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141-5p/ZNF705A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源外泌体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作用的机制
1
作者 鲍静 许晗 +3 位作者 汪万杰 许婷婷 戴霁菲 夏瑞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514,共9页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源外泌体(exosome,Exo)中miR-141-5p/ZNF705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电镜和NTA粒径分析检测CML患者外周血和K...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源外泌体(exosome,Exo)中miR-141-5p/ZNF705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电镜和NTA粒径分析检测CML患者外周血和K562细胞中的Exo形态大小;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K562细胞的Exo、BMSCs标记分子及黏附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黏附实验检测BMSCs的黏附能力;CCK-8法检测BMSCs活性、萤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41-5p与ZNF705A结合情况等。结果qRT-PCR结果显示,miR-141-5p表达在CML患者和K562细胞源Exo中均明显降低;qRT-PCR和Western blot等结果表明,CML患者中BMSCs的黏附蛋白CD44和CXCL12表达明显降低,且能够吞噬K562细胞源Exo。进一步发现,与CD34^(+)细胞相比,K562源性Exo能够降低Exo促进的BMSCs中CD44和CXCL12表达和黏附作用;同时,双萤光素酶基因报告等验证miR-141-5p与ZNF705A靶向结合;最后发现通过上调K562细胞源Exo中miR-141-5p的表达,靶向抑制ZNF705A,进而促进BMSCs的活性和黏附功能。结论K562细胞下调Exo中miR-141-5p表达,减少对ZNF705A的靶向抑制,进而抑制BMSCs的黏附功能,从而调控CML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141-5p K562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ZNF705A 外泌体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CBL-PBL-学生主导查房在留学生血液内科实习教学的实践研究
2
作者 龙章彪 黄震琪 +1 位作者 阮敏 戴霁菲 《安徽医专学报》 2024年第4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采取CBL-PBL-学生主导查房应用于临床医学学士(MBBS)留学生血液内科实习教学的效果。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2016级MBBS留学生共37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CBL-PBL-学生主导查房教学,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通过M... 目的:探讨采取CBL-PBL-学生主导查房应用于临床医学学士(MBBS)留学生血液内科实习教学的效果。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2016级MBBS留学生共37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CBL-PBL-学生主导查房教学,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通过Mini-CEX临床技能评价量表和OSCE考核评价两组学生的实习效果,通过调查问卷比较两组学生对教学的认可度。结果:研究组学生Mini-CEX临床技能评价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学生对教学认可度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L-PBL-学生主导查房可显著提高MBBS留学生的血液内科临床实践和操作成绩,学生对教学认可度也有显著提高,该教学方式值得在血液内科实习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内科 CBL教学法 PBL教学法 实习教学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出血程度与PMP、vWF、FN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戴霁菲 朱立新 +1 位作者 蔡学林 夏瑞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50-1053,共4页
目的观察血小板微颗粒(PM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连接蛋白(FN)在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病患者中与出血程度的关系,探讨PMP、v WF、FN对出血程度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WHO关于出血的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0分组、1分组、2分组、3... 目的观察血小板微颗粒(PM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连接蛋白(FN)在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病患者中与出血程度的关系,探讨PMP、v WF、FN对出血程度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WHO关于出血的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0分组、1分组、2分组、3分组、4分组及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PMP含量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v WF、FN含量变化。结果 (1)各组PMP、v WF、FN的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不同出血程度组之间出血程度越重,PMP含量越低[除1分组与2分组;3分组、4分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WF含量越高[除1分组与2分组外,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N含量越高[除0分组与1分组外,其余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MP、v WF、FN的含量对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病患者出血程度的预测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程度 血小板微颗粒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纤维连接蛋白
下载PDF
rhTPO与rhIL-11对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戴霁菲 夏瑞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1-717,共7页
目的:分析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PLT)减少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其中50例使用rhTPO治疗... 目的:分析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PLT)减少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其中50例使用rhTPO治疗且未进行血小板输注的为A组,50例使用rhTPO治疗且进行血小板输注的为B组,40例使用rhIL-11治疗且未进行血小板输注的为C组,40例使用rhIL-11治疗且进行血小板输注的为D组,比较各组患者PLT在20×10^(9)/L以下持续天数、PLT恢复至大于100×10^(9)/L所需天数以及不同出血程度的发生率。结果:A组PLT<20×10^(9)/L水平持续时间显著短于C组(3.72±1.14 d vs 4.93±1.33 d,P<0.001),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B组PLT<20×10^(9)/L水平持续的天数显著短于D组(3.06±0.91 d vs 4.65±0.98 d,P<0.001),而C组和D组持续的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LT恢复至100×10^(9)/L的时间显著短于C组(13.46±1.67 d vs 16.85±2.13 d,P<0.05),而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PLT恢复至100×10^(9)/L的天数显著短于D组(13.36±1.49 d vs 16.18±1.78 d,P<0.001),而C组和D组所需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高出血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22%vs 44%,P<0.05),D组的高出血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32%vs 65%,P<0.05),A组的高出血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44%vs 65%,P<0.05),B组的高出血风险发生率低于D组(22%vs 3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治疗中,与rhIL-11比较,rhTPO能明显缩短患者血小板处于极低水平状态及升至正常的时间,而血小板的输注不能加快患者血小板升高至安全范围的时间,也不能缩短患者处在低血小板水平持续的时间,但可以减少患者高出血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重组人白介素-11 急性白血病 化疗 血小板减少症
原文传递
鉴定用于诊断和评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被引量:1
5
作者 唐红霞 刘志强 +2 位作者 戴霁菲 陆燕 夏海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48-1852,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呼气成分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特征,探讨VOC用于APL诊断及疗效评估的可行性。方法:以APL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用SPME-GC/MS技术检测受试者呼出气体中的VOC;比较分析APL初诊组、复发组...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呼气成分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特征,探讨VOC用于APL诊断及疗效评估的可行性。方法:以APL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用SPME-GC/MS技术检测受试者呼出气体中的VOC;比较分析APL初诊组、复发组、缓解组和健康组呼气中的VOC成分,使用Kruskal-Wallis方差分析APL不同疾病状态组特征性VOC差异并应用Dunn-Bonferroni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初诊APL患者的二甲基硫醚、甲苯和十二烷值明显高于健康人,而乙醇、正己烷和苯甲醛值明显低于健康人(P<0.05)。与初诊组相比,缓解组二甲基硫醚、甲苯和十二烷明显减少,乙醇、正己烷和苯甲醛明显增加(P<0.05),而复发组的VOC与缓解组正好相反。结论:二甲基硫醚、甲苯、十二烷、乙醇、苯甲醛和正己烷可作为APL诊断和病情评估的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生物标志物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