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汉江上游黄金峡段鱼类多样性研究
1
作者 丁洋 李艳艳 +3 位作者 赵进勇 彭文启 张晶 任锦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4,共8页
2020年,采用环境DNA宏条形码对汉江上游黄金峡鱼类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比历史调查数据,构建汉江上游黄金峡段鱼类名录。从9个采样点中共检测出20种鱼类,占名录的45.45%;鲤鱼(Cyprinus_car-pio)、鲫鱼(Carassius_auratus)、圆吻鲴(Distoe... 2020年,采用环境DNA宏条形码对汉江上游黄金峡鱼类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比历史调查数据,构建汉江上游黄金峡段鱼类名录。从9个采样点中共检测出20种鱼类,占名录的45.45%;鲤鱼(Cyprinus_car-pio)、鲫鱼(Carassius_auratus)、圆吻鲴(Distoechodon_tumirostris)和银鮈(Squalidus_argentatus)为优势种;黄金峡上、下游Shannon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n=9),上游鱼类Shannon指数明显大于下游,黄金峡水利枢纽是造成鱼类多样性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环境DNA检测出的鱼类组成与过去传统方法监测的结果相近。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监测手段,可以辅助传统鱼类监测方法,快速检测汉江上游鱼类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鱼类多样性 汉江上游黄金峡段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成效与思考
2
作者 彭文启 刘晓波 +1 位作者 黄伟 吴雷祥 《中国水利》 2023年第19期35-39,共5页
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是我国首个重大水利工程长时序综合监测系统,具有持续优化、高度融合、积极共享的特点。监测工作已持续开展27年,在枢纽运行、水文泥沙、库区安全、水环境、生态安全、库区经济和对长江中下游影响等方面取... 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是我国首个重大水利工程长时序综合监测系统,具有持续优化、高度融合、积极共享的特点。监测工作已持续开展27年,在枢纽运行、水文泥沙、库区安全、水环境、生态安全、库区经济和对长江中下游影响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行业管理需求、三峡工程运行安全宣传、智慧水利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结合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持续运行综合监测系统、不断提升监测系统监测能力、强化监测系统管理机制建设等相关建议,以期持续发挥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效益,保障国之重器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运行安全 综合监测系统 管理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生态复苏视野下关于水流—生物群落—生态系统过程关系的思考
3
作者 高继军 彭文启 劳天颖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3期0006-0013,共8页
基于人类文明发展与河流的关系,分别从水流变化对河流生物群落的影响、水流变化对生态系统过程的控制、水流变化条件下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内在联系、水生态学研究成果对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指导实践四个方面系统梳理总结了国内外... 基于人类文明发展与河流的关系,分别从水流变化对河流生物群落的影响、水流变化对生态系统过程的控制、水流变化条件下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内在联系、水生态学研究成果对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指导实践四个方面系统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水流—生物群落—生态系统过程三者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并就当前该领域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复苏 水流 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过程
下载PDF
乔木种植位置对岸坡深层锚固作用的影响——以永定河泛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韩纪坤 赵进勇 +4 位作者 孟闻远 王琦 张晶 王伟杰 彭文启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53,共10页
以永定河泛区中天堂河下游段两岸作为研究区域,探究该区域不同类型乔木种植位置对岸坡整体锚固作用的影响,确定坡地区域与坡顶区域最佳的乔木种植方案,以解决洪泛区湿陷性粉质粘土岸坡坡脚处易失稳的安全隐患。采用拓扑根系描绘法、最... 以永定河泛区中天堂河下游段两岸作为研究区域,探究该区域不同类型乔木种植位置对岸坡整体锚固作用的影响,确定坡地区域与坡顶区域最佳的乔木种植方案,以解决洪泛区湿陷性粉质粘土岸坡坡脚处易失稳的安全隐患。采用拓扑根系描绘法、最大摩擦锚固力计算法、经验公式模型法以及ABAQUS有限元模拟法,分别对根系的形态、根系的固土性能、根系力学特性以及锚固岸坡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紫荆根系具有较为发达的须根,因而具有较强的锚固性能,相较于紫荆,榆叶梅锚固性能相对较差,在同一深度的埋置条件下,二者的锚固性能相差幅度为5%~25%(;2)当坡地区域的紫荆位于坡脚处,且坡顶区域的榆叶梅位于距离坡肩1.8 m处的种植位置时,岸坡的安全系数达到2.153,岸坡的抗滑锚固效果可达到最佳。坡顶区域与坡地区域的乔木种植位置可对粉质粘土坡体稳定产生双重耦合的影响,当坡地区域植株的种植位置处于坡脚处时,坡顶处任何区域的乔木根际土体均可与之形成有效的土拱效应,以遏制岸坡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护岸 粉质粘土 深层锚固 种植位置 拓扑指数 有限元
