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术沙滩椅体位摆置标准作业程序的建立及应用
1
作者 赵洁 吴彦 +5 位作者 成伟男 肖鹏飞 许惠春 张强 纪阴心 陈振毅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6期188-192,共5页
目的研究手术沙滩椅体位(beach chair position,BCP)摆置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的建立及应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0—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为对照组,以对等原... 目的研究手术沙滩椅体位(beach chair position,BCP)摆置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的建立及应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0—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为对照组,以对等原则选取2021年1—3月收治的16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手术体位摆置;观察组按BCP摆置SOP实施摆置。比较2组摆置时间、团队协作熟悉度及医生满意度,并就对手术BCP摆置SOP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手术体位摆置时间为(471.81±52.41)s,短于对照组的(719.13±66.94)s(P<0.05);观察组手术医生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手术团队协作熟悉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医生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团队成员对手术BCP摆置SOP评价认可度均较高。结论手术BCP摆置SOP的建立及应用使手术体位护理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沙滩椅体位 手术体位 肩关节镜手术 标准作业程序 体位管理 手术室护理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在老年人下肢骨折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成伟男 王云华 +1 位作者 何斌 王伯尧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79-1882,共4页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红花黄色素A、川芎嗪、丹参素、阿魏酸、芍药苷等)在老年性下肢骨折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纳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生理盐水100 mL...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红花黄色素A、川芎嗪、丹参素、阿魏酸、芍药苷等)在老年性下肢骨折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纳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7 d。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结果治疗后7 d患者的WBC、CRP、D二聚体、肝肾功能等主要检测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老年性下肢骨折患者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异常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从而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 老年 下肢骨折 围手术期
下载PDF
超声电导联合氟比洛芬酯镇痛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成伟男 何斌 王云华 《实用骨科杂志》 2012年第3期219-222,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电导靶向给药联合氟比洛芬酯镇痛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我科入院四肢骨折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超声电导靶向给药组(A组),氟比洛芬酯组(B组)以及超声电导联合氟比洛芬酯组(C组)各60例。A组予... 目的评价超声电导靶向给药联合氟比洛芬酯镇痛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我科入院四肢骨折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超声电导靶向给药组(A组),氟比洛芬酯组(B组)以及超声电导联合氟比洛芬酯组(C组)各60例。A组予以超声电导经皮治疗30 min;B组予以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静推50 mg;C组予以A、B组药物联合应用;均于患者诉疼痛2 h内完成。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症状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分及临床观察,评分在治疗后1 h完成。结果三组患者疼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按VAS评分法对三组患者进行评价,C组较A、B组改善更加明显(P<0.01);三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超声电导靶向给药、氟比洛芬酯对四肢骨折围手术期疼痛都有效,但是二者联合应用的止痛效果更佳,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镇痛 超声电导 靶向给药 氟比洛芬酯
下载PDF
锁定钢板置入联合OsteoSet颗粒植骨及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不稳定性骨折 被引量:16
4
作者 何斌 成伟男 +2 位作者 王云华 王伯尧 黄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12年第4期647-651,共5页
背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技术遵循了弹性生物学内固定的原则,适用于年轻人高能量粉碎性骨折及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目的:观察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硫酸钙人工骨(OsteoSet颗粒)植骨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不稳定... 背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技术遵循了弹性生物学内固定的原则,适用于年轻人高能量粉碎性骨折及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目的:观察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硫酸钙人工骨(OsteoSet颗粒)植骨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6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Neer分类标准进行分型:二部分骨折17例,三部分骨折7例,四部分骨折2例。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抗骨质疏松治疗,以肩部X射线片、CT及放射吸收法指骨骨密度检测,于伤后5~10d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OsteoSet颗粒植骨治疗。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治疗前采用放射吸收法测量骨量减少占4%(1例)、骨质疏松占96%(25例)。治疗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内固定及植骨后Neer评分,二部分骨折优良率为94%,三、四部分骨折优良率为66%。所有患者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等,骨折愈合时间为2.5~7个月。结果提示:①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OsteoSet颗粒植骨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满意。②放射吸收法指骨骨密度检测利于骨折患者术前骨质疏松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钢板 抗骨质疏松 植骨 老年 肱骨骨折 硫酸钙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 被引量:11
5
