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X线不同曝光模式的图像质量对比
1
作者 林袁碧 徐维敏 +4 位作者 秦耿耿 陈卫国 黄安红 周美娟 丁振华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X线下不同曝光模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总结不同受检者最佳曝光模式和曝光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2020年5~12月行乳腺X线摄影90例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及12例模体(MPW-01体模)的拍摄资料,将其分为受检者组和模体组,... 目的 探讨乳腺X线下不同曝光模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总结不同受检者最佳曝光模式和曝光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2020年5~12月行乳腺X线摄影90例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及12例模体(MPW-01体模)的拍摄资料,将其分为受检者组和模体组,分别对比两组在高对比度模式(CNT)、标准模式(STD)和低剂量模式(DOSE)3种曝光模式下的曝光技术参数、平均腺体剂量。由多名不同年资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打分,总结不同受检者的最佳曝光模式和曝光参数。结果 受检者在不同曝光模式下,图像质量没有明显差异,但其中DOSE模式下的剂量最低,为0.99±0.18 mGy;其次STD模式剂量增加约22.2%,为1.21±0.18 mGy;CNT模式剂量增加约108%,为2.06±0.42 mGy。模体在不同曝光模式下,其中DOSE模式下的剂量最低,约为0.9 mGy;STD模式剂量增加约50%,为1.35±0.01 mGy;CNT模式剂量增加约127%,为2.05±0.01mGy;模体的不同曝光模式对纤样病变和肿物样病变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NT模式下对这两种病变显示最佳,其次是STD模式,最后是DOSE模式。结论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受检者腺体情况,尽可能选择最优化曝光组合,以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重检率和召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X线 曝光模式 剂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对IL-1和IL-2活性及PGE_2释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6
2
作者 徐维敏 张罗修 +3 位作者 程彰华 蔡为众 缪红华 潘德济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9期641-645,共5页
雷公藤红素0.1~1.0μg/ml在试管内能降低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外和细胞内白细胞介素-1(IL-1)的活性,也能抑制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IL-2).动态观察表明,雷公藤红素经预处理8h和3h后已能分别抑制IL-1和IL-2的产生... 雷公藤红素0.1~1.0μg/ml在试管内能降低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外和细胞内白细胞介素-1(IL-1)的活性,也能抑制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IL-2).动态观察表明,雷公藤红素经预处理8h和3h后已能分别抑制IL-1和IL-2的产生。此外,雷公藤红素能降低A23187刺激家兔滑膜细胞释放前列腺素E_2(PGE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红素 白细胞介素 前列腺素
下载PDF
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学临床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徐维敏 胡碧莹 +3 位作者 陈丽君 陈卫国 唐浩 罗振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2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本院11年间经活检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56例,分析其发病情况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共56例,按其发生比例依次为骨髓瘤(包括单发... 目的:探讨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本院11年间经活检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56例,分析其发病情况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共56例,按其发生比例依次为骨髓瘤(包括单发及多发性骨髓瘤)34例(占60.7%),软骨肉瘤、尤文氏肉瘤及原发性骨淋巴瘤各6例(分别占10.7%),骨肉瘤2例(占3.6%),恶性骨母细胞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占1.8%)。主要影像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8例)或混合性骨质破坏(6例),软组织肿块或肿胀(22例),病灶边界清楚(35例),边界模糊(21例);出现瘤骨或钙、骨化(9例),少数可出现骨膜反应(4例)。结论: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种类较多,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综合影像检查可提高对各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原发性 恶性骨肿瘤 影像学诊断
下载PDF
乳腺腺病X线特点分析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9
4
作者 徐维敏 陈卫国 +3 位作者 廖昕 文婵娟 唐浩 叶华秀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9期1596-1599,1603,共5页
