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露醇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琼丽 罗文鸿 林哲绚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观察甘露醇是否通过引起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的氧化应激反应而损伤细胞。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甘露醇(50,100,150,200,250,300,350和400 mmol·L^-1)处理HK-2细胞4,10,24,48和72 h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甘露醇100和250 mmol... 目的观察甘露醇是否通过引起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的氧化应激反应而损伤细胞。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甘露醇(50,100,150,200,250,300,350和400 mmol·L^-1)处理HK-2细胞4,10,24,48和72 h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甘露醇100和250 mmol·L^-1作用细胞4~72 h,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MDA含量、SOD活性和GSH含量。结果甘露醇250 mmol·L^-1作用72 h,细胞增殖活性约为溶剂对照组的50%(P〈0.05);孵育4 h,细胞ROS的荧光强度(68.7±3.6)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50.3±4.6)(P〈0.05);孵育4~72 h,细胞形态出现细胞肿胀、空泡化,细胞脱落;细胞内MDA含量明显增高(P〈0.05),SOD活性和GSH含量明显下降(P〈0.05)。孵育4 h时,溶剂对照组和甘露醇250 mmol·L^-1处理组细胞内MDA含量分别为(3.1±1.6)和(20.9±5.7)μmol·g-1蛋白,SOD活性分别为(71.8±6.5)和(47.3±8.8)k U·g^-1蛋白,GSH含量分别为(60.8±2.3)和(13.6±3.3)μmol·g^-1蛋白。甘露醇100 mmol·L^-1处理组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余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高浓度(250 mmol·L^-1)甘露醇可能通过氧化应激途径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而产生细胞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醇 肾小管 上皮细胞 氧化应激 丙二醛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特点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琼丽 史敦云 +5 位作者 许蕴 楼瑾 李玉珠 李明 杜新 卓家才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1年第6期555-557,共3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特点。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MM初诊患者、20例治疗后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分析3组之间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Th)1、Th17比例及...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特点。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MM初诊患者、20例治疗后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分析3组之间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Th)1、Th17比例及Treg/Th17、Th1/Th17比值。结果初诊MM患者外周血Th17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Treg、Th1比例及Treg/Th17、Th1/Th17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Treg、Th1比例及Treg/Th17、Th1/Th17比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h1及CD4+CD25+细胞比例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CD4+Foxp3+细胞比例及Treg/Th17、Th1/Th17比值仍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MM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在初始T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取得了极化优势。治疗后Th17细胞极化优势现象明显改善,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MM的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辅助性T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干扰素-Γ 白介素-6 白介素-17
下载PDF
SSAO介导的氧化脱氨反应对3T3-L1脂肪细胞的氧化应激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琼丽 罗红军 +2 位作者 李慧 林哲绚 罗文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8-474,共7页
目的:观察氨基脲敏感型胺氧化酶(SSAO)催化其底物甲胺(MA)和苯甲胺(BZA)的氧化脱氨反应对成熟3T3-L1脂肪细胞的氧化应激作用。方法: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分化天数下细胞SSAO活性的变... 目的:观察氨基脲敏感型胺氧化酶(SSAO)催化其底物甲胺(MA)和苯甲胺(BZA)的氧化脱氨反应对成熟3T3-L1脂肪细胞的氧化应激作用。方法: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分化天数下细胞SSAO活性的变化;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MA或BZA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荧光探针方法检测细胞在药物作用下产生的活性氧;以0.5 mmol/L MA或BZA处理成熟脂肪细胞或未经诱导分化的前脂肪细胞4 h,观察细胞产生的甲醛(FA)、苯甲醛(BZ)、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GSH)的变化。结果:SSAO活性随细胞分化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并于第8天达到高峰;不同浓度MA或BZA作用细胞4 h对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0.5 mmol/L MA或BZA孵育后,细胞产生的活性氧增高,约为阴性对照组的3~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成熟脂肪细胞中,MDA的含量增加,而T-SOD和GSH的活性和含量减少,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MA和BZA作用未经诱导分化的前脂肪细胞,其MDA和SOD和GSH的变化不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AO可能通过其介导的氧化脱氨反应引起3T3-L1成熟脂肪细胞产生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脲敏感型胺氧化酶 脂肪细胞 甲胺 苯甲胺 氧化应激
