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主要城市气候舒适度时空特征
1
作者 谭凯炎 房世波 俄有浩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人居气候舒适性是评判城市环境宜居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1991-2020年中国31个主要城市的每日气象要素资料,采用室外天气舒适指数(OWCI)模型,分析了中国主要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性总体水平、舒适度年内变化类型、冬夏两季的空间差异,并... 人居气候舒适性是评判城市环境宜居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1991-2020年中国31个主要城市的每日气象要素资料,采用室外天气舒适指数(OWCI)模型,分析了中国主要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性总体水平、舒适度年内变化类型、冬夏两季的空间差异,并剖析了城市的夏季炎热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城市年平均气候舒适度高于舒适等级水平,但空间差异明显,31个主要城市一年中舒适天气累计日数均超过半年,年平均舒适日数为231天,总体人居气候环境良好。中国31个主要城市气候舒适性年内变化可分为寒冬凉夏型、冷冬凉夏型、冷冬热夏型、暖冬长夏型及四季舒适型5种类型;春秋季节天气普遍舒适,冬夏两季气候舒适性空间差异很大,冬季的差异大于夏季的,12座城市适合夏季避暑,比较适合冬季避寒的城市有海口、广州、昆明、南宁和福州。夏季酷热的城市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近30年其夏季的酷热日数和酷热程度有较明显的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舒适性 室外天气舒适指数 宜居城市 旅游与康养 避寒避暑气候
下载PDF
长江流域冬油菜产量潜力及产量差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赫迪 胡鹏程 +2 位作者 王靖 王良 房世波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4-180,共7页
油菜生产对于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至关重要,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的主产区,准确评估该流域油菜生产潜力及潜在产量与实际产量差异的分布特征,可以科学指导和推广油菜生产,充分利用冬季闲田,提高油菜总产量。本研究将作物生长模型APSIM... 油菜生产对于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至关重要,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的主产区,准确评估该流域油菜生产潜力及潜在产量与实际产量差异的分布特征,可以科学指导和推广油菜生产,充分利用冬季闲田,提高油菜总产量。本研究将作物生长模型APSIM和机器学习技术结合,构建了APSIM-Canola产量潜力预测模型,可以利用较少的输入变量快速准确预测出油菜的潜在产量;利用预测的潜在产量和实际的县级统计产量计算产量差,进一步分析长江流域油菜潜在产量和产量差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油菜潜在产量分布大致呈西南低、东北高的趋式,平均产量潜力变化范围在1 000~4 000 kg/hm^(2)之间。产量差的分布特征则与统计产量和潜在产量不同,在研究区域的东部和西部油菜产量差大多低于1 000 kg/hm^(2),而在江西、湖南大部分地区及安徽和湖北北部,产量差可达2 000 kg/hm^(2),县级统计产量仅有潜在产量的50%左右。据此,在长江流域的油菜潜在产量高值区,如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大部分地区和江西、湖南、贵州的北部地区,应重点推广冬油菜种植,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冬季闲田,提高油菜产量;在江西、湖南大部分地区及安徽和湖北北部等油菜产量差较高的地区,应进一步推广油菜高效种植技术,提高油菜的实际产量;而在产量差较低的地区,应考虑通过选育适宜的高产品种进一步提升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长江流域 产量潜力 分布特征 APSIM-Canola model 机器学习 随机森林算法
下载PDF
南京市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评价 被引量:44
3
作者 房世波 潘剑君 +2 位作者 杨武年 姜小三 林健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共3页
在南京地区总共采集土样36个,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168—1995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对南京市土壤重金属Pb、Zn、Cr、Hg、Cu的污染状况作了初步评价。研究发现南京近郊重金属污染以汞和锌为主,江宁县附近为污染重区。污染原因有:工... 在南京地区总共采集土样36个,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168—1995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对南京市土壤重金属Pb、Zn、Cr、Hg、Cu的污染状况作了初步评价。研究发现南京近郊重金属污染以汞和锌为主,江宁县附近为污染重区。污染原因有:工矿企业废物的排放;各类肥料和农药的施用;生活垃圾的农用。在评价的3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中污染比较严重的是受人为影响比较大的菜地和水田,说明人为影响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市 土壤污染 重金属 评价 原因 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
下载PDF
大气[CO_2]和温度升高对农作物生理及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60
4
作者 房世波 沈斌 +1 位作者 谭凯炎 高西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6-1124,共9页
