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及其补偿效应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文龙 时红 +5 位作者 才硕 郭巧玲 许小华 王海媛 唐晓晓 万绍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7,共10页
受极端天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干旱已经成为影响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干旱灾害受气象、水文、农业种植等综合因素影响,其演变规律相对复杂,目前针对不同干旱影响因子对水稻生长发育和需耗水的影响还主要集... 受极端天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干旱已经成为影响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干旱灾害受气象、水文、农业种植等综合因素影响,其演变规律相对复杂,目前针对不同干旱影响因子对水稻生长发育和需耗水的影响还主要集中在单个因子上,尚缺乏水稻干旱灾害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水稻对干旱传递过程的响应机制研究。鉴于此,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干旱类型及传播特征、水稻干旱成因及演变过程,归纳干旱胁迫对水稻需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从水稻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形成等多个方面分析水稻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总结探讨了水稻干旱后复水的补偿效应,并围绕如何有效应对水稻干旱灾害进行展望。未来可从复合干旱事件对水稻的影响、合理利用水稻补偿效应、构建干旱预警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摸清水稻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以期为抵御旱灾、保障粮食生产提供关键理论与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旱 演变过程 需耗水规律 生理特性 补偿效应
下载PDF
田-沟-塘系统纳洪减污效应研究进展
2
作者 时红 才硕 +3 位作者 孙占学 时元智 赵树君 雷少华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针对南方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且极端气候加剧、农业用水效率不高且面源污染严重等水安全问题,探讨稻田、排水沟、塘堰组成的灌溉排水系统(简称田-沟-塘系统)的调蓄纳洪、协同减污效应,以期为灌区雨洪调蓄和节水减排提... 针对南方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且极端气候加剧、农业用水效率不高且面源污染严重等水安全问题,探讨稻田、排水沟、塘堰组成的灌溉排水系统(简称田-沟-塘系统)的调蓄纳洪、协同减污效应,以期为灌区雨洪调蓄和节水减排提供理论参考。从灌区雨洪调蓄实际出发,对当前田-沟-塘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工作和发展进行总结,对田-沟-塘系统承纳洪水、输水蓄水、优化调水、协同防控氮磷流失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等问题进行阐述,提出了田-沟-塘系统的“虚拟水库”模式及其纳洪效应的模型模拟方法。目前关于田-沟-塘系统调水控水的研究还普遍停留在净化水质单方面效用上,水量调蓄方面则多以研究稻田、排水沟、塘堰单个体的水平衡过程为主,缺少田-沟-塘系统联合调度的系统研究,如何提高灌区粮食生产过程中雨洪调蓄利用仍缺乏系统思维和技术手段。未来的研究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田-沟-塘系统雨水调蓄利用和协同减污功能,揭示稻田作为“隐形蓄水池”的蓄水潜力以及田-沟-塘系统的调洪削峰减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沟-塘 灌溉排水 蓄水调洪 协同减污 雨洪资源 灌区雨洪调蓄 虚拟水库 纳洪减污
下载PDF
不同水生植物对养猪废水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昱 时红 +3 位作者 才硕 姜成名 万绍媛 程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61-64,共4页
[目的]筛选适用于养猪废水的人工湿地优势物种。[方法]选取鸢尾、美人蕉、水芹、梭鱼草4种水生植物,通过垂直流人工湿地装置,监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浓度的影响,分析4种... [目的]筛选适用于养猪废水的人工湿地优势物种。[方法]选取鸢尾、美人蕉、水芹、梭鱼草4种水生植物,通过垂直流人工湿地装置,监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浓度的影响,分析4种水生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迟,人工湿地中废水中COD、TN、TP和NH_(4)^(+)-N的浓度逐渐下降,净化效果越好。当水力停留时间为5 d时,鸢尾对COD和NH_(4)^(+)-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61.80%和68.35%;梭鱼草对T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30.92%和81.53%。[结论]人工湿地对养猪废水净化效果以种植鸢尾和梭鱼草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水生植物 养猪废水 净化效果
下载PDF
灌溉和种植方式对稻田水氮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4
作者 王廷金 时红 +4 位作者 才硕 郭巧玲 刘现波 程婕 万绍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9-624,共16页
