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共和盆地结构构造与能源资源潜力 被引量:5
1
作者 何碧竹 郑孟林 +11 位作者 贠晓瑞 蔡志慧 焦存礼 陈希节 郑勇 马绪宣 刘若涵 陈辉明 张盛生 雷敏 付国强 李振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105,共25页
共和盆地处于西秦岭、南祁连、东昆仑造山带结合部,其中发现了高温干热岩及多套烃源岩,但地热藏和油气藏的成因、资源潜力与分布规律尚不清楚,难以对其开展准确评价和有效勘探开发。本文在系统研究共和盆地及周缘地层发育、沉积充填、... 共和盆地处于西秦岭、南祁连、东昆仑造山带结合部,其中发现了高温干热岩及多套烃源岩,但地热藏和油气藏的成因、资源潜力与分布规律尚不清楚,难以对其开展准确评价和有效勘探开发。本文在系统研究共和盆地及周缘地层发育、沉积充填、构造变形与盆地深部结构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盆地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分析了盆地地热藏和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预测了有利分布区带和勘探方向。多期活动的哇洪山—温泉、多禾茂、瓦里贡、塘格木右行走滑逆冲断裂与青海南山左行走滑逆冲断裂异向、同向相交(切),叠加地幔上涌作用,导致在中新生代共和盆地长期处于走滑-伸展的独特环境,并控制了盆地7个隆起、断陷构造单元的展布及属性。它经历了6期演化阶段:早中三叠世处于昆北弧前盆地及陆缘火山弧带,共和盆地基底主要岩石发育;晚三叠世阿尼玛卿洋闭合并发生碰撞造山,共和盆地褶皱基底形成;晚三叠纪末期发生碰撞后伸展,发育初始小型陆内裂谷盆地;在侏罗纪—白垩纪区域性伸展环境下形成局部断陷盆地;古近纪晚期—中新世发育拉分-断陷盆地;中新世末至今发育陆内前陆盆地。形成了3个大构造-沉积层序和8个亚层序,发育了深海陆棚相-碳酸盐岩台地相-火成岩相以及多旋回的冲积扇-河流相-滨浅湖相-半深湖相等陆相沉积层序,它们记录了共和盆地的叠合发育演化及多期改造过程,与古特斯阿尼玛卿洋俯冲、后撤式俯冲、碰撞后伸展的近程效应响应,与班公-怒江、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打开、俯冲、闭合以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远程效应响应。共和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色造就了盆地较好的油气和地热的能源资源条件。盆地发育有中下侏罗统羊曲组、下白垩统万秀组、新近系咸水河组和临夏组等三套烃源岩,可形成上-中-下三套潜力油气勘探层系,需进一步开展地层精细对比、区带评价和圈闭落实工作。共和盆地深部5层结构构造特征及盆地形成动力学过程揭示了其具有丰富的地热能资源潜力。幔源上涌驱动导致地壳内各层向上扰动,叠加走滑伸展的盆地发育环境,形成短路径-多源增热模式。地幔上涌、中下地壳局部熔融体提供了区域热源、局部热源;陆缘弧和碰撞相关花岗岩类叠加多期次断裂、裂缝及热液活动起到“控热储及热传导”作用;上覆巨厚细粒沉积岩阻热扩散而形成“控热盖”,是中高温干热岩型地热藏主控因素,也为浅层水热型地热的生成奠基。研究成果可为存在局部高大地热流的陆内中小型盆地地热藏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层层序 深部结构构造 演化与动力学 短路径-多源增热模式 干热岩地热能 油气资源潜力 共和盆地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地热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蔺文静 甘浩男 +1 位作者 赵振 张盛生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6,共12页
地球深度热状况是深部地球动力学和岩石圈活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岩石圈热结构和热-流变结构可以很好地揭示岩石圈范围内的热状况。近年来,在青海共和盆地钻探揭露了深部高温干热岩体,关于其热源机制尚未有定论。本文以青海共和盆地为研... 地球深度热状况是深部地球动力学和岩石圈活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岩石圈热结构和热-流变结构可以很好地揭示岩石圈范围内的热状况。近年来,在青海共和盆地钻探揭露了深部高温干热岩体,关于其热源机制尚未有定论。本文以青海共和盆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壳内温度分布和流变强度,探讨壳内低速体的地质属性。结果表明,共和盆地的地壳流变结构从上而下分为脆性和韧性两层,韧性层又包括中地壳和下地壳两层韧性层,在上地壳尺度均表现为脆性破裂为主,并逐渐过渡为韧性流变;恰卜恰地区在脆性破裂的上地壳延伸至中下地壳时,破裂沿一系列滑脱面发生韧性滑动,局部地段形成壳内熔融,为恰卜恰地区提供了额外的热源,使其大地热流值(109.6 mW/m^(2))显著高于贵德地区(77.6 mW/m^(2))。这一认识为共和盆地壳内低速体存在提供了新的佐证,也为区内干热岩热源分析以及高温地热资源探测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地壳热结构 深部温度 热-流变结构 壳内低速体
下载PDF
共和盆地东北部新生代沉积物源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贠晓瑞 何碧竹 +5 位作者 蔡志慧 陈希节 张盛生 刘若涵 郑孟林 李振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775-3796,共22页