下载PDF
鱼腥草不同居群营养成分及抑菌效果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伍贤进 蒋向辉 +3 位作者 张俭 罗增桂 王丽娜 张琼丽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83-2384,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鱼腥草居群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小区设计,栽培不同鱼腥草居群,测定不同居群的产量、营养成分含量、挥发性油含量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①HYXC02居群的地上部分产量最高,WYXC03居群的地下部分产量最... 目的比较不同鱼腥草居群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小区设计,栽培不同鱼腥草居群,测定不同居群的产量、营养成分含量、挥发性油含量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①HYXC02居群的地上部分产量最高,WYXC03居群的地下部分产量最高;②WYXC03地下部分维生素C、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其它居群;HYXC02和WYXC03居群的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居群;WYXC03居群地上部分的挥发性油含量最高,WYXC02居群的地下部分的挥发性油含量最高;③WYXC02居群地上部分挥发性油对两种菌的抑菌效果均最好。结论WYXC02,WYXC03两个居群比较适合药食兼用的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居群 营养成分 抑菌
下载PDF
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岚 张琼丽 董洪强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1149-1151,共3页
目的检查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血清(浆)中的不规则抗体,降低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用微柱凝胶coombsIgG卡对6486例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将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标本用coombsIgG卡进行交叉配... 目的检查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血清(浆)中的不规则抗体,降低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用微柱凝胶coombsIgG卡对6486例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将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标本用coombsIgG卡进行交叉配血。结果不规则抗体阳性24例,阳性率0.37。其中,抗-D3例,抗-E4例,抗-C2例,抗-A11例,抗-M2例,抗-EC2例,抗-Cc1例,抗-JKa2例,抗-JKb1例,抗-FYa2例,抗-Lea1例,非特异性抗体3例。结论不规则抗体筛查能有效降低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输血安全,对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柱凝胶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不规则抗体 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
下载PDF
实验室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玉珠 史敦云 +3 位作者 黄德善 张琼丽 李明 杜新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6年第6期798-801,共4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固定电泳(IFE)、血清蛋白电泳(SPE)及免疫球蛋白定量(Ig)技术检测10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和尿液,其中10例MM患者进行自体骨髓移植,对其血清M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固定电泳(IFE)、血清蛋白电泳(SPE)及免疫球蛋白定量(Ig)技术检测10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和尿液,其中10例MM患者进行自体骨髓移植,对其血清M蛋白的表达进行跟踪检测。结果 10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免疫固定电泳M蛋白105例阳性,阳性率为100.0%;尿本周氏蛋白阳性76例,阳性率为72.4%(76/105)。25例血清M蛋白为轻链型患者尿本周蛋白阳性率为92.0%(23/25);血清蛋白电泳78例出现M带,检出率为74.3%(78/105);免疫球蛋白定量68例显著升高,阳性率为64.8%(68/105)。结论免疫固定电泳检测M蛋白对诊断MM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M蛋白定性和分型的重要指标;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M蛋白可早期筛查MM,减少误诊或漏诊;三项指标联合检测M蛋白对MM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诊断 免疫球蛋白M
下载PDF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成熟和激活的树突状细胞 被引量:8
7
作者 史敦云 张琼丽 +2 位作者 李明 汪明春 李玉珠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384-386,共3页
目的 建立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成熟和激活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 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 (PBM) ,加入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10 0 μg/L+重组白细胞介素 -4 (rh IL -4 ) 5 0 0 k U /... 目的 建立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成熟和激活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 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 (PBM) ,加入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10 0 μg/L+重组白细胞介素 -4 (rh IL -4 ) 5 0 0 k U /L体外培养 14 d,并于培养结束前 1d加入或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 (TNF -α ) (10 0μg/L ) ,流式细胞仪测定树突状细胞 (DC)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 类分子、粘附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 ,分析其成熟度和激活度。结果  PBM经 GM-CSF+ rh IL-4诱导培养 14 d后 ,细胞成簇 ,表型为 CD83 2 2 .6%、CD865 5 .5 %、CD11c 3 6.1%、CD64 3 .2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DR 13 .4% ;培养结束前 1d加入 TNF -α诱导后 ,细胞表型为 CD83 81.5 %、CD8699.3 %、CD11c 98.8%、CD64 3 .4%、HLA-DR 88.3 %。结论  GM-CSF +rh IL-4诱导 PB-M14 d,可获得大量不成熟的 DC,该体系有利于 DC扩增 ;培养结束前 1d加入 TNF-α,DC成熟度高 ,激活性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免疫疗法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4
