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眶病常用影像学检查设备操作指南(2024)
1
作者 邵毅 马建民 +56 位作者 黄晓明 《眼眶病常用影像学检查设备操作指南(2024)》专家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眼肿瘤专委会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裴重刚 谭钢 吴桐 黄锦海 杨新吉 刘小伟 李光宇 周莉 李世迎 迟玮 张铭志 胡亮 陶文思 杨卫华 许言午 杨文利 谭佳 王耀华 施策 李凯军 张慧 蔡建奇 计丹 马健 接英 石文卿 彭娟 李程 刘光辉 邹文进 邓志宏 刘昳 温鑫 田磊 刘华 易湘龙 文丹 杨瑞波 董诺 李中文 吴恺 林志荣 王沙 胡建斌 康刚劲 廖萱 宋秀胜 张青 黎颖莉 葛倩敏 戴西件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71-181,共11页
发生于眶隔后眶骨、眶内及眶周组织的疾病或全身疾病侵犯眼眶者均属于眼眶病。眼眶病涉及的疾病类型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由于其病变处在眼眶及眶内而非眼球内,常规眼科光学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帮助有限,因此眼科影像检查技术如眼部B超、CT... 发生于眶隔后眶骨、眶内及眶周组织的疾病或全身疾病侵犯眼眶者均属于眼眶病。眼眶病涉及的疾病类型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由于其病变处在眼眶及眶内而非眼球内,常规眼科光学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帮助有限,因此眼科影像检查技术如眼部B超、CT、MRI等成为眼眶病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最主要手段。规范眼眶病常用检查设备的操作及总结眼眶病变影像学特征,可以提高眼眶病诊疗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助于减少眼眶病的误诊和漏诊,对眼眶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总结了眼眶病的常用检查设备原理、操作流程及影像特征,为规范眼眶病的常用检查方法、提高基层医疗眼眶病诊断效能提供参考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病 超声检查 CT检查 MRI检查 规范操作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
2
作者 《人工智能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专家组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43 位作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邵毅 陈新建 杨卫华 谭钢 刘祖国 陈蔚 许言午 柯碧莲 石磊 黄锦海 李世迎 迟玮 计丹 接英 龚岚 胡亮 孙传宾 马健 杨文利 张慧 蔡建奇 邵婷婷 彭娟 赵慧 刘光辉 苏兆安 李程 邹文进 刘昳 王佰亮 李凯军 邱坤良 胡丽丹 邓志宏 廖萱 文丹 黄明海 温鑫 李中文 肖鹏 石文卿 唐丽颖 王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7-345,共9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可提供三维、信息丰富的血管图像。大量研究表明,OCTA技术在影像生物标志物量化、诊断和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图像分析工具可快速、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可提供三维、信息丰富的血管图像。大量研究表明,OCTA技术在影像生物标志物量化、诊断和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图像分析工具可快速、准确地量化OCTA的血管和病理特征,从而大大提高了OCTA成像的价值。近年来,人工智能(AI)已成为最强大的图像分析方法,特别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析可提供各种情况下的精确测量,包括不同的疾病和眼部区域。在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和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总结了国内外AI在OCTA图像分析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其中包括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变的准确检测、视网膜灌注的精确量化以及可靠的疾病诊断,并分析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形成了AI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该指南旨在为临床提供新的见解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人工智能 图像分析 疾病诊断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眼前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 被引量:1
3
作者 邵毅 接英 +15 位作者 刘祖国 《人工智能在眼前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专家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谭钢 陈蔚 黄锦海 钟菁 李炜 李中文 张慧 胡亮 王烽 邵婷婷 胡建章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21-1430,共10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眼科眼前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由于眼前节疾病研究所涉及的图像较为复杂多变,AI既往在眼科主要应用于眼后段疾病,但随着AI技术的提升,尤其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展,再加...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眼科眼前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由于眼前节疾病研究所涉及的图像较为复杂多变,AI既往在眼科主要应用于眼后段疾病,但随着AI技术的提升,尤其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展,再加上眼前节电子影像数据的指数级增长,AI在角膜、结膜、晶状体和眼睑疾病领域的应用成为现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和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们结合近年来国内外AI在眼前节疾病诊断中的最新进展,包括在角膜、结膜、晶状体和眼睑疾病的应用,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形成了该指南,旨在辅助眼科临床医生更好地应用AI进行眼前节疾病的诊断决策及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感染性角膜炎 圆锥角膜 角膜移植术 角膜基底下神经病变 角膜营养不良 翼状胬肉 屈光手术 白内障
下载PDF
IPL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白内障围手术期MGD相关中重度干眼疗效分析
