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流域生态-岩土协同减灾原理与方法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祁生文 刘方翠 +7 位作者 徐梦珍 王学良 薛雷 柳金峰 陈剑刚 黄科翰 孙娟娟 丁昊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降雨事件增多,导致山区小流域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小流域防灾减灾形式多样,其中生态工程措施与岩土工程措施相结合协同减灾的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两种措施在不同时间段的减灾作用,而且能够增加整体...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降雨事件增多,导致山区小流域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小流域防灾减灾形式多样,其中生态工程措施与岩土工程措施相结合协同减灾的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两种措施在不同时间段的减灾作用,而且能够增加整体减灾功效。目前,受限于生态工程措施与岩土工程措施协同减灾原理不明,评估方法缺乏,导致二者无法有机结合并开展综合减灾效益评估。本文在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区小流域生态-岩土措施协同减灾的原理,即利用生态工程与岩土工程协作,通过坡面防护和沟道调控,形成稳定阶梯-深潭结构的生态工程-岩土工程措施协同减灾原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最优化原理,给出基于能量消减的小流域生态工程-岩土工程协同减灾功效的定量化评价方法,为规划、设计、物种选择以及生态工程与岩土工程对策的结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 能量消减 生态-岩土协同减灾
下载PDF
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作者 王兆印 徐梦珍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生态良好的河流上建坝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大,而生态较差的山区河流上建坝改善生态。三峡和葛洲坝阻挡洄游鱼类,改变水文影响鲤科鱼类产卵。西南河流梯级开发与河狸建设的水坝和堰塞坝群的影响类似。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的河流下... 生态良好的河流上建坝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大,而生态较差的山区河流上建坝改善生态。三峡和葛洲坝阻挡洄游鱼类,改变水文影响鲤科鱼类产卵。西南河流梯级开发与河狸建设的水坝和堰塞坝群的影响类似。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的河流下切导致地质灾害频发,堰塞坝群把河流阶梯化、消减灾害能量。在下切河流上建设梯级坝群符合自然规律,具有自然坝群相似的减灾效果。水库群形成串糖葫芦栖息地,支持较高生物多样性。高原河流梯级开发既减少灾害,又改善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开发 生态影响 地质灾害 河流下切
下载PDF
1960—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主要河流的径流和泥沙变化特征
3
作者 张梦娇 南熠 +3 位作者 吴永祥 丁昱凯 徐梦珍 田富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8-312,共15页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对下游地区用水具有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流的径流和输沙量已发生显著变化。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的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五大河流源区,利用站点实测数据和Pettitt突变点检验...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对下游地区用水具有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流的径流和输沙量已发生显著变化。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的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五大河流源区,利用站点实测数据和Pettitt突变点检验、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了1960—2020年间(近60 a)径流和泥沙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主要结论为:①近60 a来,长江和怒江流域的年径流显著上升,其余流域变化不显著,径流变化存在较强的空间变异性,在2006年左右存在突变点,大部分站点的年径流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均呈上升趋势;年输沙量方面,长江流域呈不显著上升,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流域均呈不显著下降,年际变化趋势与径流变化总体一致,但变异性更大。②对于60 a尺度的季节径流,上游站点冬、春季径流均呈增加趋势,所有站点夏、秋季径流的变化趋势与年径流总体一致,且夏季径流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北增南减”的特征。③澜沧江下游的水电梯级开发已经对下游天然径流过程产生干扰,主要表现为径流年内分布的突变,季节差异显著减小,趋于均匀化。以上结论深化了对青藏高原径流和泥沙变化特征的认识,可为开展径流趋势预估和水资源规划等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泥沙变化 季节性特征 水库影响 青藏高原东部河流
