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早期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超高龄患者脑梗死 被引量:28
1
作者 徐霁华 秦伟 +2 位作者 袁俊亮 焦俊杰 胡文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超早期(发病3 h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高龄(年龄≥80岁)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超高龄脑梗死患者42例,发病到治疗时间均在3 h内,分为观察组22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rt-PA 0.9 mg/kg进行溶... 目的观察超早期(发病3 h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高龄(年龄≥80岁)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超高龄脑梗死患者42例,发病到治疗时间均在3 h内,分为观察组22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rt-PA 0.9 mg/kg进行溶栓,于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对照组根据病情酌情给予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治疗;两组均同时给予调脂、调血压、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14、90 d进行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于治疗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s评分量表(mRS)评估患者综合生活能力;记录两组颅内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1、14、90 d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14、90 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mRS评分结局良好比例高于对照组,结局不良比例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出现牙龈出血2例、皮疹1例、血尿2例,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发现与溶栓药物相关的肝肾功能损害;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2例梗死后出血,其中1例死亡;对照组未出现梗死后出血。结论对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rt-PA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卒中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霁华 胡文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69,共2页
选择发病在72 h内的进展性卒中患者6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连用14 d,同时予奥扎格雷钠80 mg+生理盐水100 ml,2次/d;对照组仅用同剂量、同疗程的奥扎格雷钠。进行... 选择发病在72 h内的进展性卒中患者6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连用14 d,同时予奥扎格雷钠80 mg+生理盐水100 ml,2次/d;对照组仅用同剂量、同疗程的奥扎格雷钠。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在治疗后14 d、1个月、3个月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依达拉奉和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进展性卒中患者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卒中 依达拉奉 奥扎格雷钠 疗效
下载PDF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 被引量:4
3
作者 徐霁华 胡文立 焦俊杰 《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7期96-97,共2页
关键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神经系统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神经内科 无意识障碍 神经系统 肢体抽搐 四肢乏力
下载PDF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徐霁华 秦伟 胡文立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8期37-39,共3页
分析目前神经病学临床实习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运用该教学模式可以提升临床实习生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等,以此提高临床实习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胜任力 神经病学 临床实习
下载PDF
第二课堂辅助教学在康复护理学教学的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徐霁华 姜鹏 谭秀萍 《现代医药卫生》 2017年第6期940-941,共2页
目的探讨第二课堂辅助教学在康复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级和2015级首都医科大学护理专业专科班3年制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2015级学生作为观察组,2014级学生作为对照组,各30名。观察组学生采用第二课堂辅助教学法,对照组... 目的探讨第二课堂辅助教学在康复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级和2015级首都医科大学护理专业专科班3年制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2015级学生作为观察组,2014级学生作为对照组,各30名。观察组学生采用第二课堂辅助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比较2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在增强授课效果、学习积极性提高、提高自学能力、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临床分析综合能力、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等项目上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优秀率[(82.5±11.6)分、16.6%]明显优于对照组[(74.2±15.1)分、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第二课堂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康复护理学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康复护理 学生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在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徐霁华 谈跃 尤春景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2004年第1期21-23,27,共4页
