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析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救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1
作者 戚瑜清 郑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483-489,共7页
[目的]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救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方法]比较《伤寒论》与温病代表著作中与“存津液”“救阴”治疗思想相关的治法、方药与病证。[结果]阴液的存失对伤寒与温病均有重要影响,两者联系之处在于,温病医家继承了... [目的]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救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方法]比较《伤寒论》与温病代表著作中与“存津液”“救阴”治疗思想相关的治法、方药与病证。[结果]阴液的存失对伤寒与温病均有重要影响,两者联系之处在于,温病医家继承了《伤寒论》中的清热法、攻下法与滋阴法,化裁经方,立新治法,并拓展了临床运用范围。两者区别之处在于,在解表祛邪方面,伤寒以汗法为治疗手段,而温病以汗法为治疗目的;伤寒并有温阳、利水、通津等其他治法,温病以清热存阴、滋阴养血法治疗动风病证;伤寒治疗“护阳气”思想占主要地位,“存津液”则处次要地位,而温病治疗“救阴”思想占主要地位。[结论]在《伤寒论》中,阴液损伤可以是某一经病的病机,也可以是某病证的主症之一,或者可作为防患于未然思想,寓于解表祛邪之中;而温病阴伤作为病机,贯穿病程始终。伤寒部分存阴治法,被温病医家继承并发展,形成了温病坚阴育阴的治疗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存津液 救阴 治法 方药
下载PDF
集方与善行:《张卿子经验方》在清代的传播与意义
2
作者 戚瑜清 郑洪 张星 《中医药文化》 2023年第5期418-425,共8页
《张卿子经验方》成书于清代顺治年间,多集民间验方单方,具有病证种类广泛、外治疗法丰富、药物简便易得的特点,适用于普通民众的日常医疗保健。士绅群体在集方传统与劝善思想的背景下关注此书,并通过对此书的辑录、重刊、赠阅向民间百... 《张卿子经验方》成书于清代顺治年间,多集民间验方单方,具有病证种类广泛、外治疗法丰富、药物简便易得的特点,适用于普通民众的日常医疗保健。士绅群体在集方传统与劝善思想的背景下关注此书,并通过对此书的辑录、重刊、赠阅向民间百姓传递验方知识。清代康熙年间,《张卿子经验方》中的部分验方知识被王梦兰所辑录,通过《秘方集验》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张卿子经验方》与其他方书汇编合刊为《汇刻经验良方》,为蒋光煦、沈祖谏、许秋芦等官绅所青睐,多次刊印施送,流传于浙江海宁、杭州一带。《张卿子经验方》的传播对普及地方民众的医学知识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此书尚未进入商业出版阶段,这也限制了其传播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卿子经验方》 民间验方 方书传播 医学知识普及 书籍史
下载PDF
从张志聪三注《伤寒论》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形成
3
作者 张人元 戚瑜清 郑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1009-1013,1038,共6页
[目的]从张志聪三次注释《伤寒论》探究六经气化学说的形成过程,为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六经气化学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研读《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伤寒论集注》中有关气化学说的条文,对比分析其中的异同,并旁参张志聪六经... [目的]从张志聪三次注释《伤寒论》探究六经气化学说的形成过程,为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六经气化学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研读《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伤寒论集注》中有关气化学说的条文,对比分析其中的异同,并旁参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的相关文献,结合张志聪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六气循行的构建、传经难题的解释以及伤寒证候的机要三个方面来解析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的形成过程,并挖掘其理论价值。[结果]六经气化学说的提出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顺应了《伤寒论》治百病的时代要求。张志聪对《伤寒论》进行了三次注释,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六气运转系统,创人之六气循行;阐明了传经学术难题,形成了六气传变理论;整体阐发了脉证病机,合理解释了伤寒病症。六经气化学说认为六经即六气,强调六经病的气化病机,为《伤寒论》治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结论]张志聪经过反复思辨,形成了六经气化学说,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探究该学说的形成过程与价值,有助于推动钱塘医派和中医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气化 张志聪 伤寒论 钱塘医派 浙派中医 形成过程 五运六气