全球大气[CO2]和气温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最为重要的两个因子。本文着重介绍了[CO2]和温度升高对农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产量、品质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随着[CO2]升高,作物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 全球大气[CO2]和气温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最为重要的两个因子。本文着重介绍了[CO2]和温度升高对农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产量、品质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随着[CO2]升高,作物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有上升趋势,呼吸作用和气孔导度下降,产量有所提高,品质将会降低,但研究仍有不确定性。随着[CO2]变化,不同光合途径(C3、C4)作物的响应不一致且存在短期和长期效应。普遍认为大气温度升高抑制作物光合作用,作物产量下降。现有的研究多采用模型或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但研究发现模型研究结果与模拟试验研究结果有差异,不同学者对产量的评估结果也不一致。最新研究认为温度对作物产量影响成非线性,当温度高于关键温度后产量会迅速下降。现阶段大部分模拟试验均在气室中研究,与野外实际情况差异较大,结论仍需进一步验证。目前尚缺乏对作物模型结果的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增加 温度升高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 气孔导度 作物产量 作物品质
下载PDF
1961—2010年中国主要麦区冬春气象干旱趋势及其可能影响 被引量:29
5
作者 房世波 齐月 +2 位作者 韩国军 周广胜 Davide Cammarano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54-1763,共10页
【目的】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冬春连旱事件已经严重威胁到冬小麦的安全生产和粮食增产,本研究以中国主要麦区为研究对象,分析1961—2010年中国北方主要麦区冬春季降水、无降水日数和极端干旱频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当地冬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 【目的】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冬春连旱事件已经严重威胁到冬小麦的安全生产和粮食增产,本研究以中国主要麦区为研究对象,分析1961—2010年中国北方主要麦区冬春季降水、无降水日数和极端干旱频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当地冬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揭示冬春干旱在当前气候背景下的演变趋势,为科学应对冬春干旱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线性倾向估计与Robust F线性显著性检验分析1961—2010年中国北方各站点冬春季降水、冬春季无降雨日数的线性倾向与显著性,揭示冬季、春季和冬春季的降水和无降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根据气象干旱等级的国家标准GB/T 20481-2006将干旱5个等级中的重旱和特旱定义为极端干旱,基于降水距平的滑动平均,计算1961—2010年各年冬春季极端干旱频次的线性倾向,分析极端干旱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趋势和干旱风险剧增区降水的时间变化,揭示干旱时间动态趋势。【结果】(1)1961—2010年,华北为中心的冬麦区冬春气象干旱呈加剧趋势,其中心区域山西、河北和山东西北部冬春两季极端干旱的频次呈现增加趋势,陕西东部和湖北西北部春极端干旱的频次也呈增加趋势;(2)1961—2010年华北冬麦区的冬季降水呈减少趋势,且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即冬季气象干旱呈加剧趋势,其他区域的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无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3)1961—2010年华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中南部和西北春麦区南部的春季降水均呈减少趋势,且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其他区域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无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4)从重点区域降水的时间动态看,近20来华北地区的冬季和春季降水呈急剧下降趋势,无降水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冬春气象干旱风险呈剧增趋势;近50年来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而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长江中下游麦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春季降水呈持续下降趋势。【结论】华北地区冬春季降水呈急剧下降趋势,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华北冬小麦冬、春干旱势必由于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和抗旱成本的增加而导致干旱风险加大;黄淮冬麦区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春季降水尽管也呈下降趋势,由于该区域春季平均降水量对小麦来说以偏多为主,降水减少还不会影响到小麦生长,该区域降水的减少可能对冬小麦生长有利;气候干旱区东北和内蒙春麦区、西北春麦区西部50年来的冬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有利于春小麦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冬旱 春旱 气候变化 干旱 华北
