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融合后矢状位力线与临床症状改善的相关性
1
作者 方钊 乔攀 徐天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778-3782,共5页
背景:目前关于腰椎管狭窄融合术后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及骨盆入射角度的匹配程度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相关性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研究腰椎管狭窄融合术后患者腰椎前凸角度与骨盆入射角度的匹配程度(PI-LL),分组比较不同匹配程度间脊柱骨盆... 背景:目前关于腰椎管狭窄融合术后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及骨盆入射角度的匹配程度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相关性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研究腰椎管狭窄融合术后患者腰椎前凸角度与骨盆入射角度的匹配程度(PI-LL),分组比较不同匹配程度间脊柱骨盆矢状参数和临床结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采用腰椎后路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的11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8例,女62例,年龄(57±11)岁,术后随访超过1年,根据术后PI-LL分为2组,A组(PI-LL>10°)47例,B组(PI-LL≤10°)63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临床评分(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并分析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术前骨盆矢状位参数及临床功能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术后末次随访,与A组比较,B组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改善(P=0.000,P=0.005);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也有明显改善(P=0.000,P<0.05),骨盆倾斜角恢复的更明显(P=0.000);④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的改善与骨盆倾斜角(r=0.209,P=0.008)、腰椎前凸角(r=-0.133,P=0.021)和骶骨倾斜角(r=-0.156,P=0.031)的改善显著相关;骨盆倾斜角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显著相关(r=0.196,P=0.014);⑤提示重建腰椎前凸角,并降低骨盆倾斜角,使腰椎前凸角度与骨盆入射角度匹配(即PI-LL≤10°),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 腰椎管狭窄 矢状位力线 腰椎前凸角 骨盆入射角
下载PDF
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对比观察
2
作者 张黎龙 邵睿 +1 位作者 耿彦南 徐天同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33期58-60,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腰椎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9例,均接受腰椎内固定术治疗,依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经Wiltse入路组(20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59例),... 目的对比观察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腰椎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9例,均接受腰椎内固定术治疗,依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经Wiltse入路组(20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59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长、术后感染情况)、术后住院时长和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善率。结果经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长均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均<0.05)。经Wiltse入路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长为(10.95±2.67)d,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长为(13.24±6.37)d,两组相比,P>0.05。经Wiltse入路组术后3个月ODI改善率为71.7%±12.72%,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术后3个月ODI改善率为72.26%±9.78%,两组相比,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经Wiltse入路的腰椎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相当,但手术时长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内固定术 手术入路 经Wiltse入路 传统后正中入路 腰椎退变性疾病 腰椎椎管狭窄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腰椎板减压术后残存下腰痛的影像学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徐天同 夏英鹏 +2 位作者 贾宇涛 张学利 马信龙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35-936,共2页
单纯椎板切除术已广泛用于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但该术式在有效解决了间歇跛行和下肢根性症状的同时,对术前普遍存在的下腰痛并不能取得满意的改善。Manchikanti将原因归结为术后瘢痕粘连、间盘再突出、术后关节突形态学改变以及... 单纯椎板切除术已广泛用于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但该术式在有效解决了间歇跛行和下肢根性症状的同时,对术前普遍存在的下腰痛并不能取得满意的改善。Manchikanti将原因归结为术后瘢痕粘连、间盘再突出、术后关节突形态学改变以及腰椎失稳。为了代偿椎板减压对腰椎稳定性的破坏作用,各种腰椎内固定手术大量应用于临床,但学者们发现,不恰当的内固定和融合不仅不能避免术后残留下腰痛的发生,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其诱因。为此,笔者对1996-1998年间施行单纯腰椎全板减压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减压术 外科 腰痛 体层摄影术 X线
下载PDF
腰椎术后综合征病因分析及治疗对策 被引量:6
4
作者 徐天同 夏英鹏 +2 位作者 贾宇涛 申庆丰 田融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64-564,共1页
腰椎术后综合征(failed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是多原因所致的一组临床病征,目前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指在行椎板切除术或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痛或腿痛症状未缓解或未完全消除,甚至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我科2003年6月-2006年... 腰椎术后综合征(failed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是多原因所致的一组临床病征,目前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指在行椎板切除术或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痛或腿痛症状未缓解或未完全消除,甚至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我科2003年6月-2006年9月共发生FBSS患者36例,现将其病因及治疗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综合征 治疗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髓核成型术治疗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5