目的分析乳腺腺病主要X线表现、X线表现异同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其X线特点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X线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乳腺腺病177例(共182侧)。结果 177例(共182侧)中包括69侧腺病、50侧腺病伴纤维腺瘤形成... 目的分析乳腺腺病主要X线表现、X线表现异同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其X线特点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X线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乳腺腺病177例(共182侧)。结果 177例(共182侧)中包括69侧腺病、50侧腺病伴纤维腺瘤形成趋势、36侧腺病伴不同类型导管上皮增生、27侧腺病伴钙化。主要X线表现为:1不同病理结果腺病多表现为肿块81侧(44.50%)、钙化45侧(24.72%);2硬化性腺病组多表现为肿块37侧(57.81%)、不对称致密影12侧(18.75%),而非硬化性腺病组多表现为肿块44侧(37.29%)、钙化35侧(29.66%);3表现为单纯钙化的腺病共46侧(25.27%),钙化主要X线特点为:细点状钙化(36.95%)、成簇或区域分布(各41.30%)、细点钙化成簇分布(19.59%);4腺病伴纤维腺瘤形成趋势多表现为肿块33侧(66.00%),不对称致密影9侧(18.00%)。结论本组乳腺腺病主要X线表现为肿块及钙化,且不同病理结果之间的X线表现不具有特征性,仅依据X线表现难以鉴别。但表现为单纯钙化时,其钙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与恶性病变进行鉴别,同时也可根据钙化特点鉴别硬化性与非硬化性腺病。腺病伴纤维腺瘤形成趋势与纤维腺瘤伴腺病形成趋势的主要X线表现类似,鉴别诊断存在较大的难度,主要依靠病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腺病 X线诊断
下载PDF
少见类型乳腺癌的影像、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徐维敏 张玲 +3 位作者 廖昕 胡碧莹 文婵娟 陈卫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1期1710-1714,共5页
目的探讨少见类型乳腺癌影像、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主要特点,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类型乳腺癌21例,观察并分析其X线、超声、相关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结果 21例中乳头状癌4例,浸润性微乳... 目的探讨少见类型乳腺癌影像、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主要特点,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类型乳腺癌21例,观察并分析其X线、超声、相关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结果 21例中乳头状癌4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5例,粘液癌8例,髓样癌4例。21例X线主要表现边缘模糊或浸润型肿块;超声主要表现均为不规则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团,边缘欠清,病灶内及周围可见血流。总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8.7岁;淋巴结情况:乳头状癌(4/4例)及粘液癌(7/8例)未见淋巴结转移;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5例)及髓样癌(4/4例)可见淋巴结转移。镜下病理:乳头状癌(4/4例)癌细胞形成中心见纤维血管束的乳头状结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5例)癌细胞簇与间质之间形成间隙;粘液癌(8/8例)癌细胞漂浮于细胞外液粘液湖中;髓样癌(4/4例)癌细胞密集,间质纤维少,间质中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化:髓样癌3/4例为三阴性;乳头状癌(3/4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5例)及粘液癌(7/8例)为非三阴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5例)肿瘤外侧细胞膜EMA染色阳性。结论少见类型乳腺癌各亚型间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特征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及髓样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但各型间影像学表现及发病年龄不具有特征性,术前影像确诊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少见类型 影像学检查 病理
下载PDF
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量化参数联合强化特点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 被引量:3
6
作者 徐维敏 郑博文 +5 位作者 秦耿耿 文婵娟 汪思娜 徐泽园 吴杰芳 陈卫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23-1028,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相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CESM)量化参数联合强化特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114例因单发乳腺肿块接受CESM患者,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2~3 min(CESM早期,T_(1))、4~5 min(CESM中期,T_(2))及7~9 mi... 目的观察不同时相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CESM)量化参数联合强化特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114例因单发乳腺肿块接受CESM患者,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2~3 min(CESM早期,T_(1))、4~5 min(CESM中期,T_(2))及7~9 min(CESM晚期,T_(3))摄患侧头足(CC)位、首次内外斜(MLO)位及二次乳腺MLO位片;经处理获得相应减影图,测算病灶灰度值(LGV)、病灶与背景灰度值比值(LBR)、相邻2个时相病灶灰度值差(LGVD)及LBR变化率,根据2个相邻时相LGVD或LBR变化率评估病灶强化特点为上升型、平台型或流出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不同时相CESM量化参数联合强化特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效能。结果114例中,恶性84例(恶性组)、良性30例(良性组),组间LBR_(T1)及LGV_(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GV_(T1)+LGV_(T2)+强化特点_(T1-T2)及LGV_(T1)+LGV_(T2)+LGV_(T3)+强化特点_(T1-T2-T3)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敏感度分别为83.30%和91.60%,特异度分别为63.30%和53.30%;LBR_(T1)+LBR_(T2)+强化特点_(T1-T2)及LBR_(T1)+LBR_(T2)+LBR_(T3)+强化特点_(T1-T2-T3)的敏感度分别为80.90%和86.70%,特异度分别为73.30%和56.60%。结论不同时相CESM量化参数联合强化特点有助于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X线摄影 对比剂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青年乳腺癌X线与病理、分子分型的对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徐维敏 李颖嘉 +4 位作者 文婵娟 曾辉 秦耿耿 何子龙 陈卫国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8年第6期433-439,共7页
