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疏水仿生学提升超细高氯酸铵热分解、安全及防吸湿性能的研究
1
作者 王茜 黄欣阳 +3 位作者 李玥其 刘洋 张行泉 郭长平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0-187,I0004,共9页
为了研制出兼具高燃速和高安全性能的固体推进剂,以改善高氯酸铵的性能为目标,采用液相沉积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超细高氯酸铵@硬脂酸锌(UF-AP@ZnSA)复合物;使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 为了研制出兼具高燃速和高安全性能的固体推进剂,以改善高氯酸铵的性能为目标,采用液相沉积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超细高氯酸铵@硬脂酸锌(UF-AP@ZnSA)复合物;使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对样品的形貌、结构和热分解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测量了样品的撞击感度、摩擦感度、吸湿率和接触角等参数;采用热分析-红外联用技术分析并解释了硬脂酸锌(ZnSA)催化UF-AP的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UF-AP表面生成了ZnSA壳层;不同壳层含量的复合物中UF-AP高温分解峰从424.3℃降至370~385℃,相较于原料UF-AP,放热区间更加集中,放热量更大;UF-AP@ZnSA复合物特性落高(H_(50))相较于原料增加了27.6 cm,摩擦感度的爆炸概率减小了76%,安全性能大幅度提升;壳层质量分数为5%的UF-AP@ZnSA复合物72 h的吸湿率为0.05%,较原料UF-AP的吸湿率降低约90%,防吸湿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高氯酸铵(AP) 固体推进剂 硬脂酸锌 吸湿 疏水仿生学 热分解性能
下载PDF
锆基钙钛矿结构氧化物对Cs的玻璃陶瓷固化
2
作者 李婕 赵键 +5 位作者 刘海峰 朱永昌 王华 张行泉 郑奎 霍冀川 《非金属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8-91,共4页
针对高放废液中放射性核素裂变产物铯-137(^(137)Cs)离子半径大、高温易挥发而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固化的难题,本试验以133Cs模拟^(137)Cs,利用溶胶-凝胶法低温成相技术制备锆基钙钛矿结构Ba1-x(La,Cs)xZrO_(3),以实现低温(<1000℃)固... 针对高放废液中放射性核素裂变产物铯-137(^(137)Cs)离子半径大、高温易挥发而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固化的难题,本试验以133Cs模拟^(137)Cs,利用溶胶-凝胶法低温成相技术制备锆基钙钛矿结构Ba1-x(La,Cs)xZrO_(3),以实现低温(<1000℃)固化模拟放射性核素裂变产物铯(Cs),同时加入了玻璃黏结剂将多晶固化粉末包裹于玻璃相基体中制成玻璃陶瓷固化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仪、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测试手段对产物的物相、形貌等进行研究分析;利用产品一致性检测(PCT)法对固化体化学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通过溶胶-凝胶法成功实现Cs低温晶格固化,且最大包容量为x=0.4;成功制得晶相/非晶相均匀镶嵌结构的Ba1-x(La,Cs)xZrO_(3)玻璃陶瓷固化体,其7 d浸出率均在2×10^(-2)~4×10^(-2) g/(m^(2)·d)的数量级范围,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达到了高放废物对固化体化学稳定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结构 溶胶-凝胶法 玻璃陶瓷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
3
作者 乐丙 张行泉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6期1035-1038,共4页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丘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71例丘脑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案分组,观察组36例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对照组35例行立体定向血肿...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丘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71例丘脑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案分组,观察组36例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对照组35例行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结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血肿清除率较对照组高(P<0.05);术前,两组GCS、NIHSS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GCS评分更高、NIHSS评分更低(P<0.05);术前两组hs-CRP、TNF-α水平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观察组各指标水平更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与对照组8.57%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相比,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丘脑出血在减少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减轻炎性反应方面更有优势,利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立体定向 血肿清除术 丘脑出血
下载PDF
持续腰大池引流临床应用30例体会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行泉 蒋峰 《浙江创伤外科》 2015年第3期566-567,共2页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例患者(开颅或介入栓塞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脑脊液漏3例,颅内感染5例)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结果 22例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意识障碍好转,头痛明显减轻至消失,无脑积水发生;...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例患者(开颅或介入栓塞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脑脊液漏3例,颅内感染5例)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结果 22例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意识障碍好转,头痛明显减轻至消失,无脑积水发生;3例脑脊液漏停止;5例颅内感染得到控制。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广泛用于治疗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漏等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大池引流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漏 颅内感染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行显微手术夹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5
