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与常规冠脉造影对照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张竹花 金征宇 +16 位作者 李冬晶 林松柏 孔令燕 王怡宁 薛华丹 王云 王林辉 赵文敏 牟文斌 立仁 朱文玲 抒扬 倪超 任华 于洪泉 苗齐 方圻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72-776,共5页
目的 探讨 16层螺旋CT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3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 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钙化积分测定 ,用增强图像行二维及三维重建 ,其中 4 0例患... 目的 探讨 16层螺旋CT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3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 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钙化积分测定 ,用增强图像行二维及三维重建 ,其中 4 0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以常规造影为“金标准” ,得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TA)诊断各类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用于诊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敏感性为 95 .2 % ,特异性为 90 .2 % ;诊断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为 10 0 % ,特异性为97.3%。结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 ,高质量的CTA图像可作为一种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手段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16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CTA 平扫 狭窄 多层螺旋CT 钙化积分 可靠 高质量
下载PDF
64层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比较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竹花 金征宇 +11 位作者 孔令燕 王怡宁 宋兰 王沄 王林辉 赵文敏 牟文斌 立仁 李冬晶 林松柏 抒扬 苗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了8例16层螺旋CT和19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血管成像资料。结果64层螺旋CT对近端吻合口、搭桥血管本身、远端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以远...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了8例16层螺旋CT和19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血管成像资料。结果64层螺旋CT对近端吻合口、搭桥血管本身、远端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以远血管的可评价率分别为100%、100%、90.2%和93.9%,而16层螺旋CT则分别为92.3%、95.2%、90.0%和90.0%。64层螺旋CT评价近端吻合口、搭桥血管本身、远端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以远血管的通畅率分别为66.7%、70.0%、71.7%和70.0%,而16层螺旋CT则分别为83.3%、85.0%、83.3%和88.9%。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效果优于16层螺旋CT,可做为一种无创手段用于临床搭桥血管的术后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下咽及食管异物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诊断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竹花 李烁 +7 位作者 苏佰燕 孙昊 孔令燕 王怡宁 薛华丹 祝小莉 高志强 金征宇 《协和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探讨下咽及食管异物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影像征像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证实的急诊下咽及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及MSCT图像资料,观察MSCT图像上食管异物的位置、形... 目的探讨下咽及食管异物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影像征像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证实的急诊下咽及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及MSCT图像资料,观察MSCT图像上食管异物的位置、形态,测量异物的最长径以及异物中心距离环状软骨下缘的距离,并观察食管边缘清晰程度、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以及有无气肿并发症。结果 MSCT能清晰显示所有患者下咽或食管异物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25例患者异物位置以食管上段及食管下咽交界处为主。食管异物平均长度为(20·4±7·4)mm(5·4-42·0mm),异物中心距离环状软骨下缘平均约(13·1±17·0)mm(-5·0-30·0mm)。结论 MSCT可从异物位置、大小、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及有无其他并发症多个方面为临床异物取出提供清晰的影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咽 食管 异物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肺动脉高压病现代影像检查的新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竹花 严洪珍 《当代医学》 2000年第9期57-61,共5页
肺动脉高压(PH)包括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其诊断金标准为有创性的右心导管检查法。CT和MRI作为现代无创性检查方法的最重要手段,均能测量主肺动脉横径。CT能良好显示肺动脉高压病人的肺内病变情况和支气管血管束... 肺动脉高压(PH)包括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其诊断金标准为有创性的右心导管检查法。CT和MRI作为现代无创性检查方法的最重要手段,均能测量主肺动脉横径。CT能良好显示肺动脉高压病人的肺内病变情况和支气管血管束的异常。超高速CT成像速度快,能更清晰地显示肺动脉。MRI可多角度多序列成像,可很好地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肺动脉高压的病因诊断,更能评估其血流动力学状态。本文就肺动脉高压病的CT和MR成像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成像 CT NMR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竹花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3年第2期78-81,共4页
