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季节和地理差异对天然黄檗小檗碱和药根碱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徐丽娇 邱婧珺 +3 位作者 孙铭隆 张玉红 夏春梅 周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355-6365,共11页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黄檗根皮、茎皮、多年生枝皮、1年生枝和叶片中小檗碱和药根碱的含量,研究黄檗不同部位两种生物碱的季节和地理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天然黄檗各部位的小檗碱、药根碱含量均表现为:根皮>茎皮>多年生枝皮...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黄檗根皮、茎皮、多年生枝皮、1年生枝和叶片中小檗碱和药根碱的含量,研究黄檗不同部位两种生物碱的季节和地理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天然黄檗各部位的小檗碱、药根碱含量均表现为:根皮>茎皮>多年生枝皮>1年生枝>叶片。小檗碱含量随着季节变化在各部位呈现夏季升高,到秋季下降的趋势。而药根碱在不同部位中的含量随着季节变化的规律不同。根皮、茎皮中的药根碱含量随着季节推移逐渐增多,在夏季升高不明显,而到秋季大量积累。多年生枝皮、1年生枝、叶片中的药根碱在3个季节表现则为先降后升。从纬度水平上看,不同地域间黄檗各部位的生物碱差异显著,在调查的40°—50°N范围内,黄檗两种生物碱的含量普遍在纬度低的地区较高,随着纬度增大先逐渐降低,到N44°左右达到最低值,到了高纬度地区略有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檗 小檗碱 药根碱 不同部位 季节差异 纬度差异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日数与高原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21
2
作者 徐丽娇 李栋梁 胡泽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93-1101,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50个气象台站1960-2004年的积雪日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高原季风指数资料,采用EOF、滑动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60年来青藏高原季风的变化特征和近45年来青藏高原积雪日数... 利用青藏高原50个气象台站1960-2004年的积雪日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高原季风指数资料,采用EOF、滑动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60年来青藏高原季风的变化特征和近45年来青藏高原积雪日数的变化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青藏高原季风与青藏高原高度场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初冬(11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强时,隆冬(12月-1月)的青藏高原冬季风弱,次年春季(4-6月)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弱;当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时,有利于唐古拉山地区积雪日数的增加(减少),班戈地区和青海东北部积雪日数的减少(增加);当青藏高原冬季风强(弱)时,有利于青海北部和西藏南部积雪日数的减少(增加),喜马拉雅山和唐古拉山积雪日数的增加(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日数 高原季风 地面加热场强度
下载PDF
那曲站与其相邻野外站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徐丽娇 胡泽勇 李婧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35-941,共7页
利用1955-2009年西藏那曲气象站(NQ站)和2001-2009年BJ野外气象站(BJ站)的观测资料,对NQ站和BJ站气温、风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J站的年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均低于NQ站,年平均风速反之;两站(NQ站-BJ站)温度差的增长率... 利用1955-2009年西藏那曲气象站(NQ站)和2001-2009年BJ野外气象站(BJ站)的观测资料,对NQ站和BJ站气温、风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J站的年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均低于NQ站,年平均风速反之;两站(NQ站-BJ站)温度差的增长率依次为最低温度(0.117℃.a-1)>年平均温度(0.034℃.a-1)>最高温度(-0.014℃.a-1),年平均风速为0.076m.s-1.a-1;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的2006年为界,2001-2005年和2006-2009年分别为人类活动影响较弱期和较强期。人类活动影响较强期与较弱期相比,两站温度差异增加的幅度依次为最低温度(0.512℃)>年平均温度(0.152℃)>最高温度(-0.025℃),年平均风速为-0.198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站 BJ站 气象要素
下载PDF
产教融合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徐丽娇 张慧洁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0年第3期24-25,共2页
本文分析了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探索了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并提出实施课程体系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工程造价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下载PDF
工程造价管理在房屋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1
5
作者 徐丽娇 章飞 《山东工业技术》 2016年第2期77-77,共1页
