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文科建设下高校课程美育建设路径探析
1
作者
张灵馨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9期63-65,共3页
新文科的建设推动了新一轮美育理念的变革,有助于传统文科的转型升级,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交融互通。高校美育可以利用新文科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搭建美育和专业课程沟通的桥梁,明确审美教育的目标,做好课程美育的...
新文科的建设推动了新一轮美育理念的变革,有助于传统文科的转型升级,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交融互通。高校美育可以利用新文科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搭建美育和专业课程沟通的桥梁,明确审美教育的目标,做好课程美育的顶层设计,整合美育建设资源,拓展美育课程载体,创新课程美育形式,提升课程审美体验,让美育融入学生的生活,更好地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美育
新文科
审美教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重载铁路用新型网孔式弹性垫板的力学特性研究
2
作者
张灵馨
和振兴
+2 位作者
石广田
白彦博
王志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82,共8页
重载铁路轨道系统的弹性垫板由于承受载荷较大,易出现疲劳破损现象。鉴于既有弹性垫板存在应力集中且阻尼较小的现象,提出一种新型网孔式弹性垫板,可改善应力分布,提升阻尼特性。为探究将网孔式弹性垫板应用于重载铁路扣件系统的可行性...
重载铁路轨道系统的弹性垫板由于承受载荷较大,易出现疲劳破损现象。鉴于既有弹性垫板存在应力集中且阻尼较小的现象,提出一种新型网孔式弹性垫板,可改善应力分布,提升阻尼特性。为探究将网孔式弹性垫板应用于重载铁路扣件系统的可行性并验证相较于既有弹性垫板的优越性,分别建立适用于重载铁路弹条Ⅱ型扣件系统的既有弹性垫板和新型网孔式弹性垫板有限元模型。在同刚度条件下,对比研究网孔式、沟槽式、棱台式弹性垫板的竖向刚度、横向刚度和应力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网孔式弹性垫板的应力应变分布更均匀,其最大应力相较于沟槽式弹性垫板和棱台式弹性垫板降低约30%,力学特性更好,且具有较好的竖向刚度保持性能;在施加横向载荷后,网孔式弹性垫板的横向刚度比棱台式弹性垫板的小,更接近于沟槽式弹性垫板;新型网孔式弹性垫板具有在重载铁路中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扣件
网孔结构
弹性垫板
有限元
竖向刚度
横向刚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陈映真第三世界文学视野的“时空体”研究
3
作者
朱崇科
张灵馨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4年第4期111-126,共16页
岭南香港地区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为陈映真提供了发表与舆论支持的空间,日后更成为其向中国内地探进的中转地。1980年代初期,陈映真的小说《云》《将军族》以跨文类形式融入香港地区的剧社演出与电影制作。在同时段的“南方之南”,新...
岭南香港地区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为陈映真提供了发表与舆论支持的空间,日后更成为其向中国内地探进的中转地。1980年代初期,陈映真的小说《云》《将军族》以跨文类形式融入香港地区的剧社演出与电影制作。在同时段的“南方之南”,新马文艺副刊及旗下的文学奖评审将陈映真列为常宾,陈映真与在台大马学生的实地关联也令其进入马华文学的批评场域。将南方区域的文化与历史作为资源和方法,建设开放的世界华文文学公共领域,是陈映真超越本土、打破战后以跨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为首的西方支配格局的尝试。当其融入“南方”的文学发展建制,提供第三世界文学的理论视野,自身也已成为一种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现代主义
剧社
文学奖
第三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冯契对孔子哲学的创造性阐发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灵馨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47,共7页
冯契将孔子的哲学概括为"仁智统一的新学说","仁"与"知"的统一,既是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统一,也是孔子要培养的理想人格。冯契将"仁"理解为君子必备的品格和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情感,并提出了"...
冯契将孔子的哲学概括为"仁智统一的新学说","仁"与"知"的统一,既是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统一,也是孔子要培养的理想人格。冯契将"仁"理解为君子必备的品格和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情感,并提出了"仁"的观念有新旧之分。冯契对孔子哲学的阐发突出强调了对"知"的重视。冯契认为"知"兼具伦理学和认识论双重意义,"知"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活动中体现出的智慧。仁且智不仅是对孔子人格的概括,也是孔子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冯契对孔子哲学的创造性阐发与其自身的"智慧说"体系密不可分,也与同时期的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人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孔子
仁
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世纪50年代“抽象继承法”讨论的再思考
被引量:
2
5
作者
张灵馨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27-30,共4页
20世纪50年代,冯友兰对于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哲学遗产提出了抽象继承法。冯友兰认为,对待传统哲学遗产应当主要继承它的抽象意义或一般意义,随着时代改变,传统哲学遗产中命题的具体意义已然不在,但命题的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可以进行分离,...
