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文学研究的范式衍化、科际整合与“经典化”重铸
1
作者 操乐鹏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4,共6页
目下新文学研究呈现出范式衍化、科际整合与“经典化”重铸的方向及特征。主要体现为:在对“鲁郭茅”等作家经典化建构与重构的进程中,“风景”理论与现代审美意识演进、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语文学回归、社会史视野下的文本读解等路径显现... 目下新文学研究呈现出范式衍化、科际整合与“经典化”重铸的方向及特征。主要体现为:在对“鲁郭茅”等作家经典化建构与重构的进程中,“风景”理论与现代审美意识演进、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语文学回归、社会史视野下的文本读解等路径显现出深宏的诗学涵容。在跨学科、跨媒介、跨语际的复调视野中寻绎“鲁郭茅”研究的多维阐释空间,尤为表现在对现代作家与木刻、书法等关系的考察,于域外汉学、国民教育、大众媒介脉络中的现代作家接受研究等。新文学研究同时展现出文献学转向趋势,诸如文献整理与史料考辨、“材源考”与“阅读史”方法的赓续、对批评史的知识考古等均被纳入研究视域。三条脉络亦彼此质诘对话,织缀起众声喧哗的新文学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郭茅” 现代文学 研究范式 “经典化”
原文传递
柳存仁香港时期文学与学术活动考释
2
作者 操乐鹏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3期71-81,157,共12页
柳存仁学术重心之挪移与思想意识之衍变,于香港地区居停时期(1940年8月至1942年3月),均有伏脉。凭依柳存仁该时段发表于香港报刊的日记、自传等自述性文章,佐以后来的香港地区叙述与回忆,可钩稽其在港时期的交游史、阅读史。凡此,不仅... 柳存仁学术重心之挪移与思想意识之衍变,于香港地区居停时期(1940年8月至1942年3月),均有伏脉。凭依柳存仁该时段发表于香港报刊的日记、自传等自述性文章,佐以后来的香港地区叙述与回忆,可钩稽其在港时期的交游史、阅读史。凡此,不仅有利于还原柳存仁的学术脉络与人生轨迹,又因柳存仁与《大风》《星岛日报》等香港刊物的紧密关联,对香港报刊文学史研究当有所裨补。柳存仁日记述及与许地山、林语堂等文人的交游状况,这也将为林语堂、许地山的生平研究提供补充。追索柳存仁这一短暂的香港文踪,尚需警惕其自述中所存在的伪饰、回避或美化的话语样貌。这也昭示着自述型史料所呈现的真实性之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存仁 香港地区 文学 学术 翻译
下载PDF
1949—1956年私营出版社的文学译介与出版活动梳考
3
作者 操乐鹏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4年第2期38-56,共19页
共和国成立伊始,新的出版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私营出版业亦未被全盘纳入一体化的轨范。此时的文学译介与出版相应处于混杂状态。私营出版业所构筑起的世界文学景观呈现出苏联文学译介渐趋凸出、膨胀的衍变。其译介与出版,既带有抢译乱译... 共和国成立伊始,新的出版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私营出版业亦未被全盘纳入一体化的轨范。此时的文学译介与出版相应处于混杂状态。私营出版业所构筑起的世界文学景观呈现出苏联文学译介渐趋凸出、膨胀的衍变。其译介与出版,既带有抢译乱译等消费导向,又具有注目于通俗本、儿童读物的大众化取向。个人主义的翻译观遭到消解,文学译介转渡为采取集体翻译和作为政治任务的“当代”形态。译家、出版家的动机、策略各有不同,京、沪等地亦展演出各异的译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译介 私营出版社 当代文学 京沪
下载PDF
抗战时期《大风》的香港叙说
4
作者 操乐鹏 《华文文学》 2023年第4期14-22,共9页
