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间层顶变化的SABER/TIMED卫星观测 被引量:7
1
作者 操文祥 张绍东 +1 位作者 易帆 黄春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489-2497,共9页
本文利用TIMED卫星搭载的SABER探测仪对全球中间层顶信息进行了研究,包括中间层顶的高度、温度及其季节和纬度变化,并对双中间层顶现象进行了分析.中间层顶的温度约在160~180K之间变化,高度在85~100km内变化,温度和高度都是冬季高夏季... 本文利用TIMED卫星搭载的SABER探测仪对全球中间层顶信息进行了研究,包括中间层顶的高度、温度及其季节和纬度变化,并对双中间层顶现象进行了分析.中间层顶的温度约在160~180K之间变化,高度在85~100km内变化,温度和高度都是冬季高夏季低,有着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中间层顶高纬呈现显著年变化,而低纬和赤道呈现弱的半年变化,南北半球的中间层顶信息有着不对称性.高纬地区的双中间层顶现象十分显著,中间层顶一般会从100km附近迅速降低至85km附近.根据长时间范围内平均的结果显示,北半球的双中间层顶现象在20°N—30°N的中纬范围开始发生,证实了北半球双中间层顶现象不再仅限于极区和中高纬地区.而南半球则仍是在50°S才显著发生双中间层顶现象.我们统计了中高纬地区夏季所有的单个观测剖面并且与当年冬季的平均背景剖面相比较,数据显示,较低的夏季第二中间层顶高度绝大多数比冬季中间层顶低12~16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探测 中间层顶 双中间层顶 年变化 半年变化
下载PDF
V形槽静电超声传感器静电场不均匀性研究
2
作者 操文祥 葛立峰 《传感器世界》 2006年第3期6-8,共3页
分析V形槽静电超声传感器微气隙结构研究静电场不均匀性,用解拉普拉斯方程的方法解的单个V形槽面电荷密度。通过建立π/4角两平板电容器模型,提出V形槽静电传感器电容值的定量计算方法,得到与试验相接近的结果。
关键词 静电超声传感器 V形槽面电荷密度 静电容
下载PDF
浅谈“3+X综合”模式下的两种教学误区
3
作者 操文祥 《中学物理》 2003年第3期2-4,共3页
关键词 “3+X”综合 中学 理科 教学模式 题海战术 教学误区
下载PDF
用4种方法处理“追赶”问题
4
作者 操文祥 《高中数理化》 2005年第5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物理现象 直线 中学物理 “追赶”问题
下载PDF
武汉市空气质量状况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26
5
作者 岳岩裕 王晓玲 +4 位作者 张蒙晰 操文祥 周悦 陈赛男 祝赢 《暴雨灾害》 2016年第3期271-278,共8页
基于2013年武汉市环境监测数据和气象要素资料,分析该市空气质量状况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市全年平均空气质量指数(AQI)为135,良和轻度污染所占比例分别为35%和30%。雾天、霾天、晴天、雨天四种天气条件下,6种污染物(SO_2、N... 基于2013年武汉市环境监测数据和气象要素资料,分析该市空气质量状况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市全年平均空气质量指数(AQI)为135,良和轻度污染所占比例分别为35%和30%。雾天、霾天、晴天、雨天四种天气条件下,6种污染物(SO_2、NO_2、CO、O_3、PM_(2.5)和PM_(10))浓度值基本上为雾天最高、霾天次之、晴天再次之、雨天最低,雾天00—08时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天气条件;PM_(2.5)浓度与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差,中雨量级时,降水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显著,PM_(2.5)浓度下降明显,当日降水量小于1 mm时,PM_(2.5)浓度略有上升,平均上升1.3μg·m^(-3)左右,这与微量降水的大气增湿作用有关;PM_(2.5)浓度变化与相对湿度(RH)和风速的关系较明显,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72,当RH>70%且每增加10%时,PM_(2.5)浓度增加10μg·m^(-3)左右;静风和风速很大时,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东南风影响下PM_(2.5)浓度在四季均较高,而秋、冬季在西北风影响下PM_(2.5)浓度最高;PM_(2.5)浓度主要增长阶段以正变温、负变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空气质量指数 气象条件 武汉市
下载PDF
武汉地区沙尘天气气溶胶粒径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操文祥 沈帆 +2 位作者 全继宏 陈楠 田一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52,共6页
通过利用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控预警中心的振荡天平法颗粒物监测仪、光散射法气溶胶粒径谱仪,对武汉地区一次典型沙尘天气过程中记录的不同粒径气溶胶颗粒数量浓度、相对质量浓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武汉地区沙尘天气过程中,粗... 通过利用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控预警中心的振荡天平法颗粒物监测仪、光散射法气溶胶粒径谱仪,对武汉地区一次典型沙尘天气过程中记录的不同粒径气溶胶颗粒数量浓度、相对质量浓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武汉地区沙尘天气过程中,粗颗粒显著增多,而细颗粒显著减少,这与部分研究发现的沙尘天气过程中粗颗粒与细颗粒共同显著增多的结论有所不同。粒径谱仪分析显示,大于PM5颗粒的增多对粗颗粒浓度增加有显著贡献,而小于PM0.5颗粒的减少则对细颗粒浓度降低有主要贡献,这可能是武汉地区沙尘天气过程颗粒物的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气溶胶 粒径 细颗粒
