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3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修订版2011年6月重庆) 被引量:46
1
作者 房殿春 林三仁 +11 位作者 于中麟 袁耀宗 陈旻湖 白文元 黄勤 陈晓欣 张军 李延青 周丽雅 柯美云 方秀才 蓝宇 《胃肠病学》 2011年第8期485-486,共2页
为规范我国Barrett食管(BE)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2011年6月4日在重庆召开了"全国第二届Barrett食管专题学术研讨会",就BE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对2005年制定的"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草案)"作了修订和补... 为规范我国Barrett食管(BE)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2011年6月4日在重庆召开了"全国第二届Barrett食管专题学术研讨会",就BE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对2005年制定的"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草案)"作了修订和补充,达成以下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重庆 修订 诊治 专题学术研讨会 中华医学会 消化病 5年制
下载PDF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抑癌基因杂合缺失 被引量:18
2
作者 房殿春 周晓东 +4 位作者 罗元辉 王东旭 鲁荣 杨仕明 刘为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6期478-481,共4页
目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和抑癌基因缺失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了53例胃癌中6个微卫星标记突变及APC/MCC和DCC基因杂合缺失(LOH).结果胃癌微卫星不稳的检出率为321%(17/53)... 目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和抑癌基因缺失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了53例胃癌中6个微卫星标记突变及APC/MCC和DCC基因杂合缺失(LOH).结果胃癌微卫星不稳的检出率为321%(17/53).7例(132%)为微卫星高频率不稳(3个以上微卫星标志),10例(189%)为微卫星低频率不稳(1或2个微卫星标记).肠型胃癌微卫星高频率不稳的发生率(250%)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34%)(P<005).高频率不稳组未发现有APC,MCC和DCC基因LOH,微卫星高频率不稳与APC/MCC和DCC基因LOH呈负相关.结论微卫星不稳在部分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早期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高频率不稳胃癌与遗传性非息肉大肠癌有共同的特点.与此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抑癌基因 杂合缺失 PCR
下载PDF
胃癌组织P^(53)基因突变、蛋白产物的表达及与病人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房殿春 罗元辉 +5 位作者 鲁荣 刘为纹 晋华源 门荣甫 周子成 王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18-421,共4页
采用PCR-RFLP法对正常胃粘膜和胃癌组织中P53基因第248和249编码区点突变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P53蛋白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胃癌组织P53第248编码区点突变率为7.2%,249编码区未发... 采用PCR-RFLP法对正常胃粘膜和胃癌组织中P53基因第248和249编码区点突变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P53蛋白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胃癌组织P53第248编码区点突变率为7.2%,249编码区未发现有点突变。胃癌组织P53染色阳性率为36.5%,肿瘤大于5cm组,有淋巴结转移和浆膜侵犯及Ⅲ、Ⅳ期胃癌组P53染色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肿瘤小于5cm、无淋巴结转移和浆膜侵犯及Ⅰ、Ⅱ期胃癌组(P<0.01)。P53染色阳性者5年存活率为21.1%,染色阴性者为50.0%,两组5年存活率差别非常显著(P<0.01)。以上提示检测胃癌组织P53蛋白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致癌基因 基因表达 预后
下载PDF
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2005重庆草案) 被引量:52
4
作者 房殿春 许国铭 赵晶京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80-81,共2页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诊断 治疗 复层鳞状上皮 食管腺癌
下载PDF
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草案) 被引量:12
5
作者 房殿春 许国铭 赵晶京 《胃肠病学》 2006年第1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ESOPHAGUS 肠上皮化生 诊治 单层柱状上皮 病理现象 鳞状上皮 食管下段 癌前病变 食管腺癌
下载PDF
原发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房殿春 罗元辉 +1 位作者 鲁荣 刘为纹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3-35,共3页
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原发肝癌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人甲胎蛋白mRNA(hAFPmRNA)进行检测。结果发现:31例原发肝癌中有15例检出hAFPmRNA,阳性率为48.4%。良性肝病、肝转移癌患... 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原发肝癌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人甲胎蛋白mRNA(hAFPmRNA)进行检测。结果发现:31例原发肝癌中有15例检出hAFPmRNA,阳性率为48.4%。良性肝病、肝转移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外周血细胞hAFPmRNA的存在与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结果提示:检测原发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是发现肝癌血行播散的灵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AFP MRNA 外周血
下载PDF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肿瘤微转移 被引量:9
7