4
作者 杨珂 朱蕾 +2 位作者 王滢珲 闻雅 接英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95-1202,共8页
目的研究强脉冲光(IPL)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相关中重度干眼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计划行双眼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 目的研究强脉冲光(IPL)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相关中重度干眼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计划行双眼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并患有MGD相关中重度干眼的患者40例40眼,采用Excel随机数公式随机选择一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常规使用人工泪液治疗干眼,不定期按需接受睑板腺按摩治疗,并依据患者意愿,根据是否接受IPL治疗,分为治疗组20例20眼和对照组20例20眼。治疗组手术前进行3次IPL治疗,每2次之间间隔2周,末次治疗完成至少2周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2个组于首诊(基线)以及白内障术前1 d(即治疗组结束IPL治疗后2周)、术后1周以及术后1个月进行评估,包括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泪膜破裂时间(TBUT)、泪河高度、睑板腺萎缩不同评分眼数、睑板腺排出能力不同评分眼数。结果对照组基线、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OSDI评分分别为(47.83±10.17)、(47.50±10.75)、(66.08±12.68)、(67.92±16.51)分,治疗组分别为(62.50±12.04)、(20.05±4.65)、(24.75±5.98)、(12.65±3.01)分,2个组不同时间点OSDI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119.351,P<0.01;F_(时间)=86.219,P<0.01),其中治疗组术前1 d、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OSDI评分均低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基线OSD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术前1 d OSDI评分较基线值显著降低,术后1周较术前1 d显著升高,但显著低于基线水平,术后1个月OSDI评分较术后1周再次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OSDI评分较术前1 d和基线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术前1 d、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角膜荧光素染色眼数明显少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SⅠt值均高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但均较基线值明显升高,且术后1个月SⅠt值均较术前1 d和术后1周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术前1 d、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TBUT值均大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和基线值,且术后1个月TBUT值较术后1周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术前1 d、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泪河高度均大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和基线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不同时间点睑板腺萎缩不同评分眼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Z=-0.628,P=0.530)。对照组睑板腺排出能力不同评分眼数与治疗组基线、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PL是治疗白内障围手术期MGD相关干眼的有效选择,可以有效改善白内障合并MGD相关干眼患者白内障术后的症状和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疗法 干眼 睑板腺功能障碍 白内障手术 疗效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的应用指南(2023) 被引量:1
5
作者 《人工智能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的应用指南(2023)》专家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49 位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眼肿瘤专委会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邵毅 马建民 谭佳 裴重刚 黄晓明 谭钢 陶文思 黄锦海 杨新吉 刘小伟 李光宇 吴桐 许言午 杨卫华 李世迎 迟玮 胡亮 接英 黄晓丹 李凯军 马健 王佰亮 彭娟 张慧 刘昳 李程 刘光辉 邹文进 谢华桃 李中文 王耀华 文丹 田磊 王燊 张青 刘春玲 黄明海 邓志宏 刘华 林志荣 王沙 温鑫 易湘龙 吴恺 石文卿 葛倩敏 王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41-847,共7页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一种与甲状腺功能障碍相关的复杂眼眶病,严重危害患者视功能、损害患者容貌外观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TAO的诊断和管理复杂,近几年,基于人工智能(AI)算法的医疗应用已经被开发,这些应用已被证明在筛查许多慢性眼...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一种与甲状腺功能障碍相关的复杂眼眶病,严重危害患者视功能、损害患者容貌外观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TAO的诊断和管理复杂,近几年,基于人工智能(AI)算法的医疗应用已经被开发,这些应用已被证明在筛查许多慢性眼病方面是有效的。自动化AI设备的先进特性,如快速性、便携性和多平台兼容性,使得临床上对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详细评估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就AI在TAO临床诊断、活动度评价和严重程度分级以及治疗结果预测等方面的应用形成共识,为AI在TAO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眼病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自动诊断
下载PDF
自体血清点眼对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持续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评估