下载PDF
峨嵋蕺菜营养成分及抑菌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俭 伍贤进 +3 位作者 李胜华 张琼丽 魏麟 罗玥佶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0-131,177,共3页
目的:研究峨嵋蕺菜的营养成分含量和挥发性油的抑菌效果,观察其异地栽培后形态的变化,为评价这一蕺菜属新物种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峨嵋蕺菜引种栽培到湖南怀化后的形态特征,测定其地上、地下部分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含量... 目的:研究峨嵋蕺菜的营养成分含量和挥发性油的抑菌效果,观察其异地栽培后形态的变化,为评价这一蕺菜属新物种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峨嵋蕺菜引种栽培到湖南怀化后的形态特征,测定其地上、地下部分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含量;采用二倍稀释法,检测其地上、地下部分挥发性油对6种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峨嵋蕺菜在湖南怀化栽培4年后形态特征无明显变化;地上部分总糖、脂肪、VC、蛋白质、黄酮的含量分别为7.1%、6.38%、70.46mg/100g、12.35%、11.80mg/g,地下部分的含量则分别为12.6%、6.25%、51.62mg/100g、10.20%、3.09mg/g;峨嵋蕺菜挥发油对于所有受试细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比较明显,但对大肠埃希氏菌、普通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很不显著,地上部分挥发性油的抑菌效果略好于地下部分。结论:峨嵋蕺菜与鱼腥草在营养成分含量和挥发性油抑菌效果方面非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嵋蕺莱 鱼腥草 形态特征 营养成分 抑菌效果
原文传递
急性ITP患儿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薛俭成 伍昌林 +3 位作者 朱奕 李岚 张琼丽 党鑫堂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56-59,共4页
目的检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ionTcells,Tr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它们在A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AITP患儿和正常健康儿童外周血Tr细胞的数量,ELISA... 目的检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ionTcells,Tr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它们在A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AITP患儿和正常健康儿童外周血Tr细胞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ITP患儿外周血Tr细胞的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83±1.05)%vs(5.07±0.59)%,P<0.05];AITP患儿血清中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均也低于正常对照组[IL-10:(29.48±13.69)pg/mlvs(43.10±14.95)pg/ml;TGF-β1(170.04±91.58)pg/mlvs(254.75±130.41)pg/ml,P<0.05],差异有显著性。AITP患儿外周血Tr细胞的比例与血清中IL-10、TGF-β1的含量都呈正相关(r1=0.54,r2=-0.66,P<0.05)。结论急性ITP患儿外周血中Tr细胞数量的减少及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降低可能与急性ITP的细胞免疫失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 特发性 调节性T细胞 白介素-10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及其HLA-DR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史敦云 张琼丽 +4 位作者 刘积良 田耕 许蕴 李明 汪明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31-1334,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和其HLA-DR表达变化及血浆中DC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4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57例乳腺癌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患者及正常对照的外周血DC前体细胞pDC1/pDC2(CD11c+CD123-/CD11c...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和其HLA-DR表达变化及血浆中DC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4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57例乳腺癌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患者及正常对照的外周血DC前体细胞pDC1/pDC2(CD11c+CD123-/CD11c-CD123+)比值及其HLA-DR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p40(IL-12p40)、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57例乳腺癌患者中,2例Ⅲ期、4例Ⅳ期外周血pDC缺乏,其余患者Ⅰ、Ⅱ、Ⅲ、Ⅳ期外周血pDC1/pDC2比值分别为1.62±0.59、1.41±0.63、0.91±0.32、0.81±0.2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94±0.44,P<0.05);Ⅰ、Ⅱ、Ⅲ期患者术后1周pDC1/pDC2比值为1.71±0.47、1.52±0.54、1.04±0.36,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pDC1/pDC2比值分别为1.92±0.72、1.63±0.65、1.28±0.34,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仅Ⅰ期患者恢复正常(P>0.05),Ⅱ、Ⅲ期患者仍然显著降低(P<0.05)。乳腺癌患者pDC亚群HLA-DR表达以及血浆中IL-12p40、IL-10、IFN-γ、IL-4水平及IL-12p40/IL-10、IFN-γ/IL-4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Ⅰ-Ⅳ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pDC1/pDC2比值降低,部分Ⅲ、Ⅳ期患者外周血pDC缺乏。pDC的HLA-DR表达及DC分泌相关细胞因子的能力没有同步变异。