作者 徐天同 夏英鹏 田融 《医学综述》 2009年第11期1666-1668,共3页
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多数由椎间盘退变引起。致痛原因可能与退变间盘内压力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导致间盘内某些特定点应力增大有关。低温等离子体髓核成型术作为治疗下腰痛的一种新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脊柱外科临床... 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多数由椎间盘退变引起。致痛原因可能与退变间盘内压力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导致间盘内某些特定点应力增大有关。低温等离子体髓核成型术作为治疗下腰痛的一种新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脊柱外科临床。它利用等离子刀将退变间盘髓核消融,从而减小盘内压力,使突出髓核还纳,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达到椎间盘重建的治疗目的。其临床效果满意,但强调在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间盘源性 下腰痛
下载PDF
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天同 夏英鹏 +1 位作者 申庆丰 田融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389-392,共4页
目的:探讨2种手术方法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以全椎板切除及全椎板切除+间盘切除2种手术方法治疗并获得随访的89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67例,女22例,年龄(52±7.94)岁,A... 目的:探讨2种手术方法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以全椎板切除及全椎板切除+间盘切除2种手术方法治疗并获得随访的89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67例,女22例,年龄(52±7.94)岁,A组32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对侧隐窝及神经根管进行减压;B组57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对侧隐窝及神经根管进行减压同时以鹅眉凿切除突出并钙化之间盘组织,摘除髓核。使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疗效评价及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前后两组JOA评分增长率(RR)及VAS对比统计学处理有差异(P<0.05)。结论:对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行椎板减压手术时,应尽可能同时切除钙化的间盘组织,以彻底松解神经根,达到最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钙化:减压
下载PDF
腰椎髓核摘除术中关节突切除程度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7
作者 徐天同 方钊 +3 位作者 乔攀 张黎龙 田融 邵睿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8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中L_(5)上关节突切除程度对L_(4~5)节段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例29岁青年男性健康志愿者,对其腰椎L_(1)~S_(1)节段进行三维CT扫描并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健康无退变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A。对模型A模...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中L_(5)上关节突切除程度对L_(4~5)节段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例29岁青年男性健康志愿者,对其腰椎L_(1)~S_(1)节段进行三维CT扫描并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健康无退变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A。对模型A模拟腰椎间盘切除关节突成形术,分别切除L_(5)椎体上关节突25%、50%、75%,建立成形后模型B、C、D。对L_(1)椎体施加负荷,使其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6个方向运动,测量腰椎运动范围及6个方向运动时L_(4~5)椎间盘所受最大应力值(Von Mises应力极值)。结果模型A、B、C、D前屈运动时,椎间盘最大应力值分别为0.235、0.256、0.247、0.289 mPa;后伸运动时椎间盘最大应力值分别为0.17、0.151、0.292、0.266 mPa;左侧曲运动时,运动距离分别为0.649、0.64、0.722、0.932 cm,椎间盘最大应力值分别为0.282、0.278、0.284、0.743 mPa;右侧曲的运动时,运动距离分别为0.829、0.798、1.041、0.928 cm,椎间盘应力分别为0.379、0.357、0.531、0.472 mPa。结论L_(5)椎体上关节突切除范围达到75%时,前屈运动时腰椎生物力学特点改变明显;L_(5)椎体上关节突切除范围达到50%时,后伸运动时腰椎生物力学特点改变明显。关节突成形术对于成形侧的侧弯运动影响较对侧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切除术 关节突关节 腰椎生物力学 三维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饮水型氟中毒大鼠模型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初步探讨
8
作者 徐天同 夏英鹏 +1 位作者 申庆丰 田融 《颈腰痛杂志》 2009年第5期414-417,共4页
目的研究饮水型氟中毒对脊髓神经细胞的作用机制,特别是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喂以预配的高浓度氟化钠水建立饮水型氟中毒大鼠模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化半光氨酸蛋白酶(Caspase... 目的研究饮水型氟中毒对脊髓神经细胞的作用机制,特别是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喂以预配的高浓度氟化钠水建立饮水型氟中毒大鼠模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化半光氨酸蛋白酶(Caspase-3)测定评价饮水型氟中毒大鼠模型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TUNEL结果显示,饮水型氟中毒大鼠模型脊髓中可见明显的细胞核棕染的凋亡神经细胞,Caspase-3检测,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呈现过表达。结论饮水型氟中毒大鼠模型的脊髓神经细胞有凋亡倾向,Caspase-3的参与和过表达可能是饮水型氟中毒导致神经细胞发生凋亡而致脊髓损伤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中毒 脊髓 神经细胞 凋亡
下载PDF
骨疏康防治腰椎术后继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观察
9
作者 徐天同 夏英鹏 +1 位作者 吕波 田成瑞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5年第1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继发性骨质疏松 支具 骨疏康 腰椎术后 并发症 治疗 早期 临床观察 下肢功能 椎板减压术
下载PDF