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只能判断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而冠状动脉发生狭窄以前冠状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已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时病人可能已经表现有冠心病的症状,并且可能发生心肌梗塞和心脏性猝死等急性临床综合征... 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只能判断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而冠状动脉发生狭窄以前冠状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已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时病人可能已经表现有冠心病的症状,并且可能发生心肌梗塞和心脏性猝死等急性临床综合征,检测冠状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超声 冠心病 诊断 CT MRI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影像学诊断
下载PDF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无创性影像学评价方法和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竹花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0年第2期70-75,共6页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是心肌功能影像学检查之一,目前已能用经胸超声多普勒、经食管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等无创检查方法测得。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可用于检测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辅助X综合征的诊断以及评价经...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是心肌功能影像学检查之一,目前已能用经胸超声多普勒、经食管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等无创检查方法测得。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可用于检测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辅助X综合征的诊断以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本丈试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无创影像学评价方法的现状及其临床意义做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流 血流储备 影像学 心肌功能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周围肺动脉显示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金征宇 +6 位作者 张竹花 赵文敏 王沄 朱海峰 梁继祥 陆菁菁 薛华丹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79-884,共6页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不同层厚重建对周围肺动脉的显示能力。资料与方法21例无肺部疾患和血栓病史的患者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均用0.75 mm准直扫描,分别用0.75 mm/0.5 mm(层厚/层间距)(A组)、1.0 mm/0.6 mm(B组)1、.5 mm/1.0 mm(...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不同层厚重建对周围肺动脉的显示能力。资料与方法21例无肺部疾患和血栓病史的患者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均用0.75 mm准直扫描,分别用0.75 mm/0.5 mm(层厚/层间距)(A组)、1.0 mm/0.6 mm(B组)1、.5 mm/1.0 mm(C组)重建,记录每例患者3种不同重建层厚对段肺动脉、亚段肺动脉5、级和6级肺动脉的显示情况及血管不能显示的原因。结果3组人均肺段动脉的显示率均为96.45%(19.29/20);人均亚段动脉显示率分别为94.42%、93.44%、91.13%,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A、B、C组对第5级肺动脉的人均显示率分别为80.44%、73.47%、59.02%,A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6级肺动脉3组人均显示率分别为33.75%、31.69%、23.56%,A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段肺动脉不能分析的主要原因是解剖变异(53.33%)和心脏搏动伪影(40%);A、B组亚段肺动脉不能分析的主要原因是解剖变异和心脏搏动伪影,C组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容积效应(43.84%)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0.87%)(P=0.015);3组对5级和6级肺动脉不能分析的主要原因均为部分容积效应。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0.75 mm1、.0 mm1、.5 mm重建层厚对段肺动脉和亚段肺动脉均有很好的显示率,A、B组对5级肺动脉的显示率也较好。影响亚段肺动脉显示的主要原因是解剖变异和心脏搏动伪影。1.0 mm重建层厚可满足肺动脉的观察和图像处理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 肺栓塞 肺解剖 比较研究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 显示率 能力 周围 显著性差异 心脏搏动伪影 动脉造影检查 部分容积效应 解剖变异
下载PDF
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 被引量:44
8
作者 王怡宁 金征宇 +7 位作者 孔令燕 张竹花 宋兰 抒扬 立仁 林松柏 王沄 赵文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比较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A组)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其中48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做对照。对另外100例临床... 目的比较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A组)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其中48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做对照。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B组)行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比较两组图像的质量评分和冠状动脉分支显示率。结果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1.20±0.47)分,明显低于B组的(1.37±0.63)分(P<0.05)。两组冠状动脉近中段显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远段和部分小分支显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4.9%(56/59),特异性为93.2%(124/133)。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较16层螺旋CT进一步提高,能够可靠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 被引量:44