作者 何斌 范磊 +4 位作者 成伟男 王云华 王伯尧 刘军 黄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9期1651-1655,共5页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目前已成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金标准";但对于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否应用内固定,尚存在争议。近年来,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在其治疗中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目的:比较颈前路经椎间...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目前已成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金标准";但对于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否应用内固定,尚存在争议。近年来,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在其治疗中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目的:比较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每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及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随访12~29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颈椎曲度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颈椎曲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未见内置物松动、下沉。实验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对照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3例及食管损伤2例。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可靠,均能获得治疗后颈椎的稳定性;但前者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减压 融合 单节段 硫酸钙人工骨
下载PDF
石膏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9
6
作者 王伯尧 何斌 +3 位作者 王云华 成伟男 刘军 黄野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1年第6期502-504,509,共4页
目的对比石膏固定与外固定支架2种外固定方式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分为石膏组和支架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加石膏外固定及闭合复位加外固定支架2种治疗方... 目的对比石膏固定与外固定支架2种外固定方式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分为石膏组和支架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加石膏外固定及闭合复位加外固定支架2种治疗方法。外固定均在骨折后2 h至3 d内进行,外固定时间6~8周,骨折愈合时间3~5月,随访6~24月。结果采用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 and Werley评分系统评定80例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石膏组的优良率为65%,支架组的优良率为90%;支架组优于石膏组(P<0.05)。结论石膏固定与外固定支架2种外固定方式均为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外固定支架的疗效优于石膏固定。外固定支架治疗可避免石膏固定的卡压、血循环障碍、肌肉萎缩、受伤桡骨的短缩及腕关节僵硬等,单用外固定不适于Barton骨折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桡骨远端骨折 外固定
下载PDF
前、后外侧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脱位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何斌 成伟男 +5 位作者 王云华 黄野 王伯尧 袁同洲 刘军 王刚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2期54-56,共3页
目的评估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脱位的影响。方法自2007年1月~2011年9月,将入选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前外侧组及后外侧组,各50例。观察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及髋关节脱位的发生情况。结果随... 目的评估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脱位的影响。方法自2007年1月~2011年9月,将入选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前外侧组及后外侧组,各50例。观察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及髋关节脱位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15~50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前外侧组(16%)高于后外侧组(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前外侧组(0)低于后外侧组(1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手术入路对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及关节脱位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手术入路 深静脉血栓 脱位
下载PDF
3种不同固定方式在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模型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伯尧 王云华 +2 位作者 李翔 何斌 成伟男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4-636,共3页
目的:从生物力学方面比较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3种不同固定方式,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6具成人尸体标本(12个肩关节),均制成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模型。将12个肩关节随机分为3组,每组4例,分别进行钛缆内固定、锚钉内固... 目的:从生物力学方面比较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3种不同固定方式,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6具成人尸体标本(12个肩关节),均制成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模型。将12个肩关节随机分为3组,每组4例,分别进行钛缆内固定、锚钉内固定、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用MTS生物材料测试系统对3种内固定标本分离度进行测量。结果:3种内固定方式均能够达到完好的解剖复位。与锁骨钩钩钢板内固定组相比,其余两组关节活动度较大(P<0.05)),且移位程度较小(P<0.05)。结论:对于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锚钉及钛缆内固定分离度较小,活动度适中,更接近于正常生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缆 锚钉 锁骨钩钢板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模塑形脊柱矫形器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的早期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何斌 成伟男 +3 位作者 王云华 王伯尧 刘军 黄野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1期37-39,42,共4页