20世纪50年代,冯友兰对于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哲学遗产提出了抽象继承法。冯友兰认为,对待传统哲学遗产应当主要继承它的抽象意义或一般意义,随着时代改变,传统哲学遗产中命题的具体意义已然不在,但命题的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可以进行分离,利用这样的方法,通过继承命题的抽象意义可以更好地继承传统哲学遗产。而同时代的学者如关锋、胡绳、艾思奇等则是站在批判继承的立场上,从不同侧面利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批判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学者们围绕中国传统哲学遗产到底该不该继承、怎样继承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学术论战,这场论战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继承
批判继承
哲学遗产
冯友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语》中管仲形象探微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灵馨
《知与行》
2017年第3期41-44,共4页
《论语》中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从一而终,或是批评或是赞扬,而独独对管仲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褒贬不一。《论语》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地对管仲这一人物的评价也仅仅有三句话,而这三句话中却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孔子一方面...
《论语》中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从一而终,或是批评或是赞扬,而独独对管仲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褒贬不一。《论语》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地对管仲这一人物的评价也仅仅有三句话,而这三句话中却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孔子一方面批评管仲器小、不俭且不知礼,另一方面又称赞管仲政治才干和历史功绩,孔子对同一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恰恰反映出了孔子哲学思想当中的精深之处。通过探讨《论语》中的管仲形象,深入思考出现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之所以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是因为孔子站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立场上。从内圣的角度孔子批判管仲不知礼,而从外王的角度孔子对管仲的中华文化不致终绝的历史功绩加以肯定。管仲作为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作为先秦儒家的典型代表,儒对法的评价从对管仲这一人物的评价当中也可见一斑,也可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窥见内圣外王的内涵与实质。儒家重德治,法家重法治,从管仲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中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儒法两家内在的差别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仲
论语
孔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有为对庄子的身份归属及原因探析
7
作者
张灵馨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0-64,共5页
庄子在中国近代哲学家的视界中普遍受到偏爱和好评。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哲学家无论是对《庄子》其书还是对庄子其人都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当中对庄子乃至对先秦诸子的理解,是以考辩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源头为中心...
庄子在中国近代哲学家的视界中普遍受到偏爱和好评。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哲学家无论是对《庄子》其书还是对庄子其人都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当中对庄子乃至对先秦诸子的理解,是以考辩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源头为中心,先探讨他们的身份归属问题,接着再对他们的思想内容进行阐发、诠释。康有为对庄子的身份归属和思想阐发与其孔学观密切相连,康有为推崇儒家,推重孔子,何以对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庄子情有独钟,探讨康有为推崇庄子的原因,评析康有为对庄子理解的得失等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康有为在近代对庄子哲学的创造性阐发以及庄子在近代中国哲学中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庄子
近代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杜运燮的“南洋”情结及其再现
8
作者
朱崇科
张灵馨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9-28,170,共11页
杜运燮的“南洋”情结及文学再现是一个非常有意味与张力的论题,缺乏南洋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的研究者往往容易误读乃至忽略它们之于杜运燮的深切影响,而南洋在地学者又容易夸大其影响,实际上这恰恰彰显出作家、华侨杜运燮与国家干部...
杜运燮的“南洋”情结及文学再现是一个非常有意味与张力的论题,缺乏南洋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的研究者往往容易误读乃至忽略它们之于杜运燮的深切影响,而南洋在地学者又容易夸大其影响,实际上这恰恰彰显出作家、华侨杜运燮与国家干部等不同身份在不同时段之间的角力,也呈现出多元文化认同理论的再次落实与更新。大致上说,杜的运燮“南洋”情结可分为:一、在南洋,信奉“此时此地”的在地书写;二、再南洋:短暂回望南洋带来的情感结构变化,但同时又是再见“南洋”;三、归根结底,对于中国作家杜运燮来说,南洋更多是一种载体和精神书写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运燮
“南洋”
九叶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冯契论美与审美理想
9
作者
张灵馨
《知与行》
2019年第4期148-153,共6页
冯契在《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中对“美”和“审美理想”的认识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他从美感与快感的关系入手谈美,认为快感是感性的,主观的,来源于外在感官;美感是自由的快感,来源于审美经验,体现在审美活动的自由中,并是主客观统一的;在...