下载PDF
环境DNA技术在贻贝入侵监测中的应用挑战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梦珍 杨瑶 +1 位作者 张家豪 傅旭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23-4433,共11页
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和斑马贻贝(Dreissena polymorpha)是淡水系统中常见的入侵贻贝物种,对其种群规模的持续监测是入侵贻贝防治管控中的关键环节。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入侵物种监测中逐渐尝试利用环境DNA(eDNA)技术实现快... 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和斑马贻贝(Dreissena polymorpha)是淡水系统中常见的入侵贻贝物种,对其种群规模的持续监测是入侵贻贝防治管控中的关键环节。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入侵物种监测中逐渐尝试利用环境DNA(eDNA)技术实现快速、灵敏检测。然而,在入侵物种引入-定植-扩散过程的监测中,eDNA技术的灵敏度及定量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给实际应用带来挑战。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利用eDNA技术监测沼蛤、斑马贻贝等入侵物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eDNA技术的采样方案、引物设计、定量分析、质量保证、原位便携仪器设计等影响监测效率与准确率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探讨了eDNA技术在贻贝入侵监测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未来的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蛤(L.fortunei) 斑马贻贝(D.polymorpha) 生物入侵 环境DNA(eDNA)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多模型预测及其集合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胡春宏 张晓明 +2 位作者 于坤霞 徐梦珍 赵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63-774,共12页
黄河水沙变化情势深刻影响着黄河流域水沙调控工程布局、流域内外水资源配置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等黄河保护与治理开发重大问题的决策。但受研究时段、方法及其边界条件等影响,黄河水沙变化预测成果差异大,难形成共识。本研究基于水沙... 黄河水沙变化情势深刻影响着黄河流域水沙调控工程布局、流域内外水资源配置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等黄河保护与治理开发重大问题的决策。但受研究时段、方法及其边界条件等影响,黄河水沙变化预测成果差异大,难形成共识。本研究基于水沙变化归因和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解析,构建了多模型预测成果集合评估技术,预测了黄河流域未来50 a水沙量。结果表明:既有流域水沙变化归因与预测成果差异大,原因在于不同方法因数据输入、变量构成及精度评价方法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基于输入-结构-输出的模型适用性判别准则和评价技术,并基于标准化的数据输入,从数据需求、物理基础、应用效率、输出尺度和预测精度等五个维度,集合评价了现有水沙变化预测模型的适用性;构建了流域水沙变化多模型集合评价-多结果加权融合-BMA集合预测的集合评估技术,根据9类模型预测成果,集合预测了黄河流域未来50 a年径流量为240亿m^(3),年均输沙量为2.5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沙变化 归因分析 不确定性 水沙模型 集合评估
下载PDF
西藏可再生能源开发适宜度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翁楚彬 周雄冬 徐梦珍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484,共10页
以西藏太阳能、风能、水能三大可再生能源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多准则决策法,选取能源资源禀赋、地形地貌、道路交通和土地利用等相关的评价准则与指标,对西藏可再生能源开发适宜度的时空分布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西藏约80%的区域全年可... 以西藏太阳能、风能、水能三大可再生能源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多准则决策法,选取能源资源禀赋、地形地貌、道路交通和土地利用等相关的评价准则与指标,对西藏可再生能源开发适宜度的时空分布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西藏约80%的区域全年可开发三大可再生能源;藏西北适宜太阳能、风光互补开发,藏东南适宜水能、水光互补开发,全区几乎无可进行风水互补和风光水互补开发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层次分析法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多准则决策法 多能互补 开发适宜度 适宜度时空分布
原文传递
1982—2020年黄河流域植被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7
作者 王紫荆 徐梦珍 +1 位作者 胡宏昌 张向萍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9-509,共11页
