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缓交联高强度封堵剂研究进展
1
作者 徐国瑞 郐婧文 +3 位作者 代磊阳 杨航 苏程 徐谦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76-78,共3页
综述了目前油田主要应用的封堵剂的发展情况,介绍了含水率较高的油田实施窜流封堵技术,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深部封堵剂优劣特性及适用情况,总结和展望了未来缓慢交联的封堵剂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延缓交联 高强度封堵剂 提高采收率 高含水油井
下载PDF
微气泡增效二元复合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实验
2
作者 石先亚 郐婧文 +5 位作者 王冠华 丁名臣 徐国瑞 陈五花 薛新房 王业飞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0,共7页
针对普通稠油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研究了一种化学驱油新体系。通过高效二元复合驱配方的筛选,微气泡的分散,构建了微气泡增效二元复合驱体系,分别从驱替普通稠油效果和有关机理方面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溶气法构建微气泡增效体... 针对普通稠油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研究了一种化学驱油新体系。通过高效二元复合驱配方的筛选,微气泡的分散,构建了微气泡增效二元复合驱体系,分别从驱替普通稠油效果和有关机理方面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溶气法构建微气泡增效体系简单实用,形成的微气泡(平均直径26.7μm)能较均匀地分散于常规高效二元体系中,具有注入性好,提高阻力系数能力强,残余阻力系数高等特点。除存在一般二元复合驱的采收率机理外,微气泡产生的贾敏效应叠加以及微气泡对稠油的协同乳化携带作用,能显著增加体系的波及能力和洗油效率。在模型非均质条件下,微气泡增效二元复合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的效果明显高于常规高效二元复合驱,可以再增加12个百分点。本文研究为普通稠油化学驱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二元复合驱 微气泡 协同效应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水基四元超分子微球功能评价及深部调剖适应性
3
作者 刘丰钢 李晓骁 +3 位作者 李翔 王浩颐 鞠野 徐国瑞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5-20,共6页
为解决海上高含水油藏聚合物微球耐温、耐盐和抗剪切性能差导致应用效果变差的问题,采用分散聚合方法制备了一种水基四元超分子微球,并进行了性能表征及深部调驱能力评价。结果表明,该超分子微球在温度90℃、矿化度7×10^(4)mg/L、... 为解决海上高含水油藏聚合物微球耐温、耐盐和抗剪切性能差导致应用效果变差的问题,采用分散聚合方法制备了一种水基四元超分子微球,并进行了性能表征及深部调驱能力评价。结果表明,该超分子微球在温度90℃、矿化度7×10^(4)mg/L、剪切速率3 000 s^(-1)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表现出良好的耐温、耐盐和抗剪切性能;在100~3 000 mD的岩心中具有良好的注入性与封堵性;对于高含水非均质岩心可实现采收率增幅达16.68%~20.56%,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聚合 水基超分子微球 性能表征 深部调驱
下载PDF
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性能评价及机理分析
4
作者 郐婧文 李翔 +3 位作者 刘丰钢 徐国瑞 王浩颐 王硕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376-380,共5页
为探究聚合物和微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利用扫描电镜对微球和“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进行了微观结构观测,利用布氏黏度计对微球溶液、聚合物溶液和“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增黏性能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比了聚合物溶液与“聚合物... 为探究聚合物和微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利用扫描电镜对微球和“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进行了微观结构观测,利用布氏黏度计对微球溶液、聚合物溶液和“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增黏性能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比了聚合物溶液与“聚合物、微球段塞注入”方式的封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5天后的“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具有致密线网状微观结构。