共和盆地处于秦岭、祁连、昆仑造山系相互叠置的关键区域,盆地及周缘造山带记录的构造、岩浆、变质、沉积作用事件复杂多样,是研究青藏高原北部构造-沉积演化的关键位置。本文以多口钻井的岩心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共和盆地东... 共和盆地处于秦岭、祁连、昆仑造山系相互叠置的关键区域,盆地及周缘造山带记录的构造、岩浆、变质、沉积作用事件复杂多样,是研究青藏高原北部构造-沉积演化的关键位置。本文以多口钻井的岩心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共和盆地东北部进行了岩石组合、沉积类型和沉积相特征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砂岩组分和重矿物分析,明确了共和凹陷新生代的沉积特征、地层发育格架、沉积相类型、沉积物源及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结果揭示了共和凹陷新生代砂岩具有200~300Ma、400~500Ma、750~1000Ma、1800~2000Ma以及2400~2550Ma的年龄峰值,且主要集中在200~300Ma和400~500Ma,表明三叠纪的侵入岩及浅变质岩是其主要物源。砂岩组分和重矿物分析结果记录到共和盆地东北部在咸水河组和临夏组沉积之间发生过一次构造环境转变,其时共和凹陷的沉积物源发生变化,来自青海南山的物质供给增加。共和盆地东北部共和凹陷新生代沉积物在西宁组-咸水河组沉积时物源方向为NEE方向,而在临夏组沉积时物源方向为NNE方向。青海南山的隆起主要发生在晚中新世-上新世,分隔了青海湖盆地与共和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锆石U-PB 物源分析 构造-沉积演化 新生代
下载PDF
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干热岩体地热地质特征 被引量:62
4
作者 张森琦 严维德 +10 位作者 黎敦朋 贾小丰 张盛生 李胜涛 付雷 吴海东 曾昭发 李志伟 穆建强 程正璞 胡丽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7-1102,共16页
基于地热地质、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成果等布孔依据,实施的GR1干热岩勘探孔位于共和县恰卜恰干热岩体中南部,是迄今我国钻遇地层温度最高的干热岩勘探孔,为我国首个EGS示范工程与科研试验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GR1孔测温结果表明,2500 m深... 基于地热地质、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成果等布孔依据,实施的GR1干热岩勘探孔位于共和县恰卜恰干热岩体中南部,是迄今我国钻遇地层温度最高的干热岩勘探孔,为我国首个EGS示范工程与科研试验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GR1孔测温结果表明,2500 m深处温度为150℃,进入干热岩段;终孔深度3705 m处的井底温度为236℃。2500~3705 m井段平均地温梯度为71.4℃/km,高于另3眼干热岩勘探孔;2800~3705 m井段地温梯度大于80℃/km,属中等品质以上干热岩。综合地球物理勘查与4眼干热岩勘探孔钻探结果表明,该干热岩体埋深2104.31~2500 m,面积246.90 km^2;干热岩资源评价结果表明,3~5 km深度范围,100年内的潜在发电装机容量为3805.74 MW,以2%的采收率计,装机容量为76.11 MW;3~6 km潜在装机容量为7788.26 MW,以2%的采收率计,装机容量为155.77MW;3~7 km潜在装机容量为13639.25 MW,以2%的采收率计,装机容量为272.79 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干热岩 地温梯度 地热地质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赋存地质特征及开发潜力 被引量:43
5
作者 张盛生 张磊 +2 位作者 田成成 蔡敬寿 唐保春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4期501-508,共8页
青海共和盆地贮藏有丰富的干热岩地热资源。为提升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成因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推动干热岩资源的勘探,文章从共和盆地干热岩热源机制、盖层条件、储层特征等方面对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成因件进行了全面分析。首先,结合... 青海共和盆地贮藏有丰富的干热岩地热资源。为提升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成因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推动干热岩资源的勘探,文章从共和盆地干热岩热源机制、盖层条件、储层特征等方面对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成因件进行了全面分析。首先,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分析、地热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航磁、地震)解译等手段,在共和盆地恰卜恰岩体内实施了4口深度为2927~3705 m的干热岩勘查孔,并在3705 m处钻获236 ℃的优质干热岩资源,为中国非现代火山区干热岩地热资源勘探的首个重大突破。其次,系统测试了钻孔不同深度花岗岩放射性,结果表明,共和盆地花岗岩体铀、钍、钾放射性含量略高于大地背景值,放射性生热率较低,对干热岩热源的贡献小,其热源可能来自壳内熔融体。第三,基于地质资料分析和航磁解译,圈定了共和盆地总体面积约1.4×10 4 km 2的潜在干热岩分布区。最后,采用体积法评估了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共和盆地3.0~6.0 km深度范围保守的、静态干热岩资源总量为8974.74×10 18 J,换算标准煤可达3066.19×10 8 t,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干热岩 地温梯度 花岗岩
下载PDF
共和盆地恰卜恰地热区现今地热特征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超 张盛生 +5 位作者 李胜涛 贾小丰 姜光政 高堋 王一波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545-4557,共13页