目的探讨35岁以下的青年型乳腺癌的X线表现,与病理及免疫组化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年型乳腺癌120例(121侧)的X线表现、病理类型、分子分型及Ki67表达情况。结果(1)X线主要表现为单纯肿块(29.67%)、肿块伴钙化(25.27%)及单纯钙... 目的探讨35岁以下的青年型乳腺癌的X线表现,与病理及免疫组化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年型乳腺癌120例(121侧)的X线表现、病理类型、分子分型及Ki67表达情况。结果(1)X线主要表现为单纯肿块(29.67%)、肿块伴钙化(25.27%)及单纯钙化(28.57%)。(2)病理类型依次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73.55%)、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17.36%)、其他少见病理类型乳腺癌(包括神经内分泌癌、黏液癌、浸润性乳头状癌及浸润性小叶癌)(9.09%)。分子分型:Luminal型(70.00%)、HER2过表达型(17.50%)、三阴性型(12.50%)。(3)表现为肿块者:IDC及DCIS肿块长径小于3 cm多见(62.50%:100.00%),而其他少见病理类型乳腺癌以肿块长径超过3 cm为著(71.40%)。HER2过表达型以肿块长径超过3 cm为著(62.50%),肿块长径大于Luminal型及三阴性型者。不同病理类型及分子分型的乳腺癌肿块边缘均以浸润或毛刺为著。(4)表现为单纯钙化者:IDC及DCIS钙化主要形态及分布均为:细小多形性(47.06%:44.45%)、段样分布(76.47%:66.67%)。而Luminal型主要为细小多形性(61.11%)、细小多形性成簇或段样分布(55.56%),HER2过表达型为线样或线样分枝状(50.00%)、恶性钙化混合段样分布(50.00%)。(5)Ki67阳性表达在不同分子分型、不同转移情况及不同淋巴结转移数目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型乳腺癌X线主要表现为单纯肿块及单纯钙化,肿块长径较小(常小于3 cm),边缘浸润或毛刺。表现为单纯钙化者以恶性钙化、段样分布为主。病理类型及分子分型无特殊性,以IDC、Luminal型为主。分子分型、淋巴结或/及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数目与Ki67增殖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乳腺癌 X线表现 病理学 分子分型
下载PDF
CESM量化特征联合形态学对BI-RADS 3~5类乳腺单发肿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徐维敏 郑博文 +6 位作者 潘德润 文婵娟 汪思娜 曾辉 何子龙 秦耿耿 陈卫国 《肿瘤影像学》 2022年第2期146-153,共8页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能谱乳腺摄影(contrast enhancement spectral mammography,CESM)量化特征联合形态学对乳腺单发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行CESM检查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能谱乳腺摄影(contrast enhancement spectral mammography,CESM)量化特征联合形态学对乳腺单发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行CESM检查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3~5类乳腺单发肿块。所有患者均行头尾(craniocaudal,CC)位(早期,_(T1))、内外斜(mediolateral oblique,MLO)位(晚期,_(T2))摄影,随后测量减影图病灶的强化灰度值(lesion grey value,LGV)。并根据LGV在两个时相的变化量评估病灶的动态强化特点。同时分析病灶CESM低能图及减影图形态学特征。最后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ESM(低能图及减影图)、LGV_(T1)+LGV_(T2)+动态强化、CESM+LGV_(T1)+LGV_(T2)、CESM+动态强化、CESM+LGV_(T1)+LGV_(T2)+动态强化对乳腺单发肿块的诊断效能。结果:160例患者全为女性,共检出160个肿块,恶性病灶118个,良性肿块42个。CESM、LGV_(T1)+LGV_(T2)+动态强化、CESM+LGV_(T1)+LGV_(T2)、CESM+动态强化及CESM+LGV_(T1)+LGV_(T2)+动态强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17、0.748、0.922、0.919及0.927。单独CESM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高于LGV_(T1)+LGV_(T2)+动态强化(分别为91.5%vs 75.4%、83.3%vs 64.2%、93.9%vs 85.5%、77.7%vs 48.2%和89.3%vs 72.5%)。而CESM+LGV_(T1)+LGV_(T2)+动态强化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6.6%、80.9%、93.4%、89.4%、92.5%。结论:CESM(低能图+减影图)形态学、病灶的LGV及动态强化特征综合判断可提高BI-RADS 3~5类乳腺单发肿块的诊断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良性肿块的活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对比增强能谱乳腺摄影 量化 乳腺 肿块
下载PDF