A型肉毒毒素是近年来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一个新进展 ,国内外已有多项试验证实了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国内的研究也正在展开。现综述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适应证、禁忌证、注射剂量、疗效评价。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脑卒中 上肢痉挛 临床应用 治疗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9
7
作者 王玮 李悦 +2 位作者 徐霁华 牛世芹 胡文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8-62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6例,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分为恶化组24例,非恶化组11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美国国立卫...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6例,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分为恶化组24例,非恶化组11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恶化组年龄、糖尿病、既往脑梗死、近端血管狭窄/闭塞、溶栓前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溶栓后4h纤维蛋白原、随机血糖及空腹血糖水平较非恶化组明显升高,抗血小板治疗比例较非恶化组明显降低(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端血管狭窄/闭塞、溶栓前随机血糖、白细胞计数是阿替普酶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6.986,95%CI:1.331~36.678,P=0.022;OR=2.186,95%CI:1.481~3.227,P=0.000;OR=1.500,95%CI:1.158~1.942,P=0.002),而发病前抗血小板治疗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保护因素(P=0.020)。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有诸多相关危险因素的存在,其有助于识别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输注 静脉内 血栓溶解疗法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疗效观察
8
作者 徐霁华 胡文立 《医学研究通讯》 2005年第1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选择、时间窗、治疗及并发症。方法 6个患者采用股动脉插管,动脉注射尿激酶溶栓,并观察其在治疗前、治疗后2h、48h、15d、30d的ESS、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选择、时间窗、治疗及并发症。方法 6个患者采用股动脉插管,动脉注射尿激酶溶栓,并观察其在治疗前、治疗后2h、48h、15d、30d的ESS、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结果溶栓后FSS评分、NIHSS评分和BI评分在2h,15d、30d有显著提高,在30d最为明显。结论血管内介入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为急性脑梗死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脉内溶栓 尿激酶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敖丽娟 钱菁华 +3 位作者 郑琳 唐梅 王文丽 徐霁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研究A型肉毒毒素对脊髓损伤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 9例脊髓损伤痉挛状态患者的 76块对功能影响较大且改良Ashworth分级≥Ⅱ级的痉挛肌进行A型肉毒毒素多点注射 ,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 3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痉挛... 目的 :研究A型肉毒毒素对脊髓损伤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 9例脊髓损伤痉挛状态患者的 76块对功能影响较大且改良Ashworth分级≥Ⅱ级的痉挛肌进行A型肉毒毒素多点注射 ,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 3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痉挛肌改良Ashworth分级、痉挛性疼痛评分 (VAS)、夜间抽搐的频率、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及FIM运动分的变化。结果 :注射后 3天即有 72 .3 %靶肌的改良Ashworth分级下降 (P <0 .0 1 ) ,1个月时所有靶肌 (1 0 0 % )的改良Ashworth分级显著下降 (P <0 .0 1 ) ,60 %的靶肌疗效持续时间≥ 3个月。注射后痉挛性疼痛(VAS)、夜间抽搐的频率、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显著改善 (P <0 .0 1 ) ,FIM运动分注射 1个月后持续改善 (P <0 .0 1 )。结论 :A型肉毒毒素对脊髓损伤痉挛性疼痛、抽搐及痉挛性关节活动度障碍有明显疗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脊髓损伤 痉挛状态 痉挛性疼痛 康复训练
下载PDF
孤立脑桥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磊 秦伟 +5 位作者 张小雨 李悦 徐霁华 胡秀朝 顾华 胡文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74-277,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孤立脑桥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脑桥梗死患者102例,根据基底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分为载体动脉狭窄组16例和载体动脉正常组86例,载体动脉正常组又根据头颅MRI分为小血管病组29例及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组57例。比较不同分组...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孤立脑桥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脑桥梗死患者102例,根据基底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分为载体动脉狭窄组16例和载体动脉正常组86例,载体动脉正常组又根据头颅MRI分为小血管病组29例及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组57例。比较不同分组之间临床与影像的不同。结果与载体动脉正常组比较,载体动脉狭窄组近端病变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比例明显增高(93.8%vs 66.3%,100.0%vs 77.6%,P<0.05)。与小血管病组比较,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组糖尿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升高,吸烟比例明显降低(P<0.05,P<0.01)。载体动脉狭窄组、小血管病组和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组吸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孤立脑桥梗死存在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穿支动脉疾病患者要积极寻找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 高血压 吸烟