以抗战时期南来文人创办的《大风》杂志为切入口,敷陈刊物内纪行、文学、漫画、学术等诸多话语脉络中的香港地区书写;依凭现存史料,打捞许地山、叶恭绰等《大风》同人未竟的香港地区文史纂修计划;循此,可探勘《大风》香港地区叙说的演... 以抗战时期南来文人创办的《大风》杂志为切入口,敷陈刊物内纪行、文学、漫画、学术等诸多话语脉络中的香港地区书写;依凭现存史料,打捞许地山、叶恭绰等《大风》同人未竟的香港地区文史纂修计划;循此,可探勘《大风》香港地区叙说的演绎轨辙及其呈露香港地区形象的衍化踪迹。《大风》场域中的香港地区叙说交织着对香港地区主体性的发现与不见,既体现出内地与香港地区文化互动间不平衡与不平等的症候,又掺杂着抗战时期香港地区文化主体性生发的幽微杂音与可贵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香港地区文学 抗战 主体性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总署的文学翻译活动考释 被引量:2
5
作者 操乐鹏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4-90,共7页
建国初期,出版总署通过组织、联络、培养编译力量,制定翻译计划,保护翻译版权,建立国际书店等举措,控制、影响着文学翻译活动。时任出版总署副署长、编审局局长的叶圣陶在日记中共时性地记录下其警醒与反思,涉及编译者之能力有无、译本... 建国初期,出版总署通过组织、联络、培养编译力量,制定翻译计划,保护翻译版权,建立国际书店等举措,控制、影响着文学翻译活动。时任出版总署副署长、编审局局长的叶圣陶在日记中共时性地记录下其警醒与反思,涉及编译者之能力有无、译本质量之高下、翻译计划的利弊与实施的完满程度、体制运作的官僚化现象等。描述翻译史与出版史,既需对政策和制度做“公文”式梳理,也要对个人话语做“私语”式考辨。前者呈现出动机、目标与手段,后者注目于效应、结果与实存:两相对照,庶几接近乃至复原翻译史、出版史的真实境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总署 文学翻译 翻译出版 叶圣陶日记
下载PDF
“译校”的理论探讨与制度践行——在当代(1949—1966)翻译文学史视域中的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操乐鹏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77,共4页
1949年以后,有关“译校”的理论探讨与制度践行内在于当代出版业的转轨过程中,倾向于以佛经译场和苏联翻译体制为代表的集体译校模式。译校作为一种常规化的编辑制度与审查程序,在保障译作的基本质量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当代翻译文学... 1949年以后,有关“译校”的理论探讨与制度践行内在于当代出版业的转轨过程中,倾向于以佛经译场和苏联翻译体制为代表的集体译校模式。译校作为一种常规化的编辑制度与审查程序,在保障译作的基本质量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当代翻译文学史的视域中来看,译校作为文学活动之一种,自有其非制度化的审美质素。当代译校活动多看重技术层面,相对忽略了译校的诗学层面。学者、作家们私人间的译校往来,效果往往优于体制化的集体译校。鲁迅的译校经验恰构成了对当代译校制度弊病与乱象的某种针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校 制度 鲁迅 当代翻译文学
下载PDF
鲁迅译论在当代(1949—1966年)——兼及文学翻译的当代转型 被引量:1
7
作者 操乐鹏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9-75,共7页
1949年以后,对鲁迅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的接受并未彻底形成强制性的权威话语和封闭型的阐释框架。当代论者将鲁迅译论作为'翻译理论建设上最稳固的基石',剥离了鲁迅译论的生产语境;对硬译、直译、复译等命题进行阐发和重构的同时... 1949年以后,对鲁迅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的接受并未彻底形成强制性的权威话语和封闭型的阐释框架。当代论者将鲁迅译论作为'翻译理论建设上最稳固的基石',剥离了鲁迅译论的生产语境;对硬译、直译、复译等命题进行阐发和重构的同时,苏联文论以及文艺大众化理论强势介入;文学翻译的体制化建设主导着对鲁迅译论接受的定型与定向。这既是对鲁迅译论的接收与重组,其内在的逻辑理路与依循的理论资源也彰显出文学翻译当代转型的诸多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译论 翻译批评 当代文学翻译
下载PDF
吴组缃修改《山洪》考论
8
作者 操乐鹏 《云梦学刊》 2018年第6期107-113,共7页
