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乙肝表面抗原水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长效α干扰素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张郴华 邓英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16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联合替诺福韦酯对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低HBsAg水平CHB...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联合替诺福韦酯对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低HBsAg水平CHB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使用替诺福韦酯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使用长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临床效果,治疗前与治疗24、48周后肝功能指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8周后研究组患者HBsAg转换率和HBsAg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24、4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显著降低,白蛋白(ALB)水平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ALT、TBiL和AS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ALB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核糖核酸(DNA)转阴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长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低HBsAg水平CHB患者,可显著提高HBsAg转换率,保护肝功能,且不会增加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表面抗原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 替诺福韦酯 肝功能
下载PDF
血清寡糖链与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其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
作者 张郴华 邓英 《大医生》 2023年第9期122-125,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寡糖链(G-Test)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及其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HCC患者为HCC组,另选同期收治的107例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为非HCC组进行回顾性... 目的研究血清寡糖链(G-Test)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及其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HCC患者为HCC组,另选同期收治的107例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为非HCC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G-Test、AFP水平。分析G-Test、AFP单独及联合诊断HCC的效能。根据HCC组患者随访1年内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15例)与存活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G-Test、AFP水平。分析血清G-Test、AFP水平预测HCC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HCC组患者血清G-Test、AF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HCC组(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G-Test、AFP水平单独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0.963,联合诊断的AUC为0.973;存活组患者血清G-Test、AFP水平低于死亡组(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G-Test、AFP水平单独预测HCC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62、0.924,联合预测的AUC为0.950。结论血清G-Test、AFP对HCC的诊断及预后均有一定价值,血清G-Test与AFP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其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寡糖链 甲胎蛋白 肝细胞癌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水平变化预测长效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张郴华 邓英 《大医生》 2023年第13期94-97,共4页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水平变化预测长效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临床效果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疗效...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水平变化预测长效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临床效果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疗效是否为临床治愈分为观察组(22例,临床治愈)与对照组(38例,非临床治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24周及治疗36周的血清HBs Ag水平。分析血清HBs Ag水平判断临床治愈的价值。分析不同时间点血清HBs Ag水平差值判断临床治愈的价值。结果 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治疗12周、治疗24周及治疗36周的血清HBs Ag水平对判断临床治愈具有一定价值(P<0.05);两组患者差值B(治疗24周血清HBs Ag水平-治疗12周血清HBs Ag水平)和差值C(治疗36周血清HBs Ag水平-治疗24周血清HBs Ag水平)低于差值A(治疗12周血清HBs Ag水平-治疗前血清HBs Ag水平),差值C低于差值B,且观察组患者差值A、差值B及差值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差值A判断临床治愈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敏感度=0.829,特异度=0.600)。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CHB具有一定疗效,治疗12周与治疗前HBs Ag的差值对判断临床治愈的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 长效干扰素 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核苷(酸)类似物预存耐药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郴华 钟备 +1 位作者 邓英 李敏 《肝脏》 2020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核苷(酸)类似物(NAs)预存耐药基因变异的情况,提高慢性乙型肝炎防控水平。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于清远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未经NAs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治疗前进行...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核苷(酸)类似物(NAs)预存耐药基因变异的情况,提高慢性乙型肝炎防控水平。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于清远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未经NAs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治疗前进行预存耐药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给予相应的NAs治疗,对照组300例不进行耐药检测,依患者意愿选择药物进行治疗,疗程72周。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的HBV DNA转阴率、耐药率等进行检测对比。结果300例观察组患者中29例发生不同位点变异,变异率9.6%;包含与拉米夫定耐药相关的20例(69.0%),与替比夫定耐药相关的19例(65.5%),与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7例(24.1%),同时发现4例对恩替卡韦主要耐药位点部分位点基因突变;观察组HBV 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耐药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研究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NAs预存耐药基因变异主要发生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及阿德福韦酯;在抗病毒治疗前检测耐药基因,可显著提高抗病毒治疗应答,减少原发耐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核苷(酸)类似物 预存耐药基因
下载PDF
