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增温作用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曹铭 王文颖 +4 位作者 徐进 周华坤 刘艳方 德却拉姆 杨玉青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817,共6页
蘑菇圈是广泛存在于草地和森林的大型真菌子实体环状群落。有些蘑菇圈如马勃蘑菇圈会显著促进周围植物生长,其蘑菇圈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一直是一个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青海海北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从2023年6月15日至7月15日,... 蘑菇圈是广泛存在于草地和森林的大型真菌子实体环状群落。有些蘑菇圈如马勃蘑菇圈会显著促进周围植物生长,其蘑菇圈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一直是一个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青海海北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从2023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对蘑菇圈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对蘑菇圈子实体进行拍照,同时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检验蘑菇圈真菌生长对土壤温度和土壤酶活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蘑菇圈圈上土壤温度变化与圈内、圈外有明显差异,在当日23时后至次日凌晨5时,蘑菇圈上土壤温度高于圈外与圈内0.3℃~1.6℃,红外影像显示蘑菇圈真菌子实体温度显著高于环境温度4℃。蘑菇圈圈上速效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圈内圈外(P<0.05)。蘑菇圈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圈内和圈外。因此马勃蘑菇圈真菌的生长增加了土壤环境温度、提高土壤酶活,通过增加土壤速效养分促进了蘑菇圈上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圈 高寒草甸 土壤增温 土壤酶活
下载PDF
祁连山典型植被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变化
2
作者 白丽丽 王文颖 +2 位作者 德却拉姆 刘艳方 邓艳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4-455,共12页
本研究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山体沿海拔(2700~4043 m)自下而上出现的针叶林、草甸化草原、高寒灌丛、高寒草甸、流石滩稀疏植被5种典型植被,研究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垂直分异规律,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生物... 本研究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山体沿海拔(2700~4043 m)自下而上出现的针叶林、草甸化草原、高寒灌丛、高寒草甸、流石滩稀疏植被5种典型植被,研究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垂直分异规律,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提供数据参考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祁连山山体垂直带上0~40 cm土壤总碳、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为15.33~83.46 g·kg^(−1)、1.63~7.76 g·kg^(−1)、0.41~0.66 g·kg^(−1)。土壤总碳和总氮含量均表现为针叶林>草甸化草原>高寒灌丛>高寒草甸>流石滩稀疏植被,都是沿着海拔的升高显著降低。土壤全磷含量表现为高寒灌丛显著高于高寒草甸,其余植被间差异不显著。(2)0~40 cm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含量分别为11.01~14.73 mg·kg^(−1)、2.78~12.46 mg·kg^(−1)和4.35~13.57 mg·kg^(−1)。土壤铵态氮含量在各植被类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硝态氮含量沿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土壤速效磷在流石滩稀疏植被中含量较高。(3)0~40 cm土壤C:N、C:P和N:P含量分别为9.52~10.11、29.89~320.24和3.18~29.63,土壤C:N沿着海拔升高逐渐降低,土壤C:P和N:P在流石滩稀疏植被中显著低于其他植被,潜在指示碳和氮是流石滩限制性养分元素,但相对于碳和氮,流石滩是一个富磷的环境。海拔综合多种环境因子变化,显著影响土壤碳、氮、磷的生物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海拔 土壤理化性质 生态化学计量 祁连山
下载PDF
青海4种草地类型的土壤植硅体碳含量研究
3
作者 德却拉姆 靳磊 王文颖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22-30,共9页
植硅体碳作为一种长期稳定的固碳机制,在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碳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植硅体碳汇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中植硅体固碳效应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青海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 植硅体碳作为一种长期稳定的固碳机制,在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碳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植硅体碳汇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中植硅体固碳效应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青海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类型高寒草地土壤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积累,揭示该区域不同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植硅体固碳现状,阐明高寒草地植硅体固碳的影响机制,为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硅—碳耦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固碳潜力研究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植硅体碳含量(0~40cm)在高寒草甸中含量最高(0.080g·kg^(-1)~0.110g·kg^(-1)),在温性草原中最低(0.049g·kg^(-1)~0.089g·kg^(-1)),高寒草原土壤植硅体碳含量为0.043g·kg^(-1)~0.085g·kg^(-1),沼泽草甸土壤植硅体碳含量为0.064g·kg^(-1)~0.110g·kg^(-1).土壤植硅体碳储量(0~40cm)的变化规律为高寒草甸(0.43±0.004t·ha^(-1))>高寒草原(0.36±0.012t·ha^(-1))>温性草原(0.33±0.010t·ha^(-1))>沼泽草甸(0.20±0.021t·ha^(-1)).(2)温性草原植硅体碳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总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高寒草原植硅体含量与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植硅体碳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与总碳、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沼泽草甸植硅体碳含量与总碳、总氮、铵态氮以及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高寒草甸植硅体碳含量与总碳、总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植硅体 植硅体碳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濒危植物山芸和铃铛子潜在分布的影响
4
作者 胡华伟 魏彦强 +3 位作者 王文颖 刘艳方 白丽丽 德却拉姆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2-189,共8页
基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中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运用最大熵模型预测青藏高原濒危植物山著和铃铛子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海拔、年降水量、等温性、最冷季平均温度是影响山若和铃铛子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当前气... 基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中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运用最大熵模型预测青藏高原濒危植物山著和铃铛子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海拔、年降水量、等温性、最冷季平均温度是影响山若和铃铛子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山若和铃铛子适宜生境面积分别占青藏高原的9.85%和7.19%,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分布面积相比,山若在2050sSSP370、SSP585情景和2070sSSP126情景下的适宜生境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在2050sSSP370气候情景下适宜生境与低适宜生境总面积减少72288km^(2).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分布面积相比,铃铛子在2050s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四种气候情景下的适宜生境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2050sSSP370气候情景下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总面积扩张到541766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21.07%.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分布平均海拔相比,山若在4种未来气候情景下适宜生境的平均海拔均有所降低,分布在3700~3836m.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分布平均海拔相比,铃铛子的适宜生境平均海拔在2050sSSP126情景和2070sSSP585情景下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山若 铃铛子 最大熵模型 SSP情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