MDCT后处理技术在腕关节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徐维敏 陈小启 +1 位作者 邓雪英 王益钢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8期1331-1332,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D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腕关节创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医创伤行腕关节MDCT病例37例。MDCT采用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重建后的薄层图像传至GE多功能后处理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价各种...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D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腕关节创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医创伤行腕关节MDCT病例37例。MDCT采用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重建后的薄层图像传至GE多功能后处理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价各种后处理技术对腕关节创伤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本组37例腕关节创伤中骨折共计43处,其中腕舟骨骨折13处,月骨骨折4处,三角骨骨折3处,豌豆骨骨折2处,大多角骨骨折3处,小多角骨骨折1处,头状骨骨折1处,钩骨骨折2处,桡骨远端骨折6处,尺骨远端骨折4处,掌骨基底部骨折3处。月骨脱位及月骨周围脱位各1例。多平面重建(MPR)图像能清晰显示细微骨折和脱位的方向;曲面重建(CPR)可于同一副图像显示不同层面的结构和骨折;容积再现(VR)能清晰显示复杂骨折脱位的空间关系。结论 MDCT的后处理技术能够明确诊断腕关节创伤的各种骨折及脱位,为临床诊治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关节 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微钙化X线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 被引量:25
10
作者 陈卫国 秦耿耿 +4 位作者 徐维敏 廖昕 文婵娟 张玲 欧阳晨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3-527,共5页
目的探讨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的微钙化X线表现与病理结果的关系,以期提高对不同病理类型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微钙化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108例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回顾分析其微钙化形态及分布的X线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 目的探讨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的微钙化X线表现与病理结果的关系,以期提高对不同病理类型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微钙化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108例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回顾分析其微钙化形态及分布的X线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微钙化形态、分布在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形态=0.743,P分布=0.389)。微钙化形态在浸润性与非浸润性癌中的差异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82);且浸润性癌与非浸润性癌均以细小多形性钙化多见(分别约占41.2%、57.5%),而浸润性癌中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及多种恶性钙化混合较非浸润性多见(32.3%vs 20%)。微钙化分布在浸润性与非浸润性癌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浸润性与非浸润性癌中的微钙化分布分别以段样、成簇分布为主(分别约占33.8%、45.0%)。结论(1)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中不同病理类型间微钙化的形态及分布均不具有鉴别意义。术前仅根据微钙化特点尚难以鉴别,必须结合其他影像征象及临床资料;(2)术前可依据微钙化形态与分布对浸润性与非浸润性乳腺癌进行初步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肿块型 微钙化 乳腺癌 X线表现
下载PDF
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联合乳腺超声对老年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0
11
作者 曾辉 秦杰 +6 位作者 秦耿耿 梁燮 何子龙 徐维敏 文婵娟 廖昕 陈卫国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40-1643,共4页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联合乳腺超声(BUS)对老年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07例老年乳腺癌以及27例乳腺良性病变(≥60岁),术前均行FFDM以及BUS检查。回顾性总结其影像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照,对...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联合乳腺超声(BUS)对老年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07例老年乳腺癌以及27例乳腺良性病变(≥60岁),术前均行FFDM以及BUS检查。回顾性总结其影像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照,对比不同影像检查方法诊断老年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等。结果老年乳腺癌以非特殊型浸润性癌Ⅱ级为主(64/107,59.8%),肿块常见(83/107),钙化出现率较低(21/107)。FFDM诊断老年乳腺癌的敏感度91.6%、特异度70.4%、准确率87.3%,BUS检查的诊断敏感度81.3%、特异度77.8%、准确率80.6%,FFDM联合BUS检查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率依次为95.3%、85.2%、93.3%,单独应用FFDM或BUS检查诊断老年乳腺癌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810、0.795,联合应用FFDM与BUS检查诊断老年乳腺癌的ROC曲线AUC值最高,约为0.903。结论老年乳腺癌以肿块型常见,病理以非特殊型浸润性癌Ⅱ级为主。