植被是黄河流域复杂人地耦合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其绿度增加备受关注。选择1982—2020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气候数据记录(Climate Data Record,CDR)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 植被是黄河流域复杂人地耦合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其绿度增加备受关注。选择1982—2020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气候数据记录(Climate Data Record,CDR)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逐日数据集,提取植被年际变化指标,并补充Savitzky-Golay滤波与双logistic模型相结合的遥感物候学方法提取植被年内指标,量化年际和年内变化趋势,并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归纳植被变化特征,分析引起植被变化的不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融合的年内特征提取方法适用于黄河流域多种植被类型,识别率达98%,年内特征空间分异及时间变化特征可指示不同气候区生态工程与农业活动的差异;进一步将黄河流域植被变化划分为5类生态工程主导与2类农业活动主导,农业活动主导类的植被指标变化显著性与生态工程相当,农业集约化是黄河流域植被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黄河流域人地关系紧张,在突出的水-粮食-生态矛盾下,需要重视农业用水的优化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遥感数据集 NDVI 生态工程 农业集约化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生态评价 被引量:23
8
作者 徐梦珍 王兆印 +2 位作者 潘保柱 巩同梁 刘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51-2360,共10页
雅鲁藏布江起源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是流经我国西藏境内重要的国际河流,其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特殊地貌及生态条件。研究该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是科学评价该区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实现资源... 雅鲁藏布江起源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是流经我国西藏境内重要的国际河流,其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特殊地貌及生态条件。研究该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是科学评价该区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2009年10月—2010年6月期间,以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对雅江流域干支流及堰塞湖的14个采样断面进行河流生态评价。采用Alpha及Beta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指示局部采样河段及全区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对采样断面底栖动物组成分析发现:14个采样断面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0种,隶属57科102属。雅江干流底栖动物种类数最高为29,平均为19。支流年楚河种类数为17。支流拉萨河,尼洋河,帕龙藏布的最高种类数分别为25,33,36;平均种类数分别为21,21,22,生物多样性普遍高于干流。整个流域中底栖动物平均种类数相差不大,但种类组成和密度相差较大。调查区域的Beta多样性指数β高于低海拔地区的相似的山区河流,说明雅江流域内底栖动物群落差异性高于正常海拔地区。对14个采样断面的物种组成进行除趋势对应分析表明:影响雅江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河型,河床阻力结构,堤岸结构,水流流速。保持稳定的阶梯-深潭结构和自然堤岸结构,以及适宜的流速有利于保护雅江河流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河流生态 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海拔 除趋势对应分析
下载PDF
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链 被引量:19
9
作者 徐梦珍 王兆印 漆力健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2-512,共11页
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并诱发了多种地质和生态灾害链式发生。2008—2009年期间,在汶川地震震区开展了野外调查与试验,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灾害链的形成条件及其链生机制。识别出了4种类型的灾害链,并重点研究了7起灾害链事件。... 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并诱发了多种地质和生态灾害链式发生。2008—2009年期间,在汶川地震震区开展了野外调查与试验,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灾害链的形成条件及其链生机制。识别出了4种类型的灾害链,并重点研究了7起灾害链事件。发现灾害链中,每一级灾害事件都由其前一级灾害事件诱发。各级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搬运量都远小于其上一级灾害所造成的物质搬运,灾害性沿灾害链呈现逐级衰减的趋势。由此定义灾害链衰减率为灾害链中某级次生灾害所造成的物质搬运或者灾害影响区面积与其上一级灾害所造成的物质搬运或灾害影响区面积之间的比值。汶川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链衰减率在2%~30%。采用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评价次生灾害链对震区河流生态造成的影响,发现受灾害链影响的河道中,底栖动物物种数急剧降低,生物多样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害链 质量搬运 灾害链衰减率 底栖动物