6
作者 王文莹 冯珺 +3 位作者 邓世靖 李上 张阳 接英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1,共9页
目的评估自制自体血清滴眼液对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NK)持续角膜上皮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为NK导致的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20例20眼,按照病变严... 目的评估自制自体血清滴眼液对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NK)持续角膜上皮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为NK导致的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20例20眼,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将患眼分级,采用自制自体血清滴眼液为主的综合治疗,记录角膜上皮愈合时间。采用角膜荧光素染色法标记缺损的直径和面积,10倍裂隙灯显微镜下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8周角膜缺损直径和面积变化;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定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1、2、4、12和24周LogMAR视力改变;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分别检查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周角膜神经纤维分布变化及角膜知觉丝线长度。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基线角膜缺损特征对上皮愈合时间的影响。结果治疗前角膜缺损范围直径为5.00(4.00,5.75)mm,缺损面积为15.50(12.00,20.00)mm2。伴角膜基质水肿者占45%(9/20),伴内皮皱褶者占35%(7/20)。除1例糖尿病伴葡萄膜炎患者治疗前角膜溃疡面积较大(8 mm×6 mm),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2周效果不明显,联合角膜清创+羊膜移植手术覆盖缺损之后继续用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外,其余19例均以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为主,20例患者全部治愈。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前时程为2周~3个月,平均(39.55±25.34)d。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为12~42 d,平均(19.68±9.25)d。自体血清滴眼液使用前后各时间点角膜缺损面积和直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130、28.265,均P<0.001),其中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和直径均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体血清点眼前后不同时间点LogMAR视力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229,P<0.001),其中自体血清点眼1、2、4、12和24周患眼LogMAR视力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体血清滴眼液使用前后各时间点角膜知觉丝线长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95,P<0.001),其中自体血清点眼4、12和24周角膜知觉丝线长度均长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角膜缺损严重程度分级对愈合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β=10.55,P=0.032),角膜缺损直径和角膜缺损面积对愈合时间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β=-2.02,P=0.501;β=0.49,P=0.199)。结论以自体血清滴眼液为主的治疗对NK导致的顽固角膜缺损安全有效。停止血清治疗后个别患者角膜缺损复发,再次使用后仍有效。疑难病例可联合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 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 自体血清 角膜知觉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神经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
7
作者 《人工智能在神经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专家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49 位作者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邵毅 龚岚 刘婷婷 谭钢 刘祖国 陈蔚 张铭志 李世迎 黄锦海 孙传宾 计丹 迟玮 杨卫华 许言午 接英 胡亮 魏雁涛 马健 杨文利 张慧 蔡建奇 苏兆安 李程 邹文进 刘昳 王佰亮 李贵刚 黄晓丹 谢华桃 李凯军 陆培荣 邱坤良 胡丽丹 邓志宏 文丹 刘春玲 姚勇 黄明海 邵婷婷 彭娟 赵慧 刘光辉 温鑫 李中文 石文卿 唐丽颖 王燊 梁荣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25-933,共9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医疗保健系统的智能化进程。神经眼科是眼科领域中新兴的分支学科,其常见疾病包括视神经盘病变和眼球运动障碍等。由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在神经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日益...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医疗保健系统的智能化进程。神经眼科是眼科领域中新兴的分支学科,其常见疾病包括视神经盘病变和眼球运动障碍等。由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在神经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就人工智能在神经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形成指南,为人工智能在该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神经眼科 视神经盘病变 眼球运动障碍