吴组缃的《山洪》建国初修改版与1946年星群版既呈现出文本间的连动和罅隙,亦牵系着作家本人的心迹与动机。吴组缃沿着建国后的文艺轨范进行修改,在章三官的形象塑造上刻意拔高其思想认知,简化人物心灵蜕变的曲折反复,遮蔽了星群版中对... 吴组缃的《山洪》建国初修改版与1946年星群版既呈现出文本间的连动和罅隙,亦牵系着作家本人的心迹与动机。吴组缃沿着建国后的文艺轨范进行修改,在章三官的形象塑造上刻意拔高其思想认知,简化人物心灵蜕变的曲折反复,遮蔽了星群版中对军民关系的反思;在剔除人物的动作细节、粗言秽语与日常陋习,美化乡村的同时,背离了自身的艺术创作惯例。小说原有的启蒙视角也被抛弃。种种症候,为现代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诸多借镜与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组缃 《山洪》 版本 乡土写实 乡土语言
下载PDF
诗心说稗:论吴组缃的小说研究与小说教学
9
作者 操乐鹏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6-12,共7页
吴组缃一生的志趣唯在小说,"诗心说稗"可谓其小说治学与教学的核心要旨。在小说批评上,他依凭丰赡的创作经验及敏锐的艺术眼光,对小说文本进行洞幽烛微地读解,精义迭出;在小说史和小说理论上,他重"诗"轻"史&qu... 吴组缃一生的志趣唯在小说,"诗心说稗"可谓其小说治学与教学的核心要旨。在小说批评上,他依凭丰赡的创作经验及敏锐的艺术眼光,对小说文本进行洞幽烛微地读解,精义迭出;在小说史和小说理论上,他重"诗"轻"史"、疏于考据,小说史观多踵继前说而少新意,却于微毫处时有创见。吴组缃的课堂讲学贴近形象体悟与审美感知,他的小说写作教学不啻为现代大学创意写作课程的先导;值兹再论,对目下大学中文教育仍有纠偏与裨补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组缃 小说研究 小说批评 文学教育 写作教学
下载PDF
小说家言、知识氛围与历史记忆——论张大春《城邦暴力团》的诗学渊源及文体生成
10
作者 操乐鹏 《华文文学》 2021年第2期50-57,共8页
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蕴藏多重诗学资源:其以小说家言融接笔记与评书的叙事传统,挑战着现代小说的既有范式与审美惯性;在知识氛围中对小说与历史、真实与虚构进行辩证和质询,且同艾柯、高阳的小说构成对话关系;文本中对父辈、眷村及... 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蕴藏多重诗学资源:其以小说家言融接笔记与评书的叙事传统,挑战着现代小说的既有范式与审美惯性;在知识氛围中对小说与历史、真实与虚构进行辩证和质询,且同艾柯、高阳的小说构成对话关系;文本中对父辈、眷村及历史创伤记忆的书写亦接续着眷村小说的流脉;其叙事践行与二十世纪末台湾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既有绾合又有裂隙处。《城邦暴力团》由此熔铸生成了多音驳杂的小说构型,极大地引动和释放了现代小说的文体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大春 小说诗学 小说文体 知识氛围
下载PDF
现代作家在当代:晚年心态、理论重构与五四遗风
11
作者 操乐鹏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2期25-31,94,共8页
现代作家吴组缃、卞之琳、孙犁、汪曾祺在新时期的文学活动常交织着幽微隐曲的晚年心态,自矜与自嘲并存,狭隘和开明互现。他们均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浅薄的思想深度和机械的艺术手法不屑一顾,对先锋文学的过度炫技和拙劣蹈袭颇多“挑... 现代作家吴组缃、卞之琳、孙犁、汪曾祺在新时期的文学活动常交织着幽微隐曲的晚年心态,自矜与自嘲并存,狭隘和开明互现。他们均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浅薄的思想深度和机械的艺术手法不屑一顾,对先锋文学的过度炫技和拙劣蹈袭颇多“挑剔”和“责难”。是类不合群的微弱声音恰恰构成了新时期小说接受史的珍贵侧影和重要剖面,内蕴着针砭及纠偏的先见之明。此外,卞之琳立足于对西方文学、文论的内化吸收重构现实主义;孙犁、汪曾祺从创作实践和审美感知出发,也对现实主义理论进行修补和重倡。他们在新时期的小说批评与理论重构,亦书写着现代作家在当代的五四遗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作家 晚年心态 理论重构 五四遗风
下载PDF
讲故事的人及其马华素人志——论黎紫书《流俗地》的体式与修辞
12
作者 操乐鹏 《海峡人文学刊》 2022年第4期56-67,154,共13页
