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关键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彭建兵 申艳军 +9 位作者 金钊 刘铁铭 李永红 庄建琦 王震洪 余琛 成玉祥 马鹏辉 高帅 李振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44-4358,共15页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应以地质学为基础,以生态学为指导,研究岩石、土壤、水、生物等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生态问题。秦岭生态地质特色鲜明,是催生生态地质基础理论、形成生态地质保护对策的理想实践地,迫切需要对秦岭生态地质环境角色地...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应以地质学为基础,以生态学为指导,研究岩石、土壤、水、生物等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生态问题。秦岭生态地质特色鲜明,是催生生态地质基础理论、形成生态地质保护对策的理想实践地,迫切需要对秦岭生态地质环境角色地位予以系统剖析,梳理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构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框架体系。研究提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要把握以下关键思考:一是秦岭生态地质环境要素多元、圈层互馈过程复杂、灾害叠加影响效应突出、人-地-生相互作用强烈,立足生态秦岭面临的现实挑战,需认知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要素构成及家底,构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要素互馈演化模型,探索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共存递进关系,进而提出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人类环境动态平衡调控对策;二是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框架体系应以地质环境认知为基础,将生态环境充分融入地质环境之中整体考虑,并对各要素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梳理;其中,构造、地貌地质环境是“生态容器”,岩石、土壤及水文地质环境是“生态载体”,灾害地质环境是引起“生态损害”的重要因素,人类活动环境则为造成“生态扰动”的外在驱动;三是秦岭林体-土体-岩体-山体-水体五体关系复杂,内生互馈作用密切,认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同存-同演-同损-同荣规律的科学内涵,应立足于探究林体-土体-岩体-山体-水体的互馈与协同演进机制;四是秦岭地面生态损害、表层水土灾害、浅深层地质灾害呈现互馈耦合、共存递进演化特征,需重点把握“生态损害→地质灾害的递进关系及内在机制”这一关键问题;五是开展秦岭人类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动态平衡调控机制研究,应以探索生态安全与人地协调的关系为核心,分析生态系统破坏和地质灾害与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的时序演变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机制,进而提出基于人地协调的生态安全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 生态损害 生态安全
下载PDF
纳桃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2
作者 郑仟 彭建兵 +1 位作者 韦举红 姚云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第3期50-52,共3页
纳桃村具有典型的布依族特色村落文化,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纳桃村蕴藏的较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是可以与乡村文化振兴和康养旅游开发密切结合的优质资源。建立村寨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乡村旅... 纳桃村具有典型的布依族特色村落文化,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纳桃村蕴藏的较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是可以与乡村文化振兴和康养旅游开发密切结合的优质资源。建立村寨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纳桃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村寨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 布依族 纳桃村
下载PDF
基于二维降阶Hermite插值的铁路路基动力响应2.5D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瑞 胡志平 +1 位作者 彭建兵 王启耀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8-915,共8页
