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工业化乡村新建住宅“越界”现象再解读
1
作者 戴美纳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2期42-49,共8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风貌正经历一个巨大的变革期。本文以半工业化乡村新建住宅存在的“越界”现象作为切入点,思考城乡关系重构、产业向乡村渗透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新建住宅形态特征。选取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地区的典型乡村作为...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风貌正经历一个巨大的变革期。本文以半工业化乡村新建住宅存在的“越界”现象作为切入点,思考城乡关系重构、产业向乡村渗透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新建住宅形态特征。选取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地区的典型乡村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其社群的生活方式进行参与式观察,梳理总结其行为特点及在空间上的表征。最后,就“越界”现象进行“事件”层面的解读,提出以“事件”作为观察与阅读视角,挖掘新建住宅现状的内在生命力和引导乡村风貌提升的潜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房特征 半工业化 行为分析 管控视角 绍兴上虞地区
下载PDF
事件性的重构:越地城市临水空间场所感再生策略
2
作者 戴美纳 《华中建筑》 2023年第10期1-4,共4页
针对当前越地历史街区存在空间闲置、荒废等问题,引入犬吠工作的共有性理论,提出重构临水空间事件性的空间模型。首先,通过对犬吠工作室共有性思想的理论框架的分析,梳理其共有性空间的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的梳理,分析越地城... 针对当前越地历史街区存在空间闲置、荒废等问题,引入犬吠工作的共有性理论,提出重构临水空间事件性的空间模型。首先,通过对犬吠工作室共有性思想的理论框架的分析,梳理其共有性空间的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的梳理,分析越地城市水系的事件聚集效应及其空间特征。进而,基于对绍兴道墟街道历史街区的更新实践,提出越地城市临水空间在共有性构建上的实施策略,通过空间的行为共有性的生产,实现历史街区的场所感再生和文化认同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系 空间特征 共有性 事件性 再生策略
下载PDF
回归工作室制——乡建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建筑学“产教融合”模式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楼瑛浩 戴美纳 王渊 《华中建筑》 2023年第6期123-127,共5页
建筑学专业的“产教融合”由来已久,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征的培养方案。该文聚集于非主流小规模建筑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改革模式,首先在剖析建筑学工作室制的特征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室制与乡建探索结合在高校院... 建筑学专业的“产教融合”由来已久,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征的培养方案。该文聚集于非主流小规模建筑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改革模式,首先在剖析建筑学工作室制的特征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室制与乡建探索结合在高校院系的优势。其次,通过对“一宅设计”工作室近几年在乡建层面如农宅设计服务、可视化平台搭建、学科竞赛推动、圆桌会分享等维度的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提出以高校院系为主导、政企平台为支撑、乡建实践为核心、社会服务为目标的系统性产教融合优化策略,对教学体系、团队建设、实践模块作进一步改革思考,以拓展产教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室制 乡建 应用型高校 建筑学 产教融合
下载PDF
公共领域的重塑:工业化乡村离散与混质生产空间的整合策略
4
作者 沈雪婷 戴美纳 玄峰 《华中建筑》 2023年第4期89-93,共5页
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沿海地区,工业化在乡村社区的渗透和蔓延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空间现象。基于后桑村的实证分析,梳理当前工业化乡村空间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通过对犬吠工作室建筑空间共有性原则的剖析,针对乡村产居混... 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沿海地区,工业化在乡村社区的渗透和蔓延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空间现象。基于后桑村的实证分析,梳理当前工业化乡村空间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通过对犬吠工作室建筑空间共有性原则的剖析,针对乡村产居混质现象带来的问题,提出生产空间的分离与整合模型,进而延伸出以“生产轴”为核心的空间规划方案,探索产居二元空间的平衡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工业化 产居混质 犬吠工作室 共有性 生产轴
下载PDF
消解中的晚清传统商业建筑空间结构——杭州胡庆余堂古建筑群空间结构发展演变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戴美纳 玄峰 《华中建筑》 2011年第12期140-145,共6页
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已是现代设计中的热点问题,当下,杭州市相关部门也在考虑如何保留和发扬以胡庆余堂为核心的河坊街传统历史街区文化。在此背景下,该文概述了清末民初杭城内商业建筑的三大空间结构组织排布方式,进而重点阐述... 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已是现代设计中的热点问题,当下,杭州市相关部门也在考虑如何保留和发扬以胡庆余堂为核心的河坊街传统历史街区文化。在此背景下,该文概述了清末民初杭城内商业建筑的三大空间结构组织排布方式,进而重点阐述了胡庆余堂古建筑群的总体空间格局、功能分区间的组织方式和院落空间的运用,以及胡庆余堂的空间结构对其后建筑的影响,最后介绍了胡庆余堂古建筑群在建成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其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庆余堂 空间结构 发展演变