冯契在《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中对“美”和“审美理想”的认识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他从美感与快感的关系入手谈美,认为快感是感性的,主观的,来源于外在感官;美感是自由的快感,来源于审美经验,体现在审美活动的自由中,并是主客观统一的;在真善美的关系上,冯契主张美以真和善为前提,美和真与善之间,有着互相促进的作用,并对比了先秦儒、道两家对美的不同认识。冯契承认美的多样性,同时强调美的欣赏不能强求一律,可以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在论述审美理想时,冯契将审美理想归为人生理想,他认为审美理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化,艺术理想要反映生活的本质,道德理想要与艺术理想相结合,同时艺术也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艺术想象需要形象直觉和感情的灌注,需要情与景的结合,艺术想象要做到有无、动静的统一;艺术理想要表现个性,艺术作品要富于个性色彩,艺术也需要技巧。从冯契对美与审美理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审美不是随意的主观感受,它包含着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美在由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中获得了作用于人生的社会属性,它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前提,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旨归。但与同时期的美学家相比,冯契并未有完整、系统的美学体系,美学家的身份也往往被中国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家的身份所遮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美
审美理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尚书》中商周之际“德”的内涵演变
10
作者
张灵馨
《知与行》
2016年第6期27-30,共4页
《尚书》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西周时期的"德"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融合政治、宗教、伦理、法律为一体,与现在的"道德"不完全等同。"德"在《尚书...
《尚书》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西周时期的"德"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融合政治、宗教、伦理、法律为一体,与现在的"道德"不完全等同。"德"在《尚书·周书》中频繁出现,这足可见周初的统治者对"德"的重视与强调。通过仔细考查《尚书》中的"德",可以从中发现商人之"德"与周人之"德"是不完全相同的,周人之"德"既有对商人之"德"的继承,同时也包含着对商人之"德"的超越。从德的内容、德的性质、德刑关系和德贤关系上深入分析西周之际"德"内涵的演变既能从中看到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觉醒,也能看出西周初期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后世德治主义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德
西周伦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美学专题课程建设探索
11
作者
张灵馨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2年第11期15-17,共3页
中国美学相关课程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专题课程一方面与美学和哲学基础理论相关,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既强调知识性、理论性的学习,也注重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在建设新文科的背景下,...
中国美学相关课程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专题课程一方面与美学和哲学基础理论相关,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既强调知识性、理论性的学习,也注重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在建设新文科的背景下,文章从中国美学专题课程的现状和特点出发,探索相关交叉学科之间的互通互融,对于完善学科建设,培养健全人格,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美育
新文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梁漱溟直觉主义认识论探微
被引量:
1
12
作者
樊志辉
张灵馨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11-13,共3页
"直觉"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对人们认识真理、把握本体有重要的意义。梁漱溟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通过直觉来建构自身的哲学。梁漱溟对本能的阐发有四层,其一是将直觉视作一种本能,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其二是借助佛教唯识学中...
"直觉"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对人们认识真理、把握本体有重要的意义。梁漱溟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通过直觉来建构自身的哲学。梁漱溟对本能的阐发有四层,其一是将直觉视作一种本能,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其二是借助佛教唯识学中的现量、比量、非量来诠释直觉;其三是在直觉与理智之间,赋予直觉与理智一种伦理道德色彩,在直觉与理智的对立中推重直觉;最后,在现代实在性的基础上,从生物学与心理学角度探讨直觉。梁漱溟对直觉的几重理解与运用开启了现代新儒家学者对直觉的关注,推重直觉对本体的把握也成为现代新儒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直觉
理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冯契中国哲学史书写的特色
13
作者
柴文华
张灵馨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42,191,共8页
冯契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独立完成了从孔夫子到毛泽东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代表作包括《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三册本)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是中国哲学史学科马克思主义化阶段的重要代表。冯契的中国哲学史...