下载PDF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神经再生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接英 王怡 +2 位作者 李上 阮方 潘志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0-375,共6页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神经再生的特征。方法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heidelberg retina laser tomography,HRT3)对71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于术后1、3、6和12个月行连续系列观察,分析角膜植片上皮下和基质中神经再...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神经再生的特征。方法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heidelberg retina laser tomography,HRT3)对71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于术后1、3、6和12个月行连续系列观察,分析角膜植片上皮下和基质中神经再生的生长规律及不同因素对其再生的影响。结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个月角膜植片中未观察到任何神经存在。术后3、6、12个月,角膜植片上皮下神经和基质神经的再生率分别为3个月26眼/71眼(36.62%)和11眼/71眼(15.49%)、6个月44眼/71眼(61.97%)和30眼/71眼(42.25%)、12个月46眼/71眼(64.79%)和36眼/71眼(50.74%);术后12个月,角膜植片再生的上皮下及基质神经纤维与正常角膜神经明显不同,表现为直径小、长度短、密度低。不同病因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2个月时角膜神经再生的比例分别为机械外伤性角膜白斑9眼/10眼(90.00%)、圆锥角膜10眼/12眼(83.33%)、角膜营养不良3眼/4眼(75.00%)、大疱性角膜病变7眼/11眼(63.63%)、病毒性角膜炎6眼/12眼(50.00%)、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P)术后8眼/18眼(44.44%)、先天性角膜白斑1眼/4眼(25.00%)。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导致再生的角膜神经不同程度减少或消失。另有5眼再生的上皮下神经发生不明原因的消退或消失。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神经再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差异较大,激光共焦显微镜可以对术后的角膜神经再生进行连续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性角膜移植 共焦显微镜 神经再生
下载PDF
非动脉炎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接英 阮方 +1 位作者 李上 郭纯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4-646,654,共4页
目的探讨非动脉炎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首诊于我院的66例(83眼)NAION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视力、眼压、视野、荧光素眼底... 目的探讨非动脉炎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首诊于我院的66例(83眼)NAION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视力、眼压、视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OCT等检查结果,并对患者全身疾病进行相关分析,观察治疗过程中视力、视野恢复情况及眼底变化。结果在NAION患者中单眼49眼,双眼先后发病13眼,双眼同时发病4眼,其中,70%双眼先后发病的患者在对侧眼出现NAION时,先发病眼视力得到改善。OCT检查发现:NAION患者的视盘水肿主要发生于视盘的上方和下方,形成"双驼峰"状改变。在发病早期20眼发生黄斑中央凹神经上皮层脱离。发生黄斑渗出的眼中80%合并糖尿病。结论颞侧视盘的神经纤维层增厚牵拉所导致的中心凹神经纤维层脱离,可能是早期NAION视力低的因素。双眼发病的NAION患者,可能存在双眼视盘供血代偿机制,来减轻一侧视盘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动脉炎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缺血再灌注 黄斑 视盘
下载PDF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滴眼液治疗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被引量:4
10
作者 接英 张文华 +3 位作者 潘志强 徐亮 武宇影 王颖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3-466,共4页
目的 观察白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a)滴眼液对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为供体 ,Wistar大鼠为受体。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后行角膜移植。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点眼 ,实验组分别用IL 1ra 1、3、5mg/mL点眼。同时设... 目的 观察白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a)滴眼液对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为供体 ,Wistar大鼠为受体。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后行角膜移植。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点眼 ,实验组分别用IL 1ra 1、3、5mg/mL点眼。同时设IL 1ra 1mg/mL结膜下注射组。观察植片的存活情况并检测植片中CD1阳性细胞。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IL 1ra 3、5mg/mL组和结膜下注射组均可明显延长植片的存活时间 (P <0 0 5 )并减少植片中CD1阳性细胞的浸润。结论 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 滴眼液 治疗 大鼠 角膜移植 免疫排斥反应
下载PDF
CD4^+ NK T细胞在超抗原SEB诱导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接英 潘志强 +2 位作者 陈钰 张文华 武宇影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9-294,共6页
