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镜诊疗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戴晏平 高青 《现代医药卫生》 2017年第13期1998-2000,共3页
肝硬化是一种由酒精性、病毒性、胆汁淤积性、遗传、代谢等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导致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以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等为病理改变,代偿期患者无特殊表现,但随着病情发展门静... 肝硬化是一种由酒精性、病毒性、胆汁淤积性、遗传、代谢等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导致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以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等为病理改变,代偿期患者无特殊表现,但随着病情发展门静脉压力逐渐升高,门体侧支循环形成,食管胃静脉曲张(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EGV)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50%肝硬化患者生存期会发生EGV,其中25%-40%患者会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bleeding,EGV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并发症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并发症 内窥镜检查胃肠道 胃肠出血/诊断 胃肠出血/治疗 综述
下载PDF
规范化内镜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戴晏平 高青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目的分析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V)首次出血后,规范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或联合胃静脉曲张(GV)组织胶注射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因肝硬化EV出血首次行内镜治疗成功的97例患者,按后续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仅接受保守... 目的分析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V)首次出血后,规范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或联合胃静脉曲张(GV)组织胶注射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因肝硬化EV出血首次行内镜治疗成功的97例患者,按后续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仅接受保守治疗,治疗组49例规律内镜治疗,记录分析两组治疗方案、静脉曲张变化及并发症、再出血死亡等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组问比较采用X。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治疗组连续2~3次内镜治疗后EV缓解率100%、GV消除率93.75%;EV复发率、再出血率、病死率:1个月内分别为2.04%、0、0,12个月内分别为16.33%、4.08%、0,20个月内分别为20.40%、14.29%、4。08%,胃静脉曲张出血(GVB)发生率为0。对照组:EV复发率、再出血率、病死率:1个月内分别为4.17%、2.08%、2.08%,12个月内分别为41.67%、33.33%、8.33%,20个月内分别为72.92%、56.25%、20.83%,GVB发生率为18.75%。两组GVB发生率(x2=13.605,P〈0.01)及EV远期复发率、出血率、病死率(12个月,x2=16.326,JP〈0.01;20个月,x2=27.14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EV首次出血后应规律胃镜随访、连续内镜治疗2~3次,以缓解EV程度、消除GV、降低再出血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静脉曲张 出血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儿童胃间质瘤肝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戴晏平 高青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0期704-706,共3页
目的:提高对胃间质瘤病理特点、临床诊疗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1例儿童胃交界性间质瘤恶变转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儿童期起病,以腹部包块、腹痛、腹泻、呕血、黑便为主要表现,通过剖腹探查、免疫组织化学等明确... 目的:提高对胃间质瘤病理特点、临床诊疗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1例儿童胃交界性间质瘤恶变转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儿童期起病,以腹部包块、腹痛、腹泻、呕血、黑便为主要表现,通过剖腹探查、免疫组织化学等明确诊断为胃交界性间质瘤,未接受手术及分子靶向治疗,随访至2016年3月已达6年之久,其日常生活及学习尚能自理,但病灶出现逐年增大并远处转移。结论不经治疗的胃交界性间质瘤有恶变及转移趋势,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减少恶变及转移,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交界性间质瘤 肝转移 临床诊疗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