在微球质量分数不变时,“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黏度增幅随聚合物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在2000×10^(-3)μm^(2)、3000×10^(-3)μm^(2)和5000×10^(-3)μm^(2),渗透率条件下,与单独注入聚合物相比,“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段塞注入方式阻力系数更低,可有效控制注入压力;“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在具备良好注入性能的同时,封堵率与单独注入聚合物方式接近,分别为98.82%、98.40%和72.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微球 微观结构 增黏性 注入性
下载PDF
海上油田深部堵水用乳液增黏复合凝胶体系研究
5
作者 刘帅 吴意明 +3 位作者 王晨 张珂 徐国瑞 常振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386-390,共5页
针对海上油藏作业空间有限的特点以及传统的在线配注堵剂体系存在成胶强度低和封堵能力弱的问题,研制了一种由AMPS耐温抗盐乳液聚合物、聚乙烯亚胺(PEI)交联剂和无机纳米增强剂所组成的复合凝胶体系。通过成胶实验研究了组分质量分数、... 针对海上油藏作业空间有限的特点以及传统的在线配注堵剂体系存在成胶强度低和封堵能力弱的问题,研制了一种由AMPS耐温抗盐乳液聚合物、聚乙烯亚胺(PEI)交联剂和无机纳米增强剂所组成的复合凝胶体系。通过成胶实验研究了组分质量分数、温度和矿化度对复合凝胶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优选了合理的配方并评价了注入和运移性能、热稳定性能和选择性封堵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交联剂和无机纳米增强剂组分质量分数的增加,成胶时间缩短和成胶强度增加。相比单一凝胶体系,复合凝胶体系的成胶时间缩短和强度增强。岩心注入和运移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复合凝胶体系待成胶液黏度低,能够在多孔介质中实现注入和深部运移,达到深部封堵目的。在模拟油藏温度80℃条件下,复合凝胶体系老化90 d后,脱水率仍然低于10%。该体系对不同渗透率的地层均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封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藏 深部堵水 复合凝胶 静态成胶 性能评价
下载PDF
海上高含水油田蠕虫状胶束驱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于萌 李翔 +4 位作者 刘文辉 铁磊磊 吴豹 徐国瑞 李学丰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0,共7页
目的针对常规化学驱体系,聚合物耐剪切性能不佳,地层深部黏度保留率受影响的问题,进行蠕虫状胶束驱油技术研究。方法利用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单体(PSM)、N,N-二甲基丙二胺等原料,采用酰胺化和季铵化两步反应的合成方式,减压条件下少量多次... 目的针对常规化学驱体系,聚合物耐剪切性能不佳,地层深部黏度保留率受影响的问题,进行蠕虫状胶束驱油技术研究。方法利用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单体(PSM)、N,N-二甲基丙二胺等原料,采用酰胺化和季铵化两步反应的合成方式,减压条件下少量多次旋干,合成了具有黏弹性和界面活性的驱油用蠕虫状胶束表面活性剂,考查了蠕虫状胶束的分子结构、流变特性、微观结构、抗剪切性能、耐盐性能、界面张力和驱油特性。结果通过核磁谱获得的结构与目标产物一致。蠕虫状胶束在渤海模拟盐水中具有较好的增黏性(质量分数为0.30%~0.50%时,表观黏度10~50 mPa·s,7.34 s^(-1))、耐盐性(<100000 mg/L)及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10^(-2)mN/m)。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蠕虫状胶束比常规聚合物具有更强的驱油能力,采收率增加11.7%。现场单井组试验增油2700 m^(3)。结论蠕虫状胶束驱油技术在海上高含水油藏中,可作为一种高效驱油剂有效发挥增油降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虫状胶束 驱油 黏弹性 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下载PDF
自生二氧化碳泡沫强化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7
作者 冯轩 李翔 +3 位作者 郑玉飞 鞠野 徐国瑞 夏禹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3年第2期26-30,共5页