腰椎全板减压术后顽固下腰痛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夏英鹏 徐天同 +4 位作者 申庆丰 张宇 田融 江汉 张学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10-512,共3页
[目的]分析腰椎全板切除术后残留下腰痛的原因,指导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0年作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69例获得5年以上随访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标准对... [目的]分析腰椎全板切除术后残留下腰痛的原因,指导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0年作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69例获得5年以上随访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标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下腰痛程度进行评分,根据手术前后下腰痛程度的变化将病例分为无残存下腰痛(lowbackpain,LBP)组和残存LBP组,针对术前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使用软件包SPSS13.0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残存下腰痛的临床预测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两组间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腰椎前突角、腰椎活动度和手术减压范围与术后残存下腰痛密切相关。残存LBP组患者术前腰椎生理前突和活动度分别为(22.27°±3.12°)和(22.91°±2.31°),显著低于无残存LBP组患者的腰椎前突和活动度(37.23°±2.19°)和(31.66°±1.52°),P值分别为0.000和0.002;而残存LBP组的减压节段(2.77±0.19节)明显高于无残存LBP组(1.70±0.10节),P值为0.000。[结论]对于术前腰椎前突减小,腰椎活动度下降的椎管狭窄症患者单纯施行多节段的腰椎全板减压容易导致术后顽固性下腰痛的出现,应引起作者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椎板减压术 腰椎管狭窄症 治疗
下载PDF
氟骨症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9
11
作者 夏英鹏 徐天同 +2 位作者 张黎龙 杜文君 田成瑞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氟骨症所致的重度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方法依据饮水史,氟斑牙和前臂骨间膜钙化3项指标结合颈脊髓受压的症状,体征和MRI检查共确诊氟骨症颈椎管狭窄症病例49例,采用后入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对患者... 目的探讨氟骨症所致的重度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方法依据饮水史,氟斑牙和前臂骨间膜钙化3项指标结合颈脊髓受压的症状,体征和MRI检查共确诊氟骨症颈椎管狭窄症病例49例,采用后入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对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标准进行评分,并对两组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优良率达到85.7%,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氟骨症导致重度颈椎管狭窄,往往合并有广泛的后纵韧带与黄韧带的骨化,早期手术全椎板减压,必要时神经根通道扩大才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骨症 颈椎管狭窄症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合并颈椎病的颈椎椎体形态改变:病例-对照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海峰 田融 +3 位作者 夏刚 张学利 徐天同 申庆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48-2051,共4页
背景:有学者发现,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颈椎椎体骨小梁减少、变细、甚至穿孔,那么这种改变是否会导致颈椎椎体变形,又与颈椎病发病有哪些关系呢?目的:通过测量、比较骨质疏松症合并颈椎病后的颈椎形态学改变来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以40... 背景:有学者发现,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颈椎椎体骨小梁减少、变细、甚至穿孔,那么这种改变是否会导致颈椎椎体变形,又与颈椎病发病有哪些关系呢?目的:通过测量、比较骨质疏松症合并颈椎病后的颈椎形态学改变来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以40例腰椎骨密度正常、无颈椎病的体检者为对照组,平均32.5岁;30例确诊的颈椎病为颈椎病组,平均43.6岁;46例颈椎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为合并骨质疏松症组,平均58.6岁。116例受试者拍摄X射线片。测量椎体高度、椎体矢状径和椎体高度/矢状径比、椎管/椎体矢状径比。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病组的椎体高度下降、矢状径变长(P<0.05),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变小(P<0.05),椎体变形以椎体高度下降与矢状径延长而变得扁平为主要特点。提示骨质疏松导致颈椎椎体变形,骨质疏松与颈椎病存在相关性,并可能是颈椎病进展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骨质疏松 形态学 骨组织构建 颈椎
下载PDF
椎板减压治疗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及其与胸椎后凸的关系 被引量:8
13
作者 夏英鹏 徐天同 +4 位作者 张黎龙 朱如森 田融 江汉 张学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26-429,共4页
目的:评价单纯椎板减压治疗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的远期疗效及其与胸椎后凸角度改变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3~1997年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治疗的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获得长期随访的患者,使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单纯椎板减压治疗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的远期疗效及其与胸椎后凸角度改变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3~1997年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治疗的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获得长期随访的患者,使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测量并统计手术前后各时期胸椎后凸Cobb角,分析其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本组随访5年以上者27例,JOA评分由术前的4.26±0.9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6.33±0.88分,胸椎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9.60°±2.50°逐渐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41.70±2.81°,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ANOVA)显示术后2年开始胸椎后凸显著增大,而JOA评分逐步下降,4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因胸椎后凸明显加大,症状恶化行二次手术。结论:单纯椎板切除减压对于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胸椎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伴随胸椎后凸的增大远期手术效果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骨病 胸椎管狭窄症 椎板减压术 胸椎后凸 远期疗效