恰卜恰地热区位于青海共和盆地的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具有干热岩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潜力的地区之一.自2013年起,不同的研究者针对该区开展了大量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然而现今地热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4口干热岩钻孔的稳态测温资料和81... 恰卜恰地热区位于青海共和盆地的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具有干热岩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潜力的地区之一.自2013年起,不同的研究者针对该区开展了大量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然而现今地热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4口干热岩钻孔的稳态测温资料和81块岩芯样品的热导率测试数据,计算了研究区4个大地热流值.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花岗岩层现今地温梯度为39.0~45.2℃·km^(-1),平均值为41.3℃·km^(-1),大地热流值介于93.3~111.0 mW·m^(-2)之间,平均值为102.2 mW·m^(-2),与我国主要的克拉通型盆地(如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和新生代裂谷型盆地(如渤海湾盆地)相比,该区属于青藏高原高热流背景下的局部异常高地温梯度和高大地热流区.分析认为,研究区高地热异常可能暗示共和盆地浅部(20 km以浅)存在局部异常热源体(岩浆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温度测量 地温梯度 热导率 大地热流 共和盆地
下载PDF
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成因机制:来自岩石放射性生热率的约束 被引量:26
7
作者 张超 胡圣标 +5 位作者 宋荣彩 左银辉 姜光政 雷玉德 张盛生 王朱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97-2709,共13页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重要的干热岩地热资源赋存区之一.成因机制研究是干热岩地热资源研究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工作之一,也是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精细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98块采自共和-贵德盆地岩石样品...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重要的干热岩地热资源赋存区之一.成因机制研究是干热岩地热资源研究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工作之一,也是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精细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98块采自共和-贵德盆地岩石样品的放射性生热率数据,分析了盆地主要岩性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分布特征,讨论了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成因机制,并初步建立了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成因模式.研究表明,共和盆地恰卜恰地热区沉积岩(以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放射性生热率为1.21~2.02μW·m^-3,平均值为1.67±0.29μW·m^-3;以花岗岩和花岗岩闪长岩等为主的基底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介于1.17~5.81μW·m^-3之间,平均值为3.20±1.07μW·m^-3.贵德盆地扎仓寺地热区沉积岩(以砂岩和泥质砂岩为主)放射性生热率为1.83~2.40μW·m^-3,平均值为2.13±0.23μW·m^-3;基底花岗质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介于0.92~6.49μW·m^-3之间,平均值为2.81±1.40μW·m^-3.测试数据显示共和-贵德盆地基底花岗岩不存在高放射性生热率异常.但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持续性陆-陆碰撞作用造成的壳内放射性生热元素富集层增厚,导致了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的热贡献量同步增大(30.3~40.5mW·m^-2),因此,花岗岩放射性生热可为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提供稳定的壳内热源基础.基于放射性生热率数据和热流配分研究,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资料,本文认为壳内部分熔融层作为附加热源为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提供了重要的附加热流贡献.在此基础上,本文初步构建了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成因模式:加厚地壳花岗岩放射性生热与壳内部分熔融层供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放射性生热率 部分熔融 干热岩 共和盆地 贵德盆地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东北部干热岩岩浆侵位结晶条件及深部结构初探 被引量:8