2.5D有限元方法在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渐趋广泛。针对其在求解随机不平顺条件下路基动力响应时计算效率显著下降的问题,构建了基于二维降阶Hermite插值的2.5D有限元路基动力响应快速计算框架。以路基在频率-波数域动力响... 2.5D有限元方法在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渐趋广泛。针对其在求解随机不平顺条件下路基动力响应时计算效率显著下降的问题,构建了基于二维降阶Hermite插值的2.5D有限元路基动力响应快速计算框架。以路基在频率-波数域动力响应的基本特征为依据确定了插值原则,讨论了插值点分布和数量对插值精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二维降阶Hermite插值方法可以实现随机不平顺条件下路基动力响应的快速计算。相比插值点非均匀分布,插值点均匀分布可以兼顾幅值和相位的插值精度,适应性更好。此外,该方法的计算效率仅与插值点数量相关,不受随机不平顺谐波数量的影响,在模拟随机不平顺条件下路基动力响应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D有限元 铁路路基 响应函数 计算效率 二维插值
原文传递
基于微结构量化的含渐变带天然黄土渗透各向异性研究——以延安新区Q_(1)黄土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包含 尹晓晴 +4 位作者 兰恒星 晏长根 马扬帆 张科科 彭建兵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0-738,共9页
为研究含渐变带天然黄土的渗透各向异性特征,以含黄土层(L19)、古土壤层(S18)以及两者之间渐变带(S18Z)的早更新世(Q_(1))黄土为例,获取了各土层在0°,45°,90°方向的饱和渗透系数,并计算了相应的孔隙度n_(m)、形状系数F... 为研究含渐变带天然黄土的渗透各向异性特征,以含黄土层(L19)、古土壤层(S18)以及两者之间渐变带(S18Z)的早更新世(Q_(1))黄土为例,获取了各土层在0°,45°,90°方向的饱和渗透系数,并计算了相应的孔隙度n_(m)、形状系数F、形态分维数D、概率熵H_(m)等微观结构参数,分析了微观结构参数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除概率熵外,孔隙和颗粒的微观结构参数均具有各向异性特征,渐变带土层的微观结构特征与相邻土层存在显著差异;②各土层沿沉积方向渗透系数均最大、渗透能力随渗流时间衰减最快,沿垂直沉积方向渗透系数均最小、渗透能力衰减最慢;③微观结构参数对各土层渗透系数的影响程度均表现为n_(m)>F(孔隙)>F(颗粒)>D(孔隙)>D(颗粒)>H_(m)(孔隙)≈H_(m)(颗粒),其中孔隙度对渗透性能的贡献约可达到30%;④渐变带土层的渗透性能最差,水分易在渐变带发生累积,导致含水率提高,弱化土体力学性质,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_(1)黄土 渐变带 渗透系数 各向异性 微观结构
原文传递
秦岭山区宜居乡村的架构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冬 彭建兵 +3 位作者 叶万军 鞠鹏宇 张堂基 刘魁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43-751,共9页
秦岭区域所呈现的独特、复杂和敏感等特征,致使其山区乡村在面临秦岭生态保护与修复、乡村振兴战略等挑战与机遇的同时,其系统也受到强烈的扰动与冲击。鉴于秦岭山区乡村生境结构复杂和乡村聚落交错混合,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 秦岭区域所呈现的独特、复杂和敏感等特征,致使其山区乡村在面临秦岭生态保护与修复、乡村振兴战略等挑战与机遇的同时,其系统也受到强烈的扰动与冲击。鉴于秦岭山区乡村生境结构复杂和乡村聚落交错混合,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构建秦岭山区兼具“安全”“活力”“生态”“文明”与“智慧”的宜居乡村体系。研究表明:安全乡村是基础,立足于乡村地质灾害风险预判与防灾策略;活力乡村是关键,立足于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生态乡村是核心,立足于乡村生态安全格局的锚固优化;文明乡村是导向,立足于乡村多主体多要素的统筹发展;智慧乡村是前提,立足于乡村“人-技术-数据”的信息支撑平台建构。该体系对解决宜居乡村的现实问题,推动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提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并为“人类宜居”提供了研究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宜居乡村 安全 活力 生态 文明 智慧
下载PDF
供水管道45°斜穿地裂缝足尺模型试验研究
6
作者 刘聪 乔建伟 +3 位作者 闫腾飞 卢全中 占洁伟 彭建兵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地质灾害,对供水管道造成严重危害。以西安市球墨铸铁供水管道穿越地裂缝为工程背景,通过供水管道45°斜穿地裂缝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地裂缝作用下供水管道的变性特征、结构应力与土压力变化规律。试验结...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地质灾害,对供水管道造成严重危害。以西安市球墨铸铁供水管道穿越地裂缝为工程背景,通过供水管道45°斜穿地裂缝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地裂缝作用下供水管道的变性特征、结构应力与土压力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地裂缝作用下,上盘管道产生差异沉降,远离地裂缝管道末端沉降量最大,上盘管道顶部和底部部分区域形成脱离区或脱空区。管道表现出复杂的伸臂梁受力模式,竖向上上盘管道产生“上凸下凹”的弯曲变形,顶部形成受拉区,底部形成受压区;下盘管道产生“上凹下凸”的弯曲变形,导致其顶部形成受压区,底部形成受拉区;水平方向上,地裂缝与管道锐角侧形成受拉区,钝角侧形成受压区。管道柔性T型接口可一定程度调节管道两侧差异沉降,且在管道接口处轴向应力最大。基于模型试验结果,提出地裂缝发育区管道建设应合理规划线路、浅埋或架空布设、采用柔性接口并增加接口强度和刚度、布设监测装置的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道 地裂缝 柔性接口 球墨铸铁 模型试验 工程措施