冯契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独立完成了从孔夫子到毛泽东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代表作包括《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三册本)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是中国哲学史学科马克思主义化阶段的重要代表。冯契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有着自身的特色,他在厘定哲学和哲学史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基本方法,提出完整的圆圈说,并把智慧说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书写,彰显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冯契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圆圈说能否真正展现出中国哲学的特质?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到底如何?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中国哲学史
圆圈说
智慧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品味、品藻与品评——兼论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流变
14
作者
张灵馨
《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6期76-84,共9页
与“品”相关的三个美学范畴“品味”“品藻”与“品评”是中国传统审美鉴赏的关键词。“品味”的对象包括具象之物、抽象之理和艺术意境,形成了以“味”为核心的审美体验论。“品藻”是欣赏人物美的重要方式,是“人的觉醒”的重要体现...
与“品”相关的三个美学范畴“品味”“品藻”与“品评”是中国传统审美鉴赏的关键词。“品味”的对象包括具象之物、抽象之理和艺术意境,形成了以“味”为核心的审美体验论。“品藻”是欣赏人物美的重要方式,是“人的觉醒”的重要体现。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实现了从“尚德”到“尚美”的转变。“品评”是“文的自觉”的重要体现,将审美鉴赏与审美评价结合起来,分品定级的背后,是审美评判原则和审美理想的具体表现,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批评的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味
品藻
品评审美体验论
原文传递
我梦想神访古人
15
作者
张灵馨
《七彩语文》
2024年第26期42-43,共2页
徜徉书海,穿越时空,神访古人。吟诵着古典诗词,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浮现于眼前:陶渊明、辛弃疾、刘禹锡……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志趣、他们的灵魂,让我产生心灵共振、精神共鸣。若是有机会,我愿乘着朝露,披星戴月,寻访一位位名士,与他...
徜徉书海,穿越时空,神访古人。吟诵着古典诗词,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浮现于眼前:陶渊明、辛弃疾、刘禹锡……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志趣、他们的灵魂,让我产生心灵共振、精神共鸣。若是有机会,我愿乘着朝露,披星戴月,寻访一位位名士,与他们畅谈人生。在薄雾氤氲的清晨,我携一壶热酒,去访五柳先生陶渊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词
精神共鸣
五柳先生
辛弃疾
刘禹锡
陶渊明
名士
访古
原文传递
略论梁漱溟心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兼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心学情结
被引量:
3
16
作者
柴文华
张灵馨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5-80,共6页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他建构了以生命本体论为起点的心学理论体系,表现出祖述陆王又超越陆王、哲学人学的指向及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等特征。早期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普遍有着浓郁的心学情结,其原因主要是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而产生...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他建构了以生命本体论为起点的心学理论体系,表现出祖述陆王又超越陆王、哲学人学的指向及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等特征。早期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普遍有着浓郁的心学情结,其原因主要是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塑造现代性的需求,以及内含于陆王心学深层的个性自由意识的伸展等。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新儒家的特征,深入把握陆王心学的内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心学
早期现代新儒家
原文传递
梁漱溟心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17
作者
柴文华
张灵馨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8期45-46,共2页
梁漱溟在继承陆王心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以生命本体论为起点、具有现代人学特征的新心学体系。梁漱溟的心学体系中国现代哲学有一个显要特征,即在以消解形上学为主旨的西方实证主义思潮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哲学家如熊十力、冯...
梁漱溟在继承陆王心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以生命本体论为起点、具有现代人学特征的新心学体系。梁漱溟的心学体系中国现代哲学有一个显要特征,即在以消解形上学为主旨的西方实证主义思潮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哲学家如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贺麟等却热衷于建构形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哲学
生命本体论
陆王心学
心学思想
熊十力
金岳霖
心学体系
冯友兰
原文传递
鲁迅香港视野的延续与文化政治意义
18
作者
张灵馨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2年第2期78-84,共7页
1927年鲁迅曾三次短暂光顾香港,留下著名演讲《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对港英殖民者毫不留情揭露的同时也撒播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火种。时隔60年,有鲁迅遗韵的台湾作家陈映真也踏上香港,担任香港高校驻校作家并进行多场公开...