8
作者 贠晓瑞 陈希节 +4 位作者 蔡志慧 何碧竹 张盛生 雷敏 向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71-3191,共21页
秦岭、祁连、昆仑造山带结合处的共和盆地记录了复杂的构造、岩浆、变质和沉积作用事件,是研究青藏高原北部构造-岩浆演化的关键地区。近年来,共和盆地花岗岩类高温干热岩的发现使得该区成为新型地热资源的战略基地。然而,有关干热岩原... 秦岭、祁连、昆仑造山带结合处的共和盆地记录了复杂的构造、岩浆、变质和沉积作用事件,是研究青藏高原北部构造-岩浆演化的关键地区。近年来,共和盆地花岗岩类高温干热岩的发现使得该区成为新型地热资源的战略基地。然而,有关干热岩原岩的组成、侵位时代、结晶温压及其时空分布等特征仍不清楚,制约着干热岩地热能勘查开采及该区构造-热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以共和盆地东北部恰卜恰地区3口干热岩钻井岩芯和野外露头样品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矿物温压计研究。研究发现,该区干热岩主要由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等花岗岩类组成,偶见闪长岩包体。电子探针分析显示,样品中多数角闪石为铁角闪石。角闪石-斜长石矿物对温压计研究表明,岩体的结晶压力属于中低压(1.91~3.52kbar),温度为中低温(681~693℃),其岩浆结晶深度约在7.2~13.2km。锆石Ti饱和温度计分析表明,该区岩浆结晶温度主要为643~804℃,而恰卜恰北部的沟后杂岩体相较干热岩钻井岩芯钻揭的杂岩体具有更高的结晶温度。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表明,共和盆地东北部恰卜恰地区干热岩原岩形成时间主要为243~236Ma和225~210Ma两个时期,存在不同时期、不同源区的侵入,与印支期青藏高原北部古特提斯洋盆的俯冲消减相关。之后,共和干热岩经历了至少4.2km的隆升剥露。结合前人多种地球物理研究资料,构建了该区深部四层结构构造剖面,干热岩热源可能与地幔上涌、中下地壳存在局部熔融体有关,且受多条隐伏断裂的影响,盆地基底下的干热岩地热藏具有分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锆石Ti温度计 角闪石-斜长石温压计 侵位深度 岩浆结晶温度 共和盆地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中三叠世花岗岩组合岩石成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希节 贠晓瑞 +5 位作者 雷敏 蔡志慧 张盛生 刘若涵 李毅兵 何碧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52-3170,共19页
青海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往有关共和盆地及邻区早-中三叠世岩浆岩成因机制的认识分歧较大,且研究主要集中在露头岩石方面。本文以共和盆地干热岩GR1井深部花岗岩岩芯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学、长石电子探针、主微量... 青海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往有关共和盆地及邻区早-中三叠世岩浆岩成因机制的认识分歧较大,且研究主要集中在露头岩石方面。本文以共和盆地干热岩GR1井深部花岗岩岩芯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学、长石电子探针、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矿物组成及长石电子探针测试结果显示花岗岩主要为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奥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36.5±1.7Ma,英云闪长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41.6±3.0Ma。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显示这些花岗岩主要为准铝质,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全岩Ta-Nb-Hf等不相容元素图解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表明共和盆地的236.5~241.6Ma花岗岩显示火山弧及同碰撞花岗岩成分特征,说明中三叠世共和地区发生俯冲-碰撞转换。结合本文数据与区域背景资料,作者认为:共和盆地早-中三叠世花岗岩组合的形成与印支期宗务隆洋的南向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此时,在宗务隆-青海南山-西秦岭北缘存在统一的大陆边缘弧环境;在236~241Ma时发生俯冲-碰撞转换;晚三叠世时宗务隆-青海南山-西秦岭北缘已处于碰撞期和后碰撞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干热岩 中三叠世 花岗岩组合 俯冲-碰撞转换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东北缘中-新生代热演化史:来自沟后杂岩体及当家寺岩体的低温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7
10
作者 贠晓瑞 蔡志慧 +5 位作者 何碧竹 张盛生 刘若涵 郑孟林 陈辉明 李振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41-3260,共20页