原文传递
受限场地装配式管廊穿越活动地裂缝土压力演化规律研究
7
作者 徐强 白超宇 +2 位作者 彭建兵 卢全中 李文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15-1624,共10页
地下综合管廊穿越活动地裂缝时,必将受到地裂缝活动作用影响。为探明地裂缝活动对装配式综合管廊周围土体应力分布的影响,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活动地裂缝作用下管廊与土体接触压力和管廊周围土体压力变化进行了监测,监测土压力位置分别... 地下综合管廊穿越活动地裂缝时,必将受到地裂缝活动作用影响。为探明地裂缝活动对装配式综合管廊周围土体应力分布的影响,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活动地裂缝作用下管廊与土体接触压力和管廊周围土体压力变化进行了监测,监测土压力位置分别是模型箱底板轴线、管廊底板轴线、管廊底板侧边线、模型箱侧壁以及管廊顶板轴线。试验结果表明,在地裂缝活动作用下,地层裂缝首先出现在管廊下部的地裂缝处,初期反映为剪切裂缝,地表裂缝处于受拉状态;管廊变形对土体竖向应力影响主要集中地裂缝处与管廊上盘末端,上盘土体的受力状态较为稳定,而土层中应力重新分布主要集中在下盘管廊底部,地裂缝活动时,管廊变形对周围土体的影响幅度从底板中线两侧逐渐衰减。研究成果可对地裂缝多发地区装配式管廊的灾害防治与地基处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 地下综合管廊 地裂缝 土压力 应力分布
原文传递
耦合型地裂缝活动特征与成因机制模拟研究——以北京宋庄地裂缝为例
8
作者 孟振江 彭建兵 +5 位作者 李超 乔建伟 王飞永 康尘云 赵俊彦 张凡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8-148,共11页
以北京通州区宋庄地裂缝为原型,研究以断裂活动和抽水为主要诱因的耦合型地裂缝的发育活动特征和成因机制,揭示了不同位错量和水位下降量引发的地层位移场和应力场的变化特征。通过实地踏勘,阐明了地裂缝造成的地表平面及地层剖面的破... 以北京通州区宋庄地裂缝为原型,研究以断裂活动和抽水为主要诱因的耦合型地裂缝的发育活动特征和成因机制,揭示了不同位错量和水位下降量引发的地层位移场和应力场的变化特征。通过实地踏勘,阐明了地裂缝造成的地表平面及地层剖面的破坏现象;运用有限差分法模拟研究了断层错动和抽水2种工况下的模型地层的变化响应过程,最后讨论了该类型地裂缝与各诱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类型地裂缝具有三维活动等特点,一般造成浅表地层及墙体的水平张开量为0.3~1.2 cm,深部地层的垂直位错量随埋深而逐渐增大;(2)断裂活动引起的应力变化在裂缝发育区集中,并造成上盘地层出现明显的竖向位移,裂缝区地层出现较大的剪切牵引变形,且其两侧的竖向位移差异量最大;断层位错量的增加造成隐伏裂缝向上逐渐延伸扩展,并在上盘浅表层引发次级裂缝,致使地裂缝整体呈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展布;(3)地下水位下降对地裂缝的竖向延伸和水平扩张均有加剧作用,裂缝两侧地表产生持续的沉降响应,并导致沉降漏斗中心成为地裂缝集中发育区,且该处的模型地层沉降量也最大,为10.2 cm,上盘地层的沉降范围宽度约38 m,下盘约16 m;(4)该类型地裂缝受断裂控制明显,但现阶段活动加剧主要为超采地下水所致。研究将对深入理解地裂缝成因机理、建立地层响应和断裂位错与地下水变化的定量联系,以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断裂 地下水 位移 应力 成因机制
下载PDF
黄土细观界面及其灾害效应研究初探
9
作者 赵鲁庆 彭建兵 +2 位作者 马鹏辉 冷艳秋 朱兴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83-1798,共16页
黄土是第四纪以来形成的具有多孔隙弱胶结的特殊沉积物,受自然环境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黄土体内分布大量不连续面,统称为黄土界面。黄土界面是黄土灾变的本底控制因素。依据界面灾害效应,黄土界面划分为巨观、宏观、细观和微观界面。黄... 黄土是第四纪以来形成的具有多孔隙弱胶结的特殊沉积物,受自然环境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黄土体内分布大量不连续面,统称为黄土界面。黄土界面是黄土灾变的本底控制因素。依据界面灾害效应,黄土界面划分为巨观、宏观、细观和微观界面。黄土细观界面是指分割黄土块体的不连续面。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归纳出细观界面具有圆形状、对钩状、尖灭状及V形状的几何形态特征,组合特征表现为发散型的爪状、阶梯状、羽列状以及闭合型网格状。按成因分类为物理力学成因、生物活动成因、水土耦合成因、风化成因以及异相成因。黄土细观界面的发育演化是一个动态循环再生过程,具有时空特性、辐射特性,对土体具有分离、松动和软化渗透的灾变效应。本文针对黄土细观界面的初步探讨,旨在完善黄土界面灾变理论体系的科学基础,以期为黄土灾变机理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界面 成因分类 几何特征 发育演化 灾害效应
下载PDF
海床流体迁移致灾机理与风险防控研究现状及展望
10