下载PDF
王庆国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验案一则 被引量:7
4
作者 戚瑜清 张双 +1 位作者 雷超芳 王庆国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61-163,共3页
通过跟随王庆国教授门诊,学习其临床经验。王教授临床注重中西汇参,辨病与辨证结合,以指导治疗思路。整理王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验案,验案在明确西医诊断基础上,辨为阳虚水泛证,方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用药特色鲜... 通过跟随王庆国教授门诊,学习其临床经验。王教授临床注重中西汇参,辨病与辨证结合,以指导治疗思路。整理王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验案,验案在明确西医诊断基础上,辨为阳虚水泛证,方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用药特色鲜明,疗效确切,值得深入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王庆国 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 经方 名医经验
下载PDF
明清伤寒维护旧论派评议 被引量:2
5
作者 戚瑜清 郑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1307-1310,共4页
[目的]总结明清伤寒维护旧论派(以下简称维旧派)医家研究《伤寒论》的思想和影响,以期正确评价伤寒维旧派。[方法]本文结合明清至近代思想史,梳理维旧观点的提出、发展和式微的过程。[结果]维旧派代表医家研究《伤寒论》,受到了儒学注... [目的]总结明清伤寒维护旧论派(以下简称维旧派)医家研究《伤寒论》的思想和影响,以期正确评价伤寒维旧派。[方法]本文结合明清至近代思想史,梳理维旧观点的提出、发展和式微的过程。[结果]维旧派代表医家研究《伤寒论》,受到了儒学注经思想与方式的影响,其维旧观点的提出与理论发展,体现了儒家"尊闻"与"裁断"的治经思想。维旧派的意义在于推动《伤寒论》经典化和维护《伤寒论》文本的规范性,并且在后世《伤寒论》的流传与普及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因近代新旧文化之争,"求古"取向与"求新"的时代思想相悖,被视为守旧落后,《伤寒论》的研究重点亦转变为注重实效,由此体现儒家尊经复古思想的伤寒维旧观点不再受到重视,甚至带有保守落后之义。[结论]明清伤寒维旧派体现了当时儒学主流思想,对伤寒学术发展史有积极的意义,体现了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护旧论 伤寒论 尊经复古 张卿子 陈修园 经学 文本规范性
下载PDF
谭富园的中医跨文化沟通与传播策略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戚瑜清 刘珊 郑洪 《中医药导报》 2022年第6期1-4,共4页
以谭富园的英文著作为中心,探讨早期中医在国外行医的医患沟通与文化传播经验。谭富园在美国行医过程中面对文化背景差异巨大的美国患者,以临床疗效为基础,其与患者及公众的沟通具有注重借理阐释、突出比较特色和强调理念优势的特点,体... 以谭富园的英文著作为中心,探讨早期中医在国外行医的医患沟通与文化传播经验。谭富园在美国行医过程中面对文化背景差异巨大的美国患者,以临床疗效为基础,其与患者及公众的沟通具有注重借理阐释、突出比较特色和强调理念优势的特点,体现了普及为主的受众策略、坚持主体的文化策略和多元公开的渠道策略,有效地传播了中医理念与知识,从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赢得广泛的尊重与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谭富园 美国 跨文化沟通 传播策略
下载PDF
论乌头汤益气温阳蠲寒法对后世寒痹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双 程发峰 +6 位作者 李长香 杜欣 戚瑜清 刘姝伶 刘松楠 王庆国 王雪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60-1362,共3页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中医临床多运用经方治疗本病,本文将《金匮要略》中治疗寒痹之乌头汤的启示进行阐发。人体之气与阳的关系密不可分,且痹症的发生多为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等邪气乘虚侵入人体,方中黄芪与乌头...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中医临床多运用经方治疗本病,本文将《金匮要略》中治疗寒痹之乌头汤的启示进行阐发。人体之气与阳的关系密不可分,且痹症的发生多为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等邪气乘虚侵入人体,方中黄芪与乌头的合用扶正而不留邪,体现张仲景益气以温阳蠲寒之治法,此种治法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益气药与温阳药相配伍且不拘泥于原方中的黄芪与乌头亦是对张仲景思想的灵活运用,在治疗寒痹时收效甚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温阳 寒痹 乌头汤 治法 影响
下载PDF
王庆国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经验总结 被引量:9
8
作者 雷超芳 翟昌明 +5 位作者 马重阳 戚瑜清 张双 程发峰 王雪茜 王庆国 《山东中医杂志》 2019年第9期861-865,共5页