原文传递
两种术式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4
作者 夏英鹏 张学利 +4 位作者 徐天同 万军 于斌 申庆丰 田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比较颈椎全椎板减压术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flurosis cervical ste-nosis,FCS)的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2000年2月~2003年2月手术治疗97例FCS患者,其中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2例(A组),... 目的:比较颈椎全椎板减压术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flurosis cervical ste-nosis,FCS)的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2000年2月~2003年2月手术治疗97例FCS患者,其中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2例(A组),行全椎板减压术55例(B组)。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少5年,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神经功能评分和庆应大学的颈椎轴性症状评分(axial symptom score,ASS)进行临床效果评价,通过手术前和术后5年颈椎X线平片和MRI检查的比较,对患者术后5年脊髓后移程度、颈椎曲度指数(curviture index,CI)和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改变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术后5年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A组和B组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59%±4%和53%±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ASS为10.8±0.2分,明显高于B组的9.2±0.5分(P<0.05)。术后5年A组和B组的脊髓后移距离分别为4.7±0.2mm和5.1±0.3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的CI与术前比较均下降,但A组降低程度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ROM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降低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FCS患者全椎板减压手术并不能使脊髓获得更大后移,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较之全椎板减压术可以更好地保留骨性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狭窄症 椎管成形术 全椎板减压术 中期随访 氟骨症
原文传递
单纯椎板减压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侧凸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5
作者 夏英鹏 徐天同 +5 位作者 贾宇涛 张寅龙 申庆丰 田融 江汉 张学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494-498,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椎板减压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侧凸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996年~2000年我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侧凸患者57例,均采用单纯腰椎椎板减压术治疗。使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根据JOA评分... 目的:探讨单纯椎板减压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侧凸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996年~2000年我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侧凸患者57例,均采用单纯腰椎椎板减压术治疗。使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根据JOA评分恢复率(recover rate,RR)将患者分为效果满意组(RR≥50%)和效果不满意组(RR<50%),对腰椎前凸角、侧凸角、腰椎活动度以及L4椎体倾斜率和侧向位移等影像学参数与临床治疗效果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随访3~7年,平均5.1年,效果满意者42例,不满意者15例,统计分析显示腰椎前凸、活动度、L4椎体的倾斜率和手术减压节段对手术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与效果不满意组相比,疗效满意组患者术前腰椎前凸小,活动度低,L4椎体倾斜率不明显,需要手术减压的节段少。结论:对腰椎前凸较小、活动度低和L4椎体倾斜率较小的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侧凸的患者使用短节段全椎板减压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退变性腰椎侧凸 椎板减压术 影像学参数
原文传递
慢性氟中毒大鼠胸髓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申庆丰 徐天同 +3 位作者 夏英鹏 田融 张学利 江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42-545,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氟中毒大鼠胸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及其发生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只,实验组饮氟化水(氟化钠200mg/L),对照组饮蒸馏水,每组分别于4周、8周、12周时用不锈钢代谢笼收集24h尿液并取血测定血、尿... 目的:探讨慢性氟中毒大鼠胸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及其发生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只,实验组饮氟化水(氟化钠200mg/L),对照组饮蒸馏水,每组分别于4周、8周、12周时用不锈钢代谢笼收集24h尿液并取血测定血、尿氟含量;实验组在分组后和处死前行脊柱CT检查;12周时将两组大鼠全部处死,取胸段脊髓约5mm长,连续横切片,片厚5μm,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对凋亡细胞进行标记、免疫组化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饲养12周后对照组大鼠门齿呈瓷白色半透明,实验组大鼠门齿全部出现斑釉;各时间点实验组大鼠血、尿氟含量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大鼠12周时胸椎CT未见椎管狭窄,无脊髓受压;实验组大鼠12周时胸髓HE染色显示神经细胞空泡变性和固缩改变;,TUNEL染色可见神经细胞凋亡明显,阳性细胞数为3.17±0.23个/10个高倍视野,对照组偶见阳性细胞,阳性细胞数为0.14±0.02个/10个高倍视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偶有Caspase-3表达,其阳性细胞数为0.13±0.01个/10个高倍视野,实验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为2.67±0.37个/10个高倍视野,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氟中毒大鼠的胸髓神经细胞凋亡明显,Caspase-3的参与和过度表达可能是慢性氟中毒时胸髓神经细胞发生凋亡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中毒 胸髓 神经细胞 凋亡 大鼠