作者 房殿春 王东旭 罗元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5-76,共2页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肿瘤微转移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房殿春王东旭罗元辉关键词肿瘤转移;聚合酶链反应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30.4临床资料表明,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而肿瘤细胞在...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肿瘤微转移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房殿春王东旭罗元辉关键词肿瘤转移;聚合酶链反应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30.4临床资料表明,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而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外周血和骨髓中的微转移则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聚合酶链反应 逆转录 微转移
下载PDF
大肠癌APC基因15外显子突变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房殿春 汪荣泉 +3 位作者 杨仕明 杨建民 彭贵勇 肖天利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 探讨APC基因突变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和微卫星不稳 (MSl)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PCR、DGGE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 76例大肠癌APC基因 15外显子突变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MSI。结果  76例大肠癌中检出APC基... 目的 探讨APC基因突变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和微卫星不稳 (MSl)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PCR、DGGE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 76例大肠癌APC基因 15外显子突变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MSI。结果  76例大肠癌中检出APC基因 15外显子突变 2 9例 ,突变率为 3 8 2 % ;APC基因突变多见于左侧大肠癌 ,但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高频率微卫星不稳 (MSI H)大肠癌APC基因突变率显著低于低频率微卫星不稳 (MSI L)和微卫星稳定(MSS)大肠癌 (P <0 0 5~ 0 0 1)。结论 APC基因可能是散发型大肠癌的易感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APC基因突变 DGGE电泳 DNA序列分析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房殿春 罗元辉 +2 位作者 杨仕明 鲁荣 刘为纹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3-195,共3页
为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采用TRAP技术,对42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42例肝癌组织有34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1.0%。42例癌旁组织有... 为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采用TRAP技术,对42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42例肝癌组织有34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1.0%。42例癌旁组织有12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28.8%。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肿瘤转移无显著相关。以上结果提示: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对阐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理、癌变危险性的预测可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原发性 端粒酶 诊断
下载PDF
多重PCR和DNA测序技术检测胃癌APC基因15外显子突变 被引量:3
10
作者 房殿春 罗元辉 +4 位作者 杨仕明 李小安 凌贤龙 方丽 刘为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007-1009,共3页
目的 探讨APC基因突变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微卫星DNA不稳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PCR、DGGE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APC15外显子突变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DNA不稳。结果  6 8例胃癌中检出APC基因 15外显子突变 15例 ( 2 2 ... 目的 探讨APC基因突变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微卫星DNA不稳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PCR、DGGE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APC15外显子突变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DNA不稳。结果  6 8例胃癌中检出APC基因 15外显子突变 15例 ( 2 2 .1% ) ,APC基因突变在肠型胃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 (P <0 .0 5 ) ,而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至少有 1个位点发现MSI者 17例 ( 2 5 .0 % )。将MSI分为高频率MSI(MSI H ,≥ 2个位点 ) 8例、低频率MSI(MSI L ,仅为 1个位点 ) 9例和MSI阴性 (MSS) 5 1例 3组 ,结果APC基因突变均发生于MSI L和MSS组 ,而MSI H未见有突变者。结论 APC基因可能是肠型胃癌的易感基因 ,APC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LOH病理途径 ,而与MSI途径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APC基因 微卫星不稳 PCR 心外显子突变 DNA测序
下载PDF
胃癌组织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房殿春 罗元辉 刘为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010-1011,共2页
目的 探讨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与微卫星DNA不稳的关系。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DNA不稳。结果 正常胃粘膜未见hMLH1和hMSH2基因启... 目的 探讨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与微卫星DNA不稳的关系。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DNA不稳。结果 正常胃粘膜未见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 6 8例胃癌中检出hMLH1高甲基化 11例 ,占 16 .2 % ,而且均为去甲基化和高甲基化并存 ,未见有hMSH2高甲基化者。将MSI分为高频率MSI(MSI H ,≥ 2个位点 ) 8例、低频率MSI(MSI L ,仅为 1个位点 ) 9例和MSI阴性(MSS) 5 1例 3组 ,结果MSI H组hMLH1高甲基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SI L和MSS组 (P <0 .0 1)。结论 hMLH1高甲基化可能参与了MSI病理途径 ,而hMSH2甲基化状态可能与MSI途径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HMLH1 HMSH2 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 微卫星不稳