目的研究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亚单位(SEB)治疗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与CD4+自然杀伤(NK)T细胞的相关性。方法Fisher 344大鼠21只作为供体,Lewis大鼠42只作为受体。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建立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将受体... 目的研究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亚单位(SEB)治疗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与CD4+自然杀伤(NK)T细胞的相关性。方法Fisher 344大鼠21只作为供体,Lewis大鼠42只作为受体。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建立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将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4只。SEB组在角膜移植术前腹腔内注射75μg/kgSEB 0.2 mL,每4日1次,共3次;SEB联合地塞米松组除按上述方法注射SEB外,在角膜移植术后每日结膜下注射5 g/L地塞米松0.1 mL,每日1次,共3次;生理盐水组按SEB组的方法腹腔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观察植片混浊、水肿和新生血管指标并进行评分。术后第10天,每组取3只受体大鼠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测。结果SEB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2.50±1.41)d,较SEB联合地塞米松组(10.38±3.07)d和生理盐水组(7.30±0.67)d明显延长(P<0.05)。SEB组淋巴细胞的增生能力明显降低,脾脏和颌下淋巴结中的CD4+NK T细胞百分数明显升高。SEB联合地塞米松组脾脏和颌下淋巴结中的CD4+和CD8+细胞百分数均明显降低。SEB组房水和血清中IL-2质量浓度均明显降低,而IL-10质量浓度均明显升高。结论超抗原SEB能够明显延长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手术植片的存活时间,其作用机制与上调了CD4+NK T细胞有关,CD4+NK T细胞对于免疫耐受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超抗原葡萄球菌肠毒素B亚单位 NK T细胞
下载PDF
原发性结膜淋巴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接英 李上 +4 位作者 顼晓琳 阮方 李彬 吕岚 潘志强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5-550,共6页
背景 原发性结膜淋巴增生性病变临床上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和误治,影响预后,因此了解其病变特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原发性结膜淋巴增生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2... 背景 原发性结膜淋巴增生性病变临床上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和误治,影响预后,因此了解其病变特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原发性结膜淋巴增生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诊治的原发性结膜淋巴增生性病变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发病年龄、病变特点、治疗方法、预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并评估不同类型的原发性结膜淋巴增生性病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所有患者随访期均为1~2年.结果 原发性结膜淋巴增生性病变患者发病年龄为27 ~ 83岁,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分为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不典型淋巴细胞增生和淋巴瘤3种类型,位于穹隆部结膜者占90%,结膜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患者表现为结膜类滤泡形成;结膜淋巴细胞不典型增生患者表现为球结膜局限性粉红色增生,淋巴瘤患者多呈弥漫性鱼肉样外观.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结膜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病变呈滤泡样增生组织,结膜淋巴细胞不典型增生者可见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而结膜淋巴瘤组织可见弥漫性单核细胞样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对3种类型进行鉴别.结膜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性病变者采取观察和保守治疗,结膜淋巴细胞不典型增生和结膜淋巴瘤者行肿物切除联合结膜或羊膜移植术.随访期内未发现病灶复发.结论 原发性结膜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临床表现多样,应与慢性眼表疾病相鉴别.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不同类型病变的鉴别,应根据病变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进行长期随访,原发性结膜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病变/病理 结膜新生物/诊断&治疗 增生 淋巴样组织/病理 淋巴瘤/病理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屈光性角膜术后的干眼症 被引量:7
13
作者 接英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2003年第2期72-75,共4页
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和屈光性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是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术 ,但术后可导致干眼症 ,出现浅层点状角膜病变 ,Schirmer泪液检查和泪膜破裂时间异常。其主要原因为角膜知觉下降 ,从而导致泪液反射性分泌减少。术... 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和屈光性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是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术 ,但术后可导致干眼症 ,出现浅层点状角膜病变 ,Schirmer泪液检查和泪膜破裂时间异常。其主要原因为角膜知觉下降 ,从而导致泪液反射性分泌减少。术后干眼症可持续数周至一年 ,导致伤口愈合减慢 ,影响视力 ,但多为暂时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屈光不正 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屈光性原位角膜磨镶术 治疗 病因学
下载PDF
超抗原SEB诱导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耐受淋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14