下载PDF
小水电河流水文地貌-生态响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于子铖 赵进勇 +3 位作者 彭文启 张晶 丁洋 付意成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7-146,共10页
【目的】小水电建设为我国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部分流域无序开发、密集建设导致河流生境遭到破坏。为了明确水文地貌-生态响应关系,为科学进行小水电河流整改与生态修复提供指导,【方法】以大宁河巫溪段为研究区域,以实地调研数据... 【目的】小水电建设为我国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部分流域无序开发、密集建设导致河流生境遭到破坏。为了明确水文地貌-生态响应关系,为科学进行小水电河流整改与生态修复提供指导,【方法】以大宁河巫溪段为研究区域,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结合有关分析工作,选取水深、流速、地貌单元类型及异质性指数为水文地貌指标,以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为生态指标,利用冗余分析、拟合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探讨分析了小水电河流的水文地貌-生态响应关系。【结果】结果显示:小水电密集开发影响了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水深、地貌单元多样性指数、流速为底栖动物多样性主要影响因子,贡献率分别为73.7%、18.2%、2.5%,水文地貌指标与Shannon多样性、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关系更为显著,拟合度均高于0.4;滑水的底栖动物多样性较好,3个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可达1.4,深潭的底栖动物多样性较差,仅为0.82。【结论】结果表明:小水电开发改变了河流天然的水文地貌过程,明晰小水电河流水文地貌-生态的定量化响应关系,可推求关键过程的生态阈值区间,从而为受损河段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水电 水文地貌 底栖动物 大宁河
下载PDF
铁碳微电解材料微污染水体净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崔晓宇 张朋飞 +2 位作者 彭文启 骆辉煌 赵进勇 《净水技术》 CAS 2023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我国部分城市中小河湖由于流量小、补水少等原因,形成了微污染水体,此类水体自净能力弱,易发生富营养化和黑臭等现象,从而影响城市水体的水生态环境功能和景观使用功能。文中使用自制铁碳微电解材料开展微污染水体修复试验研究。首先通... 我国部分城市中小河湖由于流量小、补水少等原因,形成了微污染水体,此类水体自净能力弱,易发生富营养化和黑臭等现象,从而影响城市水体的水生态环境功能和景观使用功能。文中使用自制铁碳微电解材料开展微污染水体修复试验研究。首先通过小试试验筛选最佳工艺条件,即材料投加比为10∶100(材料体积∶水体积)、反应初始pH值为7.0和反应时间为8.0 h,此条件下NO-3-N、TN、TP及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2%、86.3%、99.1%和68.8%。随后利用该微电解材料开展实际自然景观微污染水体原位修复试验,通过铁碳微电解材料的投加,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大幅度减少,并可原位持续修复70 d以上,水体中氨氮、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94.9%、81.4%和高于91.0%。与此同时,微电解的电化学特性对藻类细胞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叶绿素a质量浓度由初始的288.64μg/L降至59.60μg/L,去除率达到79.0%以上,并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含量持续降低。该研究扩大了铁碳微电解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微污染水体净化领域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碳微电解 微污染水体 原位净化 富营养化控制 氮磷去除 协同作用
下载PDF
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北京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
7
作者 张宇航 颜旭 +6 位作者 姜兵琦 渠晓东 张敏 张海萍 荆红卫 刘保献 彭文启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10-2021,共12页
利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评价河流生态环境状况已成为水生态健康评估和管理的重要方法。基于2020年秋季至2021年夏季对北京市五大水系115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水体理化因子以及栖息地质量4个季度的调查数据,分别构建了北京市山... 利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评价河流生态环境状况已成为水生态健康评估和管理的重要方法。基于2020年秋季至2021年夏季对北京市五大水系115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水体理化因子以及栖息地质量4个季度的调查数据,分别构建了北京市山区、平原区河流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并对其生态状况进行了评估。指标筛选结果显示:山区河流B-IBI核心指标包括总分类单元数、EPT相对丰度、BMWP指数、粘附者相对丰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原区河流B-IBI核心指标包括总分类单元数、摇蚊科相对丰度、EPTO相对丰度、耐污类群相对丰度。