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储层低产井重复压裂方式及裂缝参数优化 被引量:13
1
作者 房平亮 冉启全 +2 位作者 刘立峰 鞠斌山 王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32-37,共6页
重复压裂技术是目前致密油藏低产井提高单井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为了提高重复压裂的增产效果,有必要对重复压裂射孔方式及裂缝参数进行优化。文中以新疆昌吉致密油田为例,建立了重复压裂产能预测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低产井在... 重复压裂技术是目前致密油藏低产井提高单井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为了提高重复压裂的增产效果,有必要对重复压裂射孔方式及裂缝参数进行优化。文中以新疆昌吉致密油田为例,建立了重复压裂产能预测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低产井在不同射孔方式、裂缝半长及导流能力条件下的产能指标。结果表明,相比于旧射孔压裂方式,在新射孔处压裂的增油效果更加显著,且二次压裂的新射孔段越多,增产效果越好;裂缝半长对新疆致密油重复压裂效果影响仅次于压裂级数,随着裂缝半长的增加,日产油量与累产油量均随之升高;而由于致密储层渗透率过低,裂缝的导流能力的变化对致密油藏的生产动态的影响相对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重复压裂 射孔方式 裂缝半长 裂缝导流能力 增产效果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藏注采开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6
2
作者 房平亮 冉启全 +2 位作者 鞠斌山 邵黎明 迟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80,共5页
为揭示致密砂岩油藏在注水与采油过程中孔缝介质的变形规律,研究流固耦合作用对致密砂岩油藏生产动态的影响,基于致密砂岩油藏注采过程中基质与裂缝的变形作用过程,建立了孔缝介质物性参数动态模型,与多相渗流模型及地质力学模型共同组... 为揭示致密砂岩油藏在注水与采油过程中孔缝介质的变形规律,研究流固耦合作用对致密砂岩油藏生产动态的影响,基于致密砂岩油藏注采过程中基质与裂缝的变形作用过程,建立了孔缝介质物性参数动态模型,与多相渗流模型及地质力学模型共同组成了致密砂岩油藏流固耦合数学模型,采用迭代方法对耦合模型进行了求解。通过对川中典型致密油区块多井注采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储层的流固耦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油藏注采过程中,注水井附近基质膨胀,裂缝开启,物性显著增加;采油井附近基质收缩,裂缝闭合,物性逐渐减小,说明流固耦合作用对产能指标造成不利影响。该研究为致密砂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藏 数值模拟 注采过程 流固耦合 迭代耦合求解
下载PDF
变围压-孔压条件下含气煤岩应力应变关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房平亮 邵黎明 +1 位作者 曾志国 李宁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68-776,共9页
为研究围压及孔压对含气煤岩本构关系的影响,基于弹性力学及破坏理论,建立了细观非均匀弹脆性模型,利用FEPG数值模拟软件,编制了有限元计算程序,用数值方法模拟了含气煤岩体在变围压-孔压条件下的变形及破坏规律.结果表明,围压增大时,... 为研究围压及孔压对含气煤岩本构关系的影响,基于弹性力学及破坏理论,建立了细观非均匀弹脆性模型,利用FEPG数值模拟软件,编制了有限元计算程序,用数值方法模拟了含气煤岩体在变围压-孔压条件下的变形及破坏规律.结果表明,围压增大时,煤岩体由脆性逐渐转呈柔性,且承载能力有所增强,而孔压的影响则恰好相反.将数值模拟结果分别与变围压、变孔压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两者基本相符,充分验证了力学模型的适用性及计算程序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压 孔压 细观非均匀性 弹脆性模型 应力应变关系 脆性 柔性
下载PDF
致密油藏压裂开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2
4
作者 房平亮 冉启全 鞠斌山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0-145,共6页
为揭示了致密油藏在压裂与开采过程中孔缝介质的变形规律,研究流固耦合作用对致密油藏生产动态的影响,本文基于致密砂岩储层孔缝多重介质变形力学机制,阐述了致密油藏压裂与采出过程中的流固耦合作用,针对不同开发阶段孔缝介质变形及流... 为揭示了致密油藏在压裂与开采过程中孔缝介质的变形规律,研究流固耦合作用对致密油藏生产动态的影响,本文基于致密砂岩储层孔缝多重介质变形力学机制,阐述了致密油藏压裂与采出过程中的流固耦合作用,针对不同开发阶段孔缝介质变形及流体渗流特征,建立了相应的物性参数动态变化模型及多相流渗流数学模型,并编制了致密油藏压裂、开采数值模拟软件对典型致密油区块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压裂液注入过程中,基质孔隙膨胀,孔、渗物性增大;高于开启压力时,天然裂缝开启并逐步延伸;高于破裂压力时,岩石破裂形成人工裂缝,储层渗透率大幅升高。在生产过程中,随着地层流体压力的降低,基质孔隙收缩,裂缝开度变窄;当低于闭合压力时,裂缝闭合导致储层渗透率显著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多重介质 流固耦合 压裂开发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新型耐高温体膨型高分子材料研发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邵黎明 吴行才 +5 位作者 房平亮 韩大匡 熊春明 唐孝芬 杨立民 叶银珠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5-197,203,共4页