下载PDF
湖北臭氧分布特征及其管控措施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楠 陆兴成 +6 位作者 姚腾 操文祥 杨诺 许可 祝波 冯志雄 田一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0-158,共9页
采用地面站点观测、卫星观测以及UWCM 0-D箱子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湖北2013—2015年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管控措施。从地面站点观测看出,时间分布上,这3年臭氧年平均浓度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二氧化氮年平均浓... 采用地面站点观测、卫星观测以及UWCM 0-D箱子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湖北2013—2015年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管控措施。从地面站点观测看出,时间分布上,这3年臭氧年平均浓度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则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空间分布上,湖北各区域臭氧浓度分布不均匀,呈现东高西低的递减分布趋势。从卫星观测数据看出,2015年湖北的臭氧柱浓度高于2013、2014年同期。从空间分布来看,臭氧的柱浓度是从东北到西南、从省外到省内逐渐递减,因此推测,除了本地生成,湖北的臭氧有一部分是来源于省外传输。最大臭氧生成量法显示,烯烃(乙烯和丙烯)对湖北夏天臭氧生成量的贡献远大于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箱子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湖北应该通过控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来降低臭氧生成速率,控制氮氧化物反而使臭氧生成速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臭氧 生成速率 箱子模型 管控
下载PDF
湖北省PM_(2.5)与PM_(10)比值分析及PM_(2.5)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楠 操文祥 +4 位作者 丁青青 刘丹 胡辉 全继宏 田一平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7年第1期98-102,共5页
基于2012年-2014年湖北省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通过数据反演方法,得到湖北省17个城市的PM_(2.5)年均浓度。利用Arc GIS绘制出各城市不同年份的颗粒物浓度空间分布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2014年间,湖北省17个城市PM_(2.5)与P... 基于2012年-2014年湖北省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通过数据反演方法,得到湖北省17个城市的PM_(2.5)年均浓度。利用Arc GIS绘制出各城市不同年份的颗粒物浓度空间分布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2014年间,湖北省17个城市PM_(2.5)与PM_(10)年均浓度比值为0.66,PM_(2.5)年均浓度超出国家二级标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城市方面,在多数城市PM_(2.5)与PM_(10)浓度上升的同时,仅武汉、黄冈和天门3个城市颗粒物浓度2014年较2013年有所下降,且武汉市PM_(2.5)浓度下降率达12.8%,表明武汉市近两年来采取的政策措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PM2.5 PM10 比值 时空分布
下载PDF
灰霾期间武汉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楠 全继宏 +5 位作者 田一平 操文祥 刘虹 郑明明 刘立 胡辉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5,共6页
利用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2013年的全年监测数据,分析了灰霾期间武汉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征。霾日主要出现在春季、秋季和冬季。霾日与非霾日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和气象参数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高湿度、静风是武汉城市区... 利用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2013年的全年监测数据,分析了灰霾期间武汉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征。霾日主要出现在春季、秋季和冬季。霾日与非霾日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和气象参数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高湿度、静风是武汉城市区域霾日的重要气象特征;PM1、PM_(2.5)、PM_(10)、NO_2、CO、NH3的质量浓度,SOR、NOR值以及PM_(2.5)中的二次无机离子(SO2-4、NO-3、NH+4)和部分元素(Pb、Se、Cd、Zn、K)的质量浓度均在霾日明显高于非霾日,而霾日SO2质量浓度仅在冬季略高于非霾日。选取2013年1月的连续灰霾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组分主要来自当地排放(包括直接排放和二次形成),并受当地气象条件影响。此次灰霾过程中PM_(2.5)中的硫酸盐和硝酸盐主要来自气相反应,气态NO_2主要生成了气态HNO_3,而不是HN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武汉 大气污染物 PM2.5 二次无机离子