作者 田兆阳 贾永刚 +7 位作者 朱超祁 卢龙玉 郭煦 冯学志 王慧 王宏威 何满潮 彭建兵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海床流体迁移指海底液体、气体、海水在海床内外的传输运移过程,对海洋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海域内广泛发育的海底滑坡等典型灾害,与海床流体迁移现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关联性。本文从海床流体迁移的灾害效应出... 海床流体迁移指海底液体、气体、海水在海床内外的传输运移过程,对海洋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海域内广泛发育的海底滑坡等典型灾害,与海床流体迁移现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关联性。本文从海床流体迁移的灾害效应出发并以南海北部为例,分析了典型流体迁移系统类型、地质灾害成因分布特征,梳理了海床流体迁移的观测与调查方法;总结了海床流体迁移致灾与风险防控方向的科学问题,针对性提出了有待开展的重点研究内容。研究建议,从深部高压流体向上迁移影响灾害孕育、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流体迁移影响灾害发展、海洋水体运动导致灾害发生3个方面着手,研究海床流体迁移影响下的海底灾害孕育、发展与触发演化过程机理,海床流体迁移-地质环境-人类活动耦合作用下海底灾害风险防控理论方法,支持突破深海探测多系统集成、多尺度联合、多维信息处理等技术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床流体迁移 海洋地质灾害 风险防控 南海北部
下载PDF
海底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监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11
作者 申艳军 彭建兵 +5 位作者 贾永刚 马鹏辉 范文 沈伟 田兆阳 霍秉尧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5-108,共14页
在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活动逐步延伸至深海,然而海底地质条件恶劣,重大海底地质灾害问题成为海洋资源开发的制约性因素,需要全面了解海底地质灾害典型发育特征与成因规律、总结典型海底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方法。本... 在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活动逐步延伸至深海,然而海底地质条件恶劣,重大海底地质灾害问题成为海洋资源开发的制约性因素,需要全面了解海底地质灾害典型发育特征与成因规律、总结典型海底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方法。本文概述了海底地质灾害及其监测研究历程,梳理了海底地质灾害常见发育类型及特点、海底地质灾害演化机制研究现状,海底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海底地质灾害监测网研究进展。研究认为,深化环大陆架盆地海底地质灾害评价理论与方法、加强环大陆架盆地海底地质灾害灾变机理及预测预报、开展海底地质灾害探测/监测方法与临兆识别研究,以此深化关键科学问题认知;构建完备的环大陆架盆地海底地质灾害数据库、形成详实的南海环大陆架海域海底资源分布及工程设施信息库、发展海底地质灾害运动演化过程可视化仿真模拟技术、构建多圈层–多灾种海底地质灾害协同监测体系及预警网络,以此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质灾害 演化规律 成因机制 监测技术
下载PDF
1985—2015年洛川塬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
12
作者 张瑞华 金钊 +1 位作者 杨思齐 彭建兵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1期74-85,共12页
洛川塬是黄土高原第二大黄土塬面,也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的苹果种植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塬面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洛川塬沟道侵蚀剧烈,塬面萎缩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塬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因此,清晰了解近几十年来洛川塬... 洛川塬是黄土高原第二大黄土塬面,也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的苹果种植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塬面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洛川塬沟道侵蚀剧烈,塬面萎缩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塬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因此,清晰了解近几十年来洛川塬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对于洛川塬的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至关重要。