作者 张行泉 《浙江创伤外科》 2015年第5期857-858,共2页
目的探究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医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进行急诊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医治的84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利用格拉斯哥量表(GOS)对预后情况进行评估... 目的探究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医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进行急诊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医治的84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利用格拉斯哥量表(GOS)对预后情况进行评估,并对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手术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用时(63.47±19.26)分钟,术中平均失血量为(47.31±22.53)ml;到出院时GOS预后评分,良好61例,预后差的16例,植物生存的有3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5.95%;Ⅰ级、Ⅱ级、Ⅲ级的良好率分别为98.3%、89.7%和63.4%,远好于Ⅳ级(46.5)和Ⅴ级(0%)患者的良好率(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行显微手术夹闭瘤颈医治预后良好、死亡率低,对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应早期进行显微手术夹闭医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破裂 出血 夹闭
下载PDF
定向穿刺引流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行泉 《浙江创伤外科》 2019年第3期553-555,共3页
目的 观察定向穿刺引流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 目的 观察定向穿刺引流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炎症改善情况。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残余血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14%VS28.57%,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同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Ⅰ~Ⅲ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给予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治疗,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小骨瓣开颅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适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穿刺引流 小骨窗 开颅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 基底节
下载PDF
弥漫性轴索损伤58例救治体会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行泉 石清 《浙江创伤外科》 2009年第4期361-362,共2页
本院于2001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58例DAI患者,现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救治体会 影像学资料 临床表现 DAI
下载PDF
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原因和手术治疗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小林 张文静 +3 位作者 蒋峰 陈忠波 王汉盆 张行泉 《浙江医学》 CAS 2015年第8期650-653,657,共5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机制、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以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因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再次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机制、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以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因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再次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探索出早期诊断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方法,并评估二次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压力填塞效应消失、凝血功能异常、手术操作不当及性别差异是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常见病因。二次手术后6个月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良好)7例、4分(中度病残)8例、3分(重度病残)3例、2分(植物生存)2例、1分(死亡)4例。结论脑挫裂伤、颅骨骨折是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压力填塞效应的消失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动态监测骨窗压力、引流量的变化,及时复查颅脑CT,可以提高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率。及时手术治疗,可以降低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 减速伤 手术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围术期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徐丽 张维珍 +1 位作者 张行泉 张小林 《护理与康复》 2017年第5期439-441,共3页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90例神经外科行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90例神经外科行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术后平均卧床日及平均住院日。结果两组患者均有明显的护理效果,而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减少,平均住院日及卧床时间缩短(P<0.05)。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方法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夹闭术 临床护理路径 并发症