9
作者 孔令燕 金征宇 +7 位作者 王怡宁 宋兰 张竹花 立仁 抒扬 林松柏 王沄 赵文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59枚支架行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扫描与支架植入术的平均间隔是(28.4±21.2)个月。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59枚支架行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扫描与支架植入术的平均间隔是(28.4±21.2)个月。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支架的轴位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及通过支架内腔中心的曲面重建(CPR)图像质量,同时测量支架内管腔直径。计算支架内管腔直径与支架近端的管腔直径比值以评价支架内腔可见度。其中5位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共9个支架的通畅性得到评价。结果图像平均质量达到优良水平[(1.94±0.84)分]。图像质量与心率、呼吸运动及支架位置有关。所有59枚支架内腔均为可见,平均支架内腔可见直径比率为(76.1±11.1)%。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的9个支架均诊断为通畅,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吻合。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有效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通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心病 支架 再狭窄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 被引量:18
10
作者 孔令燕 刘冬 +5 位作者 王怡宁 宋兰 张竹花 金征宇 抒扬 齐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1-606,共6页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图像质量及支架内腔可见性,探讨双源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78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147枚支架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与支架植入术的平均间隔是(21.8±...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图像质量及支架内腔可见性,探讨双源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78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147枚支架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与支架植入术的平均间隔是(21.8±22.2)个月。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支架的轴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及通过支架内腔中心的曲面重建图像质量,同时测量支架内管腔直径。其中30例患者有1个月内的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两位评价者独立对支架通畅性进行评价,共60个支架的通畅性得到评价。结果图像平均质量评分为(1.6±0.6)分,达到优良水平。图像质量与支架直径、支架位置及心率有关。所有支架内腔均为可见,平均支架内腔可见直径比率为(72.2±12.2)%。支架内腔可见直径比率与支架直径及支架位置有关,与心率无关。对于有钙化斑块的支架,钙化部位的支架内腔可见比率明显低于非钙化部位(P<0.001)。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双源CT发现了14个支架内再狭窄中的12个,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95.7%、85.7%和95.7%。支架直径>0.275cm的支架,CTA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双源CT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一致率为93.3%,该一致性与支架直径和心率相关。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可部分显示支架内腔,图像质量较好,支架直径和位置对支架内腔的显示及图像质量有明显的影响。双源CT评价直径>0.275cm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准确性较高,可成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通畅性评价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冠心病 支架 再狭窄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成像评价健康志愿者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被引量:16
11
作者 周璐 金征宇 +4 位作者 张竹花 王怡宁 孔令燕 宋兰 立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电影成像在评价左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快速稳态平衡进动序列对36名健康志愿者进行CMR检查,用Report Card软件分析左右心室的结构和收缩功能,并分析CMR测量结果与超声心动图(UCG)测量结果的相...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电影成像在评价左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快速稳态平衡进动序列对36名健康志愿者进行CMR检查,用Report Card软件分析左右心室的结构和收缩功能,并分析CMR测量结果与超声心动图(UCG)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CMR电影成像显示左心室的室间隔厚度、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分别为(9.2±2.1)、(8.0±2.1)、(48.6±5.5)和(30.3±5.3)mm,右心室的长径和短径、长径指数和短径指数分别为(69.2±9.7)和(30.6±6.6)mm、(39.4±5.5)和(18.1±3.4)mm/m2。上述左心室结构指标的测量结果与UCG的测量结果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43,0.784,0.686,0.730,均P<0.01)。心功能分析显示左、右心室的舒张末期容积分别为(93.6±17.2)和(108.6±28.2)ml,收缩末期容积分别为(39.5±13.0)和(45.6±15.1)ml,射血分数分别为(58.5±8.19)%和(58.2±7.4)%。左心室射血分数CMR成像的结果与UCG(64.1±6.8)%呈正相关(r=0.75,P<0.01)。结论CMR电影成像技术结合标准平面定位能准确评价左右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尤其在评价右心室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电影序列 心室结构功能 超声心动