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新生代隆升初始的时间、位置多有争议。共和盆地处于秦岭、祁连、昆仑造山带的结合部,是研究盆-山耦合、构造热演化的理想位置。新近在盆地东北部发现了异常高温的干热岩体,其热源机制和经历的热历史过程是进一步地热... 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新生代隆升初始的时间、位置多有争议。共和盆地处于秦岭、祁连、昆仑造山带的结合部,是研究盆-山耦合、构造热演化的理想位置。新近在盆地东北部发现了异常高温的干热岩体,其热源机制和经历的热历史过程是进一步地热藏开发的关键。本文对盆地东北缘青海南山和沟后杂岩体以及盆地内瓦里贡-过马营隆起的当家寺岩体进行了系统的低温热年代学分析,以追溯该区经历的热历史。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模拟结果显示,当家寺岩体和沟后杂岩体自三叠纪结晶以来,在侏罗纪-白垩纪,经历200~150Ma和135~100Ma两期快速冷却抬升,可能与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依次向北碰撞拼接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远程效应有关。裂变径迹和(U-Th)/He模拟结果显示,沟后杂岩体记录到晚中新世(15~5Ma)的快速冷却事件,而盆地东部当家寺岩体的样品未记录到该期的快速冷却事件,可能是北倾的青海南山南缘逆冲断裂晚新生代再活动使得沟后杂岩体在新近纪晚期快速隆升造成,而当家寺岩体主要受右行走滑-逆冲的瓦里贡断裂的控制,并未发生该时期的快速冷却抬升事件。因此,青藏高原东北部差异隆升、热历史过程不仅受区域构造作用的控制,也明显受不同时期的活动断裂及古地貌的影响。共和盆地东北缘露头岩体热历史过程未见到明显的中新世以来的增热现象,与共和盆地内干热岩存在的增热特征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青海南山 中-新生代 (U-Th)/He定年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差异隆升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三叠纪中酸性侵入岩中电气石化学组成、硼同位素特征及对岩浆-热液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希节 贠晓瑞 +5 位作者 雷敏 张盛生 蔡志慧 刘若涵 李振宇 何碧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359-3374,共16页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经历的热历史过程、热源是了解干热岩地热藏形成亟待解决的难题,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脉体可为其经历的热过程、热源提供证据。经调查发现,盆地东北当家寺岩体及井下干热岩中电气石脉体与该区后期断裂产状相近,是否...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经历的热历史过程、热源是了解干热岩地热藏形成亟待解决的难题,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脉体可为其经历的热过程、热源提供证据。经调查发现,盆地东北当家寺岩体及井下干热岩中电气石脉体与该区后期断裂产状相近,是否代表后期热事件需要确定。本研究选择对GR1井、DR3井中酸性侵入岩岩芯和当家寺露头岩体中发现的电气石脉体开展了岩相学、锆石年代学、电子探针、LA-MC-ICPMS原位微量元素及B同位素分析,以约束电气石脉体的成因和源区。结果表明,GR1、DR3井岩芯及当家寺岩体含有电气石脉体的岩性分别是碱长花岗岩、高镁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其中露头区花岗岩体中电气石脉的宽度约20cm,产状直立,其围岩的形成时代为239~241Ma。背散射及显微图像特征揭示,GR1井和DR3井下中酸性侵入岩及当家寺岩体中电气石为碱族的黑电气石和镁电气石,具有远近不同的多个流体来源。δ^(11)B分布在-11.50‰~-11.93‰,与大陆地壳平均的同位素组成δ^(11)B值(-10‰±3‰)相近。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在晚三叠世时期,该区域整体处于碰撞期或后碰撞期,陆壳加厚发生部分熔融形成S型花岗岩(~220Ma),其中含硼的热液流体侵位于早期具有俯冲背景的I型花岗岩(~240Ma)中形成电气石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干热岩 中三叠世 花岗岩 电气石 硼同位素 壳源
下载PDF
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干热岩资源量初步估算及评价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盛生 张磊 +3 位作者 蔡敬寿 吴艳军 张啟兴 李斌民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4期75-78,85,共5页
干热岩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具有热能大、分布广、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小、不受季节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等优势。为了探究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干热岩资源量,于2013—2017年在青海共和恰卜恰——上塔迈一带实施了4眼干热岩钻孔,根据钻探... 干热岩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具有热能大、分布广、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小、不受季节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等优势。为了探究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干热岩资源量,于2013—2017年在青海共和恰卜恰——上塔迈一带实施了4眼干热岩钻孔,根据钻探揭露情况,获取了恰卜恰地区大量干热岩地热地质参数,初步估算评价了恰卜恰地区地热资源量为130.87×10^(18)J,换算标准煤44.71亿t。为后期共和地区干热岩进一步勘查开发奠定了初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地热资源 地质参数 资源量
