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NA m^(6)A甲基化修饰在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叶棣文 张炳杨 +2 位作者 张丹彤 马万山 逯素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40,共9页
目的:探讨RNA m^(6)A甲基化修饰在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术中赘余皮下脂肪组织,以非2型糖尿病患者同样组织为对照,检测组间RNA m^(6)A水平。高脂饮食诱导C57BL/6J小鼠构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 目的:探讨RNA m^(6)A甲基化修饰在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术中赘余皮下脂肪组织,以非2型糖尿病患者同样组织为对照,检测组间RNA m^(6)A水平。高脂饮食诱导C57BL/6J小鼠构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模型(HFD组,n=5,60%高脂饲料喂养16周),对照组10%低脂饲料喂养16周(CD组,n=5)。模型构建成功后,取附睾周围脂肪组织行表观转录组学m^(6)A甲基化修饰芯片检测,并借助MeRIP-qPCR实验、RT-qPCR以及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测定(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RIP)实验验证胰岛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变化;进一步观察METTL3小分子抑制剂STM2457对高脂饮食诱导下小鼠胰岛素信号转导基因的影响。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和小鼠IR模型脂肪组织中总体m^(6)A修饰水平均升高(患者200 ng RNA t=-8.375,P<0.001;患者100 ng RNA t=-3.722,P=0.006;患者50 ng RNA t=-4.937;P=0.001;小鼠100 ng RNA t=-3.590,P=0.023;小鼠50 ng RNA t=-2.760,P=0.025)。表观转录组学检测证实IR的脂肪组织中1175个基因发生高m^(6)A修饰,55个基因发生低m^(6)A修饰,同时有182个基因呈现高m^(6)A修饰且低表达,包括AKT2、INSR、PIK3R1、ACACA、SREBF1等5个胰岛素信号转导关键基因,其中AKT2、INSR、ACACA、SREBF1等4个基因被确证并证实其与METTL3存在直接结合,其m^(6)A修饰水平受METTL3正向调控。STM2457作用下,胰岛素敏感性提高,且AKT2、INSR、ACACA、SREBF1转录水平上调,提示IR表型改善明显。结论:高脂饮食通过METTL3诱导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基因AKT2、INSR、ACACA、SREBF1发生m^(6)A高甲基化修饰,诱导其低表达,阻滞胰岛素信号转导,进而参与诱发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饮食 胰岛素抵抗 RNA m^(6)A甲基化修饰 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
原文传递
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NAFLD模型肝组织中m6A甲基化修饰表达谱分析
2
作者 刘君君 逯素梅 +2 位作者 张炳杨 李永清 马万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7-1235,共9页
目的·利用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中肝组织mRNA的m6A甲基化修饰和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以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为实验动物,高脂饲料喂养1... 目的·利用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中肝组织mRNA的m6A甲基化修饰和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以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为实验动物,高脂饲料喂养16周诱导建立NAFLD模型(高脂组,n=10);另设基础组(n=10)为对照,给予含10%脂肪的基础饲料喂养。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评估小鼠肝组织病理改变,判断NAFLD模型是否构建成功。运用甲基化RNA免疫共沉淀技术(methylated RNA immunoprecipitation,MeRIP)和微阵列测序技术(microarray表达谱分析)检测2组小鼠肝组织中mRNA的m6A甲基化和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基础组小鼠肝脏呈鲜红色,少见脂肪沉积;高脂组小鼠肝脏边界黄润,H-E染色可见肝细胞中脂滴弥漫浸润且相互融合,提示高脂饲料诱导的NAFLD模型构建成功。MeRIP-微阵列芯片检测结果显示,与基础组相比,高脂组小鼠肝脏中共有320个基因m6A甲基化修饰水平变化显著(P<0.05且变化倍数>1.5),其中有108个上调基因和212个下调基因。将组间m6A甲基化水平差异显著的基因与mRNA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发现有163个基因m6A甲基化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均差异显著。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NAFLD模型中肝组织mRNA的m6A修饰变化显著,且该变化与mRNA的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m6A甲基化修饰 mRNA 表观转录组学
下载PDF
肥胖降低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炳杨 逯素梅 马万山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2年第17期2325-2330,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干扰素(IFN)治疗效果与机体肥胖程度的关系,以及肥胖致IFN治疗乙肝不敏感的分子机制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以肥胖作为唯一影响因素,通过文献检索,筛选并提取文献数据,经过RevMan软件作图分析,...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干扰素(IFN)治疗效果与机体肥胖程度的关系,以及肥胖致IFN治疗乙肝不敏感的分子机制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以肥胖作为唯一影响因素,通过文献检索,筛选并提取文献数据,经过RevMan软件作图分析,分析肥胖和IFN治疗乙肝敏感性的关系。选取2017-2021年于该院行IFN治疗的乙肝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其分为对照组(BMI≤25 kg/m^(2),61例)和肥胖组(BMI≥28 kg/m^(2),30例)。