【目的】旨在探究灌溉和种植方式对稻田氮素损失与水分利用的影响特征。【方法】选取手工栽插(HT)、抛秧(ST)、机插(MT)、直播(DS)4种种植方式和淹水灌溉(FI)、间歇灌溉(II)2种灌溉模式,开展晚稻大田小区试验,分析评价不同灌溉和种植方... 【目的】旨在探究灌溉和种植方式对稻田氮素损失与水分利用的影响特征。【方法】选取手工栽插(HT)、抛秧(ST)、机插(MT)、直播(DS)4种种植方式和淹水灌溉(FI)、间歇灌溉(II)2种灌溉模式,开展晚稻大田小区试验,分析评价不同灌溉和种植方式下稻田水量平衡、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径流淋溶损失特征。【结果】不同灌溉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间歇灌溉更高,不同种植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总体表现由高到低依次为HT(ST)、MT和DS。间歇灌溉模式下各种植方式处理的灌水量、耗水量、渗漏量、蒸发蒸腾量较淹水灌溉模式分别降低9.87%~22.11%、9.65%~21.49%、1.46%~3.64%、11.18%~27.15%。种植方式和灌溉模式对氮素径流和淋溶流失量影响较大,其流失量分别占施肥量的0.02%~0.17%和2.33%~3.53%。在相同灌溉模式下,不同种植方式处理的氮素地表径流损失量和淋溶损失量均由大到小依次为DS、MT、ST和HT。受灌溉模式和种植方式的影响,不同处理淋溶量和氮素淋溶损失量在各生育期内存在差异,其中以苗期和分蘖前期损失量较高,占全生育期的比例分别为43.35%~53.79%、6.67%~22.38%。综合灌溉模式和种植方式,不同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HT-II最高、DS-FI最低,氮素淋溶损失则以HT-II最低、DS-FI最高。【结论】间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直播稻的水分消耗和氮素损失高于移栽稻,手工栽插配合间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和降低稻田氮素流失。在双季晚稻生产实践中,可通过加强苗期和分蘖前期的水分管理来减少稻田淋溶和氮素的淋溶损失,从而提高稻田的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全生育期 种植方式 灌溉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氮素损失
下载PDF
种植方式和灌溉模式对双季稻水分利用的影响
5
作者 王廷金 才硕 +4 位作者 时红 郭巧玲 刘现波 程婕 万绍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57,共11页
为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和灌溉模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播种—收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选取手工栽插(HT)、抛秧(ST)、机插(MT)、直播(DS)4种种植方式和淹水灌溉(FI)、间歇灌溉(Ⅱ)2种灌溉模式进行大田试验,对直播稻与移栽稻全生育期... 为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和灌溉模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播种—收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选取手工栽插(HT)、抛秧(ST)、机插(MT)、直播(DS)4种种植方式和淹水灌溉(FI)、间歇灌溉(Ⅱ)2种灌溉模式进行大田试验,对直播稻与移栽稻全生育期稻田水量平衡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开展研究以期评价多元种植方式下双季稻的的需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双季稻不同水分管理产量大小关系均表现为:HT>ST>MT>DS;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现移栽稻大于直播稻、Ⅱ大于FI的趋势,不同灌溉模式下抛秧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HT、MT、DS分别降低了3.85%~8.86%、5.59%~9.55%、34.04%~45.76%。双季稻的灌水量、渗漏量、蒸发蒸腾量、耗水量均为Ⅱ小于FI。不论FI还是Ⅱ,双季稻灌水量、渗漏量、蒸发蒸腾量以及耗水量均表现为直播稻高于移栽稻,且直播稻苗期渗漏量、蒸发蒸腾量、耗水量显著高于移栽稻,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与其他处理差异较小。移栽稻各处理育秧期水量平衡各参数占全生育期比例均以HT处理最高,其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比例为1.82%~4.51%,早稻排水量均占全生育期的3.97%,晚稻移栽后稻田无排水(育秧期占比100%)。移栽稻育秧期水分利用与消耗在全生育期水分管理中亦是极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灌溉模式以间歇灌溉+手工栽插的结合最优,在实现高产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全生育期 种植方式 灌溉方式 水量平衡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施钾量对超高产早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才硕 潘晓华 +1 位作者 吴建富 石庆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1-5,9,共6页
以超高产水稻品种陆两优996和淦鑫203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双季早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增加生物产量、促进茎鞘物质运转,提高抽穗期剑叶的气-叶温差和颖花伤流量... 以超高产水稻品种陆两优996和淦鑫203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双季早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增加生物产量、促进茎鞘物质运转,提高抽穗期剑叶的气-叶温差和颖花伤流量,降低抽穗后的根系活力衰退值。施钾量与倒1节间大维管束数、茎秆抗折力和稻米蛋白质含量显著正相关。施钾提高了陆两优996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但降低了淦鑫203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适施钾量为18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稻 施钾量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稻米品质
下载PDF
施钾时期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才硕 潘晓华 +1 位作者 吴建富 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2-417,共6页