FFDM联合BUS检查对老年乳腺癌的诊断效能优于单一的FFDM或BUS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老年 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 乳腺超声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癌及乳腺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癌临床、X线与病理表现对照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卫国 文婵娟 +4 位作者 徐维敏 赵亮 周大菊 叶华秀 廖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09-1513,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及乳腺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癌(DCIS-MI)的临床、X线及病理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及DCIS-MI患者的临床、X线及病理学资料,其中DCIS组93例(96侧),DCIS-MI组40例(40侧)。结果 DCIS...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及乳腺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癌(DCIS-MI)的临床、X线及病理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及DCIS-MI患者的临床、X线及病理学资料,其中DCIS组93例(96侧),DCIS-MI组40例(40侧)。结果 DCIS组49侧(49/96.51.04%)、DCIS-MI组10侧(10/40,25.00%)触诊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组淋巴结转移均为阴性,DClS-MI组4侧(4/40,10.00%)前哨淋巴结转移,7侧(7/40,17.50%)腋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X线主要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DCIS组单纯钙化比例较高(41/96,42.71%),DCIS-MI组钙化伴局灶性不对称/肿块比例较高(24/40,60.00%);两组钙化形态及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CIS组钙化形态主要呈细小多形性(39/57,68.42%),成簇(25/57,43.86%)及段样(31/57,54.39%)分布,DCIS-MI组钙化形态多呈线样分支状(14/27,51.85%),段样(18/27,66.67%)分布。两组病灶最大径、组织学分级、分子亚型及Ki-67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CIS与DCIS-MI临床表现、X线征象及病理学特征具有一定差异,DCIS-MI更具浸润性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乳腺 乳房X线摄影术 病理学
下载PDF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影像分析(附8例报告) 被引量:16
13
作者 胡碧莹 徐维敏 +2 位作者 唐浩 陈丽君 陈卫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期131-134,共4页
目的: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证实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综合。结果:病变7例为单发病灶,其中6... 目的: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证实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综合。结果:病变7例为单发病灶,其中6例发生在长管状骨,X线及CT检查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偏心或中心生长,可见骨皮质中断及部分硬化边,周围未见软组织肿块。2例行MR检查,病灶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病灶周围见低信号带,病灶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及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综合发病部位及影像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纤维组织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常用影像学方法诊断输尿管结石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何子龙 杜钢 +4 位作者 廖昕 曾辉 文婵娟 徐维敏 陈卫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9-291,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技术与多种影像学方法在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影响因素并对比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月6月同时行超声、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及数字断层融合技术检查并经临床或CT证实输尿管结... 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技术与多种影像学方法在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影响因素并对比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月6月同时行超声、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及数字断层融合技术检查并经临床或CT证实输尿管结石的患者,共253例。由三个高年资医师获取与影响检出输尿管结石相关性高的因素,再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危险度进行分析。结果:共提取17个影响因素,临床症状7个,影像学特征10个,经分析其中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结石形态,位置,大小,密度;骨质增生,恶心呕吐,酸胀不适;其中危险因素(有利检出):US为大小;KUB为形态、大小、位置及密度;DTS为形态及密度;IVP为形态、位置、大小及密度;IVP+DTS为位置及密度。结论:DTS联合IVP可降低结石形态、位置、密度及大小的影响,消除重叠、阴性结石及骨性结构的遮挡,提高输尿管结石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断层融合技术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蜡质芽孢杆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苏宁 衣文平 +4 位作者 徐维敏 王琦 蔡元呈 王桂峰 梅汝鸿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7-9,共3页