下载PDF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1
作者 胡文立 徐霁华 秦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对15例ACI患者采用股动脉插管行动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分别行DSA检查;治疗前、治疗后2h、48h、15d及30d分别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目的探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对15例ACI患者采用股动脉插管行动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分别行DSA检查;治疗前、治疗后2h、48h、15d及30d分别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溶栓后12例闭塞侧大脑中动脉完全再通。溶栓后各时间点ESS、NIHSS和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0.01);基本痊愈8例,显效5例,显效率86.7%。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治疗ACI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脉内溶栓 尿激酶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征和磁共振特点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文立 许兰萍 +1 位作者 徐霁华 蒋涛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 探讨脑静脉 (窦 )血栓 (CVT)的临床特征和磁共振 (MR)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1 2例经MR检查确诊的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响学特征。结果  1 2例患者的阳性体征包括头痛 (1 0例 )、视乳头水肿 (8例 )等颅内压增高的征象 ,部分病例... 目的 探讨脑静脉 (窦 )血栓 (CVT)的临床特征和磁共振 (MR)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1 2例经MR检查确诊的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响学特征。结果  1 2例患者的阳性体征包括头痛 (1 0例 )、视乳头水肿 (8例 )等颅内压增高的征象 ,部分病例有局灶性神经功能异常如肢体瘫痪 (4例 )、外展神经麻痹 (2例 )、癫痫发作 (2例 )、昏迷 (2例 )及脑膜刺激征 (6例 )。常规Se序列T1 、T2 相示窦内高信号 ,脑实质水肿或合并出血、梗死。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 (MRV)能直接显示静脉窦闭塞及血栓栓子。CT检查显示 2例呈弥漫性脑水肿 ,3例脑叶见条索状高密度影 ,2例示顶叶出血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经降颅压、抗凝、溶栓、消炎及激素治疗均治愈。结论 MRI/MRV在诊断和随诊静脉窦血栓方面明显优于CT ,且抗凝、溶栓、降颅压、消炎是治疗静脉窦血栓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临床特征 颅内压 发病特点
原文传递
胼胝体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附7例报告)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文立 郝咏刚 +4 位作者 秦伟 李淑娟 徐霁华 汪颜 牛世芹 《北京医学》 CAS 2007年第8期458-460,共3页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胼胝体梗死较少见,临床表现复杂,经常被合并的其他病灶所掩盖,精神障碍、智能障碍以及肢体失用较多见。病灶以胼胝体压部单发...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胼胝体梗死较少见,临床表现复杂,经常被合并的其他病灶所掩盖,精神障碍、智能障碍以及肢体失用较多见。病灶以胼胝体压部单发小病灶为多,多合并其他部位梗死灶。胼胝体梗死诊断主要依靠MRI。结论胼胝体梗死较少见,临床表现复杂,MRI是确诊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治疗作用基础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胡文立 徐霁华 +3 位作者 陈宇丹 项宁 秦伟 侯钢 《医学研究通讯》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治疗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法135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查Tin、t—PA、PAl、AⅢ、ACA、D—dinaer、tHey、Ps、Pc,并于15天、30天、90天行ESS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 目的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治疗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法135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查Tin、t—PA、PAl、AⅢ、ACA、D—dinaer、tHey、Ps、Pc,并于15天、30天、90天行ESS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Till、PAl显著下降(P<O.01),t—PA、t—Hey亦有下降(尸<0.05);ESS在30天与90天时有显著差异(,J<0.05或0.01),Barthe]指数在90天时有明显差异(JP<0.05)。结论通心络可能通过影响凝血、纤溶系统,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 急性脑梗死 治疗作用 BARTHEL指数 临床研究 T-PA PAI 天时 结论 基础
下载PDF
脑血管病患者的纤溶、凝血指标变化及干预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文立 陈宇丹 +3 位作者 徐霁华 米和音 庞宝森 王辰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7-28,共2页
