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43
1
作者 戴纪翠 宋金明 +2 位作者 李学刚 郑国侠 袁华茂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53-1962,共10页
研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环境意义,将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分为可交换态磷、铝结合态磷、铁结合态磷、闭蓄态磷、自生钙磷、碎屑态磷和有机磷7种不同的形态,并结合210Pb测年法计算了不同年代各形态磷的... 研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环境意义,将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分为可交换态磷、铝结合态磷、铁结合态磷、闭蓄态磷、自生钙磷、碎屑态磷和有机磷7种不同的形态,并结合210Pb测年法计算了不同年代各形态磷的埋藏通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磷所给出的环境信息.结果表明,无机磷是胶州湾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形态,有机磷只占较小的比例,无机磷中钙磷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其中碎屑态磷是含量最高.磷的含量及埋藏通量的垂向分布受到pH、盐度、温度、生物扰动、沉积速率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相关分析及元素的OC/OP比值分析证明,近20a,陆源输入是胶州湾沉积物主要来源,并且沉积速率不断增大.由于近年来采取的较为得力的治污与排放措施,胶州湾的环境状况已有明显改观.研究还表明,Fe-P,Al-P和Oc-P的含量与海域污染程度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作为表征海洋沉积环境污染状况的指示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地球化学特征 环境指示 胶州湾沉积物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胶州湾近百年来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 被引量:23
2
作者 戴纪翠 宋金明 +3 位作者 李学刚 袁华茂 郑国侠 李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70-1778,共9页
本文报道了胶州湾柱状沉积物中各生源要素(C、N、P、BSi)以及重金属(Cd、Cr、Pb、Cu、Ni、Co、Zn等)的地球化学特征,在210Pb精确定年的基础上计算了各项地球化学参数的埋藏通量,并结合元素间的比值(OC/TN、OC/OP、BSi/N、BSi/P;其中OC... 本文报道了胶州湾柱状沉积物中各生源要素(C、N、P、BSi)以及重金属(Cd、Cr、Pb、Cu、Ni、Co、Zn等)的地球化学特征,在210Pb精确定年的基础上计算了各项地球化学参数的埋藏通量,并结合元素间的比值(OC/TN、OC/OP、BSi/N、BSi/P;其中OC为有机碳,TN为总氮,OP为有机磷,BSi为生物源硅)和重金属的某些污染指数,给出了胶州湾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胶州湾近百年的环境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以前、1980年到2000年左右和2000年至今,经历了环境的未受污染期污染期治理好转期.这些变化除与自然因素有关外,大部分应该归因于人类活动作用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沉积物 环境演变 地球化学参数 重金属 生源要素
下载PDF
胶州湾沉积物氮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戴纪翠 宋金明 +3 位作者 郑国侠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924-1928,共5页
利用氮的分级浸取技术,研究了胶州湾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氮的赋存形态.研究表明,胶州湾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可分为离子交换态、弱酸浸取态、强碱浸取态和强氧化剂浸取态.不同粒级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占可转化态氮的比例各不相同.在细、中和粗... 利用氮的分级浸取技术,研究了胶州湾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氮的赋存形态.研究表明,胶州湾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可分为离子交换态、弱酸浸取态、强碱浸取态和强氧化剂浸取态.不同粒级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占可转化态氮的比例各不相同.在细、中和粗粒级沉积物中,强氧化剂浸取态氮是可交换态氮的优势形态,分别占可转化氮的35.38%、44.38%和58.69%.在中、粗粒级沉积物中,强碱浸取态氮是无机氮的主要赋存形态,分别占可转化态氮的26.31%和25.85%.在细粒级沉积物中,离子交换态氮是优势态的无机氮,占可转化态氮的27.67%.相关分析表明,对于胶州湾来说,沉积物的粒度越细,氮的含量就越高,各形态氮大致与细、中粒级沉积物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粗粒级沉积物含量呈负相关.研究还表明,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氮与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a以及上覆水体中硝酸盐的含量大致都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这一方面说明了沉积物对上覆水体元素的含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沉积物中的氮对海水的富营养化水平有着较好的指示和十分重要的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沉积物 地球化学特征 粒度 环境生物地球化学
下载PDF