本文使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方法,以洛川塬主体洛川县为例,对洛川县1985年、200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解译,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三方面综合分析了洛川县近30 a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规律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985—2015年洛川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草地和耕地,三者面积占比达91.29%;近30 a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特点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且增幅最大,共增加了117.16 km^(2),年均增加5.11%,其中1985—2000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38.13 km^(2),2000—2015年增加了79.03 km^(2),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由耕地转入;(2)近30 a人类活动对洛川县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前15 a(1985—2000年)林草地面积减少,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后15 a(2001—2015年)林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3)近30 a洛川县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增加趋势但增幅较小,前15 a(1985—200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指数小于后15 a(2001—2015年),表明后期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综合开发利用起到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县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人类活动 Landsat影像
下载PDF
黄河流域森林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13
作者 马京京 高美玲 +2 位作者 李振洪 许慧慧 彭建兵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1-57,共7页
为探究1990—2020年黄河流域森林覆盖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本文基于土地覆盖、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数据,使用转移矩阵、Theil-Sen Median和Manna-Kendall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森林覆盖范围扩大,覆盖面... 为探究1990—2020年黄河流域森林覆盖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本文基于土地覆盖、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数据,使用转移矩阵、Theil-Sen Median和Manna-Kendall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森林覆盖范围扩大,覆盖面积增加近2万km 2;②1990—2020年,黄河流域168个县的森林覆盖率呈增长趋势,仅两个县的森林覆盖率减少;③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结果表明,短波辐射对森林覆盖分布解释力最大,交互探测表明,降雨和高程的交互作用对森林覆盖分布解释力最强。本文可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森林覆盖 地理探测器 趋势分析 驱动因素
原文传递
黑方台区域黄土红黏土界面渗透特性研究
14
作者 李泽坤 马鹏辉 +1 位作者 彭建兵 杨炬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6-1527,共12页
黄土与红黏土这一地层结构组合在黑方台地区普遍存在,黄土与红黏土之间存在渗透差,在持续灌溉条件下红黏土层会出现滞水效应,从而发生层带软化现象,最终诱发滑坡。本文分别开展室内土工试验、核磁共振试验(NMR)以及颗分试验,进而研究增... 黄土与红黏土这一地层结构组合在黑方台地区普遍存在,黄土与红黏土之间存在渗透差,在持续灌溉条件下红黏土层会出现滞水效应,从而发生层带软化现象,最终诱发滑坡。本文分别开展室内土工试验、核磁共振试验(NMR)以及颗分试验,进而研究增湿条件下黄土-红黏土界面处非饱和入渗情况以及充水孔隙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在入渗过程中充水孔隙体积分布曲线中峰值不断向右迁移,充水孔隙半径不断增大且分布范围逐渐变广。黄土-红黏土组合样与纯黄土相比,充水孔隙体积分布曲线中最大峰值向右迁移较慢且分布范围较窄,入渗结束后红黏土层富含水分。(2)在相同流量条件下,黄土-红黏土组合样初始含水率越高,充水孔隙体积分布曲线中最大峰值向右迁移得越慢,所对应的充水孔隙半径变化越小且在界面处滞水效应越不明显。在相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流量越大,充水孔隙体积分布曲线中峰值向右迁移得越快,水分进入中大孔隙越多且在界面处滞水现象越明显。(3)黄土-红黏土组合样在增湿过程中发生颗粒运移,导致颗粒间接触方式发生改变,最终试样底部细颗粒含量较多,界面处粗颗粒含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渗透特性 颗粒运移 重塑土
下载PDF
黄土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与创新思路 被引量:121
15