下载PDF
第3代双源CT70kV管电压和20~25ml对比剂模式下行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在体质量小于75kg人群中的效果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钰 朱元利 +4 位作者 薛华丹 王沄 李玉梅 张竹花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1,共8页
目的观察第3代双源CT 70 kV管电压和20~25 ml对比剂模式下行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的效果,评估注射同侧对比剂滞留产生的静脉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表格法将怀疑或已有头颈部动脉血管疾病、体质量小于75 kg行头颈第3代双源CT... 目的观察第3代双源CT 70 kV管电压和20~25 ml对比剂模式下行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的效果,评估注射同侧对比剂滞留产生的静脉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表格法将怀疑或已有头颈部动脉血管疾病、体质量小于75 kg行头颈第3代双源CT血管成像扫描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70 kV组和100 kV组,每组20例,70 kV组采用20~25 ml对比剂和高级模拟迭代重建技术;100 kV组采用40 ml对比剂和滤波反投影技术。采用3分法对对比剂滞留产生的静脉伪影及对比剂滞留范围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70 kV组有效剂量较100 kV组下降约58%(t=-18.14,P<0.001)。70 kV组20例患者中,16例(80.0%)存在静脉伪影,其中6例(37.5%,6/16)的静脉伪影影响邻近动脉的评价;100 kV组20例患者中,19例(95.0%)存在静脉伪影,其中7例(36.8%,7/19)的静脉伪影影响邻近动脉的评价;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78,P=0.380)。70 kV组20例患者中,13例(65.0%)对比剂滞留较明显,其中2例(15.3%,2/13)对比剂滞留延续至上腔静脉;100 kV组20例患者中,19例(95.0%)对比剂滞留较明显,其中13例(68.4%,13/19)对比剂滞留延续至上腔静脉;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54,P<0.001)。结论第3代双源CT 70 kV管电压和20~25 ml对比剂模式下行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较100 kV扫描辐射剂量明显下降,对比剂滞留范围明显减低,静脉伪影与100 kV组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代双源CT 头颈部动脉 CT血管成像 对比剂 管电压
下载PDF
低剂量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怡宁 李烁 +7 位作者 孔令燕 王志伟 周慷 曹剑 樊红苓 晓娜 张竹花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7-600,713,714,共6页
目的探讨低心率患者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方法对连续75例心率≤65次/min且稳定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造影。75例患者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成两组:A组(... 目的探讨低心率患者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方法对连续75例心率≤65次/min且稳定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造影。75例患者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成两组:A组(≤60次/min)55例、B组(60~65次/min)20例。扫描参数:层数2×128,层厚0.6mm,旋转时间0.28s,管电压80~120kV,管电流370mAs/转。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采用75ms时间分辨率进行图像重建,层厚0.75mm,间隔0.5mm,图像质量评价采用4级评分法(1=优秀,4=不可评价)。结果患者平均心率为(57.2±4.8)次/min,平均扫描时间为(0.42±0.02)s。75例患者的1103个冠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为1级的934段(84.7%)、2级135段(12.2%)、3级18段(1.6%)、4级16段(1.5%)。A、B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1.19±0.52,B组1.22±0.55;Z=-1.107,P=0.268)。A、B两组的可评价节段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98.5%,B组98.6%;χ2=0.000,P=1.000)。所有患者平均剂量长度乘积为(67.2±30.4)mGy×cm,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0.94±0.43)mSv。结论对于心率慢且稳定的患者,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CT扫描可以在较低的放射剂量下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放射剂量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64层螺旋CT初步比较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怡宁 金征宇 +5 位作者 孔令燕 张竹花 宋兰 牟文斌 王沄 赵文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03-1506,共4页
目的比较双源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A组,男54例,年龄(57.9±11.3)岁]进行双源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B组,男59例,年龄(58.0±11.1)岁... 目的比较双源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A组,男54例,年龄(57.9±11.3)岁]进行双源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B组,男59例,年龄(58.0±11.1)岁]进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B组患者检查前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对两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和最佳重建时相分析。结果A组的心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是(71±12)次/min,(61±6)次/min,P〈0.05,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是1.31±0.53和1.25±0.50,P〉0.05。A、B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是98.9%和99.1%,P〉0.05。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最佳重建时相在50%-80%R-R间期范围内;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最佳重建时相在30%-80%R-R间期范围内。结论与64层螺旋CT相比,时间分辨力的提高使双源CT能够在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提供优良的图像质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 影像质量