胶州湾不同形态磷的沉积记录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戴纪翠 宋金明 +3 位作者 李学刚 袁华茂 郑国侠 李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29-936,共8页
利用磷的连续分级浸取法,研究了胶州湾柱状沉积物不同粒级中磷的赋存形态,并探讨了影响磷含量与分布的因素和沉积物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在细、中和粗3个粒级的沉积物中,无机磷是磷的主要赋存形态,Ca-P则是无机磷的优势形态,有... 利用磷的连续分级浸取法,研究了胶州湾柱状沉积物不同粒级中磷的赋存形态,并探讨了影响磷含量与分布的因素和沉积物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在细、中和粗3个粒级的沉积物中,无机磷是磷的主要赋存形态,Ca-P则是无机磷的优势形态,有机磷只占较小的比例.粒度、有机碳(OC)、pH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等是影响胶州湾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除Ca-P外,其他形态的磷大都随着粒度的变细,含量逐渐增加.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分析表明,胶州湾潜在的生物可利用磷主要包括可交换态磷、铝结合态磷、铁结合态磷和有机磷等4种赋存形态,并且潜在的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随着粒度的变细,其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性磷与浮游植物的数量和水体中的磷酸盐大致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粒度 生物可利用性磷 胶州湾沉积物
下载PDF
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6
5
作者 戴纪翠 宋金明 +3 位作者 李学刚 郑国侠 袁华茂 李宁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7-356,共10页
通过分级浸取的方法获得了胶州湾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氮,将可转化态氮分为离子交换态(IEF-N)、弱酸浸取态(WAEF-N)、强碱浸取态(SAEF-N)和强氧化剂浸取态(SOEF-N),讨论了其地球化学特征和控制因素,并结合210Pb测年计算了不同年代氮的埋... 通过分级浸取的方法获得了胶州湾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氮,将可转化态氮分为离子交换态(IEF-N)、弱酸浸取态(WAEF-N)、强碱浸取态(SAEF-N)和强氧化剂浸取态(SOEF-N),讨论了其地球化学特征和控制因素,并结合210Pb测年计算了不同年代氮的埋藏通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给出的环境信息。结果表明,强氧化剂浸取态氮是胶州湾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主要赋存形态,NO3-N是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的优势形态,氮的含量及埋藏通量的分布受到pH、盐度、温度、生物扰动、沉积物粒度、沉积速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目前每年排入胶州湾的固体垃圾和污水中的悬浮颗粒物的量已超过河流来沙,成为胶州湾主要的沉积物来源。在20世纪初由于污染情况较轻,并且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小,胶州湾沉积物各形态氮的埋藏通量较低,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环胶州湾地区的工农业迅猛发展,氮的埋藏通量急剧增加,胶州湾地区的环境一度恶化,但由于近年来采取的较为得力的治污与排放措施,胶州湾的环境状况已有明显改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形态 地球化学特征 环境意义 胶州湾沉积物
下载PDF
深圳近海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 被引量:19
6
作者 戴纪翠 高晓薇 +1 位作者 倪晋仁 尹魁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90,共6页
根据2000—2007年深圳近海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基础监测资料,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两种评价方法,对该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深圳近海海域沉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已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除固戍... 根据2000—2007年深圳近海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基础监测资料,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两种评价方法,对该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深圳近海海域沉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已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除固戍近海外,大部分海域基本上为Ⅱ类沉积物,其污染程度大小顺序为:固戍近海>深圳湾中>深圳湾口>沙头角湾口。其中沉积物中Cu和Zn超标严重,固戍近海沉积物中Cu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128.96mg·kg-1和199.40mg·kg-1,为Ⅲ类沉积物。研究还表明,深圳近海海域基本上不存在重金属潜在的生态危害,7种重金属潜在的生态危害大小顺序为:Hg>Cd>Cu>As>Pb>Cr>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近海 沉积物 重金属 地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下载PDF
深圳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累积特征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17