作者 彭建兵 林鸿州 +3 位作者 王启耀 庄建琦 成玉祥 朱兴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84-691,共8页
我国黄土高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惟一的最年轻、且正在堆积的高原,它记录着240万年以来全球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地表灾害演化的丰富信息,每年全国有近三分之一的地质灾害发生在这一地区。本文概述了黄土地质灾害的危... 我国黄土高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惟一的最年轻、且正在堆积的高原,它记录着240万年以来全球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地表灾害演化的丰富信息,每年全国有近三分之一的地质灾害发生在这一地区。本文概述了黄土地质灾害的危害现状,分析了目前黄土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了当前应重点开展的研究思路和课题:研究黄土地质结构和黄土介质力学行为对灾害孕育的协同控制规律,概化黄土重大灾害的基本成灾模式;破解复杂动力作用下黄土重大灾害发生、突变、演化机制和灾害链演变规律;建立黄土重大灾害超前判识、预警预报与风险控制的理论及技术方法体系,形成黄土地区重大灾害减灾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地质灾害 演化机制 早期预警 减灾
下载PDF
地裂缝破裂扩展的大型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68
16
作者 彭建兵 陈立伟 +6 位作者 黄强兵 门玉明 范文 闫金凯 李珂 姬永尚 石玉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26-1834,共9页
通过大型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具有正断层性质的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时,下伏断层位错引起上覆土体中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等的变化规律,以及隐伏地裂缝向上破裂扩展模式和平、剖面结构特征,并对裂缝的破裂过程进行了分析;将模拟试验结果与西... 通过大型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具有正断层性质的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时,下伏断层位错引起上覆土体中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等的变化规律,以及隐伏地裂缝向上破裂扩展模式和平、剖面结构特征,并对裂缝的破裂过程进行了分析;将模拟试验结果与西安地裂缝的破裂扩展模式及建筑物的破坏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模拟试验结果与西安地裂缝剖面结构不一致,但与地裂缝带上建筑物的破裂形式相一致,这证明了西安地裂缝的形成年代较为久远,是一种早就存在的接近地表的构造破裂面,过量开采地下水则使其重新开启而形成地表裂缝.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取得的重要成果对于揭示西安地裂缝的成因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扩展机理 破裂模式 物理模拟试验
下载PDF
典型人类工程活动诱发黄土滑坡灾害特征与致灾机理 被引量:47
17
作者 彭建兵 吴迪 +6 位作者 段钊 唐东旗 成玉祥 车文越 黄伟亮 王启耀 庄建琦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71-980,共10页
为了揭示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黄土滑坡成灾机理,基于典型工程活动触发黄土滑坡案例分析,采用野外调查、物理模型试验和应力路径试验等方法,分析了堆载触发黄土滑坡剪切带形成过程、卸载触发黄土滑坡演化模式和灌溉诱发黄土滑坡的成灾过程... 为了揭示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黄土滑坡成灾机理,基于典型工程活动触发黄土滑坡案例分析,采用野外调查、物理模型试验和应力路径试验等方法,分析了堆载触发黄土滑坡剪切带形成过程、卸载触发黄土滑坡演化模式和灌溉诱发黄土滑坡的成灾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堆载和卸载触发的黄土滑坡,垂直节理易演化成裂缝带,剪应力作用下剪切蠕变带逐渐由坡脚向坡体内部扩展,直至发展成贯通的剪切带,坡体整体变形破坏,堆载触发黄土滑坡具有典型浅层、深层双滑带特征;灌溉诱发黄土滑坡主要发育在黄土塬边,长期农田灌溉导致地下水抬升,坡体内形成饱和带,重力荷载作用下发生蠕动剪切破坏,滑坡开始启动,大规模的快速覆盖加载导致坡体前部浅层黄土液化,最终触发黄土泥流远程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活动 黄土滑坡 堆载 卸载 灌溉 成灾机理
下载PDF
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被引量:121
18
作者 彭建兵 范文 +8 位作者 李喜安 王庆良 冯希杰 张骏 李新生 卢全中 黄强兵 马润勇 卢玉东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433-440,共8页