较之早期短篇小说与长篇首秀《告别的年代》,黎紫书新近长篇《流俗地》的诗学诉求,自有赓续与新变。小说家幽微浑成地摄取化用多重诗学资源,在文体生成上,《流俗地》同短篇《虚线连接二则》构成“互文”的衍生关系;于长篇体式上,《流俗... 较之早期短篇小说与长篇首秀《告别的年代》,黎紫书新近长篇《流俗地》的诗学诉求,自有赓续与新变。小说家幽微浑成地摄取化用多重诗学资源,在文体生成上,《流俗地》同短篇《虚线连接二则》构成“互文”的衍生关系;于长篇体式上,《流俗地》是以盲女视角为基点,将普鲁斯特式的记忆诗学、马尔克斯式的时态句法与史传及说部的叙事形态参于一炉的类“列传”架构;在修辞语义上,隐喻渐褪、故事凸显,解放了被“意义”挟持着的意象及语言,为文本带来更富及物性的话语特质。此外,爬梳黎紫书的中国大陆接受史与文本流布,亦可照见中国大陆华文文学批评圈的些许傲慢与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紫书 长篇小说 文体 修辞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文学翻译批评的场域、路径与进程——以语言、教学类刊物为中心
13
作者 操乐鹏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3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借“双百”方针之便,诸多译家学人发言直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学翻译的弊病与缺失,《文艺报》特为此增设“让文学翻译的花朵怒放吧”专栏^(②)。最令翻译家们不满的,首推对待文学译介的冷淡态度。“解放以来,凡... 20世纪50年代中期,借“双百”方针之便,诸多译家学人发言直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学翻译的弊病与缺失,《文艺报》特为此增设“让文学翻译的花朵怒放吧”专栏^(②)。最令翻译家们不满的,首推对待文学译介的冷淡态度。“解放以来,凡百事业都有很好的组织与领导,惟独文学翻译却有点任其自流”^(③),有关翻译的“媒婆”说、“六指”说喧嚣一时^(④)。文学翻译批评的缺席,恰是这股轻视翻译的文化风习的重要表征^(⑤)。一方面,既有的翻译批评汇集于共和国初年的《翻译通报》^(⑥),且多泥于寻章摘句,近乎翻译校订甚或“乱评一通”^(⑦);另一方面,缺少发表园地,成为文学译评相对萎缩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文艺报》 《翻译通报》 文学译介 喧嚣一时 文学翻译 教学类 文化风习
原文传递
平明出版社的文学译介与出版活动考释 被引量:1
14
作者 操乐鹏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83,共18页
新中国成立伊始,新的出版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私营出版业亦未被全盘纳入一体化的轨范。此时的文学译介与出版处于多元混杂的状态。这其中,1949年底成立的平明出版社显现出独特的姿态。在当代出版格局的重建中,私营的平明出版社一仍延续着... 新中国成立伊始,新的出版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私营出版业亦未被全盘纳入一体化的轨范。此时的文学译介与出版处于多元混杂的状态。这其中,1949年底成立的平明出版社显现出独特的姿态。在当代出版格局的重建中,私营的平明出版社一仍延续着版税制等民国出版的向例,以巴金为中枢汇聚起一批卓越的著译群体,拥有甚至超过国营出版社的编辑译校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体制 文学译介 当代出版 出版社 私营出版业 一体化 民国出版 版税制
原文传递
建国初期苏联文学通俗本考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操乐鹏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1-126,共16页
1950年,叶圣陶在对建国以来文学出版事业的回顾中,特别提到通俗读物和少年儿童读物,并指出,"通过适当的形式,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之下,就量与质两方面,更多地满足工农兵大众的新要求,在今天已经大有必要了"。其中,根据... 1950年,叶圣陶在对建国以来文学出版事业的回顾中,特别提到通俗读物和少年儿童读物,并指出,"通过适当的形式,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之下,就量与质两方面,更多地满足工农兵大众的新要求,在今天已经大有必要了"。其中,根据翻译文学"改写"/"缩写"/"译写"而成的通俗本,颇为醒豁,"将外国名著缩写,使它通俗化、中国化的工作,渐渐受人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文学 普及与提高 少年儿童读物 翻译文学 出版事业 外国名著 建国初期 通俗读物