自生二氧化碳体系所形成的泡沫稳定性较差,为延长泡沫的稳定时间,结合渤海S油田油藏条件,制备了自生二氧化碳泡沫强化体系。以增黏性能为指标,采用流变仪测试溶液黏度,优选了泡沫稳定剂;利用多孔介质自生泡沫的方式制样,通过显微镜观察... 自生二氧化碳体系所形成的泡沫稳定性较差,为延长泡沫的稳定时间,结合渤海S油田油藏条件,制备了自生二氧化碳泡沫强化体系。以增黏性能为指标,采用流变仪测试溶液黏度,优选了泡沫稳定剂;利用多孔介质自生泡沫的方式制样,通过显微镜观察了泡沫强化前后的微观形态;利用搅拌法生成泡沫,测试了泡沫稳定剂对起泡性能和稳泡性能的影响;利用物模驱替试验,研究了泡沫稳定剂的注入量和注入方式。结果表明:泡沫稳定剂SW-1的质量分数为0.3%时,黏度高、稳定性好;强化泡沫的分布更均匀、液膜更厚、结构更稳定;泡沫稳定剂的最优注入量为0.1 PV,最优注入方式为前置集中注入。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优选泡沫稳定剂加入自生二氧化碳体系,可强化体系所生成泡沫的稳定性,明显改善体系的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二氧化碳 泡沫 泡沫稳定剂 采收率
下载PDF
海上高温高盐油藏自聚集调驱体系研发与应用
8
作者 鞠野 刘丰钢 +2 位作者 常振 徐国瑞 王浩颐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6期1468-1472,共5页
印尼某海上油田油藏条件复杂,属于高温高盐油藏,长期衰竭式开采导致渗透率极差大、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为了解决该区块开采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调驱剂YC-1,与普通调驱体系相比,在实现深部调驱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电性作用自组装获得较... 印尼某海上油田油藏条件复杂,属于高温高盐油藏,长期衰竭式开采导致渗透率极差大、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为了解决该区块开采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调驱剂YC-1,与普通调驱体系相比,在实现深部调驱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电性作用自组装获得较普通微球粒径更大、封堵强度更高、稳定性更强的聚集体。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SEM、金相显微镜等对其进行性能测定,测定结果显示,YC-1在98℃、矿化度70 000 mg·L^(-1)的高温高盐条件下60天保持结构稳定,且注入性和封堵性能良好。同时,通过探究YC-1在多孔介质中的封堵运移规律,包括注入浓度优化、注入速度优选、运移能力及封堵能力验证等,形成了一套针对目标油田的注入工艺方案,对现场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高温高盐 自聚集 封堵运移特性
下载PDF
海上高含水油田超分子组合调驱体系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彦来 李丰辉 +4 位作者 铁磊磊 张东 侯嘉民 徐国瑞 于萌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3年第6期64-68,共5页
基于乳液聚合物和微球的分子设计,采用反相乳液聚合工艺研制了一种稳定有效的超分子乳液聚合物-微球组合调驱体系;对乳液聚合物水解度、分子量进行了优化,并对组合调驱体系的静态性能、动态性能、封堵性能及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 基于乳液聚合物和微球的分子设计,采用反相乳液聚合工艺研制了一种稳定有效的超分子乳液聚合物-微球组合调驱体系;对乳液聚合物水解度、分子量进行了优化,并对组合调驱体系的静态性能、动态性能、封堵性能及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组合调驱体系的黏度较单一乳液聚合物大幅提升,能有效解决当前调驱体系在深部高渗条带封堵能力不足的问题。渤海油田C区块应用表明,措施井组单井含水率从92%降至79%,日产油量从19 m 3·d^(-1)升至42 m 3·d^(-1),增油超过6000 m 3。为海上中、高含水油田稳油控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思路,可在现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作用 组合调驱体系 乳液聚合物 微球 协同增效 封堵性能
下载PDF
耐高温凝胶调剖体系成胶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劲舟 徐国瑞 +3 位作者 李建晔 鞠野 刘光普 李海峰 《辽宁化工》 CAS 2023年第1期23-27,共5页
通过优化聚合物及交联剂类型及比例,研究对凝胶体系成胶性能及耐温耐盐性能的影响,研制出了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的凝胶调剖体系,并获得了主要性能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高温凝胶体系在温度140℃、矿化度50000 mg·L^(-1)条件下... 通过优化聚合物及交联剂类型及比例,研究对凝胶体系成胶性能及耐温耐盐性能的影响,研制出了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的凝胶调剖体系,并获得了主要性能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高温凝胶体系在温度140℃、矿化度50000 mg·L^(-1)条件下,成胶强度高、稳定性好且脱水率低,满足海上油田调剖技术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高温高盐 凝胶体系 配方优化