下载PDF
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 被引量:93
6
作者 房世波 阳晶晶 周广胜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73,共5页
利用1979-200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近30年来农业气象灾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1979-2008期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灾情日趋严重,农业气象灾害总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都呈增加趋势;各类灾害中,旱灾和霜冻成灾面积... 利用1979-200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近30年来农业气象灾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1979-2008期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灾情日趋严重,农业气象灾害总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都呈增加趋势;各类灾害中,旱灾和霜冻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呈增加趋势,风雹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变化不大呈略微下降趋势,而1989-1998年段水灾严重。(2)旱灾成灾面积在总成灾面积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成灾面积的1/2),其次是水灾(约占总成灾面积的1/4),再次是风雹,而霜冻成灾面积最小。(3)在区域分布方面,旱灾灾情华北地区最为严重,其次是东北,再次是西北;水灾和旱灾的轻重程度往往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华中的水灾最严重,其次为华东、华南和西南;风雹灾情的轻重程度在我国的分布也有较强的区域性,华北、西北和东北是风雹的重灾区;霜冻分布各区域差异较小,西北和华中的灾情相对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农业 干旱 水灾 霜冻 风雹
原文传递
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6
7
作者 房世波 谭凯炎 任三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3251-3258,共8页
【目的】探讨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方法】以冬小麦超优-626(冬性)为试材,利用红外辐射器模拟大田条件下的夜间增温环境(增温从4月3日小麦起身开始,到6月15日小麦收割结束),研究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产... 【目的】探讨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方法】以冬小麦超优-626(冬性)为试材,利用红外辐射器模拟大田条件下的夜间增温环境(增温从4月3日小麦起身开始,到6月15日小麦收割结束),研究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红外辐射器增温设施增温稳定,使小麦冠层增温2.5℃。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生育期缩短,各物候期提前,产量显著降低。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乳熟期提前4d,成熟期提前达5d,其它各物候期提前1—2d,灌浆过程缩短5d;春季夜间冠层增温2.5℃导致冬小麦无效穗数显著增加,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小,冬小麦减产达26.6%。【结论】春季夜间增温可导致冬小麦大幅度减产。从生长发育角度分析得出,物候期提前使生育期缩短、灌浆过程缩短使千粒重下降是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从产量构成分析得出,生育期缩短相应产生的无效穗数大幅度增加、穗粒数大幅度减少是产量降低的最重要影响因子。同时,增温导致蒸散增加,土壤水分降低可能是导致产量下降的另一因子。建议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采取适宜措施应对夜间气温升高,以确保冬小麦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夜间增温 冬小麦 产量 适应
下载PDF
鄂尔多斯植被盖度分布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27
8
作者 房世波 谭凯炎 +1 位作者 刘建栋 张新时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33,共9页
从植被指数分布与气象因素、地质地层和地质水文的关系入手,利用遥感解译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不同尺度下,气候因素、地质水文因素、基质和地貌等对鄂尔多斯高原植被盖度分布的影响。指出:在区域尺度上,研究区植被盖度... 从植被指数分布与气象因素、地质地层和地质水文的关系入手,利用遥感解译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不同尺度下,气候因素、地质水文因素、基质和地貌等对鄂尔多斯高原植被盖度分布的影响。指出:在区域尺度上,研究区植被盖度分布主要受降水影响,植被盖度呈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高盖度植被主要分布在冲洪积地貌和丘陵地貌区。局部分析,库布齐沙漠东向延伸的存在与发展与区域型断层的存在有密切的联系;毛乌素沙地中的高盖度植被分布受地形和基质岩性组合的综合影响,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湖积物和第四系冲积物等渗水性差的基质上,尤其集中分布于凹陷的湖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植被分布 毛乌素 沙漠化 遥感
下载PDF