7
作者 戴纪翠 高晓薇 +1 位作者 倪晋仁 尹魁浩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0-175,共6页
为了解深圳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污染程度,对1996~2007年深圳河、布吉河、龙岗河和茅洲河4条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u、As、Cd、Cr、Hg、Pb和Zn)的含量和年际变化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利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的生态危害指数... 为了解深圳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污染程度,对1996~2007年深圳河、布吉河、龙岗河和茅洲河4条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u、As、Cd、Cr、Hg、Pb和Zn)的含量和年际变化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利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的生态危害指数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条河流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的生态危害指数的研究显示,4条河流的污染程度大致为:龙岗河>布吉河>深圳河>茅洲河,其中尤以Cu、Cd、Cr和Zn的污染程度最重。龙岗河和布吉河的污染和潜在的生态危害基本上达到了严重的程度,龙岗河多年平均地累积指数高达6.36,潜在的生态危害指数多年平均值为2333.2;而深圳河则大致为中度或者重度污染;茅洲河的污染程度最轻,其潜在的生态危害指数多年均值为274.1,除Cd和Hg处于中度和强度潜在的生态危害外,其余元素大都是轻度污染和轻度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河流 沉积物 重金属 地累积指数 潜在的生态危害
下载PDF
胶州湾沉积环境演变的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戴纪翠 宋金明 郑国侠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从剖析表征沉积环境演变的生物学、地质动力学以及地球化学指示因子入手,系统总结了近年来胶州湾沉积环境演变研究的进展,揭示了诸如有孔虫、沉积物粒度、生源要素、污染物及有机质等众多指示因子以及它们的相关组合与环境演变的关系。... 从剖析表征沉积环境演变的生物学、地质动力学以及地球化学指示因子入手,系统总结了近年来胶州湾沉积环境演变研究的进展,揭示了诸如有孔虫、沉积物粒度、生源要素、污染物及有机质等众多指示因子以及它们的相关组合与环境演变的关系。综合分析表明,胶州湾沉积速率较低,属于缓慢淤积的海湾,是一个典型的潮汐汊道系统。胶州湾的沉积环境演变分为4个阶段:陆相、三角洲沼泽相、海陆过渡相和海湾相。在过去的50 a中,特别是近20 a来,由于受人类活动与工业排污的影响,胶州湾的沉积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海域面积大大减少,陆源输入已经成为胶州湾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沉积速率不断增加,局部海域特别是河口附近污染加重。这些变化都是通过各种生物、地质动力和地球化学因子来综合体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演变 指示因子 胶州湾
下载PDF
离子色谱法测定高纯氟化锂中微量的钾、钙、钠、镁、铵离子 被引量:6
9
作者 戴纪翠 滕祥国 马培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29-629,共1页
关键词 离子色谱法 测定 氟化锂 微量元素 铵离子
下载PDF
红树林湿地环境污染地球化学的研究评述 被引量:17
10
作者 戴纪翠 倪晋仁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9-784,共6页
概要地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红树林湿地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各种污染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通过综合当前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进展资料,认为对红树林湿地环境污染地球化学的研究应加强... 概要地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红树林湿地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各种污染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通过综合当前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进展资料,认为对红树林湿地环境污染地球化学的研究应加强复合污染的研究,并重视人类活动对红树林湿地污染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污染物研究方面更应重视各种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迁移转化机理等的研究。在研究手段上,应注重运用同位素示踪和定年技术来研究污染物的来源和污染历史,应用高分辨率沉积物岩芯研究环境的变迁。研究还认为,应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以便为探讨红树林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污染红树林的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沉积物 环境污染地球化学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底栖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77
11
作者 戴纪翠 倪晋仁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07-2111,共5页