总结王庆国教授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经验。他依据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活动期的具体病变特点,认为本病病因以湿热之邪、脾肾虚损、情志失调等因素多见,治疗总以清热化湿、疏肝调脾为法,同时不忘补益人体正气,重视脾肾... 总结王庆国教授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经验。他依据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活动期的具体病变特点,认为本病病因以湿热之邪、脾肾虚损、情志失调等因素多见,治疗总以清热化湿、疏肝调脾为法,同时不忘补益人体正气,重视脾肾二脏。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以及临床所用方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活动期 湿热 清热化湿 王庆国 名医经验
下载PDF
降气法渊源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双 翟昌明 +4 位作者 马重阳 戚瑜清 李长香 杜欣 王庆国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542-544,共3页
中医学十分重视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认为人体的气机升降处于动态平衡则健康而无病,反之则疾病由生。通过追溯古籍,对“降气法”理论进行溯源和探析。《内经》中阐述的气机升降理论是在天人相应的思想下,认为人的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应与... 中医学十分重视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认为人体的气机升降处于动态平衡则健康而无病,反之则疾病由生。通过追溯古籍,对“降气法”理论进行溯源和探析。《内经》中阐述的气机升降理论是在天人相应的思想下,认为人的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应与天地自然四时阴阳升降的变化相协调,处于动态平衡中。金元四大家对此各有发挥,如张元素把药物的气味与其升降出入作用紧密结合,升降沉浮理论在明清更加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结合临床对降气泄火以治肝,胃气非降不顺,降肺气以止咳,降气以降火治小产血崩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气法 理论追溯 医家 方法应用
下载PDF
小议张卿子《仲景全书》的形成和流传
10
作者 戚瑜清 郑洪 《中华医史杂志》 2023年第2期100-106,共7页
张卿子《仲景全书》(以下简称张版《仲景全书》)是日本学者出于实用目的,将赵开美《仲景全书》进行改编而成的,此书以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的《仲景全书》为底本,增入《张卿子伤寒论》,并对前言、目录部分进行调整,于日本万治二年(1659)首... 张卿子《仲景全书》(以下简称张版《仲景全书》)是日本学者出于实用目的,将赵开美《仲景全书》进行改编而成的,此书以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的《仲景全书》为底本,增入《张卿子伤寒论》,并对前言、目录部分进行调整,于日本万治二年(1659)首次刊行,是日本江户前中期《伤寒论》的主要传本。清代光绪年间此书传回国内,经成都邓氏翻刻,并增入《运气掌诀录》《伤寒明理论》。组成五种书目的张版《仲景全书》在清末民国时期流传。张版《仲景全书》在流传过程中,曾被误认为是赵开美《仲景全书》。之后随着宋本《伤寒论》受到重视,此书被与赵版相区分,但是张版《仲景全书》在临床和文献两方面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卿子《仲景全书》 《张卿子伤寒论》 和刻本医籍 《伤寒论》传本
原文传递
基于“典型-非典型-变化”模式分析四逆汤类方 被引量:4
11
作者 戚瑜清 李成卫 王庆国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351-1353,1362,共4页
为探讨经方四逆汤及其类方在原著中的应用思路,拓展经方现代应用范围,引用"典型-非典型-变化"模式进行分析。四逆汤典型应用为少阴病寒化证,见四肢厥逆之阳衰阴盛征象,现代医学角度为低血容量性休克。非典型应用为未见厥逆,但... 为探讨经方四逆汤及其类方在原著中的应用思路,拓展经方现代应用范围,引用"典型-非典型-变化"模式进行分析。四逆汤典型应用为少阴病寒化证,见四肢厥逆之阳衰阴盛征象,现代医学角度为低血容量性休克。非典型应用为未见厥逆,但见"下利清谷"防四逆于未然,或见"脉沉者"急温之,均可用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等则为四逆汤之变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汤 经方 伤寒论 典型-非典型-变化
原文传递
钱塘儒医张卿子尊经复古思想评议 被引量:2
12
作者 戚瑜清 郑洪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1-27,共7页
面对明代前中期医家不重校勘,改书重编之风盛行的《伤寒论》研究现象,明末清初钱塘医家张卿子在儒家尊经复古治学思想的影响下,认为研究《伤寒论》当遵旧本编次,维护《伤寒论》文本的规范性,以此观点著成《张卿子伤寒论》,该书对于日本... 面对明代前中期医家不重校勘,改书重编之风盛行的《伤寒论》研究现象,明末清初钱塘医家张卿子在儒家尊经复古治学思想的影响下,认为研究《伤寒论》当遵旧本编次,维护《伤寒论》文本的规范性,以此观点著成《张卿子伤寒论》,该书对于日本江户前期和晚清国内两个时期的《伤寒论》版本流传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卿子 尊经复古 《伤寒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