下载PDF
我国Barrett食管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房殿春 黄勤 +2 位作者 于成功 张军 陈旻湖 《胃肠病学》 2012年第3期129-134,共6页
在西方国家,食管腺癌(EAC)发病率逐年增加,且EAC与Barrett食管(BE)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众多学者对BE和EAC发病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尚无文献对其进行总结分析。本文通过检索PubMed和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分析了近年来有关我国BE和EAC... 在西方国家,食管腺癌(EAC)发病率逐年增加,且EAC与Barrett食管(BE)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众多学者对BE和EAC发病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尚无文献对其进行总结分析。本文通过检索PubMed和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分析了近年来有关我国BE和EAC研究的文章,探讨我国BE和EAC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病理特点。检索词包括"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中国人"和"中国"。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伴肠化生的BE检出率很低,一般人群为0.06%,有症状者检出率为1.8%。目前已确定我国BE的危险因素有老年和食管裂孔疝,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胃食管反流病、吸烟和酗酒。我国BE的发生与性别和肥胖无关。内镜下大多数柱状上皮食管和BE呈舌状或岛状,长度<2 cm;我国长段BE非常罕见,尤其在女性人群中。近十年台湾和香港地区EAC的发病率很低,部分地区甚至有降低趋势。我国食管下段腺癌较少见,几乎所有胃食管连接(GEJ)处癌均以胃近端为中心生长。柱状上皮食管的临床意义及其是否存在恶变风险目前尚不清楚,需加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腺癌 中国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hMLH1和APC基因突变及hMLH1甲基化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房殿春 汪荣泉 +2 位作者 杨仕明 方丽 刘为纹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74-977,共4页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与hMLH1和APC突变及甲基化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的Giemsa染色和PCR方法检测H .pylori;采用二维DNA电泳、DGGE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LH1和APC突变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hMLH1启动子区...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与hMLH1和APC突变及甲基化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的Giemsa染色和PCR方法检测H .pylori;采用二维DNA电泳、DGGE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LH1和APC突变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hMLH1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 ;采用以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DNA不稳 (MSI)。结果  6 8例胃癌中检出hMLH1基因突变 3例 ,突变率为 4 4 %。APC基因突变 15例 ,突变率为 2 2 1%。hMLH1突变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APC突变率在肠型胃癌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 (P <0 0 5 )。正常胃黏膜未见hMLH1高甲基化。 6 8例胃癌中检出hMLH1高甲基化 11例 ,占 16 2 % ,均为去甲基化和高甲基化并存。将MSI分为高频率MSI(MSI H ,≥ 2个位点 ) 8例、低频率MSI(MSI L ,仅为 1个位点 ) 9例和MSI阴性 (MSS) 5 1例三组 ,结果 3例hMLH1基因突变均发生于MSI H组 ,而MSI L和MSS组未见 ;APC突变均发生于MSI L和MSS组 ,而MSI H组未发现有APC突变者 ;MSI H组hMLH1高甲基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SI L和MSS组 (P <0 0 1)。hMLH1和APC基因突变及hMLH1甲基化在H pylori阳性组和H pylori阴性组及CagA+ 组和CagA-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幽门螺杆菌 HMLH1基因 APC基因 突变 甲基化
下载PDF
胃黏膜屏障功能研究概况 被引量:17
14
作者 房殿春 彭志红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7年第1期48-52,共5页
传统的胃黏膜屏障的组织学结构概念是指由胃黏膜上皮细胞的顶部及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构成。近来研究发现,胃黏膜屏障除上述结构外,还包括胃表面活性磷脂形成的疏水层和黏液凝胶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及调节上述结构和成分的一... 传统的胃黏膜屏障的组织学结构概念是指由胃黏膜上皮细胞的顶部及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构成。近来研究发现,胃黏膜屏障除上述结构外,还包括胃表面活性磷脂形成的疏水层和黏液凝胶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及调节上述结构和成分的一系列生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免疫的因素和活性介质。目前研究认为组成胃黏膜屏障功能的各种因素可被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网络体系,胃黏膜的解剖结构则构成了这个网络的基本骨架。由于机体产生损伤的机制不同,因此胃黏膜发挥屏障功能的机制也不尽相同。人类生命的整个延续过程,就是机体的有害因素与保护机制相互作用的过程,胃黏膜亦如此。当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有害因子作用增强时,就会导致胃部疾病发生。因此,对胃黏膜屏障功能的深入研究无疑对胃部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以下从五个方面介绍胃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屏障功能 胃黏膜上皮细胞 组织学结构 表面活性磷脂 网络体系 胃部疾病 紧密连接 活性介质
下载PDF
胃癌粘膜基因不稳与染色体端粒长度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房殿春 杨仕明 罗元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5,共4页