下载PDF
急性颅内血肿术后非手术部位迟发性血肿 被引量:2
10
作者 邱华辉 石清 +3 位作者 蒋峰 王汉鹏 张行泉 张增辉 《浙江创伤外科》 2010年第2期177-177,共1页
神经外科医生对于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都很重视.然而颅内血肿术后继发非手术部位迟发血肿也很多,而且本病的预后很差,致残率、致死率很高.引起纠纷的可能也很大.所以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35例... 神经外科医生对于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都很重视.然而颅内血肿术后继发非手术部位迟发血肿也很多,而且本病的预后很差,致残率、致死率很高.引起纠纷的可能也很大.所以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35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内血肿 非手术部位 术后继发 迟发性血肿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2009年 迟发血肿 外科医生
下载PDF
微创穿刺术治疗临界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邱华辉 蒋峰 +4 位作者 张增辉 张小林 张行泉 王汉盆 陈忠波 《浙江创伤外科》 2015年第5期886-888,共3页
目的比较临界量高血压脑出血(30±5)ml的血肿非手术保守治疗和6~72小时微创穿刺术的方法,分析2种方式的优缺点。方法以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本院收治的原发性临界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严格的纳入标准,按照病... 目的比较临界量高血压脑出血(30±5)ml的血肿非手术保守治疗和6~72小时微创穿刺术的方法,分析2种方式的优缺点。方法以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本院收治的原发性临界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严格的纳入标准,按照病人或家属意愿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微创穿刺组(微创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保守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率、血肿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近期远期(治疗后3个月)疗效。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在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率、血肿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微创穿刺术组具有较大的优势。术后3个月随访,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定,保守治疗组与6~72小时微创穿刺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临界体积(30±5)ml的血肿保守治疗与微创穿刺术在远期效方面无明显差异,但结合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率、血肿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笔者认为6~72小时内微创穿刺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个较好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临界量 微创穿刺 预后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忠波 王汉鹏 张行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3期87-87,共1页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原因。方法 13例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药物保守治疗。结果治愈9例,植物状态和死亡4例。结论及时的诊断和必要的手术,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外伤后脑梗死 诊治分析 颅脑 药物保守治疗 植物状态 治疗效果
下载PDF
高校本科教学督导实践反思 被引量:3
13
作者 杜小静 张行泉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7期134-135,共2页
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教学督导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凸显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教学督导微观层面为切入点,剖析教学督导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改进思路。
关键词 高校教学质量 教学督导 微观层面 思路
下载PDF
经蝶垂体瘤手术并发症的认识与处理
14
作者 陈腊 陈忠波 +2 位作者 张行泉 邱华辉 张增辉 《浙江创伤外科》 2016年第2期321-322,共2页
目的加深认识经蝶垂体瘤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总结分析58例经蝶显微镜下垂体瘤手术的并发症。结果 58例经蝶垂体瘤手术无死亡,出现并发症11例。结论经蝶垂体瘤手术并发症可以处理。
关键词 垂体瘤 经蝶手术 并发症 认识
下载PDF
改良翼点加颞瓣成形入路治疗同侧多发性肿瘤及血肿
15
作者 蒋峰 张增辉 张行泉 《浙江创伤外科》 2010年第6期820-821,共2页
本院自1996年至今对17例重型额颞部颅脑损伤及5例额颞部多发肿瘤采用改良翼点加颞瓣成形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颅脑外伤组: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23~76岁,平均49岁。受伤原因:... 本院自1996年至今对17例重型额颞部颅脑损伤及5例额颞部多发肿瘤采用改良翼点加颞瓣成形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颅脑外伤组: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23~76岁,平均49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2例,高处坠落伤3例,跌伤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多发性肿瘤 重型额颞部颅脑损伤 入路 成形 翼点 改良 血肿