下载PDF
基于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地域文化认知”模块建构--记“中国建筑史”课程改革实践 被引量:5
6
作者 戴美纳 玄峰 《华中建筑》 2021年第10期124-127,共4页
以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梳理“中国建筑史”课程设置现状中存在的不足。就建筑学专业教育工作者的立场,对基于地域文化认知的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与“中国建筑史”课程培养体系的结合做了思考和分析。进而,在... 以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梳理“中国建筑史”课程设置现状中存在的不足。就建筑学专业教育工作者的立场,对基于地域文化认知的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与“中国建筑史”课程培养体系的结合做了思考和分析。进而,在“中国建筑史”的课程教学中,选取部分课时在既有知识体系基础上加入地域建筑文化的章节,并引入“混合教学模式”的概念,进行课程改革实践。基于课程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成果的推广以及在关联课堂的拓展和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调研分析 问题先导 混合教学
下载PDF
工业化乡村空间地方感生成机理研究——以温州兴湖村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戴美纳 《设计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62-66,72,共6页
产居混质的温州模式,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乡村社会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路径。首先,基于人文地理学提出的“地方感”概念,确立“空间―事件”关联性的跨文化研究框架。进而,通过对温州地区典型的工业化乡村——兴湖村产居空间的参与式... 产居混质的温州模式,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乡村社会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路径。首先,基于人文地理学提出的“地方感”概念,确立“空间―事件”关联性的跨文化研究框架。进而,通过对温州地区典型的工业化乡村——兴湖村产居空间的参与式观察,梳理工业化乡村的空间变迁过程和现状特征,展现工业化乡村变化和流动的空间状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工业化乡村内多元群体的价值认知分析,论证空间地方感在自领域自身内部与外部环境交互的背景下处于动态变化和转换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工业化 空间动态变化 多元群体 地方感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基于空间思维和设计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绘图软件课程设置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渊 戴美纳 《华中建筑》 2017年第7期88-91,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建筑设计及其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绘图软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回顾了2000年至2015年间,我校的建筑学专业计算机绘图软件课程设置的发展与变化,分析和总结相关的教学经验,再着重介绍了当前计算机绘图软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建筑设计及其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绘图软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回顾了2000年至2015年间,我校的建筑学专业计算机绘图软件课程设置的发展与变化,分析和总结相关的教学经验,再着重介绍了当前计算机绘图软件的课程设置情况,并从空间思维与设计能力培养的角度剖析计算机绘图软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最后,该文思考探讨了计算机绘图软件对当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所带来的若干正面及负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 建筑设计 空间思维 课程设置
下载PDF
绍兴山地古村落的环境适应性分析——以上虞丁山村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戴美纳 张懈 玄峰 《小城镇建设》 2020年第2期63-68,93,共7页
山地古村落是绍兴地区一种典型的传统民居聚落形式。本文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岭南乡丁山村为例,以自然环境适应性和人文环境适应性作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村民访谈及现状卫星图分析等手段对其村落空间格局和建筑形态与地形、气候及... 山地古村落是绍兴地区一种典型的传统民居聚落形式。本文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岭南乡丁山村为例,以自然环境适应性和人文环境适应性作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村民访谈及现状卫星图分析等手段对其村落空间格局和建筑形态与地形、气候及民俗习惯等因素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以探究绍兴山地古村落在布局与形态等方面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及其所承载的古代匠人的营建智慧。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浙江省关于坡地村镇建设的相关政策与举措,提出山地古村落的营建思想对当下坡地村镇建设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古村落 环境适应性 村落布局 建筑形态 丁山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