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筱薇(综述) 徐刚(审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165-170,共6页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其患者数量明显增多,传统的治疗方法使用后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使糖尿病足的截肢率居高不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其患者数量明显增多,传统的治疗方法使用后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使糖尿病足的截肢率居高不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由于脂肪组织来源广、大量获取简便,被认为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良好的替代品。当前ADSCs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实验研究表明其通过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及加速上皮化形成等作用而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为糖尿病足的治疗指引了新方向。本文综述了ADSCs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实验研究及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在探索糖尿病足治疗新方法的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慢性创面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化 上皮化
下载PDF
肺曲菌球病的诊断及治疗现状概述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潇(综述) 陈成 +2 位作者 柯希贤 龚明 徐刚(审校)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1035-1038,共4页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肺曲菌球病在中国尤其是肺结核高发区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因为肺曲菌球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往往被延误,错失最佳治疗时间。临床工作中,对于肺曲菌球病的治疗在发展中国家也缺乏统一的专业方案。本文概述了当...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肺曲菌球病在中国尤其是肺结核高发区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因为肺曲菌球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往往被延误,错失最佳治疗时间。临床工作中,对于肺曲菌球病的治疗在发展中国家也缺乏统一的专业方案。本文概述了当前肺曲菌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方面的现状,为临床肺曲菌球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曲菌球病 手术治疗 抗真菌治疗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诊断
下载PDF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高健(综述) 徐刚(审校)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787-791,共5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因血小板减少而引发一系列出血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以药物为主,一线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二线治疗药物包括促血小板生成类药物、利...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因血小板减少而引发一系列出血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以药物为主,一线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二线治疗药物包括促血小板生成类药物、利妥昔单抗等;免疫抑制剂及脾切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在临床试验中的新型药物包括脾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细胞因子等。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儿童慢性、难治性ITP的预后。该文对儿童ITP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规范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促血小板生成素 利妥昔单抗
原文传递
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及复发相关因素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琳琳(综述) 徐刚(审校)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8年第10期776-778,782,共4页
1;19)(q23;p13)易位导致E2A-PBX1基因融合是儿科B系ALL中最常见的易位之一。E2A-PBX1基因的融合形成特异性转录因子,激活前B细胞受体,使前B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性质。此过程作为白血病的启动因素,同时合并二次突变,共同激活遗... 1;19)(q23;p13)易位导致E2A-PBX1基因融合是儿科B系ALL中最常见的易位之一。E2A-PBX1基因的融合形成特异性转录因子,激活前B细胞受体,使前B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性质。此过程作为白血病的启动因素,同时合并二次突变,共同激活遗传损伤激活激酶驱动的信号通路,导致前体B细胞克隆性异常增殖,进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该文总结复发患者中与E2A-PBX1相关的二次突变基因及激酶,对今后复发患者靶向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2A-PBX1 发病机制 复发因素
原文传递
IKZF1基因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何青茹(综述) 徐刚(审校)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3年第9期604-608,共5页
IKAROS家族锌指转录因子1(ikaros family zinc finger 1,IKZF1)基因编码Ikaros蛋白,其调节造血细胞发育及分化,并对自身免疫和肿瘤抑制至关重要。随着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IKZF1成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预后生物标志物。I... IKAROS家族锌指转录因子1(ikaros family zinc finger 1,IKZF1)基因编码Ikaros蛋白,其调节造血细胞发育及分化,并对自身免疫和肿瘤抑制至关重要。随着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IKZF1成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预后生物标志物。IKZF1基因突变在约15%的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存在。突变损害了IKZF1基因的肿瘤抑制功能,使白血病细胞增殖和抗凋亡能力增强,对关键化疗药物产生耐药。IKZF1突变在有其他预后不良因素的病例中更常见,在治疗过程中面临复发率高、缓解期短、病死率高的困难。对IKZF1基因突变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进行强化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免疫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率、提高缓解率及生存率。靶向治疗有希望改善IKZF1突变患儿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IKZF1基因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预后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