根据各参数值随干扰增强的变化趋势,采用比值法计算各指标的分值和评价标准。结果显示:在空间上,北京市山区河流处于良好状态,其中以潮白河水系生态状况最好,处于良好状态,蓟运河水系生态状况最差,处于很差状态;平原区河流处于中等状态,其中永定河、大清河水系处于良好状态,蓟运河、北运河以及潮白河水系均处于中等状态。在时间上,不同季节的B-IBI值无显著性差异,整体生态状况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表明构建的北京市B-IBI评价体系在时间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栖息地质量是限制北京市山区、平原区河流生态状况的主控因子,其次,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是影响平原区河流生态状况的主要因子。本研究构建的B-IBI评价体系对于北京市河流的栖息地状况和水体污染状况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参照点的B-IBI值整体上显著高于受损点,表明B-IBI评价体系在北京市河流的适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状况评价 北京市
下载PDF
基于植被粗糙度的生态渠道阻力系数研究
8
作者 王伟杰 赵进勇 +3 位作者 冯达骞 彭文启 刘晓波 张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9-525,共7页
天然渠道中遍布种类众多的水生植被,河道中的植被在改善水质、减少水土流失和生态修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会产生阻力,影响河流流速的大小以及流量的分布。本文通过对植被化河道阻力系数进行理论分析,分析出相对粗糙度和阻力长度... 天然渠道中遍布种类众多的水生植被,河道中的植被在改善水质、减少水土流失和生态修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会产生阻力,影响河流流速的大小以及流量的分布。本文通过对植被化河道阻力系数进行理论分析,分析出相对粗糙度和阻力长度是影响植被阻力系数的两个关键因子。通过收集到的不同学者不同工况条件下刚性植被的实验数据,利用遗传算法获得植被阻力系数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及验证组的实测数据与公式计算值,验证该公式对于计算植被阻力系数的精确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植被化生态渠道的阻力系数公式相对简洁,模拟精度较高,为阻力系数公式在植被化渠道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对植被化渠道的流量预测及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河道 明渠流动 阻力系数 遗传算法 植被粗糙度
下载PDF
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1
9
作者 彭文启 刘晓波 +1 位作者 王雨春 邹晓雯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55-1067,共13页
简要分析了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系统介绍了2010年以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1)水环境监测技术与标准。形成了水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标准体系,研发了系列水环境监测标准物质,研究了水源地健... 简要分析了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系统介绍了2010年以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1)水环境监测技术与标准。形成了水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标准体系,研发了系列水环境监测标准物质,研究了水源地健康风险评价技术与水污染事件应急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研发了水环境监测新技术与设备;(2)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过程演变机理与模型。在大型水库重金属污染物水环境演变机理及效应、生源物质流域迁移转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生态水文过程变异与河湖生态响应机制与流域水环境与生态模型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3)流域水质目标管理与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形成了水功能区达标评价技术体系、流域容量总量控制技术体系,提出了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技术与湖库沉积物污染评价与生态疏浚方案制定技术,研发了生物慢滤水处理水质净化技术及设备;(4)河湖健康评估与水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提出了河湖健康评估标准,研究形成了河湖水系生态连通技术、生态流量确定技术、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技术与水生态修复技术。最后分析了新时期水环境与生态学的科技需求,提出了水环境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水环境 水生态 水环境监测 水环境模型 水功能区 河湖健康
下载PDF
三次全国地表水水质评价综述 被引量:11
10
作者 彭文启 周怀东 +2 位作者 邹晓雯 王凤荣 杜霞 《水资源保护》 CAS 2004年第1期37-39,共3页
介绍了自1979年以来已经进行的3次全国地表水水质评价工作,对其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3次评价的结果。说明历次评价的内容、方法、标准不同是地表水水质评价结果定量比较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最... 介绍了自1979年以来已经进行的3次全国地表水水质评价工作,对其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3次评价的结果。说明历次评价的内容、方法、标准不同是地表水水质评价结果定量比较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3次评价结果归纳了我国地表水水质污染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水质评价 中国 水质污染
