胍
下载PDF
胰岛素A链拮抗性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或其改造肽的设计和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梦军 舒驰 +5 位作者 王书峰 陈禹彤 陈晓玲 曹文轩 冯志强 王莉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95-901,共7页
目的设计并鉴定胰岛素A链拮抗性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mInsA_(2-10)或其APLs,为T1D防治的临床转化基础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依据。方法腹腔注射可溶性肽mInsA_(2-10)与无关对照肽,通过血糖监测判断肽mInsA_(2-10)是否有T1D的防治作用;通... 目的设计并鉴定胰岛素A链拮抗性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mInsA_(2-10)或其APLs,为T1D防治的临床转化基础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依据。方法腹腔注射可溶性肽mInsA_(2-10)与无关对照肽,通过血糖监测判断肽mInsA_(2-10)是否有T1D的防治作用;通过Insight II和Discover软件获得mInsA_(2-10)和其APL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参数,选择候选的APLs,再通过检测它们的相对亲和力及各候选APLs体外抑制mInsA_(2-10)自身反应性CD8+T细胞的增殖情况,初步鉴定具有拮抗作用的APLs,再系统性给予人源化NOD小鼠拮抗性APLs,考察其是否有T1D的防治作用。结果比较分析mInsA_(2-10)和其APL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参数的差异,选择出4种候选的APLs;体外实验鉴定出APLs mInsA_(2-10)DQ4和mInsA_(2-10)DC6与HLA-A*0201分子的相对亲和力比其它2个候选的APLs相对更高;与天然肽组相比,这2个APLs能显著地抑制mInsA_(2-10)自身反应性的CD8+T细胞的增殖;系统性给予人源化NOD小鼠这2个拮抗性APLs,仅mInsA_(2-10)DQ4具有显著的T1D保护作用。结论 mInsA_(2-10)DQ4和mInsA_(2-10)DC6是具有拮抗作用的APLs,而在人源化NOD小鼠的在体研究中发现仅mInsA_(2-10)DQ4具有显著的T1D保护作用,下一步将探讨mInsA_(2-10)DQ4防治T1D的免疫学机制,这为T1D防治的临床转化基础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糖尿病 改造肽 mInsA2-10 人源化NOD小鼠
原文传递
“仪器分析”小班现场教学法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梦军 兰玉坤 +3 位作者 刘明 郭嘉伟 韩清娟 冯志强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5期757-760,共4页
仪器分析课程是药学专业本科学员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影响其教学效果。我们综合全校的资源,在分析仪器现场进行小班化教学,同时要求学员参与部分教学实验的准备工作,使理... 仪器分析课程是药学专业本科学员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影响其教学效果。我们综合全校的资源,在分析仪器现场进行小班化教学,同时要求学员参与部分教学实验的准备工作,使理论与实践即时紧密相连;再通过学员课前总结回顾、讨论上次课的重点内容,有效巩固了小班现场化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小班现场教学法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分析 小班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
下载PDF
医学检验仪器分析的教学改革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梦军 张惠静 +2 位作者 肖正华 管潇 邬晓薇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5年第2期197-198,共2页
仪器分析是医学院校医学检验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媒体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总结了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
关键词 医学检验 教学改革 仪器分析教学 多媒体教学 医学院校 教学内容 实践经验 综合能力 基础课
下载PDF
论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势及其对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新要求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梦军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62-63,共2页
多模态教学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逐渐为高校的各个学科所广泛应用。文章正是基于其独特的教学优势,以探索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应该具备哪些综合素质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研究以期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一点帮... 多模态教学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逐渐为高校的各个学科所广泛应用。文章正是基于其独特的教学优势,以探索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应该具备哪些综合素质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研究以期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一点帮助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教学模式 高校教师 综合素质
下载PDF
医学院校仪器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梦军 邓金 +1 位作者 张惠静 刘明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7年第6期684-685,共2页
分析了医学院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及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 仪器分析 教学改革 实验改革
下载PDF
日本化学化工教育教学情况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梦军 唐英 +1 位作者 松本和子 李志良 《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7-43,共7页
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 ,其化学化工发展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本文叙述了日本化学教育教学的情况 ,也讨论了日本人的成功经验与有益借鉴。
关键词 日本 化学化工发展 化学化工教育 大学教学 成功经验 教育改革 创新素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