本文对从蜡质芽孢杆菌发酵菌体中纯化的Fe-SOD进行了理化性质研究,测定结果表明:在27℃,pH68,光照强度为4000Lux条件下,光照20分钟为酶活性测定的最佳条件;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得其亚基分子... 本文对从蜡质芽孢杆菌发酵菌体中纯化的Fe-SOD进行了理化性质研究,测定结果表明:在27℃,pH68,光照强度为4000Lux条件下,光照20分钟为酶活性测定的最佳条件;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得其亚基分子量为17,783道尔顿;等电聚焦电泳表明:Fe-SOD的等电点(PI)大约为65左右;经DNS法分析N-末端氨基酸为谷氨酸(Glu);其氨基酸的组成中酸性氨基酸的含量大于碱性氨基酸的含量,表明此酶为酸性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质芽孢杆菌 超氧化物歧化酶 理化性质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癌的X线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分子分型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卫国 徐维敏 +4 位作者 文婵娟 赵亮 周大菊 叶华秀 廖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X线表现与组织级别、分子分型及Ki-67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136侧DCIS的X线表现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结果 1136侧DCIS低级别19侧、中级别9侧、高级别108侧;低、中级别X线多表现为单纯钙...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X线表现与组织级别、分子分型及Ki-67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136侧DCIS的X线表现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结果 1136侧DCIS低级别19侧、中级别9侧、高级别108侧;低、中级别X线多表现为单纯钙化(10/28,35.71%),高级别为钙化伴局灶性不对称/肿块(38/108,35.19%)。2136侧DCIS中,Luminal A型70侧(70/136,51.47%)、Luminal B型17侧(17/136,12.50%)、Her-2过表达型41侧(41/136,30.15%)及三阴性型8侧(8/136,5.88%);除Her-2过表达型多以钙化伴局灶性不对称/肿块(17/41,41.46%)为主要表现外,Luminal A型(23/70,32.86%)、Luminal B型(8/17,47.06%)及三阴性型(4/8,50.00%)均以单纯钙化多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408,P=0.135)。3ER/PR(+)钙化形态多为细小多形性(35/51,68.63%)、成簇分布(27/51,52.94%);ER/PR(-)多为线样分支状(19/33,57.58%)、段样分布(23/33,69.70%)。Her-2过表达钙化形态多为线样分支状(20/38,52.63%)、段样分布(25/38,65.79%);Her-2(-)多为细小多形性(33/46,71.74%)、成簇分布(24/46,5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Ki-67≤10%时,钙化形态多为细小多形性(15/17,88.24%);当Ki-67>30%时,钙化形态多为线样分支状(14/29,4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6,P=0.029)。结论 DCIS X线以钙化为主要表现,钙化的形态、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组织级别及ER/PR、Her-2、Ki-67的表达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X线摄影术 病理学 分子分型
下载PDF
乳腺癌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与病理类型和分子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7
17
作者 文婵娟 廖昕 +4 位作者 徐维敏 张玲 欧阳晨雨 秦耿耿 陈卫国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8期945-948,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与组织病理学及分子表达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评价微钙化预测乳腺癌组织病理类型及分子亚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钙化型乳腺癌(非肿块)患者的病例资料,由两位高年资医师根据钙化形态(线... 目的:探讨乳腺癌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与组织病理学及分子表达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评价微钙化预测乳腺癌组织病理类型及分子亚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钙化型乳腺癌(非肿块)患者的病例资料,由两位高年资医师根据钙化形态(线样钙化或非线样钙化)进行分组,分析钙化形态与乳腺癌病理类型(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及分子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相关基因(HER2)]的关系。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中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组中伴局部微浸润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线样或线样分支钙化组(27/37vs 9/22,P<0.05);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组中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率低于非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8/22vs 22/34,P<0.05),而HER2的过表达率高于非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组(17/39vs 12/17,P<0.05)。结论: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与乳腺癌病理类型和分子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以为乳腺癌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预后预测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微钙化 乳房摄影术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人表皮生长因子相关基因 病理学
下载PDF
肋骨原发性骨肿瘤的影像表现(附14例报告) 被引量:6