1927年鲁迅曾三次短暂光顾香港,留下著名演讲《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对港英殖民者毫不留情揭露的同时也撒播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火种。时隔60年,有鲁迅遗韵的台湾作家陈映真也踏上香港,担任香港高校驻校作家并进行多场公开讲演。作为“中介空间”的香港,始终承载着观照地与发声地的角色,鲁迅和陈映真都在这片场域中展现公共知识分子的批评自省和对时代的担当意识。陈映真对鲁迅香港视野的延续不仅源于历史的时间差,对新殖民形式的警惕,还有源自地缘位置差异的视角和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陈映真
香港
文化政治
原文传递
题名
新文科建设下高校课程美育建设路径探析
1
作者
张灵馨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9期63-65,共3页
基金
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哲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080013)
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建设下高校课程美育融合发展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C70)。
文摘
新文科的建设推动了新一轮美育理念的变革,有助于传统文科的转型升级,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交融互通。高校美育可以利用新文科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搭建美育和专业课程沟通的桥梁,明确审美教育的目标,做好课程美育的顶层设计,整合美育建设资源,拓展美育课程载体,创新课程美育形式,提升课程审美体验,让美育融入学生的生活,更好地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标。
关键词
课程美育
新文科
审美教育
分类号
J0-4 [艺术—艺术理论]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载铁路用新型网孔式弹性垫板的力学特性研究
2
作者
张灵馨
和振兴
石广田
白彦博
王志璇
机构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出处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82,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162047,52062028)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20JR5RA393)
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2-2-26)。
文摘
重载铁路轨道系统的弹性垫板由于承受载荷较大,易出现疲劳破损现象。鉴于既有弹性垫板存在应力集中且阻尼较小的现象,提出一种新型网孔式弹性垫板,可改善应力分布,提升阻尼特性。为探究将网孔式弹性垫板应用于重载铁路扣件系统的可行性并验证相较于既有弹性垫板的优越性,分别建立适用于重载铁路弹条Ⅱ型扣件系统的既有弹性垫板和新型网孔式弹性垫板有限元模型。在同刚度条件下,对比研究网孔式、沟槽式、棱台式弹性垫板的竖向刚度、横向刚度和应力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网孔式弹性垫板的应力应变分布更均匀,其最大应力相较于沟槽式弹性垫板和棱台式弹性垫板降低约30%,力学特性更好,且具有较好的竖向刚度保持性能;在施加横向载荷后,网孔式弹性垫板的横向刚度比棱台式弹性垫板的小,更接近于沟槽式弹性垫板;新型网孔式弹性垫板具有在重载铁路中推广应用的潜力。
关键词
重载铁路
扣件
网孔结构
弹性垫板
有限元
竖向刚度
横向刚度
Keywords
heavy-haul railway
fastener
mesh structure
elastic pad
finite element
vertical stiffness
lateral stiffness
分类号
U213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U239.4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陈映真第三世界文学视野的“时空体”研究
3
作者
朱崇科
张灵馨
机构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出处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4年第4期111-126,共16页
文摘
岭南香港地区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为陈映真提供了发表与舆论支持的空间,日后更成为其向中国内地探进的中转地。1980年代初期,陈映真的小说《云》《将军族》以跨文类形式融入香港地区的剧社演出与电影制作。在同时段的“南方之南”,新马文艺副刊及旗下的文学奖评审将陈映真列为常宾,陈映真与在台大马学生的实地关联也令其进入马华文学的批评场域。将南方区域的文化与历史作为资源和方法,建设开放的世界华文文学公共领域,是陈映真超越本土、打破战后以跨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为首的西方支配格局的尝试。当其融入“南方”的文学发展建制,提供第三世界文学的理论视野,自身也已成为一种文化资源。
关键词
陈映真
现代主义
剧社
文学奖
第三世界文学
Keywords
Chen Yingzhen
modernism
theater society
literature prize
Third World Litera-ture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冯契对孔子哲学的创造性阐发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灵馨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47,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2015MZD014)
文摘
冯契将孔子的哲学概括为"仁智统一的新学说","仁"与"知"的统一,既是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统一,也是孔子要培养的理想人格。冯契将"仁"理解为君子必备的品格和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情感,并提出了"仁"的观念有新旧之分。冯契对孔子哲学的阐发突出强调了对"知"的重视。冯契认为"知"兼具伦理学和认识论双重意义,"知"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活动中体现出的智慧。仁且智不仅是对孔子人格的概括,也是孔子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冯契对孔子哲学的创造性阐发与其自身的"智慧说"体系密不可分,也与同时期的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人不同。
关键词
冯契
孔子
仁
知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世纪50年代“抽象继承法”讨论的再思考
被引量:
2
5
作者
张灵馨
机构
黑龙江大学
出处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27-30,共4页
文摘