作者 接英 潘志强 +4 位作者 徐亮 陈钰 张文华 武宇影 彭虹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高危角膜移植中产生免疫耐受和发生排斥反应的受体大鼠淋巴细胞的差异基因。方法供体和受体分别为Fisher344和Lewis大鼠。受体大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术前腹腔注射0·2ml SEB(75μg/kg),每次间隔4d,共3次。对...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高危角膜移植中产生免疫耐受和发生排斥反应的受体大鼠淋巴细胞的差异基因。方法供体和受体分别为Fisher344和Lewis大鼠。受体大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术前腹腔注射0·2ml SEB(75μg/kg),每次间隔4d,共3次。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缝线法建立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研究受体植片存活时间、免疫状态和淋巴细胞差异基因。结果对照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7·30±0·67)d,治疗组为(12·50±1·41)d,(P<0·05)。治疗组淋巴细胞对ConA和供体淋巴细胞抗原的增生反应明显降低,DTH反应强度也明显降低。基因芯片显示两组淋巴细胞存在23个差异基因,与神经系统、肿瘤生长以及编码酶类有关。结论SEB可诱导高危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相关淋巴细胞差异基因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抗原 免疫耐受 角膜移植 基因芯片 差异基因
下载PDF
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接英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2002年第1期32-37,共6页
临床上许多角膜病变均能引起角膜新生血管。血管化的角膜不仅严重影响视力 ,而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随着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深入研究 ,在血管形成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综述主要介绍了角膜新生血... 临床上许多角膜病变均能引起角膜新生血管。血管化的角膜不仅严重影响视力 ,而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随着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深入研究 ,在血管形成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综述主要介绍了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治疗进展 发生机制
下载PDF
在黑暗中修炼光明的医者——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
16
作者 接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56,F0003,共3页
魏文斌,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5年4月生于安徽桐城。1986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并于同年进入北京同仁医院工作。现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眼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同仁医院学术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华眼科学会常务委员... 魏文斌,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5年4月生于安徽桐城。1986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并于同年进入北京同仁医院工作。现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眼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同仁医院学术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华眼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眼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学会眼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委员。曾任中华全国青联七八九十届委员和常委及北京市青联六七八九届委员和常委。入选首批国家级和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第一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中宣部"时代先锋",全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医德楷模等称号。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2012年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担任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担任《中华眼科杂志》《国际眼科纵览》《眼科》《实用防盲技术杂志》副主编,《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国医刊》《临床眼科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眼科学报》《眼科时讯》《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等十余种专业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委员会鉴定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承担了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学科课题、北京市高新技术实验室和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数十项基金资助的科学研究。出版主编及副主编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中华医学会一等奖和二等奖4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文斌 北京同仁医院 中华眼科学会 鉴定专家 实用防盲技术 临床眼科杂志 白求恩奖章 国际眼科纵览 杂志编委 医学教育学
下载PDF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7
作者 闫超 陆立新 +1 位作者 谭家璿 接英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9-170,共2页
可逆致盲眼病,其致盲率为10%[1].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青光眼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2].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青光眼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眼压,但是,临床上发现许多青光眼患者即使眼压已降至正常,患者的神经损害仍在继续[3-4];另外,部分患者... 可逆致盲眼病,其致盲率为10%[1].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青光眼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2].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青光眼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眼压,但是,临床上发现许多青光眼患者即使眼压已降至正常,患者的神经损害仍在继续[3-4];另外,部分患者虽未见眼压升高,却也存在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因此,推测除了眼压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导致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患者 视神经损害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 疗效观察 临床 治疗 高眼压 致盲眼病