目的探讨模塑形脊柱矫形器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早期应用的疗效。方法将纳入的66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术后48~72﹙53.6±7.9﹚小时佩戴模塑形脊柱矫形器治疗;对照组术后4~5﹙4.3... 目的探讨模塑形脊柱矫形器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早期应用的疗效。方法将纳入的66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术后48~72﹙53.6±7.9﹚小时佩戴模塑形脊柱矫形器治疗;对照组术后4~5﹙4.3±0.7﹚周佩戴腰围治疗。观察2组内固定的稳定性、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出院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术后佩戴模塑形脊柱矫形器时间3~5﹙3.9±1.2﹚个月,随访12~39﹙20.8±5.7﹚个月;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1~2﹙1.4±0.5﹚周可正常平地行走;住院时间1~2﹙1.3±0.4﹚周。对照组术后佩戴腰围时间3~5﹙4.2±1.3﹚个月,随访12~38﹙20.5±4.3﹚个月;椎弓根钉断裂及融合器移位3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感染2例,深静脉血栓3例,褥疮2例;术后4~6﹙5.1±1.2﹚周可正常平地行走;住院时间2~3﹙2.4±0.5﹚周。2组患者出院满意度分别为90~100﹙95.7±8.9﹚%、60~80﹙71.8±9.7﹚%,治疗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0.05﹚。结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早期行模塑型脊柱矫形器治疗的患者,可72小时内下地行走,缩短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加强术后腰椎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矫形器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超声电导经皮治疗联合氟比洛芬酯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急性疼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斌 成伟男 +1 位作者 王云华 王伯尧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2年第3期235-237,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电导经皮治疗联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急性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急性疼痛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声电导组(A组)、氟比洛芬酯组(B组)以及超声电导联合氟... 目的探讨超声电导经皮治疗联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急性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急性疼痛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声电导组(A组)、氟比洛芬酯组(B组)以及超声电导联合氟比洛芬酯组(C组)各20例。A组予以超声电导经皮治疗30min;B组予以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静推50mg;C组予以超声电导经皮治疗联合氟比洛芬酯,方法同A、B组;均于术后急性疼痛6h内完成。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症状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及临床观察。结果 3组术后急性疼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按VAS对3组患者进行评分,C组较A、B组改善更加明显(P<0.01);3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超声电导靶向给药、氟比洛芬酯对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急性疼痛都有效,但是二者联合应用的止痛效果更佳,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电导 氟比洛芬酯 椎体后凸成形术 疼痛
下载PDF
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的盲均衡算法
11
作者 成伟男 《电子质量》 2008年第3期8-10,共3页
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的盲均衡算法是把发送信号盲恢复问题转换为求解带整数约束的二次规划问题,再利用hopfield网络来求解这个NP难的组合优化问题,从而直接恢复出信号。Hopfield神经网络分为两种,一种是连续空间的hopfleld神经网络,一... 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的盲均衡算法是把发送信号盲恢复问题转换为求解带整数约束的二次规划问题,再利用hopfield网络来求解这个NP难的组合优化问题,从而直接恢复出信号。Hopfield神经网络分为两种,一种是连续空间的hopfleld神经网络,一种是离散空间的hopfield网络,文章介绍怎样用这两种方法对含公零点信道上发送的信号进行准确地恢复,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的盲均衡算法收敛速度快,性能明显优于其它经典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均衡 二次规划 公零点 HOPFIELD神经网络
下载PDF
MRI在胫骨平台隐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晓伟 何斌 +1 位作者 王云华 成伟男 《实用骨科杂志》 2011年第12期1125-1127,共3页
目的探讨MRI在胫骨平台隐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MRI诊断并经临床证实的20例胫骨平台隐性骨折的MRI表现,并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例患者中X线仅检出2例可疑骨折,而MRI检出全部骨折;所有骨折均无明显分离或错位,矢... 目的探讨MRI在胫骨平台隐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MRI诊断并经临床证实的20例胫骨平台隐性骨折的MRI表现,并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例患者中X线仅检出2例可疑骨折,而MRI检出全部骨折;所有骨折均无明显分离或错位,矢状位T1加权像、脂肪抑制序列和快速梯度回波T2加权像序列是显示隐性骨折的最佳序列。结论 MRI能明确诊断胫骨平台隐性骨折,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胫骨平台 隐性骨折
下载PDF
自体肌腱混合LARS人工韧带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13
作者 郭氧 林丽丽 +7 位作者 穆臣会 施建胜 成伟男 杨全元 庄继川 陈炳艺 彭芃 徐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2期182-185,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肌腱与LARS人工韧带混合移植物在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中应用的效果,总结手术要点。方法纳入自2019-03—2020-06采用单束重建的20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其中160例采用自体肌腱混合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A组),40例采用自... 目的观察自体肌腱与LARS人工韧带混合移植物在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中应用的效果,总结手术要点。方法纳入自2019-03—2020-06采用单束重建的20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其中160例采用自体肌腱混合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A组),40例采用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B组)。比较A组与B组手术时间、重返运动时间,术后1、3、6、12个月膝关节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结果A组157例纳入观察,B组39例纳入观察,随访时间平均16.9(12~27)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58.34±5.74)min,B组为(60.12±8.90)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5,P=0.126)。A组重返运动时间为(3.53±0.77)个月,B组重返运动时间为(7.89±1.58)个月;A组重返运动时间较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98,P<0.001)。A组术后1、3、6个月膝关节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肌腱混合LARS人工韧带可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可靠移植物,兼具人工韧带的高强度及自体肌腱移植的生物力学及生物学优点,不会增加手术时间,术后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患者更有信心进行康复锻炼,并可早期重返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LARS人工韧带 自体肌腱 单束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