跟踪IFN治疗48周,比较两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收集不同肥胖程度的健康查体人群血浆,分为A(BMI≤25 kg/m^(2))、B(BMI≥28 kg/m^(2))两组,借助流式细胞术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IL-12p70、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α、IFN-γ]水平,寻找A、B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炎症细胞因子。体外培养稳定转染人HBV基因组的HepG 2.2.15细胞,IFNα2b与筛选出的差异细胞因子单独或联合作用。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DNA水平,并检测IFN信号转导通路JAK-STAT和抗病毒蛋白IFITM1、MX1、OAS1、PKR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肥胖组ALT、HBsAg水平升高(P<0.05)。B组IL-2、IL-6、IL-10、IL-17水平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α2b单独或者与IL联合作用下,JAK1、STAT1、STAT2发生不同程度的磷酸化,JAK-STAT信号通路被激活,其中IL-6、IL-10降低JAK1-STAT磷酸化的程度尤其明显。IFN单独作用下,抗病毒蛋白IFITM1、MX1、OAS1、PKR水平升高,与IL-6、IL-10联合作用下,上述指标水平升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肥胖降低乙肝患者IFN治疗的敏感性,但是其机制并不与IL-2、IL-6、IL-10、IL-17水平升高直接有关。IL-2、IL-6、IL-10、IL-17可以上调抗病毒蛋白IFITM1、MX1、OAS1、PKR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乙型肝炎 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
下载PDF
中暑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秀芳 郭建壮 张炳杨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7年第11期51-53,共3页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等可将中暑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即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患者可能有一种或多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其...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等可将中暑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即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患者可能有一种或多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其中热射病为一种致命性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功能改变 中暑 患者 致命性疾病 体温调节中枢 水电解质紊乱 临床表现 功能障碍
下载PDF
DEC1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5
作者 石晓红 索翠萍 +1 位作者 张艳美 张炳杨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8年第7期31-33,共3页
目的:DEC1属于bHLH类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其在肝细胞中广泛表达.DEC1通过调节肝脏内的新陈代谢、 能量平衡、 生理功能等作用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关键词 DEC1 肝脏疾病 转录因子
下载PDF
DEC1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分析
6
作者 索翠萍 张炳杨 +2 位作者 张艳美 郭建壮 石晓红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9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肝癌细胞株、正常肝细胞株中DEC1mRNA的表达水平和DEC1蛋白的表达水平和DEC1蛋白亚细胞定位.为进一步发现DEC1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Bel-7402,Hep-3B细胞和人正常肝... 目的:初步探讨肝癌细胞株、正常肝细胞株中DEC1mRNA的表达水平和DEC1蛋白的表达水平和DEC1蛋白亚细胞定位.为进一步发现DEC1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Bel-7402,Hep-3B细胞和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用RT-PCR、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DEC1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其中HL-7702细胞中的DEC1 mRNA表达水平高于其他各肝癌细胞株,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细胞株中DEC1蛋白在细胞核与细胞浆均表达阳性.但以HL-7702核表达较强.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DEC1在肝癌细胞株Bel-7402中的标记率为56%.结论:DEC1在各株肝细胞中转录水平表达的差异并不明显.各细胞株中DEC1蛋白在细胞核与细胞浆均表达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1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 转录因子
下载PDF
不同高脂饲料对小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模型制备情况的效果比较
7