以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双季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在施钾量为135 kg/hm2和180 kg/hm2时不同施钾时期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2个施钾水平下均为m(基肥)∶m(蘖肥)∶m(穗肥)=5∶2∶3时的产量最高。穗期施钾有利于提高成穗... 以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双季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在施钾量为135 kg/hm2和180 kg/hm2时不同施钾时期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2个施钾水平下均为m(基肥)∶m(蘖肥)∶m(穗肥)=5∶2∶3时的产量最高。穗期施钾有利于提高成穗率、促进茎鞘物质运转、提高剑叶的气-叶温差、延缓根系和叶片衰老。穗期施钾提高陆两优996的整精米率和垩白米率,但对天优华占的稻米品质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施钾时期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对双季稻需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才硕 时红 +5 位作者 潘晓华 刘方平 谢亨旺 许亚群 徐涛 曹娜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5,共4页
为探究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技术对水稻节水增产的综合影响,以陆两优996和天优华占为双季早、晚稻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对双季稻需水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处理的灌水... 为探究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技术对水稻节水增产的综合影响,以陆两优996和天优华占为双季早、晚稻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对双季稻需水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处理的灌水量、排水量和耗水量均低于常规水灌溉处理,早、晚稻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分别提高7.78%和8.37%,降雨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03%和24.58%,产量分别提高4.05%和3.35%。同时,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具有良好的节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气泡 增氧灌溉 节水 增产 双季稻
下载PDF
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技术在水稻灌区节水减排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才硕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7-120,128,共5页
以离式螺旋微气泡泵为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对比研究了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技术在双季稻灌区节水减排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技术可以减少灌水量、排水量和耗水量,提高降雨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从而有效减少氮磷地表... 以离式螺旋微气泡泵为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对比研究了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技术在双季稻灌区节水减排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技术可以减少灌水量、排水量和耗水量,提高降雨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从而有效减少氮磷地表径流排放量。与常规水灌溉处理相比,早、晚稻采用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技术分别节水(灌水量)7.44%和4.46%,降雨利用率分别提高5.92%和4.28%,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36%和10.54%,总氮排放量分别减少8.36%和8.12%,总磷减少27.5%和27.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气泡 增氧灌溉 节水减污 水稻灌区
下载PDF
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应用效果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钱银飞 谢江 +4 位作者 才硕 徐涛 万绍媛 邓海龙 彭春瑞 《作物研究》 2023年第2期135-141,共7页
为了明确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效果,于2017—2020年连续4年8季在江西双季稻田开展了智能灌溉系统灌溉和常规有水层灌溉的对比试验,比较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品质、水分利用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 为了明确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效果,于2017—2020年连续4年8季在江西双季稻田开展了智能灌溉系统灌溉和常规有水层灌溉的对比试验,比较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品质、水分利用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变量结合双季稻需水规律制定的灌溉规则进行精准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智能灌溉系统提高了双季稻产量6.4%~14.3%;并小幅改善了稻米品质,尤其是外观品质,减少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同时还能降低灌水量14.1%~90.8%,降低排水量56.1%~100%,提高水分利用效率0.07~0.59 kg/m^(3),减少径流水中总氮排放47.3%~100%,减少径流水中总磷排放44.5%~100%。综合分析,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值得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智能灌溉 产量 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稻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才硕 时红 +3 位作者 潘晓华 陈昱 徐涛 万绍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9-240,共12页