下载PDF
低温油藏新型复合调驱技术
11
作者 杨劲舟 张延旭 +4 位作者 李海峰 刘丰钢 王硕 徐国瑞 《中国科技信息》 2023年第13期110-112,共3页
渤海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由于储层强非均质性、笼统防砂、强注强采等因素导致注入水过早突进,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调剖调驱技术作为高含水油田治理的重要手段,在海上油田进行了规模化应用,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但针对低温油... 渤海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由于储层强非均质性、笼统防砂、强注强采等因素导致注入水过早突进,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调剖调驱技术作为高含水油田治理的重要手段,在海上油田进行了规模化应用,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但针对低温油藏(≤70℃),常规调剖调驱技术具有以下局限性:常规酚醛树脂类聚合物凝胶体系成胶性能好、封堵性强、稳定性好,但成胶温度在70℃以上,在低温(≤70℃)下成胶强度低甚至无法成胶;受长期注水开发影响,低温高含水油藏剩余油逐步向深部富集,油藏深部水窜通道发育程度高,因此亟需开发兼具更好深部运移能力与更高封堵能力的深部调驱体系;低温油藏地下原油黏度高,油水流度比高,原油启动难度大,亟待开发适应性更强的高效驱油体系,提高对低温油藏原油驱油效率,同时深入研究驱油剂作用机理,获得可形成较高强度W/O型乳状液的高效驱油剂,提高对高含油饱和度深部液流转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油藏 含油饱和度 渤海油田 产量递减 成胶强度 驱油效率 成胶性能 深部调驱
下载PDF
渤海裂缝性油藏调剖体系研制与应用
12
作者 宋书渝 郭秩瑛 +4 位作者 张文喜 王晓龙 李晓伟 徐国瑞 徐景亮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6期40-44,共5页
针对渤海裂缝性潜山油藏非均质性强、注水效果差的问题,研制了一种用于调控裂缝的调剖体系。通过对聚合物、交联剂、缓凝剂筛选,优化出配方为3000 mg/L聚合物KW-3+2500 mg/L交联剂FQ+400 mg/L缓凝剂HN的调剖体系。室内评价实验表明,在9... 针对渤海裂缝性潜山油藏非均质性强、注水效果差的问题,研制了一种用于调控裂缝的调剖体系。通过对聚合物、交联剂、缓凝剂筛选,优化出配方为3000 mg/L聚合物KW-3+2500 mg/L交联剂FQ+400 mg/L缓凝剂HN的调剖体系。室内评价实验表明,在90℃下该调剖体系成胶时间65 h以上,强度F级以上,高温下老化90 d无明显脱水,对裂缝岩心封堵率达到96%以上,可启动基质剩余油,提高采收率28.35%。渤海X油田应用了该调剖体系4井次,累计增油量达到32344 m3,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裂缝 潜山油藏 调剖
下载PDF
罗甸小米核桃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规律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国瑞 刘济明 +3 位作者 何绪 徐雪娇 李敏进 贾朝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7-211,共5页
对罗甸小米核桃1年生苗的苗期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高、地径生长符合逻辑斯蒂模型。苗高—地径变化之间呈现极显著非线性相关关系。地径生长总体上晚于苗高10-20 d,苗高与地径分别在6月9日与6月27日单日生长量达到最大。采... 对罗甸小米核桃1年生苗的苗期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高、地径生长符合逻辑斯蒂模型。苗高—地径变化之间呈现极显著非线性相关关系。地径生长总体上晚于苗高10-20 d,苗高与地径分别在6月9日与6月27日单日生长量达到最大。采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对罗甸小米核桃苗期日生长率进行分析,再结合苗木生长特性,将苗高和地径生长各划分为出苗期、生长前期、生长盛期与生长后期4个生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甸小米核桃 年生长规律 苗高 地径 有序样本聚类分析
下载PDF
海拔对表居土壤动物不同取食功能群多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徐国瑞 张育新 +1 位作者 张霜 马克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7-245,共9页