生物土壤结皮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3
9
作者 房世波 冯凌 +2 位作者 刘华杰 张新时 刘建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312-3321,共10页
生物土壤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区和极地、亚极地区等脆弱生态区广泛存在,生物土壤结皮对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碳氮循环和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概述了脆弱生态区生物结皮的碳氮循环与气候变化关系,综合分析了脆弱生态区生物结皮... 生物土壤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区和极地、亚极地区等脆弱生态区广泛存在,生物土壤结皮对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碳氮循环和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概述了脆弱生态区生物结皮的碳氮循环与气候变化关系,综合分析了脆弱生态区生物结皮对气候变暖、降水变化和UV-B增加的响应。分析认为应该加强区域尺度下干旱与半旱区生物结皮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气候变化 苔藓 地衣
下载PDF
南京市郊蔬菜地土壤肥力的时空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房世波 潘剑君 +2 位作者 杨武年 姜小三 江利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8-521,共4页
本文以南京市城市化进程中蔬菜地土壤肥力的时空变化为例,分析了蔬菜地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对肥力的时空变化原因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城市化促进了蔬菜地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城区全P、有机质和全N较郊区和农区偏高... 本文以南京市城市化进程中蔬菜地土壤肥力的时空变化为例,分析了蔬菜地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对肥力的时空变化原因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城市化促进了蔬菜地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城区全P、有机质和全N较郊区和农区偏高,这与菜地耕作时间和熟化程度有关。pH值从城区到农区依次降低,与城市建筑废弃物的碱性输出有关。1999年与1980年比较,全N、有机质和有效K含量增加,pH值增加,总P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蔬菜地 土壤肥力 空间变化 时间变化
下载PDF
应用灰色理论研究南京市城市化进程对耕地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房世波 杨武年 +1 位作者 潘剑君 黄宋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32-434,共3页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及预测模型 ,研究了南京市十年来城市化过程中耕地数量的变化 ,分析了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社会因子 ,并对南京今后耕地数量的变化进行了预测 .通过本研究 ,发现所有因子中各郊县人口对耕地数量的变化影响最...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及预测模型 ,研究了南京市十年来城市化过程中耕地数量的变化 ,分析了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社会因子 ,并对南京今后耕地数量的变化进行了预测 .通过本研究 ,发现所有因子中各郊县人口对耕地数量的变化影响最大 ,其次是全市非农业人口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城市化 灰色理论 灰色关联 耕地
下载PDF
利用TM和SPOT遥感影像对南京市城镇用地扩展的监测 被引量:16
12
作者 房世波 潘剑君 陈彩虹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9-52,共4页
利用 3个时期的二源遥感影像 ,对南京城镇用地扩展进行了动态监测。通过IHS融合 (IHStransformation)技术和比值、差值综合处理技术 ,充分利用了现有的TM多光谱影像和SPOT全色光影像的光谱信息。在利用SPOT全色光影像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IHS融合 SPOT全色光影像 城镇扩展监测 土地利用
下载PDF
GIS,RS和GPS支持下的精确施肥理论技术及展望 被引量:6
13
作者 房世波 杨武年 +1 位作者 潘剑君 姜小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3-607,共5页
以精确农业为背景,在分析了"土壤-作物-养分"间的复杂关系的基础上,概括了信息技术(RS,GIS,GPS)、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和化工技术支持下的精确施肥模型。详细阐述了以遥感(RS)技术支持为主体的土壤数据和作物营养实时数据采集... 以精确农业为背景,在分析了"土壤-作物-养分"间的复杂关系的基础上,概括了信息技术(RS,GIS,GPS)、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和化工技术支持下的精确施肥模型。详细阐述了以遥感(RS)技术支持为主体的土壤数据和作物营养实时数据采集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支持下的空间数据采集和控制施肥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施肥综合决策系统。探讨了当前精确施肥技术理论的进步与不足,并为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精确施肥作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施肥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全球定位系统 精确农业
