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热阻网络的大功率LED热管散热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志斌 张跃宾 +2 位作者 王忠东 解莎莎 郝阳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4-1018,共5页
LED结温高一直是大功率LED发展的技术瓶颈,随着单位热流密度的不断攀升,在自然冷却条件下,单纯的直肋热沉散热方式已不能满足散热要求。应用热管技术设计了热管散热系统,对该系统的传热机理和传热路线进行分析,建立该系统对应的热网络模... LED结温高一直是大功率LED发展的技术瓶颈,随着单位热流密度的不断攀升,在自然冷却条件下,单纯的直肋热沉散热方式已不能满足散热要求。应用热管技术设计了热管散热系统,对该系统的传热机理和传热路线进行分析,建立该系统对应的热网络模型,对各部分热阻进行分析与计算,求得总的理论总热阻,计算得出理论结温;同时应用有限元方法对该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对LED模块(0.025m×0.025m×0.005m)输入30W电功率,得出其仿真结温稳定在58.19℃,满足结温小于65℃的要求,说明应用热管的散热系统满足设计要求。由热阻网络模型计算得出的理论结温为57.43℃,与仿真结果相差0.76℃,其误差仅为1.31%,验证了理论分析计算的正确性,对实际工程中热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热 热管 大功率LED 有限元
下载PDF
基于阵列式连体透镜的LED二次光学设计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志斌 解莎莎 +2 位作者 张跃宾 郝阳 王忠东 《光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8-542,共5页
针对LED照明系统中单颗LED及其透镜组合设计的发光量小,照射范围有限,不能满足实际照明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阵列式连体透镜的LED二次光学设计。根据阵列式LED的特性建立多颗了LED光学模型,并运用光学仿真软件TracePro对该二次光学设... 针对LED照明系统中单颗LED及其透镜组合设计的发光量小,照射范围有限,不能满足实际照明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阵列式连体透镜的LED二次光学设计。根据阵列式LED的特性建立多颗了LED光学模型,并运用光学仿真软件TracePro对该二次光学设计进行模拟与仿真。结果表明,阵列式连体透镜在改善光照均匀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地改善照明系统的光效和光照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光学 二次光学设计 阵列式LED连体透镜 TracePro仿真
原文传递
双环掺铒光纤激光器混沌的耦合反馈相移控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吴飞 贾莉 +2 位作者 张跃宾 王晓明 张凯萱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95-900,共6页
提出了双环掺铒光纤激光器混沌耦合反馈相移控制方法和物理模型,利用耦合器将系统的输出量反馈到系统中,选取适当的反馈系数,并在反馈通道上加入相移控制器PC控制反馈光的相移,通过对反馈系数和反馈光相移的控制可以实时、动态、有效地... 提出了双环掺铒光纤激光器混沌耦合反馈相移控制方法和物理模型,利用耦合器将系统的输出量反馈到系统中,选取适当的反馈系数,并在反馈通道上加入相移控制器PC控制反馈光的相移,通过对反馈系数和反馈光相移的控制可以实时、动态、有效地控制激光混沌到稳定态和周期态;结合混沌耦合反馈相移控制方法和物理模型,建立了该控制模型的动力学方程;运用数值计算分析了系统输出状态随着控制参数变化的演化规律,表明控制参数反馈系数和反馈光相移的变化可以使系统的输出产生丰富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激光动力学现象;最后讨论了混沌被控制到单周期态时系统输出的振荡周期的变化规律与控制量的关系,在选取适当的控制参数,快速达到所需输出状态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反馈相移控制 掺铒光纤激光器 相移 耦合反馈
原文传递
基于CPV技术的LED路灯聚光器的研究
4
作者 王志斌 解莎莎 +2 位作者 王忠东 张跃宾 郝阳 《光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3-649,共7页
以120W大功率LED路灯太阳能电池板为研究对象,通过聚光光伏技术,利用光学透镜(聚光器)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利用聚焦作用增大光照密度,有效地降低了太阳能光照面积,极大地减少了光电材料的使用量,大幅度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的成... 以120W大功率LED路灯太阳能电池板为研究对象,通过聚光光伏技术,利用光学透镜(聚光器)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利用聚焦作用增大光照密度,有效地降低了太阳能光照面积,极大地减少了光电材料的使用量,大幅度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的成本。通过光学仿真软件TracePro进行仿真,验证了其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光学 CPV技术 聚光器 菲涅耳透镜 TracePro仿真
原文传递
螺旋CT监测COPD吸气相和呼气相体积变化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经义 李淑梅 +2 位作者 李素萍 张跃宾 王晓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1年第20期3885-3887,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螺旋CT吸气相和呼气相扫描体积变化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内在关系。方法:记录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缓解期的肺功能(FEV1%),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吸气相和呼气相扫描,计算...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螺旋CT吸气相和呼气相扫描体积变化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内在关系。方法:记录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缓解期的肺功能(FEV1%),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吸气相和呼气相扫描,计算吸气前后肺体积变化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plasma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lCAM-1)和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变化水平。对比分析肺功能、肺体积变化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双相CT扫描肺体积变化百分比为24.27±9.82%,FEV1%平均值为53.50±12.21%,血清slCAM-1和TNF-α表达水平为166.58±25.15 ng/ml、22.05±4.36 pg/ml。COPD肺功能、体积变化百分比与细胞因子表达存在负相关性,肺功能与肺体积变化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螺旋CT双相扫描能准确反映COPD肺体积的顺应性变化,与slCAM-1和TNF-α表达水平都可作为判断COPD肺功能及疗效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肿瘤坏死因子-Α 双相螺旋CT扫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