下载PDF
不同手术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孙存 接英 +1 位作者 张建强 王艳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14期1385-1388,共4页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及巩膜隧道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采用超声乳化治疗、植入单焦点非Toric人工晶状体的白内障患者120例(146只眼),随机分为两组,透明角膜切口62例76只眼设...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及巩膜隧道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采用超声乳化治疗、植入单焦点非Toric人工晶状体的白内障患者120例(146只眼),随机分为两组,透明角膜切口62例76只眼设为对照组,巩膜隧道切口58例70只眼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天、1周、3个月角膜散光、中央角膜、切口周边角膜厚度及裸眼视力。结果术后3天,两组患者均出现散光度数和中央角膜厚度增加,但观察组的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观察组切口周边的角膜厚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和角膜厚度基本稳定,观察组的角膜散光度数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隧道手术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产生的术后角膜散光度数较低,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 透明角膜切口 巩膜隧道切口 角膜散光
下载PDF
超高度近视屈光性手术后主诉视觉质量下降原因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世强 接英 +2 位作者 李蕾 张莉 卢红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9-452,共4页
目的分析超高度近视屈光性手术后视觉质量下降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接受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或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主诉视觉质量较差的... 目的分析超高度近视屈光性手术后视觉质量下降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接受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或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主诉视觉质量较差的超高度近视患者8例(16只眼)的资料。对术后视觉质量进行问卷调查,测量患者的术前、术后的屈光度、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及矫正近视力的情况,分析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变差的原因。结果本组患者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44.88±10.32)岁,术前屈光度范围-29.0^-18.0 D,平均屈光度(-23.19±3.60)D,术后屈光度范围-3.0~1.75 D,平均屈光度(-0.73±1.31)D,术后屈光度比术前明显减小(P<0.001)。所有患者对术后裸眼远视力及矫正远视力满意,术前矫正远视力平均为0.19±0.07,术后平均矫正远视力为0.24±0.07,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对术后裸眼近视力和30 cm矫正近视力的满意度均较差,术后裸眼近视力明显低于术前裸眼近视力,术后30 cm矫正视力亦明显低于术前裸眼近视力,术后10 cm矫正视力有改善但依然低于术前裸眼近视力(P<0.05)。结论超高度近视患者接受屈光性手术后,主诉视觉质量下降,主要与术后裸眼近视力和术后矫正近视力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屈光手术 视觉质量 近视力
下载PDF
中药菊花决明散防治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颖 马东丽 +3 位作者 接英 潘志强 徐健 武宇影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菊花决明散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角膜缝线法诱导受体角膜新生血管,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建立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术后治疗组采用每天菊花决明散方0.1g/2mL灌胃,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2mL灌胃,... 目的探讨中药菊花决明散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角膜缝线法诱导受体角膜新生血管,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建立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术后治疗组采用每天菊花决明散方0.1g/2mL灌胃,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2mL灌胃,观察植片存活状况;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流式细胞仪等方法对受体局部和全身免疫状态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大鼠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14.50±3.55)天,明显长于生理盐水组的(8.25±0.71)天(P<0.01);治疗组术后虹膜铺片Fas、FasL的表达低于对照组;术后14天外周血中CD4+CD2+5FOXP3+阳性细胞治疗组[(14.81±2.58)%]高于对照组[(5.11±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房水中IL-2浓度低于对照组而IL-10浓度高于对照组。结论菊花决明散方对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大鼠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角膜移植 免疫排斥 菊花决明散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