下载PDF
青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中三维网的应用——以湟中县上新庄华山采砂场地质环境治理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盛生 田成成 贾升安 《青海环境》 2013年第1期34-36,共3页
通过项目区一年多的实施,在湟中县华山废弃采砂场植被再造地质环境治理中,应用三维网固土植草,取得了良好的绿化效果,尤其在铺设三维网的地段,植被生长更好。从青海省东部实施的几个边坡治理项目来看,三维网对地质环境治理中植被再造有... 通过项目区一年多的实施,在湟中县华山废弃采砂场植被再造地质环境治理中,应用三维网固土植草,取得了良好的绿化效果,尤其在铺设三维网的地段,植被生长更好。从青海省东部实施的几个边坡治理项目来看,三维网对地质环境治理中植被再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三维网植草对高原废弃矿石生态建设具有很好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治理 三维网 植被再造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进展及开发技术探讨 被引量:16
14
作者 谢文苹 路睿 +3 位作者 张盛生 朱进守 于漂罗 张珊珊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7-84,共8页
我国干热岩勘查及开发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解决勘查程度底、热源机制不清、高温钻井成本高、换热效率低和压裂时有诱发地震风险等问题。在分析国内外干热岩勘查开发历程和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地质特征与勘查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和研究... 我国干热岩勘查及开发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解决勘查程度底、热源机制不清、高温钻井成本高、换热效率低和压裂时有诱发地震风险等问题。在分析国内外干热岩勘查开发历程和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地质特征与勘查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和研究了干热岩找矿标志建立、井内测温及地温梯度计算相关注意事项和共和盆地放射性生热对干热岩热源的贡献,初步分析对比了增强型地热系统与单井换热的各自特点及难点,分析了压裂井网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压裂与诱发地震的关系,并对开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为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增强型地热系统 单井换热 压裂 地震 恰卜恰地区 共和盆地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热储水-岩相互作用过程 被引量:12
15
作者 马月花 唐保春 +2 位作者 苏生云 张盛生 李成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组成及其运移规律和成因机制研究对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青海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更缺乏针对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系统性工作。青海共和盆地是青藏高原北缘的一个断陷盆地,... 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组成及其运移规律和成因机制研究对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青海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更缺乏针对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系统性工作。青海共和盆地是青藏高原北缘的一个断陷盆地,盆地内地热资源丰富。本文以共和盆地及周围部分山区的地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地球化学采样和测试开展了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组成及热储水-岩相互作用过程分析,认为:从共和下更新统热储、新近系热储到鄂拉山构造岩浆带再到瓦里贡山构造岩浆带,地热水中SiO2含量依次升高,反映热储温度依次升高;上述地热地区热储中原生铝硅酸盐矿物的溶解和蚀变矿物的形成是控制地热水中阳离子含量的最重要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而补给水下渗和地热水径流及升流过程中盐类矿物的溶滤则是水中阴离子(特别是SO^(2-)4和Cl^-)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流体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水-岩相互作用 共和盆地
下载PDF
基于尖点突变理论及非趋势波动分析的滑坡稳定性及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田成成 张盛生 +1 位作者 张磊 吴艳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06-810,共5页