【目的】为明确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叶片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中嘉早17和H优518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年进行了不施化肥(CK)、不施化肥+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CK+GM+RS)、单施化肥(NPK)、... 【目的】为明确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叶片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中嘉早17和H优518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年进行了不施化肥(CK)、不施化肥+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CK+GM+RS)、单施化肥(NPK)、化肥+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NPK+GM+RS)机插双季稻大田试验。【结果】早晚稻不同处理各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抽穗期和成熟期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以及稻谷产量、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由高到低依次为NPK+GM+RS、NPK、CK+GM+RS、CK,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和碱消值由高到低依次为CK、CK+GM+RS、NPK、NPK+GM+RS。与NPK相比,早晚稻NPK+GM+RS处理幼穗分化期氮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8.03%和10.71%、55.21%和24.49%、10.26%和9.91%,成熟期叶片光合速率分别增加10.36%和12.78%,氮磷钾养分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8.15%和5.95%、8.16%和5.93%、8.13%和5.93%,产量分别增加5.39%和2.56%。【结论】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能够提高机插双季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促进植株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增加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稻草 机插双季稻 光合作用 养分吸收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才硕 时红 +4 位作者 潘晓华 徐涛 谢亨旺 刘方平 曹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1-640,共10页
为明确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以中嘉早17和H优518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年进行了不施肥(CK)、不施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CK+GM+RS)、单施化肥(NPK)、化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NPK+GM+RS)机插双... 为明确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以中嘉早17和H优518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年进行了不施肥(CK)、不施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CK+GM+RS)、单施化肥(NPK)、化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NPK+GM+RS)机插双季稻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论CK还是NPK模式下,GM+RS处理均能够促进水稻生长,显著提高机插双季稻的产量;与NPK相比,NPK+GM+RS处理显著增加了早、晚稻的有效穗(增幅1.75%和1.51%)、每穗粒数(增幅1.82%和1.46%)和产量(增幅5.39%和2.56%),显著增加了成穗率(增幅10.44%和2.07%)、总干物质量(增幅5.69%和7.01%)、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增幅5.10%和7.10%)以及抽穗至成熟期群体生长率(增幅5.21%和4.51%)。综上所述,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能够促进机插水稻生长前期分蘖早发,改善生长中后期群体质量,最终显著提高机插双季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稻草 机插双季稻 生长特性 产量
下载PDF
稻草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双季晚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何虎 黄山 +5 位作者 才硕 曾研华 吴建富 曾勇军 潘晓华 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5-391,共7页
以淦鑫688为材料,研究稻草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后晚稻增产8.8%,达到极显著,且稻米的外观、蒸煮和营养品质得到明显改善,但加工品质降低。稻草全量还田下,施氮量与产量呈抛物线相关,合... 以淦鑫688为材料,研究稻草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后晚稻增产8.8%,达到极显著,且稻米的外观、蒸煮和营养品质得到明显改善,但加工品质降低。稻草全量还田下,施氮量与产量呈抛物线相关,合理的施氮范围为180~200 kg/hm2;施氮比例为m(基肥)∶m(分蘖肥)∶m(穗肥)=5∶2∶3时,每穗总粒数和千粒质量最大,产量构成因素间协调,产量最高,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全量还田 氮肥运筹 双季晚稻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钾肥对双季超级早、晚稻产量与株型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潘晓华 吴建富 +3 位作者 何虎 才硕 李木英 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9-674,共6页