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海拔梯度下开展土壤动物多度分布研究有利于认识分解者群落的构建过程如何响应环境变化。选用5种常见的生态位分配模型(断棍模型、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生态位重叠模型、随机分配模型... 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海拔梯度下开展土壤动物多度分布研究有利于认识分解者群落的构建过程如何响应环境变化。选用5种常见的生态位分配模型(断棍模型、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生态位重叠模型、随机分配模型和优势优先模型),分别采用个体数量与生物量作为多度表征指标,对分布于北京东灵山辽东栎林下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居土壤动物群落整体与不同取食功能群(杂食者、植食者、捕食者、腐食者)的相对多度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拟合表居土壤动物群落整体的最优生态位分配模型不受海拔影响,均为断棍模型。但表居土壤动物各功能群多度分布受海拔影响,杂食者随海拔升高,最优模型由断棍模型转变为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而植食者与之相反。多度表征指标选择影响拟合表居土壤动物不同功能群(捕食者和腐食者)多度分布的最优模型。总体而言,海拔和多度指标选择并未影响表居土壤动物整体的多度分布,但对表居土壤动物中不同取食功能群的多度分布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群落 食性 生态位分配模型 群落构建 海拔
下载PDF
冻胶泡沫体系封堵性能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国瑞 杨丽媛 +2 位作者 李兆敏 李翔 张东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83-586,共4页
将聚合物ZWP与交联剂DY-1复配成冻胶体系,加入一定浓度起泡剂GX和氮气,形成冻胶泡沫体系,评价了冻胶泡沫体系的封堵性能。冻胶泡沫体系配方为ZWP(0.3%)+DY-1(0.3%)+GX(0.6%),成冻后注入冻胶泡沫的岩心进行正向水驱时的封堵能力大于进行... 将聚合物ZWP与交联剂DY-1复配成冻胶体系,加入一定浓度起泡剂GX和氮气,形成冻胶泡沫体系,评价了冻胶泡沫体系的封堵性能。冻胶泡沫体系配方为ZWP(0.3%)+DY-1(0.3%)+GX(0.6%),成冻后注入冻胶泡沫的岩心进行正向水驱时的封堵能力大于进行反向驱替的岩心的封堵能力,且冻胶泡沫体系对油水层具有选择性。通过对不同体系的封堵能力对比,相同渗透率及注入速率下,冻胶泡沫的封堵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胶泡沫 封堵能力 封堵率 泡沫稳定性
下载PDF
稠油乳化降黏剂增油效果及其作用机理——以渤海稠油油藏储层和流体条件为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国瑞 李翔 谢坤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57-62,共6页
为进一步探究稠油乳化降黏剂的降黏增油机理,针对渤海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在完成降黏剂筛选及相关性能评价后,以黏度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稠油乳化剂降黏增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降黏剂通过与原油作用形成... 为进一步探究稠油乳化降黏剂的降黏增油机理,针对渤海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在完成降黏剂筛选及相关性能评价后,以黏度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稠油乳化剂降黏增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降黏剂通过与原油作用形成水包油乳状液,进而降低原油黏度,其中降黏剂2乳化降黏效果最好。随乳状液中水含量减小,油水乳状液乳化类型逐渐从水包油型(O/W)转变为油包水型(W/O),油水乳化液黏度增加,最终超过原油黏度。随稠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即窜流程度增加,降黏剂增油效果变好。随原油黏度增大,降黏剂增油效果变差,在使用类似降黏剂前可对储层原油进行降黏预处理,从而增大原油采收率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降黏剂 乳化降黏 增油效果 物理模拟 机理分析
下载PDF
罗甸小米核桃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徐国瑞 刘济明 +3 位作者 闫国华 李敏进 何绪 徐雪娇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0年第5期419-423,共5页
研究了直接浸提法与Arnon法从罗甸小米核桃叶片中提取叶绿素的效率,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用丙酮、乙醇浸提法提取叶绿素的效率比丙酮、乙醇Arnon法高,以乙醇与丙酮体积比1∶1的混合溶液为浸提剂时,叶绿素浸提效率最高;分... 研究了直接浸提法与Arnon法从罗甸小米核桃叶片中提取叶绿素的效率,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用丙酮、乙醇浸提法提取叶绿素的效率比丙酮、乙醇Arnon法高,以乙醇与丙酮体积比1∶1的混合溶液为浸提剂时,叶绿素浸提效率最高;分别在温度50℃、料液比1∶50、浸提5 h的条件下浸提效果最好;在温度为50℃、液料比为1∶40的条件下提取6.5 h,叶绿素的提取效率最高,且3个主要因素对浸提结果影响次序依次为: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料液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甸小米核桃 叶绿素 提取方法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堵水+调剖”联合作业效果及液流转向机理研究——以渤海SZ36-1油藏地质和流体条件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国瑞 鞠野 +3 位作者 李翔 苏鑫 卢祥国 闫冬 《海洋石油》 CAS 2017年第1期30-36,共7页