下载PDF
微创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13例观察
16
作者 陈忠波 王汉鹏 +1 位作者 张行泉 石清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5年第4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1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行微创钻孔尿激酶溶解治疗。结果10d后复查CT,13例病人血肿完全消失。结论微创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疗效肯定、创伤小、并发症少。
关键词 微创手术 急性硬膜下血肿 尿激酶 颅脑损伤
下载PDF
模拟降雨对铀尾矿中U、Sr、Mn、Fe释放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史鸿晋 彭同江 +2 位作者 孙红娟 刘波 张行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53-1260,共8页
为查明某铀尾矿中U、Sr、Mn和Fe等4种元素在模拟降雨下的释放规律,在研究铀尾矿中4种元素赋存状态的基础上,采用静态浸出和动态淋滤的方法对铀尾矿溶浸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铀尾矿中U、Sr、Mn和Fe的赋存总量分别为:30.4、122.0、523.0... 为查明某铀尾矿中U、Sr、Mn和Fe等4种元素在模拟降雨下的释放规律,在研究铀尾矿中4种元素赋存状态的基础上,采用静态浸出和动态淋滤的方法对铀尾矿溶浸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铀尾矿中U、Sr、Mn和Fe的赋存总量分别为:30.4、122.0、523.0、9700.0μg·g^(-1),其中U、Mn迁移活性最强,Sr次之,Fe最弱.在静态浸出过程中,除Fe的浸出量与pH值相关性不明显外,U和Mn的浸出量随pH值增加而减少,Sr的浸出量随pH值增加而增加;动态淋滤过程中,各元素都表现出释放速率随淋滤时间增长而减小,淋滤初期pH值对Mn和Sr的累计释放量影响不显著,但淋滤后期pH值对其累计释放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尾矿 模拟降雨 静态浸出 动态淋滤
原文传递
模拟镧系元素固化的掺La_(2)O_(3)玄武岩玻璃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18
作者 童钦 霍冀川 +4 位作者 张行泉 霍泳霖 徐冲 蒋勤 宋巍伟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47-151,共5页
以玄武岩玻璃为基体,使用La元素模拟高水平放射性废物(HLW)中的核素U,采用熔融-热处理的方法制备掺La_(2)O_(3)玄武岩玻璃固化体,研究了不同La_(2)O_(3)含量的玻璃固化体的结构、热稳定性和抗浸出性能的变化。XRD和SEM分析表明,当La_(2)... 以玄武岩玻璃为基体,使用La元素模拟高水平放射性废物(HLW)中的核素U,采用熔融-热处理的方法制备掺La_(2)O_(3)玄武岩玻璃固化体,研究了不同La_(2)O_(3)含量的玻璃固化体的结构、热稳定性和抗浸出性能的变化。XRD和SEM分析表明,当La_(2)O_(3)含量增加到12%(质量分数)时,所得样品均表现为玻璃相。Raman分析表明,随着La_(2)O_(3)的加入,玻璃网络中多元环和四元环的Si-O-Si键断裂,Al^(3+)反而会更多地参与网络连接,并且La_(2)O_(3)的加入有助于提高玻璃网络的聚合度。根据DSC分析可知,随着La_(2)O_(3)含量的增加,玻璃固化体的结构刚性提高,热稳定性总体来说有所增强。采用产品一致性试验法(Product consistency test, PCT)计算样品的归一化浸出率,结果表明所有样品都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La和Fe的浸出率比其他元素低三个数量级。其中,浸出28 d后,样品L12的La元素归一化浸出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_(2)O_(3) 玄武岩玻璃 高水平放射性废物 PCT
下载PDF
MoO_(3)含量对钙钛锆石基硼硅酸盐玻璃陶瓷的影响
19
作者 万伟 朱永昌 +5 位作者 张行泉 崔竹 杨德博 焦云杰 霍冀川 孟保健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91-96,共6页
采用原位热处理制备了钙钛锆石基硼硅酸盐玻璃陶瓷,研究了不同MoO 3含量对钙钛锆石基硼硅酸盐玻璃陶瓷晶相、微结构和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oO 3含量的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略有升高。在不产生黄色第二相的条件下,所有样品的... 采用原位热处理制备了钙钛锆石基硼硅酸盐玻璃陶瓷,研究了不同MoO 3含量对钙钛锆石基硼硅酸盐玻璃陶瓷晶相、微结构和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oO 3含量的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略有升高。在不产生黄色第二相的条件下,所有样品的主晶相均为钙钛锆石。当MoO 3含量增加到4.88%(质量分数,下同)时,样品中出现了球状的钼钙矿晶相。然而,当MoO 3含量增加到7.14%时,玻璃陶瓷样品中出现了黄相。SEM结果说明MoO 3含量的增加使钙钛锆石晶粒尺寸减小、晶体数量增加,对钙钛锆石形貌和分布无明显影响。Mo元素主要分布在钼钙矿晶体中。在不产生黄相的情况下,所有玻璃陶瓷样品分布均匀,并且表现出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对于CM0、CM2和CM4样品,Si、Ca、Mo元素的归一化浸出率在14 d时稳定在10^(-3)g·m^(-2)·d^(-1)量级,Ce元素的归一化浸出率在3 d时急剧下降并低至10^(-6)g·m^(-2)·d^(-1)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陶瓷 钙钛锆石 高放废液 原位热处理
下载PDF
单相Bi_(0.95)La_(0.05)Fe_(1-x)Co_xO_3陶瓷的多铁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春梅 冉念 +1 位作者 刘海峰 张行泉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69-6073,共5页
利用高温高压技术制备了Bi_(0.95)La_(0.05)Fe_(1-x)Co_xO_3(x=0,0.1,0.2)陶瓷样品。研究了La和Co共掺杂对BiFeO_3的物相结构及多铁性能的影响。结构分析表明,所有样品均为菱方钙钛矿结构,同时Co掺杂引起一定的结构畸变。Co掺杂导致Bi_(... 利用高温高压技术制备了Bi_(0.95)La_(0.05)Fe_(1-x)Co_xO_3(x=0,0.1,0.2)陶瓷样品。研究了La和Co共掺杂对BiFeO_3的物相结构及多铁性能的影响。结构分析表明,所有样品均为菱方钙钛矿结构,同时Co掺杂引起一定的结构畸变。Co掺杂导致Bi_(0.95)La_(0.05)FeO_3中空间调制的螺旋磁结构转变为共线的G型反铁磁结构,从而导致样品室温磁性能得到明显提高。样品中介电常数随着外加磁场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在Co掺杂Bi_(0.95)La_(0.05)FeO_3陶瓷中存在磁电耦合效应。在796kA/m外加磁场及3kHz频率下,Bi_(0.95)La_(0.05)Fe_(0.9)Co_(0.1)O_3和Bi_(0.95)La_(0.05)Fe_(1-x)Co_xO_3的磁介电系数分别为1.61%和1.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铁性 BIFEO3 磁性 磁电耦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