下载PDF
输水管道中淡水壳菜的防治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徐梦珍 王兆印 段学花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5-208,共4页
淡水壳菜(Limnoperna fortunei)是贻贝科软体动物,能够在淡水环境大量生长,其在输水管道内大量繁殖附着,增大输水阻力,腐蚀管壁,影响水质,干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灾害。总结了国内外对淡水壳菜的研究,介绍了其生活习性及国内外采用... 淡水壳菜(Limnoperna fortunei)是贻贝科软体动物,能够在淡水环境大量生长,其在输水管道内大量繁殖附着,增大输水阻力,腐蚀管壁,影响水质,干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灾害。总结了国内外对淡水壳菜的研究,介绍了其生活习性及国内外采用的防治方法。结合淡水壳菜的生活习性,从预防、杀灭、清除多个方面,分析比较了各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针对输水管线提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系统方案,为输水系统中淡水壳菜的防治提供了控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壳菜 输水管道 生理特性 防治方法
下载PDF
青藏高原河流演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1
作者 李志威 余国安 +3 位作者 徐梦珍 胡旭跃 杨洪明 胡世雄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7-628,共12页
青藏高原是中国及亚洲大河的发源地,高原内部河网水系发达。在高原抬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三重叠加作用下高原河流未来可能发生显著变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交叉学科问题正成为关注热点。在前期多年高原河流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近几... 青藏高原是中国及亚洲大河的发源地,高原内部河网水系发达。在高原抬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三重叠加作用下高原河流未来可能发生显著变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交叉学科问题正成为关注热点。在前期多年高原河流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近几十年青藏高原河流演变的研究进展,如地质背景、高原抬升和河流地貌特征与演变等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展望了中等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对河流演变的影响,短时间尺度下人类活动的局部、突变和加速的作用;提出冲积河群的新概念,初步给出其定义、特征和分布,以期在这个新框架下促进复杂辫状河道和弯曲河道形成与演变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演变 河流多样性 高原抬升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冲积河群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沟岸侧蚀对泥石流形成和运动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吕立群 王兆印 +1 位作者 崔鹏 徐梦珍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3-563,共11页
沟岸被侧蚀掉的松散物质会通过动量交换将能量传递给龙头,从而影响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过程。前人建立了许多模型来研究泥石流的侵蚀过程对泥石流形成和运动过程的影响,但是模型中大多以底蚀作用为前提条件。通过侧蚀模型和底蚀模型两种... 沟岸被侧蚀掉的松散物质会通过动量交换将能量传递给龙头,从而影响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过程。前人建立了许多模型来研究泥石流的侵蚀过程对泥石流形成和运动过程的影响,但是模型中大多以底蚀作用为前提条件。通过侧蚀模型和底蚀模型两种水槽实验的对比,针对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过程展开研究。实验发现侧蚀作用更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泥石流的龙头高度和速度都有波动特征,但侧蚀作用使得这种波动特征更加明显。侧蚀作用使得泥石流的龙身速度更快于龙头速度,龙身颗粒源源不断地堆积于龙头,使得龙头有较大的高度和附加坡降,因此,侧蚀条件下龙头的速度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泥石流 间歇运动 侧蚀 颗粒分选 不稳定
下载PDF
黄河源区弯曲河流滨河植被与河湾迁移的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桉 刘成 +2 位作者 冀自青 徐梦珍 李志威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7-61,76,共6页