下载PDF
2015-2020年湖北省PM_(2.5)和臭氧复合污染特征演变分析 被引量:31
10
作者 陈楠 陈立 +9 位作者 王莉莉 祝波 操文祥 许可 丁青青 兰博 张周祥 魏莱 施艾琳 王珂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9-672,共14页
为揭示湖北省PM_(2.5)和臭氧(O_(3))复合污染演变特征,基于湖北省17个地市的空气质量国控点和武汉市大气超级站组分监测数据,全面分析湖北省17个地市2015—2020年PM_(2.5)和O_(3)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探讨PM_(2.5)和O_(3)协同效应... 为揭示湖北省PM_(2.5)和臭氧(O_(3))复合污染演变特征,基于湖北省17个地市的空气质量国控点和武汉市大气超级站组分监测数据,全面分析湖北省17个地市2015—2020年PM_(2.5)和O_(3)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探讨PM_(2.5)和O_(3)协同效应的成因机理.结果表明:①2015—2020年,湖北省PM_(2.5)显著改善,平均降幅为4.7μg/(m^(3)·a),但冬季负荷仍较高,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O_(3)污染凸显,平均增幅为3.8μg/(m^(3)·a),污染集中在4—10月的暖季,东部地区最严重,近两年超标天数已与PM_(2.5)相当.②湖北省PM_(2.5)和O_(3)关联日趋密切,协同效应显著,日评价指标显示夏季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7),近两年当PM_(2.5)浓度≤50μg/m^(3)时,相关系数高达0.63;冬季PM_(2.5)浓度与Ox(O_(3)+NO_(2))浓度呈正相关,尤其2020年东部城市二者相关性高达0.46,显示大气氧化性对PM_(2.5)二次污染的重要性.③以武汉市为例,归纳PM_(2.5)和O_(3)复合污染的成因,暖季低PM_(2.5)背景下,高温、中等湿度和弱风速的气象条件以及VOCs和NO_(x)等前体物的高浓度排放,使得受VOCs主控的光化学反应加剧,易造成O_(3)污染,从而加强PM_(2.5)二次生成;冬季高的大气氧化性,叠加不利气象条件,促进颗粒物的二次生成,导致重污染时PM_(2.5)组分以硝酸盐等二次无机组分为主.研究显示,湖北省PM_(2.5)和O_(3)协同控制重点为,在保持现有NO_(x)控制力度基础上强化VOCs控制,遏制暖季和东部区域O_(3)浓度上升,加强冬季和中部PM_(2.5)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臭氧(O_(3)) 协同控制 复合污染 湖北省
下载PDF
2016—2017年武汉市城区大气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8
11
作者 黄凡 陈楠 +2 位作者 周家斌 操文祥 李宽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5,共9页
利用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的在线监测数据,对武汉市城区PM_(2.5)的污染特征及主要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区PM_(2.5)质量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春季>... 利用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的在线监测数据,对武汉市城区PM_(2.5)的污染特征及主要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区PM_(2.5)质量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成分SO■、NO^-_3和NH^+_4占总离子质量浓度的82.0%。PM_(2.5)中阴离子相对阳离子较为亏损,颗粒整体呈碱性。夏季气态污染物的氧化程度较高且SO_2较NO_2氧化程度高。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传输是武汉市PM_(2.5)的一个重要来源,在4个典型重污染阶段,武汉市分别受到局地、东北、西北及西南方向气团传输的影响。PMF模型解析出武汉市PM_(2.5)五大主要来源及平均贡献率:扬尘22.0%、机动车排放27.7%、二次气溶胶21.6%、重油燃烧14.9%和生物质燃烧1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污染特征 区域传输 源解析
下载PDF
武汉地区疫情管控期间空气质量变化及改善措施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楠 张周祥 +9 位作者 李涛 祝波 许可 操文祥 丁青青 兰博 王莉莉 李赢杰 蔡鹏 陶明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7-226,共10页
2020年1月23日起,武汉地区施行了严格的交通管控措施,对当地的人为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地面监测站网和卫星遥感分析了管控期间武汉地区的主要大气成分的变化,并研究了人为排放下降对O3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 