目的 观察脑血管病患者正常对照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血栓调节蛋白 (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D -二聚体 (D -dimer)的变化及对急性脑梗死干预治疗后这些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上述患者常规行t-PA、TM、PAI、D -... 目的 观察脑血管病患者正常对照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血栓调节蛋白 (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D -二聚体 (D -dimer)的变化及对急性脑梗死干预治疗后这些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上述患者常规行t-PA、TM、PAI、D -dimer 4项检查 ,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治疗后再查这些项目。结果 TM :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而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有明显差异 (P <0 .0 5 )。D -dimer:急性脑梗死、陈旧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急性脑梗死与陈旧性脑梗死相比有明显差异 (P <0 .0 5 )。t-PA :急性脑出血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急性脑出血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正常对照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有明显差异 (P <0 .0 5 )。PAI:急性脑梗死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急性脑梗死与正常对照组之外的其他组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急性脑梗死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 <0 .0 5 )。结论 各类脑卒中存在着明显的纤溶和凝血异常 ,测定t-PA、TM、PAI、D -dimer对判断卒中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陈旧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急性脑出血 陈旧性脑出血
下载PDF
神经科教学工作中多媒体的应用与临床效益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文立 徐霁华 +1 位作者 许兰萍 李晓东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4年第4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神经科 多媒体教学 临床效益 医学教育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术后护理
17
作者 金颖 胡文立 徐霁华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6年第2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动脉内溶栓 急性脑梗死 术后护理 缺血性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区 急性闭塞 血管再通率 人类健康 经济负担 致残率高
下载PDF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6例临床分析
18
作者 张嫩英 徐霁华 胡文立 《基层医学论坛》 2008年第34期1061-1062,共2页
目的研究TOBS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至今的26例TOBS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病因及高危因素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及... 目的研究TOBS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至今的26例TOBS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病因及高危因素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肢体运动障碍、偏盲等。CT及MRI提示的重要的特征是中脑或丘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如枕叶、小脑、颞叶。结论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治疗效果不好,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脑梗死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下载PDF
误诊为脑梗死且险些溶栓的急性自发微量脑出血一例
19
作者 赵暾 徐霁华 +1 位作者 何有娣 鲁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4期369-372,共4页
微量脑出血尽管表现出的临床症状轻微,在头部CT上显影不清,并且因其表现出的症状与腔隙性脑梗死非常相似,经常被按照临床经验诊断,存在较多漏诊、误诊。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例合并球结膜出血的、表现为单纯感觉障碍的、被误诊为脑梗死的... 微量脑出血尽管表现出的临床症状轻微,在头部CT上显影不清,并且因其表现出的症状与腔隙性脑梗死非常相似,经常被按照临床经验诊断,存在较多漏诊、误诊。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例合并球结膜出血的、表现为单纯感觉障碍的、被误诊为脑梗死的微量脑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微量脑出血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量 结膜下出血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序列
原文传递
A型肉毒毒素对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阶段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徐霁华 谈跃 敖丽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13-617,共5页
目的 评价A型肉毒毒素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阶段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 3 0例 ,随机分为A型肉毒毒素组 (BTXA组 )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及Ashworth分... 目的 评价A型肉毒毒素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阶段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 3 0例 ,随机分为A型肉毒毒素组 (BTXA组 )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及Ashworth分级≥Ⅱ级。BTXA组注射BTXA后进行康复训练 ,对照组仅进行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1周 ,1,2 ,3个月进行Ashworth评测以评价痉挛状态 ,Brunnstrom及Fugl Meyer上肢运动评测以评价运动功能恢复程度 ,功能独立性评测 (FIM )以评价日常生活活动 (ADL)能力。结果 BTXA组的痉挛程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Brunnstrom分级提高 (P <0 .0 5 ) ,FIM评分无显著差异 (P>0 .0 5 ) ,但其 2个月时的自理评分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BTXA可缓解偏瘫上肢的痉挛状态 ,辅以康复治疗可以促进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的等级 ,提高上肢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运动 BTXA 偏瘫患者 对照组 A型肉毒毒素 痉挛状态 康复治疗 运动恢复 自理能力 阶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