20世纪50年代,冯友兰对于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哲学遗产提出了抽象继承法。冯友兰认为,对待传统哲学遗产应当主要继承它的抽象意义或一般意义,随着时代改变,传统哲学遗产中命题的具体意义已然不在,但命题的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可以进行分离,利用这样的方法,通过继承命题的抽象意义可以更好地继承传统哲学遗产。而同时代的学者如关锋、胡绳、艾思奇等则是站在批判继承的立场上,从不同侧面利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批判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学者们围绕中国传统哲学遗产到底该不该继承、怎样继承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学术论战,这场论战影响深远。
关键词
抽象继承
批判继承
哲学遗产
冯友兰
Keywords
abstract inheritance
to inherit critically
the legacy of philosophy
Feng Youlan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语》中管仲形象探微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灵馨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知与行》
2017年第3期41-44,共4页
文摘
《论语》中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从一而终,或是批评或是赞扬,而独独对管仲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褒贬不一。《论语》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地对管仲这一人物的评价也仅仅有三句话,而这三句话中却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孔子一方面批评管仲器小、不俭且不知礼,另一方面又称赞管仲政治才干和历史功绩,孔子对同一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恰恰反映出了孔子哲学思想当中的精深之处。通过探讨《论语》中的管仲形象,深入思考出现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之所以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是因为孔子站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立场上。从内圣的角度孔子批判管仲不知礼,而从外王的角度孔子对管仲的中华文化不致终绝的历史功绩加以肯定。管仲作为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作为先秦儒家的典型代表,儒对法的评价从对管仲这一人物的评价当中也可见一斑,也可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窥见内圣外王的内涵与实质。儒家重德治,法家重法治,从管仲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中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儒法两家内在的差别与统一。
关键词
管仲
论语
孔子
分类号
B2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有为对庄子的身份归属及原因探析
7
作者
张灵馨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0-64,共5页
基金
2019年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冯契美学思想研究”(YJSCX2019-009HLJU)阶段性成果
文摘
庄子在中国近代哲学家的视界中普遍受到偏爱和好评。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哲学家无论是对《庄子》其书还是对庄子其人都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当中对庄子乃至对先秦诸子的理解,是以考辩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源头为中心,先探讨他们的身份归属问题,接着再对他们的思想内容进行阐发、诠释。康有为对庄子的身份归属和思想阐发与其孔学观密切相连,康有为推崇儒家,推重孔子,何以对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庄子情有独钟,探讨康有为推崇庄子的原因,评析康有为对庄子理解的得失等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康有为在近代对庄子哲学的创造性阐发以及庄子在近代中国哲学中的命运。
关键词
康有为
庄子
近代哲学
Keywords
Kang Youwei
Chuang-tzu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y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杜运燮的“南洋”情结及其再现
8
作者
朱崇科
张灵馨
机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处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9-28,170,共11页
文摘
杜运燮的“南洋”情结及文学再现是一个非常有意味与张力的论题,缺乏南洋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的研究者往往容易误读乃至忽略它们之于杜运燮的深切影响,而南洋在地学者又容易夸大其影响,实际上这恰恰彰显出作家、华侨杜运燮与国家干部等不同身份在不同时段之间的角力,也呈现出多元文化认同理论的再次落实与更新。大致上说,杜的运燮“南洋”情结可分为:一、在南洋,信奉“此时此地”的在地书写;二、再南洋:短暂回望南洋带来的情感结构变化,但同时又是再见“南洋”;三、归根结底,对于中国作家杜运燮来说,南洋更多是一种载体和精神书写资源。
关键词
杜运燮
“南洋”
九叶派
Keywords
Du Yunxie
"Nanyang"
Jiu Ye School
分类号
I109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冯契论美与审美理想
9
作者
张灵馨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知与行》
2019年第4期148-153,共6页
文摘
冯契在《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中对“美”和“审美理想”的认识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他从美感与快感的关系入手谈美,认为快感是感性的,主观的,来源于外在感官;美感是自由的快感,来源于审美经验,体现在审美活动的自由中,并是主客观统一的;在真善美的关系上,冯契主张美以真和善为前提,美和真与善之间,有着互相促进的作用,并对比了先秦儒、道两家对美的不同认识。冯契承认美的多样性,同时强调美的欣赏不能强求一律,可以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在论述审美理想时,冯契将审美理想归为人生理想,他认为审美理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化,艺术理想要反映生活的本质,道德理想要与艺术理想相结合,同时艺术也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艺术想象需要形象直觉和感情的灌注,需要情与景的结合,艺术想象要做到有无、动静的统一;艺术理想要表现个性,艺术作品要富于个性色彩,艺术也需要技巧。从冯契对美与审美理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审美不是随意的主观感受,它包含着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美在由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中获得了作用于人生的社会属性,它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前提,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旨归。但与同时期的美学家相比,冯契并未有完整、系统的美学体系,美学家的身份也往往被中国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家的身份所遮蔽。