2020年1月23日起,武汉地区施行了严格的交通管控措施,对当地的人为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地面监测站网和卫星遥感分析了管控期间武汉地区的主要大气成分的变化,并研究了人为排放下降对O3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管控期间施行机动车禁行政策,武汉地区的NO2浓度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53.2%,挥发性有机物(VOCs)下降了25.1%;与NO2和VOCs的显著下降不同,O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第90百分位浓度平均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6.5%,尤其是2月温度同比增高超过5℃,紫外辐射增长超过100%,O3浓度显著高于去年同期,说明应基于O3前体物NOx和VOCs活性种类的非线性定量关系加强协同减排;同时,管控期间PM2.5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5.6%,但是PM2.5浓度低值主要集中在风速较大、扩散较好的2月,其他时段PM2.5浓度下降并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与2月的显著下降不同,3月硝酸盐的浓度同比变化不大,说明导致NOx转化为硝酸盐的大气氧化能力并未受到较大削减,武汉地区颗粒物减排应基于颗粒物不同组分的形成机理,加强颗粒物一次排放源和关键前体物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武汉 管控措施 细颗粒物(PM2.5) 臭氧
下载PDF
湖北省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的预报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楠 王剑 +9 位作者 操文祥 许可 杨诺 马占军 徐宝东 刘虹 丁青青 祝波 郑明明 田一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5-103,169,共10页
针对2016年1月18日湖北省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结合WRF-CMAQ模式、气团轨迹、MODIS真彩图、大气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监测资料,探讨客观订正环节中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的预报方法和基本流程。结果表明:采用WRF-CMAQ模式数值模拟未来3 d湖北省... 针对2016年1月18日湖北省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结合WRF-CMAQ模式、气团轨迹、MODIS真彩图、大气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监测资料,探讨客观订正环节中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的预报方法和基本流程。结果表明:采用WRF-CMAQ模式数值模拟未来3 d湖北省首要污染物及其质量浓度和气象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化过程,预测未来24 h湖北将发生空气重污染过程,结果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气团轨迹和MODIS真彩图分析表明1月17日最严重的霾主要分布在河南和安徽大部地区;途径河南和安徽的气团在未来48 h自北向南往湖北中部和东部传输。根据WRF数值预报,在18日0时弱冷空气南下影响湖北,并带来2~3级偏北风,对大气污染物的输入和积累创造有利的条件,湖北中东部地区空气质量将迅速恶化;至08时后,大气扩散条件有所改善,湖北空气质量将自北向南逐渐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空气质量 重污染 预报 区域输送
原文传递
武汉市一次重霾天气AQI演变及气象因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熊洁 陈楠 +4 位作者 操文祥 李德俊 袁正腾 陈英英 江鸿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3-187,316,共6页
利用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分析了武汉市2013年10月30日到11月3日AQI指数的演变特征,并结合自动站雨量、相对湿度、高空探测气温、风速数据探讨了与霾天气相关的气象因子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各站点的AQI指数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数值上稍... 利用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分析了武汉市2013年10月30日到11月3日AQI指数的演变特征,并结合自动站雨量、相对湿度、高空探测气温、风速数据探讨了与霾天气相关的气象因子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各站点的AQI指数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数值上稍有差异,日际变化非常明显;逆温层和低风速是制约污染物扩散的两大因素,30日武汉上空逆温层的减弱,对于污染物的扩散是非常有利的;降水对于AQI指数有一定的影响,在有利污染物扩散的大气条件下,可考虑增加降水带动气溶胶粒子的湿沉降改善空气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指数AQI 小时雨量 相对湿度 风速
原文传递
从一节课看“情感·探究·思维”元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操文祥 《物理教学》 2012年第8期34-35,共2页
去年11月初,我校一位物理教师上了一节研究课——滑动摩擦力。在课上,6个学习小组充分展示了“合作、交流、探究”的课堂理念;在课的设计方面,老师把“情感·探究·思维”这“三大”课堂核心元素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堪称... 去年11月初,我校一位物理教师上了一节研究课——滑动摩擦力。在课上,6个学习小组充分展示了“合作、交流、探究”的课堂理念;在课的设计方面,老师把“情感·探究·思维”这“三大”课堂核心元素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堪称为一节典型的新课改探究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 思维 情感 滑动摩擦力 物理教师 学习小组 研究课 探究课
原文传递
浅谈“3+综合”模式下的两种教学误区
16