下载PDF
南京市郊蔬菜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被引量:31
14
作者 房世波 潘剑君 +1 位作者 成杰民 陈巍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2年第4期339-342,共4页
测定了28份蔬菜地土壤样品中的铜、锌、铅、镉、汞的含量,从城市化的角度研究了南京市郊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在“城区、郊区和农区”的水平空间变化和在层次间的纵向空间变化,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蔬菜地土壤重金属的时间累积作用。结果表... 测定了28份蔬菜地土壤样品中的铜、锌、铅、镉、汞的含量,从城市化的角度研究了南京市郊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在“城区、郊区和农区”的水平空间变化和在层次间的纵向空间变化,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蔬菜地土壤重金属的时间累积作用。结果表明,城市化影响重金属的水平空间变化,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随着蔬菜地与城市距离的增加,在城区到郊区这一距离段呈下降趋势,在郊区到农区则基本不变;城市化影响重金属的纵向空间变化,蔬菜地各重金属元素表层减底层差值的均值,城区均为正值且绝对值较高,郊区和农区各值都在0浓度附近摆动且绝对值较小。由于受城市化的时间累积作用的影响,1999年土壤中重金属Pb和Zn含量显著高于198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市郊 蔬菜地 土壤重金属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生物土壤结皮遥感光谱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房世波 刘华杰 +2 位作者 张新时 董鸣 刘建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842-1845,共4页
介绍了生物土壤结皮遥感光谱特性和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主要论述了生物土壤结皮光谱的变异性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分析了生物结皮对区域植被遥感解译的影响。干湿生物结皮的光谱差异以及土壤浅表层水分的更替会造成植被动态的错误解译... 介绍了生物土壤结皮遥感光谱特性和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主要论述了生物土壤结皮光谱的变异性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分析了生物结皮对区域植被遥感解译的影响。干湿生物结皮的光谱差异以及土壤浅表层水分的更替会造成植被动态的错误解译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过高估计,经研究得出,100%盖度的干湿苔藓结皮NDVI之差大约0.35(干苔藓结皮0.30,而湿苔藓结皮0.65),100%盖度干湿藻类结皮NDVI之差大约0.15(干藻类结皮0.15,而湿藻类结皮0.30),最大值合成法(max value composite,MVC)会使分布有相当盖度的苔藓结皮的区域的NDVI求解受降水的影响很大,会造成该区域短时间内NDVI不稳定性,而影响植被动态解译。综合国内外研究认为,生物结皮研究中,除了考虑不同土壤水分下生物结皮的光谱外,还应考虑生物结皮光谱的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遥感 光谱 苔藓 地衣
下载PDF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监测城镇用地的扩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房世波 潘剑君 +1 位作者 陈巍 姜小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15-118,共4页
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假彩色合成、IHS融合及其关键技术、差值比值综合处理和缓冲区分析等遥感与GIS技术 ,对南京市城镇用地扩展进行了动态监测。充分利用了TM多光谱影像和SPOT全色光影像的光谱信息。在利用多源遥感影像实现计算机自动... 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假彩色合成、IHS融合及其关键技术、差值比值综合处理和缓冲区分析等遥感与GIS技术 ,对南京市城镇用地扩展进行了动态监测。充分利用了TM多光谱影像和SPOT全色光影像的光谱信息。在利用多源遥感影像实现计算机自动解译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发现南京城镇的扩展速度加快与道路建设的发展具有同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GIS技术 城镇 用地扩展监测 IHS融合
下载PDF
基于TM6数据的成都市地表温度反演 被引量:8
17
作者 房世波 李佑国 +3 位作者 杨武年 聂勇 邓益 蒋云志 《遥感信息》 CSCD 2004年第1期35-37,共3页
本文利用Landsat5的TM 6热红外数据 ,利用实时的地表温度对不同温度演算算法进行了回归检验 ,根据统计的原理对各种方法做出评价 ,并优先了一种方法进行成都市地面温度场的分布分析。本文也就同一大气条件下的地温和气温之间的关系作了... 本文利用Landsat5的TM 6热红外数据 ,利用实时的地表温度对不同温度演算算法进行了回归检验 ,根据统计的原理对各种方法做出评价 ,并优先了一种方法进行成都市地面温度场的分布分析。本文也就同一大气条件下的地温和气温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 ,认为用卫星影像的DN值代替气温研究热岛效应是不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 地表温度 热红外数据 回归检验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适应 被引量:48
18
作者 房世波 韩国军 +1 位作者 张新时 周广胜 《气象科技进展》 2011年第2期15-19,共5页