由于SZ36-1油田具有储层胶结疏松、非均质性严重、平均渗透率较高、原油黏度较高和单井注水量较大等特点,亟待采取液流转向措施以达到稳油控水的效果。以SZ36-1油田实际储层地质和流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开展了堵水... 由于SZ36-1油田具有储层胶结疏松、非均质性严重、平均渗透率较高、原油黏度较高和单井注水量较大等特点,亟待采取液流转向措施以达到稳油控水的效果。以SZ36-1油田实际储层地质和流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开展了堵水(堵水剂为淀粉接枝共聚物)、调剖(调剖剂为Cr^(3+)聚合物凝胶)和"堵水+调剖"联合作业增油降水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堵水或调剖措施相比较,"调剖+堵水"联合作业增油降水效果较好。随堵水剂顶替液段塞尺寸增加,中低渗透层分流率增加,堵水增油降水效果提高,但采收率增幅呈现"先增后降"趋势,所以综合分析合理段塞尺寸为0.05 PV左右。除此之外,随储层原油黏度增加,水驱中低渗透层分流率减小,采收率降低;"堵水+调剖"措施后,注入压力升高幅度增加,中低渗透层分流率增加,但最终采收率仍然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水 调剖 堵水+调剖 采收率 分流率 物理模拟
下载PDF
土壤动物粒径谱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国瑞 马克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506-2519,共14页
群落结构如何响应环境变化是生态学研究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粒径谱由个体大小和多度构建而来,与营养级转换速率相关、反映生态系统过程动态以及表征生态系统稳定性,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综合的功能多样性指标用于预测和表征群落的组成... 群落结构如何响应环境变化是生态学研究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粒径谱由个体大小和多度构建而来,与营养级转换速率相关、反映生态系统过程动态以及表征生态系统稳定性,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综合的功能多样性指标用于预测和表征群落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功能如何响应环境压力。粒径谱研究最初始于水生生态系统,近年来被引入到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中。简要回顾粒径谱的概念由来及理论基础,分析比较了当前粒径谱研究中的4种易混淆类型,介绍了常用的两类土壤动物粒径谱构建方法及其生态学意义,梳理了土壤动物粒径谱对环境梯度响应与生态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应用粒径谱研究土壤动物群落的难点及限制条件。未来,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土壤动物粒径谱应关注个体大小与营养级位置及能量利用关系;在应用方面,土壤动物粒径谱可结合传统的分类方法广泛应用于指示环境污染、生态恢复、保育生物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谱 土壤动物 生态化学计量 环境梯度
下载PDF
渤海底水油田泡沫控水锥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国瑞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61-64,共4页
底水锥进是目前渤海底水油田开发所面临的严峻问题。针对本问题,通过泡沫扫描方法,多孔介质内阻力因子测试、封堵能力评价、提高采收率评价等手段对泡沫生成、稳定性、封堵效果、抗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泡沫有较好的控水效果,并... 底水锥进是目前渤海底水油田开发所面临的严峻问题。针对本问题,通过泡沫扫描方法,多孔介质内阻力因子测试、封堵能力评价、提高采收率评价等手段对泡沫生成、稳定性、封堵效果、抗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泡沫有较好的控水效果,并且确定施工起泡剂质量分数为0.5%,气液体积比为2∶1。该技术在渤海QHD32-6油田进行了成功应用,实现了良好的控制水锥效果,表明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 水锥 海上油田 底水 抗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