采用原位交联一步法,以含酰胺键的H-2单体和含羟基官能团的H-1大分子为主要原料,合成三维方向全互穿的耐高温高分子材料HTP。红外光谱数据表明,在HTP中同时存在H-1交联键的特征官能团和交联的H-2特征官能团,H-1交联反应和H-2聚合交联反... 采用原位交联一步法,以含酰胺键的H-2单体和含羟基官能团的H-1大分子为主要原料,合成三维方向全互穿的耐高温高分子材料HTP。红外光谱数据表明,在HTP中同时存在H-1交联键的特征官能团和交联的H-2特征官能团,H-1交联反应和H-2聚合交联反应可以同时发生。电子显微镜照片证实了HTP的全互穿交联结构,交联反应后,HTP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纤维尺寸明显缩小。该材料抗拉伸,分散稳定性好,遇水体积膨胀,常温1.5 h内达到最大体膨倍数1.69。在90、120、140℃下用地层水浸泡130 d后,HTP体积缩小率分别为1.57%、3.24%和6.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互穿网络 调剖剂 膨胀 耐高温
下载PDF
变围压条件下多孔煤岩应力-应变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邵黎明 房平亮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45-46,49,共3页
根据弹性力学及破坏理论,考虑瓦斯压力对煤岩体的影响,采用细观非均匀弹脆性模型,借助FEPG软件平台编制有限元程序,模拟了含气煤岩在围压条件下承载现象,并分析了其在不同围压下的应力-应变关系。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定性相符,验证了力... 根据弹性力学及破坏理论,考虑瓦斯压力对煤岩体的影响,采用细观非均匀弹脆性模型,借助FEPG软件平台编制有限元程序,模拟了含气煤岩在围压条件下承载现象,并分析了其在不同围压下的应力-应变关系。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定性相符,验证了力学模型和有限元程序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气煤岩 弹脆性模型 围压 应力应变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井距与产量关系理论模型
7
作者 迟杰 鞠斌山 +2 位作者 吕广忠 汪佳蓓 房平亮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0-137,共8页
依据预期产量建立井距模型对于确定合理井网密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理论,考虑CO_2对原油的降黏作用及油相启动压力梯度变化,建立了一维CO_2非混相驱渗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Buckley-Leverett驱替理论和渗... 依据预期产量建立井距模型对于确定合理井网密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理论,考虑CO_2对原油的降黏作用及油相启动压力梯度变化,建立了一维CO_2非混相驱渗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Buckley-Leverett驱替理论和渗流理论,建立了特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井距与产量关系理论模型,开发了井距计算软件并进行了实例计算和理论图版绘制。结果表明,考虑油相黏度、油相启动压力梯度均变化时,井距最大;在驱替前期,油相启动压力梯度对井距的影响显著,而油相黏度对井距的影响较小,在驱替后期油相黏度对井距的影响逐渐变强;井距随预期产量的增加而减小,预期产量越小,井距增长得越快;井距随地层原油初始黏度、油相初始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加而减小。井距与产量关系理论模型给出了一种依据预期产量计算井距的快速计算方法,为油田井网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非混相驱 启动压力梯度 产量 井距
下载PDF
世界一流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技治理与启示
8
作者 孙文超 查永进 +1 位作者 房平亮 于璟 《石油科技论坛》 2022年第4期77-85,共9页
完善科技治理体系,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可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总结分析斯伦贝谢公司、华为公司、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世界一流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技治理,其特点包括:坚守核心价值理念和文化引领,充分引导和释放知识型员工的能... 完善科技治理体系,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可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总结分析斯伦贝谢公司、华为公司、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世界一流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技治理,其特点包括:坚守核心价值理念和文化引领,充分引导和释放知识型员工的能力;坚持开放式创新和包容式发展,将外部创新资源和内部研发能力结合,营造稳定、宽松、包容失败的创新生态与氛围;保障基础研究,实行科学的评价制度,激发科研人员成就感和创造力;规范项目流程管理,将项目按不同类型分类管理,组建跨部门团队以打通产品技术从研发到推广应用、迭代升级的全流程;重视人才培养与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员工提供多样化发展通道,建设企业级知识管理系统等。这些科技治理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即强化基础研究的源头作用,研发植根于市场和用户需求,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体系,在开放中提升创新能力,打造知识驱动型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一流 科技治理 治理机制 科技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