2009—2010年以6个超级早、晚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钾肥对超级水稻产量和株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显著提高双季超级稻产量,且对超级早稻的增产效应高于超级晚稻。施钾缩短了超级早稻倒1叶叶长和超级晚稻上三叶叶长... 2009—2010年以6个超级早、晚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钾肥对超级水稻产量和株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显著提高双季超级稻产量,且对超级早稻的增产效应高于超级晚稻。施钾缩短了超级早稻倒1叶叶长和超级晚稻上三叶叶长,增加了超级早稻倒2和倒3叶叶长;增加了超级早稻上三叶叶基角、开张角和超级晚稻倒2叶叶基角,缩小了超级晚稻倒1叶、倒3叶叶基角和上三叶叶开张角;增加了双季超级早晚稻的株高、倒1节间、倒2节间和倒3节间的长度,而缩短了倒4节间的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超级稻 钾肥 产量 株型特征
下载PDF
作物秸秆还田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5
作者 陈昱 才硕 +3 位作者 姚文武 芦艳 刘琳 张福建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127,共7页
秸秆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秸秆还田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合理的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但不合理的还田也会带来负面效应,造成农田病虫害增加,微生物系统紊乱。因此,该研究总结... 秸秆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秸秆还田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合理的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但不合理的还田也会带来负面效应,造成农田病虫害增加,微生物系统紊乱。因此,该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秸秆还田现状,分析了应用较为广泛的还田方式之间的差异。并从节水减肥、温室效应、病虫害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结构等方面综合评价了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进一步揭示秸秆还田技术在农田环境上的调控作用。同时指出当前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以及从可持续性角度对秸秆还田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开展秸秆还田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 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营养补充对于减轻婴幼儿对二手烟危害的帮助
16
作者 才硕 叶天民 《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 2013年第2期-,共3页
二手烟对婴幼儿健康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现行的一些控烟政策法规对于工作场所及公共场所二手烟的控制主要只是降低了成人在此环境中的暴露,但是对于婴幼儿来说却效果不佳,而且婴幼儿对于二手烟会更加易感.降低二手烟的危害对于婴幼儿尤... 二手烟对婴幼儿健康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现行的一些控烟政策法规对于工作场所及公共场所二手烟的控制主要只是降低了成人在此环境中的暴露,但是对于婴幼儿来说却效果不佳,而且婴幼儿对于二手烟会更加易感.降低二手烟的危害对于婴幼儿尤其重要.所以,迫切需要制定新的控烟条例来保护广大的婴幼儿.为此,笔者综合参考文献,主要就营养补充对于最大程度地降低二手烟对婴幼儿危害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希望能够总结出一些营养学干预方法来降低由于二手烟对婴幼儿引起的健康及卫生问题.当然,主要目标应该是降低和避免婴幼儿在二手烟环境中的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烟污染 微量营养素 蔬菜 水果
原文传递
种植方式变化下双季稻田水氮流失与调控研究概述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现波 才硕 +1 位作者 时红 万绍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7-23,共7页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双季稻种植方式已由传统精耕细作的手工栽插逐步向直播、抛秧、机械插秧等轻简化栽培方式转变,双季稻田的水氮需求和利用也因不同种植方式的技术特点而发生明显变化。为探究基于种植方式变化下...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双季稻种植方式已由传统精耕细作的手工栽插逐步向直播、抛秧、机械插秧等轻简化栽培方式转变,双季稻田的水氮需求和利用也因不同种植方式的技术特点而发生明显变化。为探究基于种植方式变化下双季稻田水氮利用与流失的变异特征,本文系统梳理了双季稻种植方式的演变和现状,比较了双季稻田水氮吸收利用效率、氮素径流和淋溶损失、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损失特征,总结了种植方式变化下节水灌溉、氮肥减施及有机物还田等措施对双季稻田水氮减排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进展,现就多元种植方式下双季稻田氮素平衡与流失规律及调控措施进行展望:综合考虑双季稻田系统中的氮素输入、输出及盈余,开展基于种植方式变化下氮素平衡特征研究;并根据双季稻不同生育时期氮素平衡与流失规律进行水氮调控,制定高效的节水减氮水肥管理措施,为双季稻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种植方式 水氮流失 调控
下载PDF
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田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现波 万岚 +5 位作者 时红 才硕 王廷金 王海媛 万绍媛 程婕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50,共16页