下载PDF
高场磁共振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序列对头颈部肿瘤非对比剂增强灌注成像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钰 段淼 +9 位作者 周海龙 史凯宁 孙照勇 白春梅 贾宁 陈兴明 胡克 张竹花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7-574,共8页
目的研究高场磁共振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 CASL)序列对头颈部肿瘤非对比剂增强灌注成像的可行性,分析不同标记时间(PLD)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肿瘤血流量重复测量的信度。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6月至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发现头颈... 目的研究高场磁共振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 CASL)序列对头颈部肿瘤非对比剂增强灌注成像的可行性,分析不同标记时间(PLD)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肿瘤血流量重复测量的信度。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6月至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发现头颈部肿瘤但未经过治疗的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颈部3D p CASL非对比剂增强灌注扫描。在进行常规T1加权及T2加权成像后,进行3组不同标记后延迟(PLD)时间的ASL序列扫描:ASL1(PLD1=1525 ms)、ASL2(PLD2=2025 ms)和ASL3(PLD3=2525 ms)。测量3组ASL灌注加权图像上肿瘤区域及背景的信号强度(SI),计算肿瘤区域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由两位观察者分别对3D p CASL的灌注加权图像上螺旋伪影及颈部血管伪影的显示情况进行评分,测量血流量(BF)图像上肿瘤区域的BF值。结果共对17例取得病理结果的患者进行3D p CASL的图像质量评价及肿瘤的BF值测量。ASL1、ASL2及ASL3的SNR及CNR均依次降低,其中ASL1与ASL3的SNR(P=0.011)及CNR(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ASL螺旋伪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ASL1、ASL2及ASL3灌注加权图像颈部血管伪影的定性评分均值依次减低,其中ASL1与ASL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组BF值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重复测量的信度水平均非常好(ICC>0.9)。尽管ASL1、ASL2及ASL3序列的BF均值依次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7)。结论采用3D p CASL高场磁共振进行头颈部肿瘤非对比剂增强灌注成像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图像质量,并且肿瘤BF值具有较好的重复测量信度。在3组3D p CASL序列中,PLD=1525 ms及PLD=2025 ms序列的图像质量优于PLD=2525 ms序列,且BF值无明显差异,因此更适合头颈部肿瘤3D p CASL灌注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 图像质量 血流量 信度分析 头颈部肿瘤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整体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6
作者 宋兰 张竹花 +6 位作者 王怡宁 孔令燕 周璐 抒扬 冯逢 立仁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1-226,共6页
目的以磁共振成像(MRI)为参考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64SCT)在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左心室整体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OMI患者同期行心脏64SCT、MRI及超声心动图(Echo)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每搏... 目的以磁共振成像(MRI)为参考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64SCT)在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左心室整体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OMI患者同期行心脏64SCT、MRI及超声心动图(Echo)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和舒张末心肌质量(MM)。结果64SCT和MRI在测定左室功能参数方面(EDV、ESV、SV、EF和MM)具有高度相关性(r=0.788~0.976,P<0.001),两种方法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一致性可被临床接受。Echo与MRI的一致性界限显著大于64SCT与MRI的一致性界限(P<0.05)。64SCT诊断EF<50%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是84.6%,100%和92.9%,Echo分别是61.5%,66.7%和64.3%。配对McNemar检验示64SCT的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Echo(P<0.01)。Echo较64SCT更大地高估了EDV、ESV及SV(P<0.05),但EF的均值差差异无显著性。结论64SCT在定量评价OMI患者左心功能方面准确、可靠,准确性高于Echo,64SCT与MRI相关性及一致性好,优于Echo与MRI的相关性及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功能 CT 磁共振成像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急性肺栓塞双能CT肺灌注影像表现与CT肺动脉造影的比较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竹花 +8 位作者 金征宇 薛华丹 小娜 梁继祥 云庆 徐凯 齐冰 赵文敏 王沄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6-170,I0006,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双能CT扫描肺灌注缺损类型与CT肺动脉造影(CTPA)中肺动脉充盈缺损类型的关系。方法2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应用双源CT先行CTPA,然后用双能扫描模式行肺灌注扫描,将CTPA上所示段及亚段肺血管内充盈缺损形态与CT肺灌注...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双能CT扫描肺灌注缺损类型与CT肺动脉造影(CTPA)中肺动脉充盈缺损类型的关系。方法2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应用双源CT先行CTPA,然后用双能扫描模式行肺灌注扫描,将CTPA上所示段及亚段肺血管内充盈缺损形态与CT肺灌注图像的肺灌注缺损相对照。结果当段、亚段肺动脉肺栓塞充盈缺损为完全型时,相应的肺灌注图像主要是肺段或亚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分别占83%、62%。而当充盈缺损为部分或中央型充盈缺损时,肺灌注图像以部分型灌注缺损或无灌注缺损为主,3个肺段区肺灌注图像显示灌注缺损,而CTPA未见异常。结论CT肺灌注缺损与CTPA上肺动脉充盈缺损不能一一对应,两者联合起来将会为急性肺栓塞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双能CT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怡宁 孔令燕 +5 位作者 张竹花 陈黎波 宋兰 抒扬 苗齐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0-165,I0005,共7页