下载PDF
尾闾河段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彭文启 薛海 +1 位作者 孙东坡 何书会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22,共7页
尾闾河段是否畅通 ,直接关系到河流能否安全泄洪、排沥 ,是水利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阐述了采用一、二维耦合数学模型进行尾闾河段洪水与潮波的模拟的基本理论 ,对耦合模型的交界面条件及耦合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 ,并以某河尾闾段为... 尾闾河段是否畅通 ,直接关系到河流能否安全泄洪、排沥 ,是水利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阐述了采用一、二维耦合数学模型进行尾闾河段洪水与潮波的模拟的基本理论 ,对耦合模型的交界面条件及耦合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 ,并以某河尾闾段为例建立一、二维耦合模型 .一维数学模型研究计算的范围为河口区上游的河段 ,平面二维数学模型研究计算的范围为近挡潮闸河段以及至河口外近海区域 .模型以历史洪水和实测潮波分别进行了验证 ,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吻合良好 ,表明耦合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模拟河段及近海区的洪水与潮汐特性 ,解决河流尾闾段的水力模拟计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水流 数值模拟 河道尾闾 耦合模型
下载PDF
小水电河流生态复苏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7
12
作者 彭文启 韩祯 +2 位作者 王世岩 刘畅 董飞 《中国水利》 2022年第7期40-44,共5页
“十三五”以来,小水电河流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随着小水电分类整改与生态流量监管工作不断深化,小水电河流保护修复初见成效,但科技支撑仍存短板:小水电河流生态水文过程科... “十三五”以来,小水电河流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随着小水电分类整改与生态流量监管工作不断深化,小水电河流保护修复初见成效,但科技支撑仍存短板:小水电河流生态水文过程科学认知仍不清晰,流域尺度小水电站叠加累积性影响及生态阈值判断尚不明确,制约了小水电河流生态复苏效果。下一步,应充分认识小水电站在河流生态复苏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大力夯实小水电河流生态水文过程科学研究基础,选择典型流域开展河流生态复苏实践,不断优化复苏方案,同时建立完善小水电河流复苏的体制机制保障,充分发挥小水电在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保障河流功能永续利用等方面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水电站 生态流量 生态水文过程 保障对策 生态复苏
下载PDF
水库密度流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文启 曾玉红 槐文信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8-20,共3页
密度流表现形式多样,在地球物理、水利、海洋、气象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流体中的密度差可由水温差异以及悬移质种类不同所引起,溶解质浓度不同,或者是不同流体均可形成密度流。水库密度流的研究对于维持库区生态环境,调控下游出水水... 密度流表现形式多样,在地球物理、水利、海洋、气象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流体中的密度差可由水温差异以及悬移质种类不同所引起,溶解质浓度不同,或者是不同流体均可形成密度流。水库密度流的研究对于维持库区生态环境,调控下游出水水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流 分层水流 潜流 间层流 潜入点
下载PDF
洱海水质评价 被引量:40
14
作者 彭文启 王世岩 刘晓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92-198,共7页
本文对洱海流域水环境状况进行了系统全面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洱海污染源以面源为主,湖面降水和内源释放次之,工业和城镇生活的污染贡献率相对较低。洱海的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磷和汞,其中总磷污染最为严重。洱海从1992~2001年富营养... 本文对洱海流域水环境状况进行了系统全面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洱海污染源以面源为主,湖面降水和内源释放次之,工业和城镇生活的污染贡献率相对较低。洱海的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磷和汞,其中总磷污染最为严重。洱海从1992~2001年富营养化水平保持在中营养水平,现正处于中营养向富营养湖泊的过渡阶段。洱海在1993~2000年之间,总硬度和总氮上升趋势明显。洱海运行水位对洱海水体总磷的变化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水质评价 洱海
下载PDF
求解N-S方程的混合有限分析多重网格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彭文启 李炜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59-69,共11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求解N—S方程的混合有限分析多重网格法,对二维方腔流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发现多重网格法的收敛率受网格密度的影响很小.与用单层网格计算时的收敛过程相比,多重网格法有明显的优越性.