原文传递
翻译史的理论建构与史述实践(1949-1966) 被引量:1
16
作者 操乐鹏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2-77,共6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界以《翻译通报》《现代佛学》等刊物为阵地,展开了编纂中国翻译史的理论探讨。在理论建构上,其涵盖译史分期、叙述对象、纂述方式等关涉翻译史意识与翻译史体例的诸多面向,呈现出嵌套于新民主主义论的翻译史观与叙... 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界以《翻译通报》《现代佛学》等刊物为阵地,展开了编纂中国翻译史的理论探讨。在理论建构上,其涵盖译史分期、叙述对象、纂述方式等关涉翻译史意识与翻译史体例的诸多面向,呈现出嵌套于新民主主义论的翻译史观与叙史语法。在翻译史实践方面,几无成型的翻译史著,而多"翻译史话"类的史述践行。是类"翻译史话"文章既受到"十七年"批评话语的框范,又具备些许离心倾向,在史料考辨、译史爬梳、体式风格等方面颇有可观。"十七年"时期翻译史的理论建构与史述实践,种种筚路蓝缕,一仍泽被后世之治译史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史 理论 史述 “十七年”
原文传递
“十七年”苏联惊险小说的译介与出版 被引量:3
17
作者 操乐鹏 《东方翻译》 2020年第1期10-14,共5页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文学翻译界出现了译介、出版苏联惊险小说的热潮。《中学生》《少年文艺》等儿童刊物上亦多有惊险小说的推介。伴随着对旧小说之查禁以及苏联惊险小说之涌入的除旧布新,通俗文学的译介出版已悄然完成了从民...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文学翻译界出现了译介、出版苏联惊险小说的热潮。《中学生》《少年文艺》等儿童刊物上亦多有惊险小说的推介。伴随着对旧小说之查禁以及苏联惊险小说之涌入的除旧布新,通俗文学的译介出版已悄然完成了从民国到共和国的递嬗。当代批评家对苏联惊险小说的批评与阐释受制于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过分强调教育意义,悬置其通俗面向。苏联惊险小说的"通俗性"既能与意识形态教育密切协作,其所天然携带的趋时、趋利的消费属性又会起到反向的消解作用。此外,苏联惊险小说也促进了中国当代惊险小说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惊险小说 翻译 出版 “十七年”
原文传递
“十七年”文学翻译批评的场域、路径与进程——以译家书信、日记为中心
18
作者 操乐鹏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33,191,共9页
爬梳"十七年"(1949-1966)时期文学翻译批评的发生、路向与进程,于刊物言说空间之外,引入译家的书信和日记,可以打开另一类混沌、散逸的文学翻译批评场域。其中既蕴藏着诸译家的翻译诗学,且与公开的文学译场充满着错杂的张力... 爬梳"十七年"(1949-1966)时期文学翻译批评的发生、路向与进程,于刊物言说空间之外,引入译家的书信和日记,可以打开另一类混沌、散逸的文学翻译批评场域。其中既蕴藏着诸译家的翻译诗学,且与公开的文学译场充满着错杂的张力关系。译家书信、日记中的文学翻译批评短小零散而不失灵动,亦不乏调侃、随意抑或冷嘲、偏激的一面,自有一股淋漓的生气和隐匿的译家心史贯注其内。这都昭显出"十七年"文学翻译批评的殊异路径、驳杂涵容与复调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批评 书信 日记 场域 “十七年”
原文传递
黄裳译事译业考述
19
作者 操乐鹏 《创作评谭》 2021年第1期49-56,共8页
1932年,黄裳考入南开中学,其一生的文学翻译因缘,实缔结于此。20世纪30年代的南开中学,汇聚了张伯苓、何其芳、张中行、叶石甫、孟志孙、李尧林等一批新文化学人。学校里,毕业于燕京大学英语教学专业的李尧林是黄裳的英语老师。
关键词 南开中学 英语老师 黄裳 张伯苓 张中行 何其芳 李尧林 新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