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徐佳澳 应燕萍 +1 位作者 赵慧函 何雨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189-191,195,共4页
目的:对伴有肾功能不全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在我院血液肿瘤科住院的146例诊断M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肾功能水平分为肾功能正常组(98例)和肾功能不全组(48例)。采集并记... 目的:对伴有肾功能不全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在我院血液肿瘤科住院的146例诊断M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肾功能水平分为肾功能正常组(98例)和肾功能不全组(48例)。采集并记录所有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对其临床特点与肾功能不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46名MM患者中肾功能不全发病率为32.9%;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肾功能不全组血红蛋白较低,年龄、尿酸、校正钙、LDH、白细胞计数、血清β_(2)-微球蛋白和骨髓浆细胞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因素分析显示校正钙和血清β_(2)-微球蛋白是MM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校正钙曲线下面积为0.689 1,灵敏度56.3%,特异度82.7%,最佳截取值为2.465mmol/L;β_(2)-微球蛋白曲线下面积为0.897 9,灵敏度81.3%,特异度83.7%,最佳截取值为6.315mg/L。结论:MM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患病率较高,且校正钙和β_(2)-微球蛋白为肾功能不全的关键因素,并对MM患者肾功能损伤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应关注上述指标并及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肾功能不全 校正钙 β_(2)-微球蛋白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抗阻运动调控鸢尾素促进导管相关性血栓溶解再通的研究
2
作者 黎小艳 应燕萍 +3 位作者 徐佳澳 吴彩娇 韦佳妮 赵慧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91-1296,共6页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对导管相关性血栓(CRT)溶解再通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RT组、CRT+抗阻运动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大鼠外,其余大鼠均构建CRT模型。CRT组不做任何干预,CRT+抗阻运动组大鼠于建模10 ...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对导管相关性血栓(CRT)溶解再通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RT组、CRT+抗阻运动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大鼠外,其余大鼠均构建CRT模型。CRT组不做任何干预,CRT+抗阻运动组大鼠于建模10 d后开始抗阻运动干预,干预28 d后取材。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血栓情况,计算血栓溶解率,酶联免疫吸附剂实验(ELISA)检测血清鸢尾素(Irisin)、白细胞介素(IL)-6、IL-10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腓肠肌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Ⅲ型纤连蛋白域包含蛋白5(FNDC5)mRNA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无血栓形成。与对照组比较,CRT组大鼠血清Irisin、IL-10含量减少,IL-6含量增高(P均<0.01)。与CRT组比较,CRT+抗阻运动组血栓溶解率显著升高(P<0.01),腓肠肌组织PGC-1α、FNDC5 mRNA表达量增加(P均<0.01),血清Irisin与IL-10含量显著增加,血清IL-6含量减少。结论:抗阻运动28 d促进CRT溶解,可能与上调Irisin表达,抑制炎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栓 抗阻运动 溶解再通 鸢尾素
下载PDF
抗阻运动对小鼠深静脉血栓血管生成的影响
3
作者 吴彩娇 李小荣 +4 位作者 徐佳澳 黎小艳 韦佳妮 赵慧函 应燕萍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7-877,共11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有证据支持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在充分抗凝基础上早期活动,并不增加肺栓塞的风险,反而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但抗阻运动对DVT血管生成的影响鲜有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抗阻运动能否促进DVT的血管生成,从而促进静脉血... 背景与目的:目前有证据支持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在充分抗凝基础上早期活动,并不增加肺栓塞的风险,反而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但抗阻运动对DVT血管生成的影响鲜有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抗阻运动能否促进DVT的血管生成,从而促进静脉血栓再通。方法:将72只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通过狭窄下腔静脉方法构建DVT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抗阻运动组,抗阻运动组小鼠通过尾部负重法进行抗阻运动干预,模型组小鼠不做任何干预。两组分别于造模后7、14、28 d处死部分小鼠取材,取材前通过超声观察静脉血栓情况。HE染色法观察小鼠静脉血栓及肺组织病理情况;计算血栓再通率;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静脉血栓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和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CD31)的表达情况,并计算CD31阳性血管数;qRT-PCR法检测含有血栓的静脉组织VEGF和VEGFR-2 mRNA表达情况。结果:超声发现两组小鼠术后血栓大小逐渐减小;与模型组比较,术后28 d抗阻运动组小鼠血栓大小和管腔直径明显减小;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肺组织结构均基本正常。术后7 d,两组间血栓再通率、血清VEGF浓度、血栓的VEGF-A和VEGFR-2表达量、CD31阳性血管数及含有血栓血管组织VEGF和VEGFR-2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4、28 d,抗阻运动组血栓再通率、血清VEGF浓度、血栓VEGF-A和VEGFR-2表达量、CD31阳性血管数及含有血栓的血管组织VEGF和VEGFR-2 mRNA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抗阻运动可增加DVT小鼠的VEGF和VEGFR-2表达,从而促进DVT的血管生成与静脉血栓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运动 新生血管化 再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