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入手,通过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分析,对底栖动物尤其是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生物监测法和多指标评价法是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主要手段,而利用指示物种、预... 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入手,通过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分析,对底栖动物尤其是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生物监测法和多指标评价法是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主要手段,而利用指示物种、预测模型和底栖生物的完整性指数等多种方法可以对水生态系统健康进行快速和准确的评价。如何完善底栖动物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并综合运用其他评价技术,以及结合评价结果对受损水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和重建将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底栖生物 评价
下载PDF
锂离子二次电池电解质的研究动态 被引量:6
12
作者 戴纪翠 滕祥国 马培华 《盐湖研究》 CSCD 2003年第2期66-70,共5页
简要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和其电解质的发展概况 ,并重点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分类以及各自的性能特点 ,展望了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质 发展前景 六氟磷酸锂 聚合物
下载PDF
近海沉积物中氮磷的同时测定及其在胶州湾沉积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3
作者 李学刚 宋金明 +3 位作者 牛丽凤 袁华茂 李宁 戴纪翠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7年第2期87-92,共6页
通过实验优化确定了近海自然粒度下沉积物中氮和磷同时浸取并测定的条件,其中无机态氮和无机态磷用0.1 mol/L盐酸浸取后测定;总氮、总磷采用氢氧化钠与过硫酸钾混合氧化剂进行氧化浸取后测定。用这种方法研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的氮与磷... 通过实验优化确定了近海自然粒度下沉积物中氮和磷同时浸取并测定的条件,其中无机态氮和无机态磷用0.1 mol/L盐酸浸取后测定;总氮、总磷采用氢氧化钠与过硫酸钾混合氧化剂进行氧化浸取后测定。用这种方法研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的氮与磷,探讨了其沉积物中氮和磷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发现胶州湾沉积物中有机氮可占总氮的50%~70%,而有机磷所占总磷的比例低于40%,从湾内到湾外这一比例有降低的趋势;与其他海区相似,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无机氮和无机磷的相对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次表层则趋于稳定或变化较小;而有机氮和有机磷的垂直变化与其相反。结果表明,这种沉积物氮、磷的同时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精密度高等特点,可用于近海沉积物氮、磷生态学功能及过量氮、磷生态毒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时测定 海洋沉积物 胶州湾
下载PDF
南黄海秋季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与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 被引量:50
14
作者 郑国侠 宋金明 +1 位作者 戴纪翠 王益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9-118,共10页
依据2005年10月中下旬对南黄海的调查结果,系统阐述了2005年秋季南黄海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并估算了南黄海和东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水平及浮游植物固碳强度,分析了控制其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结果表明,南黄海表层叶绿素a含量的变... 依据2005年10月中下旬对南黄海的调查结果,系统阐述了2005年秋季南黄海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并估算了南黄海和东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水平及浮游植物固碳强度,分析了控制其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结果表明,南黄海表层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11~2.38mg/m^3,平均浓度为0.66mg/m^3,明显高于50m层的含量.南黄海表层和次表层叶绿素a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均显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在近岸海域出现显著的高值带,这主要是由于受到陆源输入和沿岸流带来的高营养盐的影响;中部海域的低值区则主要受控于来自东海低营养盐海流的“冲淡”作用.在垂直分布上,叶绿素a最高值基本出现在次表层,与以往发现的该海域次表层溶解氧最大值一致,这显然与南黄海浮游植物及区域水团特性有关.2005年秋季南黄海初级生产力(C)变化在95~1634mg/(m^2·d),平均为586mg/(m^2·d),其分布趋势显示了海洋初级生产力与海水磷浓度以及水团、海流的关系.应用初级生产力估算的浮游植物固碳强度的结果表明,我国东部近海浮游植物年总固碳量约为222Mt,约占全球近海浮游植物的年固碳量的2.0%,为我国东部近海通过海-气界面总表观碳汇强度每年l369万t的16.2倍,在不同的海域,浮游植物固碳量是其通过海-气界面总表观碳汇强度的倍数不同(渤海为3.0倍,黄海为6.7倍,东海为81.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南黄海 固碳强度