【目的】探究种植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方法】以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手工栽插(HT)、机械插秧(MT)、抛秧(ST)、直播(DS)四种种植方式,淹... 【目的】探究种植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方法】以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手工栽插(HT)、机械插秧(MT)、抛秧(ST)、直播(DS)四种种植方式,淹水灌溉(FI)和间歇灌溉(II)两种灌溉方式,分析不同种植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秧田期、本田期NH3挥发及N2O排放的影响,提出NH3挥发和N2O排放的主要时期。【结果】结果表明:(1)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下水稻产量略有增加,不同种植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HT最高,DS最低。(2)同一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下N2O排放量较淹水灌溉增加约7.9%~16.4%,同一灌溉方式下,早稻N2O损失量大小为DS>MT>HT>ST,晚稻为DS>HT>MT>ST,早、晚稻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成熟期,3个生育阶段N2O损失量占比超过70%,而育秧期MT、ST占比不到1.5%,HT为6.4%。(3)同一种植方式下,早、晚稻NH3挥发损失量淹水灌溉比间歇灌溉增加了3.0%~30.8%,同一灌溉方式下,DS相比移栽稻显著增加NH3挥发(P<0.05),HT、MT、ST之间无显著差异,NH3挥发峰值均在施肥后3 d内出现,且主要发生在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3个时期,其NH3挥发损失量之和占整个生育期NH3挥发损失量80%以上,育秧期MT、ST占比不到2%,HT达4.2%。【结论】在不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方式会提高双季稻产量和N2O排放,但会降低NH3挥发,从早、晚稻生育阶段来看,N2O损失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和后期,NH3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生育前中期,且育秧期NH3挥发和N2O排放占比较低,DS在显著降低产量的同时带来了更高的N2O排放和NH3挥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种植方式 灌溉方式 N2O排放 NH3挥发 水资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紫云英和秸秆还田下减施氮肥对双季稻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嘉俊 才硕 陈昱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30,共7页
为明确紫云英和秸秆联合还田方式下减施氮肥对双季稻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不还田+不施肥(S0N0)、不还田+全量氮肥(S0N3)、紫云英和秸秆还田+不施肥(S1N0)、紫云英和秸秆还田+减量氮肥(S1N1)和紫云英和秸秆还田+减量氮肥(S1N2)... 为明确紫云英和秸秆联合还田方式下减施氮肥对双季稻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不还田+不施肥(S0N0)、不还田+全量氮肥(S0N3)、紫云英和秸秆还田+不施肥(S1N0)、紫云英和秸秆还田+减量氮肥(S1N1)和紫云英和秸秆还田+减量氮肥(S1N2),测定各处理不同生育期双季稻的植株氮素含量及积累量,并对水氮利用效率、双季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情况下,与S0N0处理相比,紫云英和秸秆还田处理S1N0双季稻植株氮素含量及积累量、水肥利用效率和产量均有所提升。S1N2处理在抽穗期、黄熟期双季稻氮素含量和氮素吸收均最高。在早稻时期,以常规施氮S0N3处理产量最高,减氮处理S1N1和S1N2早稻产量分别降低了7.43%和1.68%,而晚稻产量虽分别提高了0.68%和2.35%,但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施氮(S0N3)对比,在紫云英和秸秆还田方式下减施氮肥(S1N1、S1N2)处理均能减少双季稻灌水量、排水量和田间耗水量,在晚稻时期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升了5.24%和25.86%,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升了6.23%和13.74%。因此,从水肥利用效率和产量综合考虑分析,紫云英和秸秆还田方式下早、晚稻分别减少15%和10%的氮肥用量是较为合适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秸秆 还田 减施氮肥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氮磷调控及紫云英配施提高早稻冠层特性和产量 被引量:13
20
作者 时元智 崔远来 +3 位作者 王力 才硕 余双 刘路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7,共9页
为揭示不同氮、磷施用量及配合翻压适量紫云英入田对早稻冠层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在7个施氮、3个施磷及2个不施氮/磷水平下,开展早稻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传输特性、叶片叶绿素SPAD 值、生育后期剑叶净光合速率 P... 为揭示不同氮、磷施用量及配合翻压适量紫云英入田对早稻冠层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在7个施氮、3个施磷及2个不施氮/磷水平下,开展早稻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传输特性、叶片叶绿素SPAD 值、生育后期剑叶净光合速率 Pn及产量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氮磷调控可显著影响早稻 LAI、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光合速率,进而通过调节LAI影响冠层PAR传输特性,最终表现为产量上的差异。缺氮对早稻的影响显著高于缺磷,但在施肥充足时,磷肥对产量的影响比氮肥更加显著。早稻冠层特性和产量随氮、磷施用量的增加表现出边际递减效应,当施用量超过某一值时出现拐点,最终表现为产量的下降。在赣抚平原灌区,187.5~225 kg/hm2施氮量和60~120 kg/hm2施磷量以及翻压15000 kg/hm2紫云英鲜草入田可有效提高早稻LAI和冠层PAR截获率In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维持剑叶生长期内较高的净光合速率Pn,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磷肥 光合 叶面积指数 冠层 光合有效辐射 SPAD值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