预存耐药检测选择药物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郴华 陈凤娣 李敏 《内科》 2018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对未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预存耐药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预存耐药检测对抗病毒治疗方案选择的意义。方法选择清远市人民医院感染科2016年7~12月未经核苷(酸... 目的探讨对未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预存耐药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预存耐药检测对抗病毒治疗方案选择的意义。方法选择清远市人民医院感染科2016年7~12月未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4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0例。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预存耐药基因检测,根据预存耐药检测结果选择合适核苷类似物(NAs)治疗;对照组不进行耐药检测,依患者意愿选择药物进行治疗,疗程48周。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HBe Ag阴转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HBV-DNA转阴率、ALT复常率、耐药率及血清HBV-DNA定量情况。结果治疗36周和4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HBe Ag阴转率及HBe Ag血清学转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24周、36周、4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和血清ALT复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24周、36周、48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BV-DNA定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24周、36周、4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进行预存耐药基因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抗病毒治疗应答,减少原发耐药的发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有效防控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核苷(酸)类似物 预存耐药基因
下载PDF
恙虫病继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郴华 《临床医学工程》 2014年第4期463-464,共2页
目的探讨恙虫病继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分析血小板减少在恙虫病诊疗中的意义,为恙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80例恙虫病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外周血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取80例健... 目的探讨恙虫病继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分析血小板减少在恙虫病诊疗中的意义,为恙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80例恙虫病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外周血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取80例健康成人的外周血象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80名恙虫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比对照组减低,经1~2周治疗后80名恙虫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恢复到正常参考范围。结论恙虫病患者往往并发外周血血小板减少,属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经过积极的原发病治疗,血小板基本可以恢复正常。这也为我们在判断没有典型临床特征的病例提供了一定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替诺福韦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郴华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15期25-27,共3页
目的:探究替诺福韦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清远市人民医院产检及分娩的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中晚期孕妇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在28孕周开始,每天给予口服替... 目的:探究替诺福韦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清远市人民医院产检及分娩的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中晚期孕妇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在28孕周开始,每天给予口服替诺福韦酯直至分娩,对照组患者不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别在孕28周和分娩前对两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脱氧核糖核酸(DNA)载量,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 Ab)、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定量的测定并进行对比;所有婴儿在出生后12 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取婴儿脐带血测定其血清是否存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比较两者婴儿HBs Ag阳性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分娩前HBV DNA载量、HBe Ag定量与孕28周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婴儿出生后脐带血中血清HBs Ag阳性率3.33%,而对照组婴儿出生后脐带血中血清HBs Ag阳性率13.33%,治疗组婴儿阳性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替诺福韦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诺福韦酯 乙型肝炎 母婴垂直传播
下载PDF
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及外周血变化研究
8
作者 陈凤娣 张郴华 李敏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30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利巴韦林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及外周血变化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30例,10例HCV RNA定量<104 IU/mL,10例104~106IU/ml,10例> 106 ...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利巴韦林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及外周血变化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30例,10例HCV RNA定量<104 IU/mL,10例104~106IU/ml,10例> 106 IU/mL。HCV 1a型3例、1b型20例、2a型3例、2b型2例、3a型2例。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期为24周。空腹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V RNA病毒含量、血细胞分析采用血液分析仪分析,检测HCV基因型、病毒载量、外周血的变化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RNA基线<1×104 IU/mL的病毒应答率(SVR)显著高于104~106 IU/mL和≥106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104~106 IU/mL和≥106 IU/mL两者之间的SV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型HCV与非1型HCV的SVR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升高显著组SVR率明显高于与治疗前无明显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效果良好,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非1型HCV患者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利巴韦林治疗可获得更佳的SVR效率,低病毒载量水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升高患者SVR率治疗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重组人干扰素Α-2B 利巴韦林 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计数 血红蛋白
下载PDF
恙虫病并发肝损害及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郴华 《临床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56-57,共2页
目的探讨恙虫病并发肝损害及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肝脏生化指标值及外周血小板计数,分析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和血小板减少状况。结果 73例恙虫病患者中,肝功能正常30例;肝功能损害43例,... 目的探讨恙虫病并发肝损害及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肝脏生化指标值及外周血小板计数,分析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和血小板减少状况。结果 73例恙虫病患者中,肝功能正常30例;肝功能损害43例,其中轻度损害32例(74.42%),中度损害8例(18.60%),重度损害3例(6.98%)。73例患者中,血小板计数正常35例,血小板计数减少38例。结论恙虫病常合并肝损害,通常病变较轻,预后好。恙虫病患者易并发外周血血小板减少,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可恢复正常,应该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肝损害 血小板减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