18
作者 胡碧莹 徐维敏 +1 位作者 文婵娟 陈卫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1期1766-1770,共5页
目的探讨肋骨原发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部位原发骨肿瘤的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肋骨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并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10例单发,4例多发,良性8例,恶性6例,... 目的探讨肋骨原发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部位原发骨肿瘤的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肋骨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并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10例单发,4例多发,良性8例,恶性6例,良性肿瘤最多为骨软骨瘤(4例),恶性肿瘤最多为骨髓瘤(3例)。结论肋骨原发性骨肿瘤病种较多,大部分病灶表现与典型部位的典型表现相符合,能通过X线检查发现病灶并做出影像诊断,部分病灶需要通过CT检查才能得出结论,MR是对病变内部及周围软组织影像征象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肿瘤 影像学 X线诊断
下载PDF
不同分子分型原发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X线、超声表现:140例23~35岁患者 被引量:10
19
作者 曾辉 陈卫国 +3 位作者 徐泽园 马梦伟 文婵娟 徐维敏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87-393,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分型原发年轻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X线、超声诊断要点。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140例原发年轻乳腺癌,回顾性分析其各亚型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X线、超声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HER2及Ki-67,HER2(++)者行FISH...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分型原发年轻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X线、超声诊断要点。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140例原发年轻乳腺癌,回顾性分析其各亚型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X线、超声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HER2及Ki-67,HER2(++)者行FISH检测。结果 140例年轻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比例依次为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型>Luminal A型。各亚型年轻乳腺癌的X线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A型主要表现为肿块伴钙化,呈不规则形,边缘毛刺;Luminal B型表现为肿块伴钙化,呈不规则形,边缘模糊;HER2过表达型表现为单纯钙化,呈细小多形性或/及细线样,段样分布;三阴性型表现为单纯肿块,呈不规则形,边缘模糊。不同亚型的超声均表现为不规则实性低回声团伴钙化,边缘模糊,但回声性质及血供情况存在差异。不同亚型年轻乳腺癌的病理学类型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均以IDC 2级多见,且以Luminal B型所占比例最高。各亚型年轻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以Luminal B型常见,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病例超声主要征象虽不具特征性,但三阴性型较常出现混合回声,各分子亚型血供也有所区别,因此术前可根据X线及超声综合表现作出初步分子分型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 乳腺癌 乳腺X线摄影 超声 分子分型
下载PDF
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结合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技术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20
作者 叶华秀 蔡裕兴 +2 位作者 徐维敏 林袁碧 马乐 《现代医院》 2017年第5期764-766,769,共4页
目的总结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结合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技术(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进行乳腺钼靶检查的506例病例,分... 目的总结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结合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技术(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进行乳腺钼靶检查的506例病例,分别对其FFDM和DBT影像进行分析,将其乳腺影像报告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详细分析两者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疾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506例女性(双侧乳腺)术前乳腺X线结果如下:FFDM结合DBT:良性202例(39.9%),恶性304例(60.1%);单独FFDM:良性194例(38.3%),恶性312例(61.7%);单独DBT:良性187例(37.0%),恶性319例(63.0%)。病理结果:良性214例(42.3%),恶性292例(57.7%)。在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上,单独FFDM<单独DBT<FFDM结合DBT。结论 FFDM结合DBT对乳腺疾病患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单独FFDM或单独DBT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FDM DBT 乳腺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