作者 张炳杨 李永清 +1 位作者 马万山 逯素梅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1年第1期1-4,61,共5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高脂饲料在C57/BL6J小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IR)模型制备过程中的效果差别,以期为更好的制备C57/BL6J小鼠肥胖和IR模型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雄性C57/BL6小鼠为实验材料,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基础组,喂食国内A公司啮齿...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高脂饲料在C57/BL6J小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IR)模型制备过程中的效果差别,以期为更好的制备C57/BL6J小鼠肥胖和IR模型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雄性C57/BL6小鼠为实验材料,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基础组,喂食国内A公司啮齿动物基础饲料;模型1组,喂食国内A公司生产的啮齿动物高脂饲料(HFD-A组);模型2组,喂食美国Research Diets生产的啮齿动物高脂饲料(HFD-R组)。至饲养12周比较组间体重、血脂指标,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IPGTT)和胰岛素耐量(IPITT)等指标的差异。结果: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三组动物体重均逐渐上升,至饲养12周基础组平均体重为(31.78±1.36)g,HFD-A组为(41.56±167)g,HFD-R组为(46.38±1.98)g,差异显著(P<0.05);至饲养12周时,HFD-A组和HFD-R组肥胖模型成功率均为100%(12/12),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基础组比较,HFD-R组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游离脂肪酸(NEFA)等多项指标显著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FD-A组仅Glu和LDL升高显著(P<0.05)。与基础组比较,HFD-R组的IPGTT和IPITT检测结果均显著升高(P<0.05),而HFD-A组虽有升高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高脂饲料均能够在饲养12周时成功制备C57/BL6J小鼠肥胖模型,但是只有HFD-R组达到了IR模型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饲料 肥胖症 胰岛素抵抗 动物疾病模型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血常规指标变化的临床诊断价值
8
作者 张炳杨 陈永新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9年第10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常规指标变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1月~6月我院10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血常规检测,并与10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进行RBC、 WBC、 PLT、 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常规指标变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1月~6月我院10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血常规检测,并与10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进行RBC、 WBC、 PLT、 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比较.结果: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RBC、 WBC、 PLT、 Hb、 HC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MCV、 PDW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指标可反映肝硬化的肝损害程度,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测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对肝硬化患者病情变化、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血常规 肝脏疾病 继发感染 WBC PLT
下载PDF
胃癌组织STAT5b表达及其对化疗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阔 陈永新 +4 位作者 董秀涛 张炳杨 李永辉 鹿伟 孙涛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301-1306,共6页
目的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蛋白5(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protein,STAT 5),包括STAT 5a和STAT 5b,被认为在肿瘤的多种生物学特性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检测胃癌组织STAT 5b的表达,分析STAT 5b在胃癌细... 目的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蛋白5(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protein,STAT 5),包括STAT 5a和STAT 5b,被认为在肿瘤的多种生物学特性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检测胃癌组织STAT 5b的表达,分析STAT 5b在胃癌细胞对吉非替尼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3-03-01-2013-12-31在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住院的69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免疫组化法检测69例胃癌患者癌和癌旁组织中STAT5b的表达,体外培养胃癌MGC-803和MKN-45细胞,分别暴露在吉非替尼和(或)STAT 5bsiRNA中。结果胃癌组织STAT 5b阳性表达率为71.0%(49/69),胃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9.1%(2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mmol/L吉非替尼作用24h后MGC-803和MKN-45的存活率分别为(54.01±6.72)%和(56.13±5.02)%,明显降低且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1±1.1)%和(5.9±1.3)%,与对照组(2.1±1.2)%和(1.6±1.1)%相比显著升高,P<0.05;STAT 5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STAT 5bsiRNA协同吉非替尼作用MGC-803和MKN-45后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4±3.2)%和(19.7±3.16)%,显著低于STAT 5bsiRNA和吉非替尼单独作用组。结论与癌旁组织比较,STAT 5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干扰STAT 5b的表达能够增强胃癌细胞对吉非替尼的化疗敏感性,其机制与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STAT 5b 吉非替尼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