术后患者pDC亚群Ⅱ、Ⅲ期明显改善,Ⅰ期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树突细胞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阻断SDF-1/CXCR4轴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耐药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熊文杰 汪鹏程 +2 位作者 张琼丽 冯春锐 张莉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8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阻断SDF-1/CXCR4轴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耐药细胞株RPMI8226/DOX和RPMI8226/LP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实验组同时加入抗CXCR4抗体12G5,未加入抗体者为对照组,测定培养细胞的上清液中的SDF-1α、IL-6、... 目的探讨阻断SDF-1/CXCR4轴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耐药细胞株RPMI8226/DOX和RPMI8226/LP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实验组同时加入抗CXCR4抗体12G5,未加入抗体者为对照组,测定培养细胞的上清液中的SDF-1α、IL-6、VEGF浓度。进行细胞-基质粘附试验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骨髓瘤细胞与基质细胞的粘附性;MTT比色法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对阿霉素或马法兰的敏感性。结果实验组中SDF-1α、IL-6、VEGF浓度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髓瘤细胞对基质细胞粘附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敏感性检测显示实验组骨髓瘤细胞对阿霉素或马法兰敏感性高于对照组。结论阻断SDF-1/CXCR4轴后可以部分逆转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其机制与细胞因子无关,可能与下调骨髓瘤细胞与基质细胞的粘附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CXCR4 耐药性
下载PDF
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岚 董洪强 张琼丽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09年第7期603-604,共2页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GIA分别对146例血液病患者和87名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以血小板增高指数(CCI)作为判定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标准,分析其与PTR的关系。结果根据1h...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GIA分别对146例血液病患者和87名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以血小板增高指数(CCI)作为判定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标准,分析其与PTR的关系。结果根据1h后CCI值判断,146例患者中发生PTR28例。输注机采血小板次数<3次的血液病患者共9例,血小板抗体未检出阳性;3次≤输注次数<10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5%(8/53);10次≤输注次数<20次阳性率为22%(8/36);20次≤输注次数<30次阳性率为29%(6/21);≥30次阳性率高达75%(6/8)。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量和频率有关。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简单快速,准确可靠,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疾病
下载PDF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楼瑾 杜新 +5 位作者 李明 史敦云 李玉珠 张琼丽 黄瑞宏 黄德善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20期2377-2379,共3页
目的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外周血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情况。方法选取30例初发(PV)患者,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V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CD4+CD25+Treg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 目的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外周血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情况。方法选取30例初发(PV)患者,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V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CD4+CD25+Treg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及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IL)-17,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1PV组外周血Th17淋巴细胞比例(2.9±5.6)%高于健康对照组(1.6±4.2)%;PV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2.0±5.4)%,低于健康对照组(4.6±4.4)%;2PV组血浆中IL-17表达水平(36±20)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21±15)pg/mL;PV组IL-21水平(36±14)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9±15)pg/mL。结论 PV患者外周血Th17淋巴细胞应答增强,而CD4+CD25+Treg细胞缺乏,发病可能与外周血Th17/Treg免疫应答失衡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TH17细胞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1
下载PDF