目的 探讨端粒长度与微卫星不稳定 (MSI)和APC MCC及DCC基因杂合丢失 (LOH)的关系。方法 采用Southern杂交检测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对MSI、LOH和移码突变进行分析。结果  68例胃癌中 ,至少有 1个位点发现MSI者 1... 目的 探讨端粒长度与微卫星不稳定 (MSI)和APC MCC及DCC基因杂合丢失 (LOH)的关系。方法 采用Southern杂交检测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对MSI、LOH和移码突变进行分析。结果  68例胃癌中 ,至少有 1个位点发现MSI者 17例 (2 5 % )。将MSI分为高频率MSI(≥ 2个位点 ) 8例、低频率MSI(仅为 1个位点 ) 9例和MSI阴性 5 1例 3组 ,结果 8例高频率MSI中检出TGF βRⅡ移码突变 6例 ,BAX移码突变 3例 ,hMSH6移码突变 2例 ,而低频率MSI和MSI阴性组未见有移码突变者。3 5例胃癌行TRF分析 ,其中端粒缩短 2 0例 (5 7.1% ) ,基本不变 12例 (3 4 .3 % ) ,延长 3例 (8.6% )。端粒长度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DCC基因LOH与TRF缩短有关 ,APC和MCC基因亦有随TRF缩短而LOH率增高的倾向。TRF长度与MSI和移码突变无相关性。结论 胃癌发生涉及二条不同的分子途径。高频率MSI胃癌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导致单核苷酸水平突变的积聚和高频率MSI表型 ,而低频率MSI和MSI阴性胃癌可能涉及LOH病理途径。端粒丢失可能参与了LOH病理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 染色体不稳 微卫星 DNA
下载PDF
抗人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C3用于胃癌及肠上皮化生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房殿春 刘为纹 柳风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7,共4页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抗人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C3相应抗原在110例胃癌和343例肠化标本的表达。根据粘液染色将肠化分为3型:Ⅰ型为完全型,Ⅱ和Ⅲ型为不完全型,Ⅱ、Ⅲ两型的区别在于后者柱状粘液细胞含有硫酸粘液,而前者则缺如。胃癌MC3...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抗人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C3相应抗原在110例胃癌和343例肠化标本的表达。根据粘液染色将肠化分为3型:Ⅰ型为完全型,Ⅱ和Ⅲ型为不完全型,Ⅱ、Ⅲ两型的区别在于后者柱状粘液细胞含有硫酸粘液,而前者则缺如。胃癌MC3染色阳性率为68.2%。在不同病变组肠化中,胃癌癌旁肠化及肠型不典型增生组MC3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在不同类型肠化中,Ⅲ型肠化MC3染色阳性率(48.6%)显著高于Ⅰ型(19.9%)和Ⅱ型肠化(28.0%,P<0.01)。以上提示Ⅲ型肠化与胃癌的关系密切,宜作为癌前病变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肠上皮化生 单克隆抗体 MC3
下载PDF
大肠癌组织微卫星不稳与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 被引量:2
17
作者 房殿春 杨仕明 +5 位作者 杨建民 刘海峰 彭贵勇 肖天利 汪荣泉 刘为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302-305,共4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微卫星DNA不稳与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DNA不稳;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结果:正常大肠黏膜未见hMLH1和hMSH2基...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微卫星DNA不稳与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DNA不稳;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结果:正常大肠黏膜未见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76例大肠癌中检出hMLH1高甲基化8例,占10.5%,而且均为去甲基化和高甲基化并存,未见有hMSH2高甲基化者.检出MSI20例,检出率为26.3%.将MSI分为高频率MSI(MSI-H,≥2个位点)10例、低频率MSI(MSI-L),仅为1个位点10例和MSI阴性(MSS)56例三组,结果右侧大肠癌hMLH1高甲基化检出率(23.1%)显著高于左侧大肠癌(4.0%,P<0.05).MSI-H组hMLH1高甲基化的检出率(8/10)显著高于MSI-L(2/10)和MSS组(6/56,P<0.01-0.001).结论:hMLH1高甲基化与右侧大肠癌的发生有关,可能参与了MSI病理途径,而hMSH2甲基化状态可能与MSI途径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微卫星不稳 HMLH1 HMSH2 基因启动 子区 甲基化状态
下载PDF
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草案) 被引量:4
18
作者 房殿春 许国铭 赵晶京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6年第1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ESOPHAGUS 肠上皮化生 诊治 单层柱状上皮 病理现象 鳞状上皮 食管下段 癌前病变 食管腺癌
下载PDF
全国首届Barrett食管诊断和治疗研讨会会议纪要 被引量:4
19
作者 房殿春 郭红 《胃肠病学》 2006年第1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会议 治疗 诊断 首届 哈佛大学医学院 消化病学分会 ESOPHAGUS 中华医学会 主任委员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组织癌基因ras和抑癌基因P^(53)点突变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房殿春 罗元辉 +5 位作者 鲁荣 肖文华 刘为纹 门荣甫 周子成 王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40-343,共4页
应用多聚酶链延伸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对43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肝癌组织癌基因ras和抑癌基因P^(53)点突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as基因总突变率为41.9(18/43),其中... 应用多聚酶链延伸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对43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肝癌组织癌基因ras和抑癌基因P^(53)点突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as基因总突变率为41.9(18/43),其中N-ras第12位密码子突变率为37.2%(16/43),c-Ki-ras第12位密码子突变率为6.9%(3/43),c-Ki-ras第13位、c-Ha-ras第12和61位密码子未发现有突变者。P^(53)基因第249密码子突变率为20.9%(9/43),第248密码子未发现有突变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RAS基因 抑癌基因P^53 肿瘤基因产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