工程造价管理是对建筑投入资源和条件的成本管理,目前,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得到人们高度重视,它有效防范和减少了建设过程中各种经济事故和隐患,从而保障了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本文针对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 工程造价管理是对建筑投入资源和条件的成本管理,目前,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得到人们高度重视,它有效防范和减少了建设过程中各种经济事故和隐患,从而保障了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本文针对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价管理 房屋建筑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及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徐丽娇 章飞 《四川水泥》 2015年第12期256-256,共1页
本文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探讨施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怎样加强工程成本管理及控制,提高项目投资效益,这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的方法在施工企业中显示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的财务管理和... 本文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探讨施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怎样加强工程成本管理及控制,提高项目投资效益,这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的方法在施工企业中显示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以及建筑材料的成本控制策略,阐述了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经济效益的方式和方法,供同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施工经济 效益 方法
下载PDF
2017年8月2日-8月4日赤峰地区暴雨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徐丽娇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第17期70-71,共2页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卫星及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2017年8月2日-8月4日发生在赤峰地区的暴雨及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水汽来源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此次暴雨是高低空系统相互配合的结果,大尺度环流形...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卫星及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2017年8月2日-8月4日发生在赤峰地区的暴雨及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水汽来源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此次暴雨是高低空系统相互配合的结果,大尺度环流形势为东高西低、北槽南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高压脊叠加形成高压坝,使西风槽东移缓慢;天气尺度影响包括低空低涡、切变线、低槽冷锋和低空急流等,地面影响系统主要是台风倒槽。②此次暴雨的水汽来源主要是来自南海、东海、黄海和西太平洋,低层水汽主要来自东海、黄海和西太平洋,偏东水汽贡献较大;而中高层水汽则主要来自南海。③从卫星云图以及雷达图像上明显看出此次降水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前期对流降水和后期的稳定性降水阶段。对流性降水阶段雷达表现为明显的分散的、块状回波;而稳定性降水则为均匀的片状回波,卫星云图表现与雷达图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天气形势 水汽来源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被引量:1
8
作者 徐丽娇 《住宅与房地产》 2016年第2X期90-,共1页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八十年代逐步完善。由于建筑业自身特点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从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实际出发,探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八十年代逐步完善。由于建筑业自身特点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从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实际出发,探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造价管理 发展趋势 对策
下载PDF
1961—201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6
9
作者 徐丽娇 胡泽勇 +1 位作者 赵亚楠 洪潇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11-919,共9页
利用1961-2010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58个气象站温度(包括平均温度、最低和最高温度)、降水和风速资料,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0年青藏高原主体正在变暖变湿,但是高原东侧部分地区正在变暖变干,同... 利用1961-2010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58个气象站温度(包括平均温度、最低和最高温度)、降水和风速资料,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0年青藏高原主体正在变暖变湿,但是高原东侧部分地区正在变暖变干,同时高原整体风速都在减小。(2)升温主要是夜间的最低温度贡献的。不同地区升温速率有差异,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在1994年和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升温速率明显加快;三种温度都存在准8年周期震荡,其他短周期及更长周期震荡表现不一致。(3)降水量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减少,并且出现过多次突变,突变时间分别为1965年、1977年和1995年,突变前后降水的变化速率明显不同,降水存在准4年和准10年周期震荡。风速存在18~20年周期震荡。(4)青藏高原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EOF分解的第一载荷向量均表现出全区一致的正值,中心区位于94°E97°E一带,说明青藏高原腹地是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变化最敏感的地区。(5)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EOF分解的第二载荷向量大体表现出高原主体与东部以及北部边缘地带变化趋势相反,即高原主体升温(降温)时,东部及北部边缘地带是降温(升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温度 降水量 风速