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小板抗体筛选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岚 董洪强 张琼丽 《现代医学》 2009年第6期470-472,共3页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在检测血小板抗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分别对146例血液病患者(实验组)和8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146例患者中检出血小板抗体28例。11例输注机...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在检测血小板抗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分别对146例血液病患者(实验组)和8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146例患者中检出血小板抗体28例。11例输注机采血小板少于3个治疗量的血液病患者均未检出血小板抗体;输注3~9个治疗量的患者63例,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12.70%);输注10~19个治疗量的患者41例,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19.51%);输注20~29个治疗量的患者22例,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27.27%);输注大于30个治疗量的患者9例,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66.67%)。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量和次数相关。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简单快速,准确可靠,值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 血小板抗体 检测 血小板输注无效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悬液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史敦云 汪明春 +5 位作者 李明 张琼丽 聂李平 李玉珠 许蕴 卓家才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85-287,共3页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 (PBSC)悬液中单核细胞和造血干/祖细胞分别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 (DC)的特性 ,探讨临床应用PBSC悬液诱导DC的前景。方法 健康供者经G CSF动员后采集PBSC ,分两种方法诱导培养...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 (PBSC)悬液中单核细胞和造血干/祖细胞分别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 (DC)的特性 ,探讨临床应用PBSC悬液诱导DC的前景。方法 健康供者经G CSF动员后采集PBSC ,分两种方法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 :①贴壁细胞 (单核细胞 )经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 +白细胞介素 4 (IL 4 )培养 2周 ,培养结束前 4 8、2 4h分别加入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布雷菲德菌素 (brefeldinA ,BFA ) ;②非贴壁细胞 (含CD34+细胞 ) ,加入Flt3Ligand(FL) +干细胞因子 (SCF) +GM CSF +IL 4培养 1周 ,再按前一种方法继续培养 2周。培养结束后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和胞质 (c)IL 10 +(PE标记 )、cIL 12 (P4 0 ) +(TC标记 )细胞。结果 新鲜标本含CD14 +细胞 ( 18 4± 8 6 ) % ,CD34+细胞 ( 0 9± 0 4 ) %。以PBSC悬液中的 2× 10 6单个核细胞为起始细胞 ,前一种培养方法获得 ( 1 6± 0 6 )× 10 5细胞 ,细胞表型 :CD11c+( 97 3± 5 2 ) % ,CD86 +( 88 2± 6 8) % ,CD83+( 5 9 6± 8 4 ) % ,HLA DR+( 96 5± 7 1) % ,CD1a+( 36 6±7 5 ) % ,cIL 12 (P4 0 ) +( 15 9± 5 1) % ,cIL 10 +( 1 2± 0 4 ) % ;后一种培养方法获得 ( 1 2± 0 4 )× 10 6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单核细胞 树突细胞 单核细胞 造血干细胞 免疫治疗 肿瘤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成坚 汪明春 +4 位作者 李明 陈伟红 聂李平 张琼丽 杜新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49-352,共4页
目的研究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发生率、产生融合基因的常见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MLL双色断裂分离重排探针检测50例AL患者(49例初治,1例难治)的11q23/MLL基因,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对于1... 目的研究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发生率、产生融合基因的常见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MLL双色断裂分离重排探针检测50例AL患者(49例初治,1例难治)的11q23/MLL基因,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对于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阳性的患者,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形成的6种常见融合基因类型。结果6例AL有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发生率为12%,2例为AML-M5,4例为ALL且均为B-ALL。2例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阳性的AML-M5患者融合基因均为MLL/AF9,其中1例为初治,发病时左侧小腿有白血病细胞浸润,本例患者化疗1疗程获CR;1例为难治性AL患者,于第3个疗程化疗后才达CR。4例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阳性的B-ALL患者中有2例于诊断后3周内死于全身衰竭和感染,化疗未获CR,其中1例患者的融合基因为MLL/ENL,1例未扩出融合基因产物;1例于诊断后第2天因DIC脑出血死亡,未进行化疗,其融合基因为MLL/AF9;1例发病时胸椎有白血病细胞浸润,1疗程化疗后获CR,其融合基因产物未扩出。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检测AL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快速、灵敏的方法,巢式RT-PCR是检测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所产生的融合基因类型简便可行的方法;有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的AL患者临床症状凶险,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易位重排 11q23/MLL基因 荧光原位杂交 巢式RT-PCR
下载PDF
血浆NT-proBNP和Big ET-1在冠心病的代谢变化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剑雄 彭紫元 +3 位作者 张琼丽 李延武 屠洪 李卓成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87-290,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与大内皮素-1(B ig ET-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136例CHD患者及5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NT-proBNP和B ig ET-1测定,同时以彩色...