下载PDF
南海深海盆表层沉积物氮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生态学功能 被引量:15
15
作者 郑国侠 宋金明 +1 位作者 孙云明 戴纪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4-52,共9页
研究了南海深海盆区域(南沙海槽西南部)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不同.其中,氧化还原转化态的氮(SOEF-N)含量最高,平均为68.3μg/g,占总氮(TN)的7.08%;弱酸转... 研究了南海深海盆区域(南沙海槽西南部)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不同.其中,氧化还原转化态的氮(SOEF-N)含量最高,平均为68.3μg/g,占总氮(TN)的7.08%;弱酸转化态氮(WAEF-N)含量最小,仅占总氮(TN)的1.09%.离子交换态(IEF-N),WAEF-N,S OEF-N及TN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存在一定相似性:均由海槽东西两侧向中央递增,并在槽底呈高含量分布;SAEF-N(强碱转化态)分布则与该趋势相反.IEF-N,SAEF-N和SOEF-N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OC)控制;而WAEF-N则与碳酸盐(CaCO3)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TN与OC不具有显著意义的相关,间接说明二者来源的不同.同时,各形态氮的分布还与沉积物粒度类型密切联系.此外,研究区域内由沉积物提供的氮源很大程度上补偿了浮游植物对水体中营养盐的消耗,对维持该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起到一定作用.其中,IEF-N和SOEF-N的释放对浮游植物生长及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的形态 地球化学特征 表层沉积物 南海深海盆区域
下载PDF
深圳河健康状况诊断及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晓薇 刘元元 +1 位作者 戴纪翠 毛小苓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6-642,共7页
以深圳河系统为例,通过分析河流健康及其功能间的关系,建立基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服务功能的河流健康诊断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种表征河流系统功能的具体指标对上一层元素的权重,最后计算出健康综合指数,并据此对河流健康状... 以深圳河系统为例,通过分析河流健康及其功能间的关系,建立基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服务功能的河流健康诊断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种表征河流系统功能的具体指标对上一层元素的权重,最后计算出健康综合指数,并据此对河流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诊断。研究表明:深圳河2006年及1996年健康状况均处于中度受损状态;其中生态功能和自净功能受损严重,2006年较1996年健康状况有所下降。结合深圳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分析可知:深圳河现阶段水质污染严重和河道水量不足是导致深圳河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优先考虑截污和河道补水问题,在此基础上方能通过生态修复进一步改善深圳河的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河 健康诊断 河流功能 指标体系
下载PDF
锂离子二次电池电解质材料LiPF_6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滕祥国 戴纪翠 马培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109-1111,共3页
A high purity LiPF6 that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ies electrolyte was prepared using acetonitrile as the medium. The target product was analyzed by FT-IR, TG-DTA and XRD, FT-IR. The results ... A high purity LiPF6 that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ies electrolyte was prepared using acetonitrile as the medium. The target product was analyzed by FT-IR, TG-DTA and XRD, FT-I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absorption brands of LiPF6 agreed reasonably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TG-DTA showed that the decomposition of LiPF6 was in three steps in stead of one st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二次电池 电解质材料 六氟磷化锂 制备 红外光谱 热重分析 X射线衍射
下载PDF
辽东湾柱状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 被引量:5
18
作者 牛丽凤 李学刚 +3 位作者 宋金明 袁华茂 李宁 戴纪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22,共6页