下载PDF
黑河中上游不同下垫面反照率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孙俊 胡泽勇 +3 位作者 荀学义 彭雯 吕斌 徐丽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7-613,共7页
利用黑河中上游6个自动气象站2008年6月-2009年5月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6种典型下垫面反照率变化特征和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针对垭口站和花寨子站分别讨论了积雪和土壤湿度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对反照... 利用黑河中上游6个自动气象站2008年6月-2009年5月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6种典型下垫面反照率变化特征和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针对垭口站和花寨子站分别讨论了积雪和土壤湿度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不同,不同的下垫面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在积雪下垫面,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森林;在牧草和农田站,夏季植被生长旺盛季,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要比冬季的大。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表层土壤湿度对反照率的影响非常显著,零星小雨虽然不能渗透到地表以下,但仍会引起表层土壤湿度增加,导致反照率出现短时明显降低。不同的降雨量对反照率的影响也不同。根据年平均反照率得出各种下垫面反照率的相对关系为高寒草甸>荒漠>牧草>农田>稀疏草地>森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上游 反照率 太阳高度角 积雪 土壤湿度
下载PDF
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潜在蒸散和干湿状况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何慧根 胡泽勇 +4 位作者 荀学义 孙俊 郝丽 徐丽娇 彭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6,共7页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的MS3478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动力、热力和水分因子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干湿状况。结果表明:全年日潜在...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的MS3478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动力、热力和水分因子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干湿状况。结果表明:全年日潜在蒸散量在0.52~6.46mm之间;夏季蒸发力最旺盛,5~9月的月潜在蒸散量均超过了100mm,11月份潜在蒸散锐减至33mm,潜在蒸散年总量为1037.83mm;夏季热力蒸散量明显大于动力蒸散,而冬季动力蒸散明显大于热力蒸散。藏北冻土区仅在5~9月为半湿润气候,持续时间较短,冬半年的干旱和半干旱维持时间长。水分因子和动力因子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季节变化大。土壤水分不是影响潜在蒸散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季节性冻土区 潜在蒸散 动力和热力作用 水分因子 干湿状况
下载PDF
天然黄檗不同季节主要生物碱含量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彤 夏春梅 +2 位作者 胡燕妮 徐丽娇 周志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33,共7页
次生代谢产物小檗碱、掌叶防己碱和药根碱是黄檗中重要的药用生物碱,本研究在吉林省5个林业局选取了65株不同年龄的天然黄檗,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黄檗多器官中3种生物碱含量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小檗碱在根皮、多年生枝、当... 次生代谢产物小檗碱、掌叶防己碱和药根碱是黄檗中重要的药用生物碱,本研究在吉林省5个林业局选取了65株不同年龄的天然黄檗,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黄檗多器官中3种生物碱含量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小檗碱在根皮、多年生枝、当年生枝和叶中的季节差异显著,各器官中小檗碱含量夏季最低(叶除外);叶中小檗碱含量,在各个龄组均表现为从春到秋含量依次升高,变化幅度在0.017~0.124mg/g之间;小檗碱在根皮中最高,平均值达到24.27mg/g,其余依次是茎皮、多年生枝皮、当年生枝和叶片。掌叶防己碱在根皮、茎皮、当年生枝、叶和幼龄阶段的多年生枝皮中的季节差异显著,秋季含量最高(叶除外);叶中掌叶防己碱含量,在各个龄组均表现为春季最高;掌叶防己碱在茎皮中含量最多,平均值为7.02mg/g,其余含量由大到小依次是多年生枝皮、根皮、当年生枝和叶。药根碱在茎皮、多年生枝皮、当年生枝、叶和成熟阶段的根皮中的季节差异显著,多数器官夏季含量最低;叶中药根碱含量,在各个龄组均表现为春季最高;药根碱在各个器官中的分布规律与小檗碱一致,根皮中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84mg/g,其余含量由大到小依次是茎皮、多年生枝、当年生枝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檗 小檗碱 掌叶防己碱 药根碱 季节差异
下载PDF
ECMWF和NCEP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高度场变化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荀学义 胡泽勇 +3 位作者 孙俊 崔桂凤 徐丽娇 谷良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0-87,共8页