以尖点突变理论及非趋势波动分析为基础,构建滑坡稳定性及变形趋势判断模型。首先利用尖点突变理论对滑坡整体稳定性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探讨滑坡的分阶段稳定性特征;再利用非趋势波动分析判断滑坡累计序列和速率序列的整体及分阶段变形趋... 以尖点突变理论及非趋势波动分析为基础,构建滑坡稳定性及变形趋势判断模型。首先利用尖点突变理论对滑坡整体稳定性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探讨滑坡的分阶段稳定性特征;再利用非趋势波动分析判断滑坡累计序列和速率序列的整体及分阶段变形趋势,并与稳定性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实例表明,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分阶段研究中,等时段和递增时段的分析结果具有明显差异,说明阶段分解方式对结果的影响较大,且以递增时段分析结果的规律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点突变理论 非趋势波动分析 稳定性评价 变形趋势判断
下载PDF
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罗瑾
17
作者 张盛生 林春忠 《人民政坛》 1995年第9期5-6,共2页
"上海照相馆"——福建省大田县城风山西路、自岩公园脚下的一家普普通通的照相馆。原先在大田人眼里,这家照相馆跟其它照相馆没有什么两样,只知道老板是一位老人家,人们经常可见他身手利索地驾驶着一辆轻骑,在大田街头穿梭往... "上海照相馆"——福建省大田县城风山西路、自岩公园脚下的一家普普通通的照相馆。原先在大田人眼里,这家照相馆跟其它照相馆没有什么两样,只知道老板是一位老人家,人们经常可见他身手利索地驾驶着一辆轻骑,在大田街头穿梭往来。他就是照相馆的老板——今年已73岁高龄的罗瑾老人。最近一段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照相馆 大田县 福建省 相册 南京市 血证 日军 高龄 上海
下载PDF
血证
18
作者 张盛生 林春忠 徐志耕 《理论与当代》 1995年第7期46-48,共3页
铁证如山 1946年10月。南京 “南京大屠杀”的主犯、前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在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中,一口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事。政府号召市民们检举日军罪行。 23岁的吴旋正失业在家,听到消息后,他情不自禁地跑进家里,从床下拖出那出... 铁证如山 1946年10月。南京 “南京大屠杀”的主犯、前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在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中,一口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事。政府号召市民们检举日军罪行。 23岁的吴旋正失业在家,听到消息后,他情不自禁地跑进家里,从床下拖出那出那只旧皮箱,翻开一件件的衣服,一本令人胆战心惊的相册静静地躺在箱底。为了这本灰黄色的硬皮相册,他提心吊胆地度过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 1941年,为了混饭吃,吴旋参加了汪伪交通电讯集训队,住在毗卢寺的佛堂里。 一天清晨,吴旋起来上厕所,走进禅院低矮的茅房,他眼睛一亮,砖墙下的茅草丛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血证 法庭审判 毗卢寺 皮箱 军事 相册 罪行 衣服 政府
下载PDF
传递系数法在青海玉树“4·14”地震禅古村山体斜坡稳定性计算中的应用
19
作者 张盛生 田成成 +1 位作者 张磊 贾升安 《青海环境》 2013年第2期94-98,共5页
禅古村山体斜坡属峡谷区高陡斜坡,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4·14"玉树地震发生后,低位斜坡体坡面岩土体普遍松动,产生了大量的变形裂缝,形成不稳定斜坡。针对禅古村低位山体斜坡稳定性计算,采用不平衡推力法(传递系数法)... 禅古村山体斜坡属峡谷区高陡斜坡,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4·14"玉树地震发生后,低位斜坡体坡面岩土体普遍松动,产生了大量的变形裂缝,形成不稳定斜坡。针对禅古村低位山体斜坡稳定性计算,采用不平衡推力法(传递系数法)进行定量评价,参数选区根据实地山坡坡度统计、重度试验、反分析计算等综合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斜坡带 裂缝 稳定性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新近系热储层地热资源量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于漂罗 张盛生 查恩爽 《世界地质》 CAS 2021年第4期907-914,共8页
提出一套热储温度主控因素分析、热储温度预测方程构建和考虑单井涌水量的地热资源量评价方法体系。应用于中国共和恰卜恰地热田,结果显示该地热田新近系热储温度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热储层最高温度超过160℃;利用克里格插值方法,确定... 提出一套热储温度主控因素分析、热储温度预测方程构建和考虑单井涌水量的地热资源量评价方法体系。应用于中国共和恰卜恰地热田,结果显示该地热田新近系热储温度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热储层最高温度超过160℃;利用克里格插值方法,确定热储层50 m降深对应的单井涌水量最高为3600 m^(3)/d。综合热储层温度和涌水量空间分布特征,确定了恰卜恰新近系热储层供热能力并圈定水热资源开发优势靶区,靶区内每10000 m^(2)热储层的供热能力评价可以达到18 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量 可持续开发 统计分析 克里格插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