为了解滨河植被对河湾横向迁移的作用,以及河湾迁移对滨河植被群落分布的影响,对黄河源区兰木错曲弯曲河段崩塌块、凹岸植被生物量和凸岸植被多样性进行现场调查统计,给出了河湾迁移速率的估算方法。结果表明:其迁移速率与凹岸植被生物... 为了解滨河植被对河湾横向迁移的作用,以及河湾迁移对滨河植被群落分布的影响,对黄河源区兰木错曲弯曲河段崩塌块、凹岸植被生物量和凸岸植被多样性进行现场调查统计,给出了河湾迁移速率的估算方法。结果表明:其迁移速率与凹岸植被生物量呈指数关系;河湾凸岸边滩的泥沙沉积在不同重现期洪水作用下,形成不同的植被条带,对应于5种典型的植被群落;河湾的横向迁移对滨河植被生态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形成一种牧草先增多后减少再增多的草场更新机制,原生演替不断循环进行,以维持草场的长期可持续放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河流 河湾迁移 崩塌块 植被群落 植被演替 黄河源区
下载PDF
输水工程中淡水壳菜生物污损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田勇 张爱静 +1 位作者 王树磊 徐梦珍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116,共7页
淡水壳菜(Limnoperna fortune)是自然河流的滤食性底栖动物,极易进入输水工程通道,在输水结构上高密度附着生长,造成生物污损,降低输水效率,威胁工程运行。本文介绍淡水壳菜的生态学特性,分析生物污损对输水工程的不利影响,总结目前已... 淡水壳菜(Limnoperna fortune)是自然河流的滤食性底栖动物,极易进入输水工程通道,在输水结构上高密度附着生长,造成生物污损,降低输水效率,威胁工程运行。本文介绍淡水壳菜的生态学特性,分析生物污损对输水工程的不利影响,总结目前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评估效果,提出应深入开展生物污损风险评估及系统定量研究,建立快速灵敏的监测预警体系等管理对策,为输水工程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工程 淡水壳菜 生物污损 防治对策
下载PDF
怒江干流堰塞坝特征及稳定河床机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晨笛 林永鹏 +2 位作者 徐梦珍 黄科翰 王兆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65-1176,共12页
滇西怒江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带内深切河流的典型代表,因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干流形成数百个稳定堰塞坝,有效抑制了河流下切。为探究怒江堰塞坝发育及提升河床稳定性的负反馈机制,通过野外考察和卫星影像,总结了怒江干流... 滇西怒江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带内深切河流的典型代表,因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干流形成数百个稳定堰塞坝,有效抑制了河流下切。为探究怒江堰塞坝发育及提升河床稳定性的负反馈机制,通过野外考察和卫星影像,总结了怒江干流沿程和堰塞坝地貌特征,基于地貌水力特性对堰塞坝分类,并量化评估不同类别堰塞坝的稳定性和消能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怒江干流的堰塞坝分布密度较高,且与单宽水流能量正相关。干流堰塞坝可分为崩塌滑坡(崩滑)堰塞坝与泥石流堰塞坝。崩滑堰塞坝可在特大洪水中保持稳定,泥石流堰塞坝则可在一般性洪水中稳定。两类堰塞坝的消能率接近自然阶梯-深潭结构。崩滑堰塞坝消能率随单宽水流能量增大而提高,而泥石流堰塞坝则因较大的河谷横向空间汛期单宽水流能量增长较慢。干流堰塞坝的稳定性和消能特点均与当地单宽水流能量特点匹配,从而持久高效地消耗水流能量,提升河床整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 堰塞坝 稳定性 消能率 河流下切
下载PDF
底栖动物与水生栖息地面积耦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世民 王兆印 +1 位作者 徐梦珍 张康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20,22,共3页
底栖动物对河流的生态状况反应比较敏感、迅速,当河流水生态发生变化时,底栖动物能够首先感受到这种变化,并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从水生栖息地面积着手,通过采集、鉴定、分析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区底栖动物样本,研究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与... 底栖动物对河流的生态状况反应比较敏感、迅速,当河流水生态发生变化时,底栖动物能够首先感受到这种变化,并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从水生栖息地面积着手,通过采集、鉴定、分析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区底栖动物样本,研究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与水生栖息地面积之间的耦合作用机制,并分析了调水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栖动物与水生栖息地面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物种数随着水面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并趋于稳定;当水面面积减小至原水面面积的45%时,底栖动物物种数开始减少,但减少速度缓慢;当水面面积继续减小至原水面面积的10%时,底栖动物物种数开始急剧下降;为保持底栖动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水不应使坝址下游水面面积减小至原水面面积的45%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生态 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水生栖息地 水面面积 南水北调
下载PDF