利用ECMWF和NCEP/NCAR北半球逐月平均的600hPa、500hPa和2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对高原地区高度场流型及量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在不同的再分析资料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高度场流型的区别由低层向高层依... 利用ECMWF和NCEP/NCAR北半球逐月平均的600hPa、500hPa和2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对高原地区高度场流型及量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在不同的再分析资料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高度场流型的区别由低层向高层依次减小,600hPa高度场除冬季的流型基本一致外,其余三季的流型均存在明显的区别;500hPa高度场除夏季的流型存在明显的区别外,其余三季的流型基本一致;200hPa高度场四季的流型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区别.量值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和季节循环趋势基本一致.结合高原代表站探空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区ECMWF再分析资料的量值更接近事实,高原北部地区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量值更接近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ECMWF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高度场 对比分析
下载PDF
藏北高原湿地地表辐射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何慧根 胡泽勇 +4 位作者 荀学义 郝丽 谷良雷 孙俊 徐丽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1-567,共7页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典型湿地的MS3478站1a的实测辐射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季节平均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的春季日变化明显大于其它季节,年变化均呈双峰型,但相位不...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典型湿地的MS3478站1a的实测辐射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季节平均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的春季日变化明显大于其它季节,年变化均呈双峰型,但相位不一致。地面长波辐射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均呈不对称变化。地面有效辐射的年变化呈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对应于冻土消融的3、4月份和冻结的10月份。净辐射量主要集中在5~7月份,占年总量的40.14%,表明该地区春末夏初地表获得的净能量最多,对地面热源的形成及其对大气的加热具有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辐射平衡 日变化 季节变化 年变化
原文传递
藏北高原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的优化和检验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愚 胡泽勇 +2 位作者 荀学义 徐丽娇 薛鹏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6-653,共8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冻土模式FSM中原始和优化的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分别对青藏高原中部NewD66观测点土壤温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式中原始的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高估了实际的土壤热传导率,因而导致模拟的...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冻土模式FSM中原始和优化的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分别对青藏高原中部NewD66观测点土壤温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式中原始的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高估了实际的土壤热传导率,因而导致模拟的土壤温度偏高。优化的参数化方案较原始参数化方案更能真实地模拟出土壤温度的变化,尤其对深层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更加显著。这些表明应用优化参数化方案的FSM模式对土壤温度模拟的准确性比原模式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模式 土壤热传导率 藏北高原
下载PDF
多通道应变仪自动标定系统设计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丽娇 刘翔 吉小军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5,共5页
针对现有的应变测量仪标定方式采用单通道手动操作,存在标定过程费时费力、效率较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以Cortex-M3为控制核心的自动标定系统,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该系统可将标准电阻信号输出加载到被标定电桥的输入端,... 针对现有的应变测量仪标定方式采用单通道手动操作,存在标定过程费时费力、效率较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以Cortex-M3为控制核心的自动标定系统,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该系统可将标准电阻信号输出加载到被标定电桥的输入端,比对被标定电桥的输出与理论值,自动计算被标定电桥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完成自动标定任务,标定精度达到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通道应变仪 信号源发生器 应变测量 自动标定 惠斯登电桥
下载PDF