基于国内有关研究,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的观测事实,分析了气候变化中农业气象灾害时间变化趋势,评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可能影响和适应策略。得出:(1)中国大陆(西南地区除外)光温生产潜力... 基于国内有关研究,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的观测事实,分析了气候变化中农业气象灾害时间变化趋势,评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可能影响和适应策略。得出:(1)中国大陆(西南地区除外)光温生产潜力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中北方增幅大于南方,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作物的生产潜力影响不同。(2)气温升高增加了各地的农业热量资源,促进了复种指数增加和农业气候带向北向西推移,喜温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增加;同时我国北方干暖化趋势,南方洪涝灾害频发,也引起不同地区的种植制度发生变化。(3)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近50年来因气象灾害导致的农业受灾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经济损失逐年升高,同时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在加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4)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有利有弊,气候变暖将导致适宜作物种植和多熟种植的北界都将北移,作物布局和品种熟制也将发生变化;同时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未来气象灾害更加频繁,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5)基于已有的科学认识,提出了优化我国农业种植制度、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选育抗逆品种等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 农业气象灾害 极端气候事件 适应
下载PDF
基于GIS的农业土壤侵蚀分级和退耕还林决策——以川西干旱河谷地区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房世波 杨武年 张新时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5年第1期72-77,共6页
为定量研究川西干旱河谷的土壤侵蚀和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指导退耕还林时序决策,本文综合考虑川西干旱河谷的地形、气候的特点和农业土壤特征,分析了计算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因子指标的方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并... 为定量研究川西干旱河谷的土壤侵蚀和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指导退耕还林时序决策,本文综合考虑川西干旱河谷的地形、气候的特点和农业土壤特征,分析了计算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因子指标的方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并进行了土壤侵蚀定量分级。根据土壤侵蚀的定量分级结果,分析了如何结合土壤侵蚀分级结果进行退耕还林(草)时序决策,认为应当优先考虑河流两侧土壤肥力条件差和土壤侵蚀严重的需退耕的坡耕地,这样,既避免了这些坡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也将土壤肥力好的耕地留下来为农业生产服务。此方法适应川藏边境及其三江之源地区地形因素复杂的土壤侵蚀的计算,GIS支持下的土壤侵蚀定量分级对于退耕还林时序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地理信息系统(GIS) 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 退耕还林
下载PDF
苔藓结皮影响干旱半干旱植被指数的稳定性 被引量:6
20
作者 房世波 张新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80-783,共4页
植被指数是表征大尺度下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参数,所以得到准确的植被指数就显得至关重要。苔藓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区、极地和亚极地区分布广泛,且干、湿苔藓结皮光谱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在干湿交替频繁的干旱与半干旱区是... 植被指数是表征大尺度下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参数,所以得到准确的植被指数就显得至关重要。苔藓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区、极地和亚极地区分布广泛,且干、湿苔藓结皮光谱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在干湿交替频繁的干旱与半干旱区是否对区域植被指数产生影响?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国内外未见研究报道。该文以最常用的植被指数NDVI为例,重点分析了苔藓结皮干、湿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区域NDVI值。研究得出,100%盖度的湿苔藓结皮NDVI值(0.657)较干苔藓结皮NDVI值(0.320)提高0.337,比干苔藓结皮高1倍多,干、湿苔藓结皮NDVI值达到0.000水平差异显著;研究区苔藓结皮的平均盖度为12.25%,线性混合光谱模型分析得出,湿苔藓结皮较干苔藓结皮可以使研究区区域NDVI提高0.04(14.3%);由于苔藓结皮的存在和干旱半干旱区降雨的不稳定性,必然造成该区域短时间内NDVI变化的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苔藓结皮 植被指数(NDVI) 遥感 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