白河河湾迁移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成 刘桉 徐梦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5-502,509,共9页
白河为黄河源区典型弯曲河流,2016年和2017年对白河9处典型河湾进行了考察采样。分析表明,白河河湾凸岸植被呈环形条带状分布,一般有2~3个植被群落;湾顶从前至后的树木尺寸显示出明显的由低矮到高大的梯度变化。对凸岸树芯和圆盘样本进... 白河为黄河源区典型弯曲河流,2016年和2017年对白河9处典型河湾进行了考察采样。分析表明,白河河湾凸岸植被呈环形条带状分布,一般有2~3个植被群落;湾顶从前至后的树木尺寸显示出明显的由低矮到高大的梯度变化。对凸岸树芯和圆盘样本进行年轮分析,获取了树木的分布和树龄数据,提出了通过树木年轮和距离计算河湾迁移速率的方法。通过绘制树龄分布云图找出关键样本,测算白河河湾迁移速率为0.38~6.1 m/a,与遥感影像估算得出的迁移速率基本一致。对白河河湾迁移速率与水流流速、河宽、滩高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水流流速和比降是白河河湾迁移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迁移速率与流速和比降均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河 植被演替 迁移速率 年轮 回归分析
下载PDF
沟岸侧蚀对泥石流不稳定动力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立群 王兆印 +1 位作者 崔鹏 徐梦珍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3-220,共8页
泥石流作为非牛顿体,屈服应力大,运动过程通常不稳定。前人建立了许多模型来研究沟床揭底和堰塞体溃决对泥石流不稳定动力过程的影响,沟岸侧蚀对泥石流不稳定动力过程的影响研究较少。通过侧蚀为主的模型和完全底蚀的模型两种水槽实验... 泥石流作为非牛顿体,屈服应力大,运动过程通常不稳定。前人建立了许多模型来研究沟床揭底和堰塞体溃决对泥石流不稳定动力过程的影响,沟岸侧蚀对泥石流不稳定动力过程的影响研究较少。通过侧蚀为主的模型和完全底蚀的模型两种水槽实验的对比,针对泥石流的动力过程展开研究。实验发现两种工况条件下泥石流正应力和孔隙水压力随着龙头高度沿程波动性的增长而相应地波动性增大,但侧蚀作用使得这种波动特征更加明显。通过力学分析,证明侧蚀作用导致泥石流龙头的阻力更大,但是龙身颗粒和龙头颗粒的速度差更大,使得龙头附加坡降更大,因此,侧蚀作用使得泥石流龙头的平均速度更快。泥石流龙头浓度和容重的不断增大,使得阻力不断增大,阻力和动力的动态平衡关系是泥石流不稳定运动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蚀 底蚀 有效应力 阻力 附加坡降 孔隙水压力
下载PDF
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幼虫的附着行为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玮 徐梦珍 +2 位作者 王兆印 于丹丹 周雄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779-2787,共9页
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 Dunker,1857),俗称淡水壳菜,是一种扩散能力与适应能力都较强的入侵性底栖动物,它对自然环境与输水工程的侵入和大规模附着,不仅会破坏当地的生物群落结构,而且沼蛤成贝在工程内稳定附着后难以去除,造成重大... 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 Dunker,1857),俗称淡水壳菜,是一种扩散能力与适应能力都较强的入侵性底栖动物,它对自然环境与输水工程的侵入和大规模附着,不仅会破坏当地的生物群落结构,而且沼蛤成贝在工程内稳定附着后难以去除,造成重大工程危害。通过试验研究沼蛤幼虫的附着行为特性,并利用该特性对原水中的幼虫进行吸引附着处理,以减少幼虫进入工程造成污损附着。选用前期研究推荐的沼蛤幼虫喜好附着的黄麻材料制成的附着排作为试验材料,设置5组附着排长度工况:1,3,5,6,8 m,在5组流量工况:3.1,5.7,6.7,9.6,12.1 L/s下开展试验,研究不同附着排长度和流量条件下沼蛤幼虫的附着行为,以便优选出吸附幼虫的最佳条件。试验结果表明:(1)黄麻材料的吸附效果与附着排长度呈正相关关系,材料长度为3—5m时,吸附率即可达到50%;材料长度为6—8 m时,平均效果为62—76%,最佳吸附率可达93%;(2)流量过大会降低幼虫吸附效果,吸附也更不稳定;(3)幼虫发育先后经历D型幼虫、前期壳顶幼虫、后期壳顶幼虫、踯行期4个时期,吸附材料对后期壳顶和踯行期幼虫的吸附效果较前期壳顶幼虫更好;(4)附着材料密集布置于较短的长度内比稀疏布置于较长的长度内更有利于提高附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壳菜(沼蛤) 入侵 幼虫 吸附材料 吸附效果
下载PDF
沼蛤对长距离输水工程入侵调查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叶宝民 曹小武 +2 位作者 徐梦珍 王兆印 林正傑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9-103,共5页
基于深圳市东江水源工程,分析了影响沼蛤附着的因素,沼蛤入侵输水管道的特征和规律,以及沼蛤造成的生物污损对管壁的腐蚀程度。调查发现:沼蛤附着密度随着距取水口的距离成指数衰减,且水源能够影响的密度范围相差2~4个量级;如取水口后... 基于深圳市东江水源工程,分析了影响沼蛤附着的因素,沼蛤入侵输水管道的特征和规律,以及沼蛤造成的生物污损对管壁的腐蚀程度。调查发现:沼蛤附着密度随着距取水口的距离成指数衰减,且水源能够影响的密度范围相差2~4个量级;如取水口后方无开敞或无压结构时,一般附着密度能够在距离取水口后方5~10km范围内迅速衰减到0;在同一压力结构段中沼蛤附着密度呈一致性衰减;当压力段遇到开敞水池或无压结构时,沼蛤的附着密度都会发生剧烈波动,密度变化范围相差1~2个量级。当水流流速长期高于1.2m/s,能够抑制壁面沼蛤附着,当水流偶然高流速高于2m/s时,壁面已经附着的沼蛤会被水流冲刷下来。沼蛤对管道结构壁面的腐蚀与其附着密度是互促增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管道 沼蛤入侵 生物污损 附着密度 腐蚀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