关键词 N-S方程 多重网格法 混合有限分析法
下载PDF
河湖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研究 被引量:75
16
作者 彭文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4-404,416,共12页
河湖健康评估是河湖生态保护管理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工作,是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重点介绍全国河湖健康评估工作的技术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构建了包括水文水资源、河湖物理形态、水质、水生生物及河湖社会服务功能五个... 河湖健康评估是河湖生态保护管理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工作,是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重点介绍全国河湖健康评估工作的技术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构建了包括水文水资源、河湖物理形态、水质、水生生物及河湖社会服务功能五个方面的健康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5个等级的河湖健康分级标准,形成了系统的河湖健康调查评价方法,采用该标准与方法,在全国36个河湖(库)水体进行了河湖健康评估。实践证明,全国河湖健康评估提出的河湖健康内涵及评估指标体系能够系统表征我国河湖生态及功能特点,指标总体科学合理,整套技术方法具有很好的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健康 指标体系 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
下载PDF
新时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新思路 被引量:28
17
作者 彭文启 《中国水利》 2019年第17期25-30,共6页
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维持河湖健康美丽,是新时期赋予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与重大任务。本文遵循新治水思路,围绕补短板强监管要求,系统回答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什么、差什么、为什么、做什么、靠什么,提出了基于两层架构水生... 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维持河湖健康美丽,是新时期赋予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与重大任务。本文遵循新治水思路,围绕补短板强监管要求,系统回答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什么、差什么、为什么、做什么、靠什么,提出了基于两层架构水生态系统及其保护与修复的概念内涵,总结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存在的问题与成因,阐述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新认识与总体思路,提出了“调、治”关键举措与主攻方向,分析了保障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概念内涵 总体思路 关键举措 保障对策
下载PDF
三维N-S方程混合有限分析多重网格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彭文启 李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15,共7页
提出了一种求解三维定常不可压N-S方程的混合有限分析多重网格方法(HFA-FMG)。以三维方腔流动作为算例,计算表明提出的数值格式能极大地节省计算工作量且稳定有效。三维方腔流动的模拟成果较好地表现方腔内复杂的流动特征... 提出了一种求解三维定常不可压N-S方程的混合有限分析多重网格方法(HFA-FMG)。以三维方腔流动作为算例,计算表明提出的数值格式能极大地节省计算工作量且稳定有效。三维方腔流动的模拟成果较好地表现方腔内复杂的流动特征并和其他成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方程 混合有限分析 多重网格法 非恒定流
下载PDF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指标体系 被引量:39
19
作者 彭文启 《中国水利》 2012年第7期19-22,共4页
通过介绍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背景和必要性,在分析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内涵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指标的确定依据以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评估体系内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是具有中国特色... 通过介绍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背景和必要性,在分析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内涵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指标的确定依据以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评估体系内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技术体系,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对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指标体系 内涵
下载PDF
洱海流域水污染防治措施评估 被引量:11
20
作者 彭文启 王世岩 刘晓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5年第2期95-99,共5页
本文对洱海流域水污染防治措施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系统分析了洱海不同阶段治理措施的特点,对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洱海的水质保护历史及其措施对我国湖泊水质的保护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洱海 水污染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