关键词
冯契
美
审美理想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尚书》中商周之际“德”的内涵演变
10
作者
张灵馨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知与行》
2016年第6期27-30,共4页
文摘
《尚书》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西周时期的"德"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融合政治、宗教、伦理、法律为一体,与现在的"道德"不完全等同。"德"在《尚书·周书》中频繁出现,这足可见周初的统治者对"德"的重视与强调。通过仔细考查《尚书》中的"德",可以从中发现商人之"德"与周人之"德"是不完全相同的,周人之"德"既有对商人之"德"的继承,同时也包含着对商人之"德"的超越。从德的内容、德的性质、德刑关系和德贤关系上深入分析西周之际"德"内涵的演变既能从中看到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觉醒,也能看出西周初期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后世德治主义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尚书》
德
西周伦理
Keywords
"Shang Shu (The Book of History)
Ethics in the West - Zhou Dynasty
分类号
K221.04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美学专题课程建设探索
11
作者
张灵馨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2年第11期15-17,共3页
基金
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哲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2021080013)
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冯契的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研究”(2020-KYYWF-0937)。
文摘
中国美学相关课程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专题课程一方面与美学和哲学基础理论相关,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既强调知识性、理论性的学习,也注重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在建设新文科的背景下,文章从中国美学专题课程的现状和特点出发,探索相关交叉学科之间的互通互融,对于完善学科建设,培养健全人格,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美学
美育
新文科
分类号
G64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梁漱溟直觉主义认识论探微
被引量:
1
12
作者
樊志辉
张灵馨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11-13,共3页
文摘
"直觉"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对人们认识真理、把握本体有重要的意义。梁漱溟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通过直觉来建构自身的哲学。梁漱溟对本能的阐发有四层,其一是将直觉视作一种本能,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其二是借助佛教唯识学中的现量、比量、非量来诠释直觉;其三是在直觉与理智之间,赋予直觉与理智一种伦理道德色彩,在直觉与理智的对立中推重直觉;最后,在现代实在性的基础上,从生物学与心理学角度探讨直觉。梁漱溟对直觉的几重理解与运用开启了现代新儒家学者对直觉的关注,推重直觉对本体的把握也成为现代新儒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关键词
梁漱溟
直觉
理智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冯契中国哲学史书写的特色
13
作者
柴文华
张灵馨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42,191,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2015MZD014)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冯契美学思想研究”(YJSCX2019-009HLJU)。
文摘
冯契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独立完成了从孔夫子到毛泽东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代表作包括《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三册本)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是中国哲学史学科马克思主义化阶段的重要代表。冯契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有着自身的特色,他在厘定哲学和哲学史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基本方法,提出完整的圆圈说,并把智慧说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书写,彰显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冯契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圆圈说能否真正展现出中国哲学的特质?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到底如何?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关键词
冯契
中国哲学史
圆圈说
智慧说
Keywords
Feng Qi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y
circle theory
wisdom theory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品味、品藻与品评——兼论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流变
14
作者
张灵馨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6期76-84,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五育融合背景下美育以美培元的实践路径探析”(批准号:CLA210282)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与“品”相关的三个美学范畴“品味”“品藻”与“品评”是中国传统审美鉴赏的关键词。“品味”的对象包括具象之物、抽象之理和艺术意境,形成了以“味”为核心的审美体验论。“品藻”是欣赏人物美的重要方式,是“人的觉醒”的重要体现。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实现了从“尚德”到“尚美”的转变。“品评”是“文的自觉”的重要体现,将审美鉴赏与审美评价结合起来,分品定级的背后,是审美评判原则和审美理想的具体表现,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批评的始终。