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与大内皮素-1(B ig ET-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136例CHD患者及5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NT-proBNP和B ig ET-1测定,同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动仪测定CHD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血浆NT-proBNP和B ig ET-1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HD患者血浆NT-proBNP和B ig ET-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且不同心功能患者之间的血浆NT-proBNP和B ig ET-1含量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CHD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F、LVESD、LVEDD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63、+0.57和+0.61,P均<0.01),而血浆B igET-1水平与LVEF、LVESD、LVEDD的变化亦密切相关(r分别为-0.51、+0.46和+0.49,P均<0.01);血浆NT-proBNP和B ig ET-1水平呈正相关(r=+0.47,P<0.01)。结论:NT-proBNP和B ig ET-1可能参与了CHD及心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NT-proBNP升高与B ig ET-1的变化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末端脑钠肽 大内皮素 NYHA心功能分级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rhG-CSF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T淋巴细胞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田耕 冯天举 +3 位作者 张琼丽 陈伟红 刘爱学 刘莉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第5期277-279,共3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T淋巴细胞组成的影响。方法:化疗后出现Ⅱ°骨髓抑制的患者,给予皮下注射rhG-CSF150g,连续3d,用药前及用药后第3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组成的变化。结...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T淋巴细胞组成的影响。方法:化疗后出现Ⅱ°骨髓抑制的患者,给予皮下注射rhG-CSF150g,连续3d,用药前及用药后第3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组成的变化。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用药前CD4+T淋巴细胞占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比例为(52.96±8.45)%,用药后为(54.15±7.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CD8+T淋巴细胞占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比例为(36.96±9.62)%,用药后为(34.56±8.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CD4+CD25+T淋巴细胞占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为(4.56±1.32)%,用药后为(6.94±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rhG-CSF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在CD3+T淋巴细胞中的百分比无明显影响;但增加了CD4+CD25+T淋巴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的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CD4+T细胞 CD8+T细胞 CD4+CD25+T细胞 化疗 骨髓抑制
下载PDF
超速离心法与聚乙二醇沉淀法提取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来源外泌体的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熊文杰 刘焕勋 +2 位作者 史敦云 楼瑾 张琼丽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2期6-8,共3页
目的:鉴定比较超速离心法和聚乙二醇(PEG)沉淀法提取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来源外泌体。方法: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 8226经去除外泌体无血清培养24~48 h培养后,分别使用超速离心法和PEG沉淀法进行外泌体的提取,分别测定两种方法所得外... 目的:鉴定比较超速离心法和聚乙二醇(PEG)沉淀法提取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来源外泌体。方法: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 8226经去除外泌体无血清培养24~48 h培养后,分别使用超速离心法和PEG沉淀法进行外泌体的提取,分别测定两种方法所得外泌体的蛋白含量,并进行电镜鉴定比较。结果:超速离心法所提取外泌体测得实际浓度为(1.095±0.031)μg·μL^(-1),沉淀法所提取外泌体实际浓度为(2.069±0.086)μg·μL^(-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超速离心法测得外泌体蛋白总量(109.513±3.113)μg,沉淀法所提取外泌体测得蛋白总量(206.883±8.580)μg,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电镜下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清晰可见,沉淀法提取的外泌体含有较多杂质,影响电镜观察。结论:超速离心法方法简单,耗时少,外泌体纯度高,可用于外泌体的蛋白、DNA和免疫功能研究。沉淀法耗时较长,所得外泌体杂质蛋白含量多,不适用于外泌体蛋白分析,可用于RNA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外泌体 超速离心法 聚乙二醇沉淀法
下载PDF
^(137)Csγ射线辐照成分血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岚 张琼丽 薛俭成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8年第12期2203-2205,共3页
【目的】观察输注经137Csγ射线辐照的成分血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疗效。【方法】将73例输注经γ射线辐照的红细胞悬液共341u(2u/次);机采血小板167个治疗量(10u/治疗量)的患者输血前后24小时外周血的血红蛋白(Hb)... 【目的】观察输注经137Csγ射线辐照的成分血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疗效。【方法】将73例输注经γ射线辐照的红细胞悬液共341u(2u/次);机采血小板167个治疗量(10u/治疗量)的患者输血前后24小时外周血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和血小板计数(PLT)进行比较,并观察输注后1个月患者有无皮肤、骨髓、肝肠等器官及相关脏器受损表现。【结果】输注辐照成分血后24 h患者外周血Hb、RBC、PLT较之输血前均明显升高,呈显著差异(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TA-GVHD相关脏器受损表现。【结论】γ射线辐照成分血能提高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有效预防出血和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成份除去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