原文传递
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术后早期体位训练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7
作者 夏英鹏 徐天同 +3 位作者 贾宇涛 张黎龙 朱如森 田成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24期25-26,共2页
目的研究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术后早期开展主动体位训练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试验组156例单纯腰椎全椎板切除病例,于术后第2天在医生指导下开展主动体位训练,对照组150例采用传统的术后两周开始训练。所有病例均记录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下... 目的研究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术后早期开展主动体位训练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试验组156例单纯腰椎全椎板切除病例,于术后第2天在医生指导下开展主动体位训练,对照组150例采用传统的术后两周开始训练。所有病例均记录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下腰痛评分记录及计算RIS值,评价两组间疗效差异。结果根据Hirabayashi的RIS评分标准,术后3个月试验组优良率75.64%,对照组优良率58.91%。组间疗效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对于腰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后病例将早期体位训练作为术后康复的第一步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全椎板切除 早期体位训练
下载PDF
棘突纵切入路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3
18
作者 夏英鹏 徐天同 +4 位作者 万军 申庆丰 胡炜 张学利 田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42-446,共5页
目的:评价棘突纵切入路椎管减压术(lumbar spinous process-splitting laminectomy,LSPSL)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canal stenosis,LCS)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4月~200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LCS患者77例,31例患者采用LSPSL,另4... 目的:评价棘突纵切入路椎管减压术(lumbar spinous process-splitting laminectomy,LSPSL)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canal stenosis,LCS)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4月~200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LCS患者77例,31例患者采用LSPSL,另46例采用传统入路椎管减压。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采用JOA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价,通过手术前后MRIT2像上L4/5和L5/S1椎间隙水平椎旁肌面积的改变评定椎旁肌肉的损伤程度。结果:LSPSL组手术时间为140±35min,传统入路组为125±25min,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SPSL组出血量为120±32ml,较传统入路组的180±27ml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的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LSPSL组JOA评分改善率为62%±3%,显著高于传统入路组的43%±7%(P<0.01)。术后1年时LSPSL组L4/5和L5/S1椎间隙水平椎旁肌萎缩率为6.4%、6.9%,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的31%、30%(均P<0.001)。LSPSL组2例术后出现伤口周围痛,术后40d内逐步缓解;传统入路组5例术后出现腰椎失稳并伴腰痛,需长期口服小剂量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治疗。结论:棘突纵切入路椎管减压术操作并不复杂,而且和传统入路一样可以完成腰椎管充分减压,同时可以明显降低腰椎后路手术对于椎旁肌肉的损伤,提高疗效,减少手术后腰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椎管减压术 棘突纵切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8
19
作者 夏英鹏 贾宇涛 +1 位作者 徐天同 田成瑞 《临床骨科杂志》 2002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 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的特点。方法  2 3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 ,均在入院后给予脱水药物缓解神经水肿并在 3日内及时行全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 ,术后继续使用脱水药物 7天。结果  2 3例随访... 目的 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的特点。方法  2 3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 ,均在入院后给予脱水药物缓解神经水肿并在 3日内及时行全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 ,术后继续使用脱水药物 7天。结果  2 3例随访期 3个月~ 3年 ,平均 15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评定 ,优良率 86 9%。 3例就诊时已出现小便失禁伴一侧垂足的患者术后虽然疼痛缓解 ,但足下垂及膀胱功能障碍无改善。结论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手术的绝对适应证 ,一经明确诊断必须尽早手术抢救神经功能。手术必须充分彻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板切除术 术式
下载PDF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分析及防治体会 被引量:5
20
作者 袁建军 徐天同 +2 位作者 胡炜 田融 张学利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558-560,共3页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35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其发生特点、规律,探讨预防措施。结果: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主要包括:...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35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其发生特点、规律,探讨预防措施。结果: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主要包括:失血性休克或术中低血压48例(13.6%),脑脊液漏17例(4.8%);脊髓损伤22例(6.2%),其中截瘫3例(0.8%);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压迫脊髓3例(0.8%)。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而且严重,规范化的术前准备和及时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是预防和治疗胸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黄韧带骨化 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