汾渭盆地是我国地裂缝发育最强烈的地区,地裂缝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本文概述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目前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围绕构造型地裂缝的成因问题,提出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手段,重... 汾渭盆地是我国地裂缝发育最强烈的地区,地裂缝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本文概述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目前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围绕构造型地裂缝的成因问题,提出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手段,重点研究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分布关系与成生联系,建立构造地裂缝的地质结构模型;将现代物理数值模拟技术与高精度观测技术相结合,分析研究构造活动启动地裂缝灾害的力学机理以及构造作用与抽水作用耦合致裂机理;以GPS观测资料为约束,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成生与青藏、华北大陆变形的动力学过程联系起来,研究该区地裂缝与现今中国大陆动力学的内在联系,揭示大陆驱动力产生地质灾害的动力学机制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盆地 地裂缝 成因 抽水作用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海洋地质灾害研究的思考与愿景——南海开发与地质灾害高层论坛总结
19
作者 朱超祁 王宏威 +3 位作者 王慧 田兆阳 彭建兵 贾永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4-1127,共4页
0引言随着南海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矿产等资源的开发,资源勘探活动以及海洋工程日益增多。然而,海底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海洋工程建设安全,因此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南海地质环境,合理开发资源,防控海洋地质灾害,保障海洋工程和... 0引言随着南海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矿产等资源的开发,资源勘探活动以及海洋工程日益增多。然而,海底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海洋工程建设安全,因此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南海地质环境,合理开发资源,防控海洋地质灾害,保障海洋工程和资源开发安全。此次南海开发与地质灾害高层论坛的召开,对于推进南海区域的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论坛上,各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南海开发与地质灾害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灾害 海洋工程建设 天然气水合物 资源勘探 海底矿产 海洋油气 南海区域 南海开发
下载PDF
宜居黄河科学构想 被引量:30
20
作者 彭建兵 兰恒星 +6 位作者 钱会 王文科 李荣西 李振洪 庄建琦 刘鑫 刘世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9-201,共13页
黄河问题表象于河,形成于域,根植于地。针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地球科学问题特点及挑战,本文提出了“宜居黄河”科学构想,旨在构建一个包括“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和谐黄河”和“智慧黄河”5大核心内容... 黄河问题表象于河,形成于域,根植于地。针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地球科学问题特点及挑战,本文提出了“宜居黄河”科学构想,旨在构建一个包括“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和谐黄河”和“智慧黄河”5大核心内容的体系完善的宜居黄河研究科学架构,并对这5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和关键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其中,(1)安全黄河立足于工程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及其灾害效应,以保障地质安全需求,构建安全黄河体系;(2)绿色黄河立足于水文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及其水土环境变化效应,构建绿色黄河体系;(3)生态黄河立足于环境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及其生态屏障效应,构建生态黄河体系;(4)和谐黄河立足于资源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资源开发与人地协调的发展模式,构建和谐黄河体系;(5)智慧黄河立足于大数据及信息科学,研究黄河流域地学信息集成与智慧决策平台,构建智慧黄河体系。这5个部分相互支撑融合,共同解决宜居黄河的核心关键问题,从而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最终形成造福中华民族的“幸福黄河”起到科技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黄河 科学构想 安全黄河 绿色黄河 生态黄河 和谐黄河 智慧黄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