根据沉积物中无机碳的结合强度,运用连续浸取的方法将沉积物中的无机碳分成5种不同的形态:NaCl相、氨水相、NaOH相、盐酸羟胺相、HCl相。并以渤海辽东湾柱状沉积物为例,探讨了各形态无机碳的含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辽东湾不同... 根据沉积物中无机碳的结合强度,运用连续浸取的方法将沉积物中的无机碳分成5种不同的形态:NaCl相、氨水相、NaOH相、盐酸羟胺相、HCl相。并以渤海辽东湾柱状沉积物为例,探讨了各形态无机碳的含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辽东湾不同层次沉积物中各形态无机碳的含量特征比较明显:氨水相>盐酸羟胺相≈盐酸相>NaOH相>NaCl相。氨水相、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占沉积物中总无机碳的绝大部分,大于80%;NaCl相和NaOH相无机碳只占总无机碳的一小部分。沉积物中各形态无机碳含量的变化受沉积环境如pH、Eh、Es、含水率、Fe3+/Fe2+、有机碳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其中NaCl相无机碳受pH、Eh影响较大;氨水相无机碳主要由含水率、Fe3+/Fe2+、pH、Eh控制;NaOH相无机碳主要由含水率、Eh和pH控制;盐酸羟胺相无机碳主要受含水率、Eh、有机碳的影响;HCl相无机碳的控制因素和盐酸羟胺相的相似,但它受pH和Eh的影响更显著。虽然有机碳和各个形态的无机碳都呈负相关关系,但它对每一形态的影响都不相同,其作用受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环境的氧化能力越强,pH值越小,越不利于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的保存,而有利于NaCl相、氨水相和NaOH相无机碳的形成;环境的还原能力越强,pH值越大,越有利于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的保存,而不利于NaCl相、氨水相和NaOH相无机碳的形成。辽东湾沉积物的弱氧化-还原环境有利于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碳形态 影响因素 沉积物 辽东湾
下载PDF
海洋碳迁移转化与主要化学驱动因子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郑国侠 宋金明 戴纪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40-746,共7页
分析了化学驱动因子对海洋碳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海洋碳迁移转化与各种化学驱动因子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密切相关.营养盐水平、pH、溶解氧浓度(DO)、氧化还原电位(Eh)、SO42-及硫电位(Es)等主要化学驱动因子的消长导致了海洋化学环... 分析了化学驱动因子对海洋碳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海洋碳迁移转化与各种化学驱动因子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密切相关.营养盐水平、pH、溶解氧浓度(DO)、氧化还原电位(Eh)、SO42-及硫电位(Es)等主要化学驱动因子的消长导致了海洋化学环境的变化,进而对海洋碳的迁移转化产生影响.在营养盐的供给和生物吸收情况良好的海域,CO2由于光合作用,并通过沉降有机物的氧化,不断被转移到海水深层,使得海水中的CO2分压(PCO2)降低,CO2的海-气交换量和有机碳输出通量增大,从使该海域表现为CO2的汇.由于CO2的溶解与吸收以及有机物的降解造成了海洋环境的日益酸化,引起了海水中碳酸盐溶解度增大;沉积物中酸碱环境的变化也与有机物的矿化以及碳酸盐的溶解、沉淀过程密切相关.此外,DO、Eh、SO42-及Es的变化与水体中有机碳的矿化分解过程和碳在沉积层中沉积埋葬过程相耦合.在水体中,高DO、高Eh利于有机碳向无机碳转化;而在DO和Eh较低的沉积环境中,高SO42-不利于有机碳的埋葬与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动因子 海洋碳迁移转化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下载PDF
孔石莼和重金属(铜与镉)对海水无机碳体系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国侠 宋金明 戴纪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45-2452,共8页
通过室内实验模拟并应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孔石莼和重金属(铜与镉)共同作用下,海水二氧化碳体系及海洋碳源汇强度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二氧化碳体系各组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Δ)和趋势与重金属种类和添加浓度有关.与对... 通过室内实验模拟并应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孔石莼和重金属(铜与镉)共同作用下,海水二氧化碳体系及海洋碳源汇强度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二氧化碳体系各组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Δ)和趋势与重金属种类和添加浓度有关.与对照相比,低浓度(0.1μmol.L-1和1μmol.L-1)的铜、镉添加组中,DIC、HCO-3和pCO2均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p=0.01).而当铜、镉浓度大于“转折浓度”后,t=7时DIC、HCO-3和pCO2均要大于初始值,其增幅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对于Δ由负值过渡到正值所对应的“转折浓度”,铜添加组要明显低于镉添加组.这与孔石莼对不同种类重金属的耐受程度不同有关.此外,当重金属浓度不同时,箱中的碳源汇格局亦随时间做不同的变化.当重金属浓度较低时,箱内水体表现为CO2的汇,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可能过渡成为大气CO2的源;高浓度重金属的影响下,箱内水体表现为CO2的源,且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大,其向大气释放CO2的量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二氧化碳体系 碳源汇 实验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