目的分别以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确定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35例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负荷加静息99m锝标记甲氧基异... 目的分别以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确定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35例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负荷加静息99m锝标记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SPECT心肌灌注显像,其中20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对照。所有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未使用心率控制药物。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情况分为无明显狭窄、<50%狭窄和≥50%狭窄。心肌灌注显像的结果分为显示正常、可逆或不可逆灌注缺损。进行冠状动脉分支狭窄程度与供血区心肌灌注情况的对应比较,计算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达到98.4%,27个冠状动脉分支无明显狭窄,其中23个(85%)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阴性;9个分支有<50%狭窄,69个分支有≥50%狭窄,其中50个(64%)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阳性,而有≥50%狭窄的分支中23个(33%)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阴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预示心肌缺血的最佳分界点是≥58%,以此为界点,CT冠状动脉造影预示心肌灌注异常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65%。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6%。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SPECT为诊断冠心病提供了相互补充的信息。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较准确的除外有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但预测心肌缺血的能力有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并较为可靠地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放射性核素显像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400mgI/ml含碘对比剂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孔令燕 王怡宁 +5 位作者 张竹花 宋兰 金征宇 王沄 晓娜 赵文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评价碘浓度为400mgI/ml的含碘对比剂采用较低的给药速度和剂量,用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血管增强程度及分支显示情况,对其是否能达到常规造影剂使用的同等效果进行探讨。材料和方法:4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 目的:评价碘浓度为400mgI/ml的含碘对比剂采用较低的给药速度和剂量,用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血管增强程度及分支显示情况,对其是否能达到常规造影剂使用的同等效果进行探讨。材料和方法:4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400mgI/ml碘美普尔45ml,给药速度4ml/s(组1)或370mgI/ml碘普罗胺65ml,给药速度5ml/s(组2)的给药方案。所有患者采用双源CT进行扫描,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的4个主要分支、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及肺动脉的增强值及其冠状动脉分支的显示率。结果:两组4个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主要分支各段显示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部分小分支显示率组2高于组1(P>0.05)。结论:碘浓度400mgI/ml含碘对比剂用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较低的给药速度与剂量,能够达到常规造影剂使用的同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造影剂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竹花 +6 位作者 金征宇 云庆 齐冰 梁继祥 朱海峰 赵文敏 王沄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资料,其中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9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7例,肝肺综合征2例,结缔组织病2例,嗜酸性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1例,纤...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资料,其中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9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7例,肝肺综合征2例,结缔组织病2例,嗜酸性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1例,纤维性纵隔炎1例。在CT上观察肺实质变化,如磨玻璃样改变、“马赛克”征、小叶间隔增厚等,及纵隔、肺血管、右室扩大和室间隔移位等。结果CT肺动脉造影诊断了95%的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不全,9例显示为肺动脉血栓,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马赛克”征发生率明显高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0.034)。结论CT肺动脉造影可准确诊断肺动脉高压,并为病因诊断提供有效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