关键词
品味
品藻
品评审美体验论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J01 [艺术—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我梦想神访古人
15
作者
张灵馨
机构
淮安市盱眙县第三中学
出处
《七彩语文》
2024年第26期42-43,共2页
文摘
徜徉书海,穿越时空,神访古人。吟诵着古典诗词,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浮现于眼前:陶渊明、辛弃疾、刘禹锡……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志趣、他们的灵魂,让我产生心灵共振、精神共鸣。若是有机会,我愿乘着朝露,披星戴月,寻访一位位名士,与他们畅谈人生。在薄雾氤氲的清晨,我携一壶热酒,去访五柳先生陶渊明。
关键词
古典诗词
精神共鸣
五柳先生
辛弃疾
刘禹锡
陶渊明
名士
访古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略论梁漱溟心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兼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心学情结
被引量:
3
16
作者
柴文华
张灵馨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5-80,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编号2015MZD01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他建构了以生命本体论为起点的心学理论体系,表现出祖述陆王又超越陆王、哲学人学的指向及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等特征。早期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普遍有着浓郁的心学情结,其原因主要是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塑造现代性的需求,以及内含于陆王心学深层的个性自由意识的伸展等。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新儒家的特征,深入把握陆王心学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
梁漱溟
心学
早期现代新儒家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梁漱溟心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17
作者
柴文华
张灵馨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8期45-46,共2页
文摘
梁漱溟在继承陆王心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以生命本体论为起点、具有现代人学特征的新心学体系。梁漱溟的心学体系中国现代哲学有一个显要特征,即在以消解形上学为主旨的西方实证主义思潮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哲学家如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贺麟等却热衷于建构形上学。
关键词
中国现代哲学
生命本体论
陆王心学
心学思想
熊十力
金岳霖
心学体系
冯友兰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鲁迅香港视野的延续与文化政治意义
18
作者
张灵馨
机构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出处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2年第2期78-84,共7页
文摘
1927年鲁迅曾三次短暂光顾香港,留下著名演讲《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对港英殖民者毫不留情揭露的同时也撒播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火种。时隔60年,有鲁迅遗韵的台湾作家陈映真也踏上香港,担任香港高校驻校作家并进行多场公开讲演。作为“中介空间”的香港,始终承载着观照地与发声地的角色,鲁迅和陈映真都在这片场域中展现公共知识分子的批评自省和对时代的担当意识。陈映真对鲁迅香港视野的延续不仅源于历史的时间差,对新殖民形式的警惕,还有源自地缘位置差异的视角和心态。
关键词
鲁迅
陈映真
香港
文化政治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文科建设下高校课程美育建设路径探析
张灵馨
《美术教育研究》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重载铁路用新型网孔式弹性垫板的力学特性研究
张灵馨
和振兴
石广田
白彦博
王志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陈映真第三世界文学视野的“时空体”研究
朱崇科
张灵馨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冯契对孔子哲学的创造性阐发
张灵馨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20世纪50年代“抽象继承法”讨论的再思考
张灵馨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论语》中管仲形象探微
张灵馨
《知与行》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康有为对庄子的身份归属及原因探析
张灵馨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论杜运燮的“南洋”情结及其再现
朱崇科
张灵馨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冯契论美与审美理想
张灵馨
《知与行》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论《尚书》中商周之际“德”的内涵演变
张灵馨
《知与行》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美学专题课程建设探索
张灵馨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梁漱溟直觉主义认识论探微
樊志辉
张灵馨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论冯契中国哲学史书写的特色
柴文华
张灵馨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品味、品藻与品评——兼论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流变
张灵馨
《文艺评论》
CSSCI
2023
0
原文传递
15
我梦想神访古人
张灵馨
《七彩语文》
2024
0
原文传递
16
略论梁漱溟心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兼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心学情结
柴文华
张灵馨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3
原文传递
17
梁漱溟心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柴文华
张灵馨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
0
原文传递
18
鲁迅香港视野的延续与文化政治意义
张灵馨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