不同植被地区天然黄檗生物碱含量对季节的响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玉红 徐丽娇 +2 位作者 邱静珺 孙铭隆 周志强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9-416,共8页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不仅为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还是我国著名中药材"关黄柏"的药源植物,由于其珍贵的药用价值而被过度开采。本研究采用HPLC检测不同植被地区天然黄檗种群中药根碱、掌叶防己碱和小檗碱等生物...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不仅为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还是我国著名中药材"关黄柏"的药源植物,由于其珍贵的药用价值而被过度开采。本研究采用HPLC检测不同植被地区天然黄檗种群中药根碱、掌叶防己碱和小檗碱等生物碱的含量,分析不同部位,不同季节对生物碱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药根碱在黄檗各部位的分布为:根皮>茎皮>多年生枝>一年生枝>叶片。掌叶防己碱含量分布为:茎皮>多年生枝皮>根皮>一年生枝>叶片。小檗碱在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表现为:根皮>茎皮>多年生枝>一年生枝>叶片。根皮和茎皮中的药根碱含量随着春、夏、秋季节的推移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而多年生枝皮、一年生枝、叶片中的药根碱则是秋季>春季>夏季。各部位的掌叶防己碱均随着季节推移而升高,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根皮、茎皮和多年生枝皮中小檗碱含量随着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一年生枝中小檗碱在夏季降低,而到了秋季再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檗 植被地区 生物碱 季节差异
下载PDF
赤峰地区2013年6月25日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18
作者 徐丽娇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6期55-56,共2页
2013年6月25日,赤峰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部分旗县遭受暴雨、洪涝、冰雹和雷电袭击。利用2013年6月25日08:00~20:00 NCEP\NCAR的高度场、风场以及垂直速度的再分析资料、物理量场数据、卫星云图以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分析了此... 2013年6月25日,赤峰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部分旗县遭受暴雨、洪涝、冰雹和雷电袭击。利用2013年6月25日08:00~20:00 NCEP\NCAR的高度场、风场以及垂直速度的再分析资料、物理量场数据、卫星云图以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分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及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常规资料 卫星云图 雷达回波 过程
下载PDF
高原地区ERA40与NCEPI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荀学义 胡泽勇 +3 位作者 孙俊 崔桂凤 徐丽娇 孙鑫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2-400,共9页
利用ERA40、NCEPI(NCEP/NCAR version I)再分析资料以及高原地区的探空资料和1979年青藏高原地区第1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详细的比较了高原地区位势高度的特征。结果表明,两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差... 利用ERA40、NCEPI(NCEP/NCAR version I)再分析资料以及高原地区的探空资料和1979年青藏高原地区第1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详细的比较了高原地区位势高度的特征。结果表明,两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相比较而言,高原北部地区ERA40再分析资料除1980—1990年在200hPa高层优于NCEPI再分析资料外,NCEPI再分析资料在年际变化上更接近探空资料;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区NCEPI再分析资料除1980—1990年在200 hPa高层优于ERA40再分析资料外,ERA40再分析资料在年际变化上更接近探空资料。与1979年青藏高原地区第1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空间相关关系的比较显示,ERA40再分析资料在空间上与试验资料更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再分析资料 位势高度 空间相关
下载PDF
青藏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移动路径及其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荀学义 胡泽勇 +3 位作者 孙俊 崔桂凤 徐丽娇 张华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1-767,共7页
利用ECMWF 600hPa高度场加密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强、弱季风年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的移动路径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压系统于4月在青海省西南部形成,5月沿西南方向移入西藏地区,此后低压系统呈南北向波动西移,直至到达"西至点... 利用ECMWF 600hPa高度场加密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强、弱季风年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的移动路径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压系统于4月在青海省西南部形成,5月沿西南方向移入西藏地区,此后低压系统呈南北向波动西移,直至到达"西至点"后转向东退于10月衰减消散;强季风年低压系统中心强度总体上较弱季风年强。强季风年低压系统移动路径偏北,南北向波动振幅较小,弱季风年低压系统移动路径偏南,南北向波动振幅较大,呈"V"形分布;孕育初生阶段低压系统的形成过程在弱季风年出现"反复"现象;发展成熟阶段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南侧印度上空低压系统形成,并且强季风年较弱季风年形成时间偏迟,位置偏南;衰减消亡阶段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西北侧的高压系统减弱消散,10月东伸高压脊的脊点在弱季风年较强季风年偏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压系统 移动路径 强季风年 弱季风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