作者 操文祥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3年第3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3+综合” 教学误区 高考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科综合
原文传递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研究气象因素对武汉市空气质量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兵 沈帆 +6 位作者 陈楠 全继宏 操文祥 郑明明 刘虹 田一平 袁晶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1-246,共6页
[目的]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研究2009—2012年武汉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浓度的气象影响因素。[方法]研究数据为2009—2012年武汉市环境自动监测点监测的PM10、SO2和NO2日平均浓度,以及同期武汉市地面气象... [目的]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研究2009—2012年武汉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浓度的气象影响因素。[方法]研究数据为2009—2012年武汉市环境自动监测点监测的PM10、SO2和NO2日平均浓度,以及同期武汉市地面气象观测台所观测的24 h(当日20:00到次日20:00)累积降水量、平均气压、平均风速、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日照时数。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提取变量的变异信息,交叉验证方法确定最佳主成分数,进而确定气象因素与大气污染物间的线性关系。[结果]2009—2012年间武汉市空气质量逐年改善,呈现PM10和NO2复合型大气污染特征。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第一主成分对PM10、SO2和NO2变异的解释能力分别为0.722、0.915和0.702。24 h累积降水量的增加、平均风速的加大、平均气温的升高、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日照时数的增加能够降低该城空气质量参数(PM10、SO2和NO2)的浓度,而平均气压的上升会使PM10、SO2和NO2浓度增加。气象因素对PM10、SO2和NO2浓度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异。平均风速和平均温度是气态污染物浓度的主要气象影响因子,降水量对NO2浓度的稀释作用明显强于对PM10浓度的影响。[结论]偏最小二乘回归法能够克服气象因素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气象因素(降水量、平均风速、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日照时数、平均大气压)对武汉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物 空气质量参数 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原文传递
武汉地区秋冬季清洁与重污染过程的水溶性离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操文祥 陈楠 +1 位作者 田一平 全继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2-88,共7页
利用武汉地区2014年秋、冬季在线离子色谱分析仪Marga监测所得的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数据和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细颗粒物数据,分析了武汉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和清洁过程的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PM_(2.5)是武汉地区秋、冬... 利用武汉地区2014年秋、冬季在线离子色谱分析仪Marga监测所得的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数据和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细颗粒物数据,分析了武汉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和清洁过程的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PM_(2.5)是武汉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无论是在清洁还是重污染过程中,NO_3^-、SO_4^(2-)和NH_4^+3种成分都是PM_(2.5)的主要无机成分.重污染过程中PM_(2.5)的平均浓度是清洁过程的4.5倍,而3种主要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增长至清洁过程的5~6倍,且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二次生成水溶性离子的污染已成为武汉秋、冬季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Cl-在重污染过程中的浓度及与PM_(2.5)的相关系数显著增大,表明化石燃料燃烧等过程也对重污染的形成产生了较显著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K^+在重污染过程中的浓度及与PM_(2.5)的相关系数增大也验证了燃烧过程对重污染起到的贡献.硫氧化率和氮氧化率的分析结果表明,重污染过程中的二次转化要多于清洁过程,可能是非均相反应生成了二次污染的硫酸盐和硝酸盐.线性回归分析的方程系数研究表明,NH_4NO_3和(NH_4)_2SO_4可能是清洁和重污染过程中主要的盐类物质.NO_3^-/SO_4^(2-)的平均质量浓度比说明移动源对武汉地区秋、冬季二次污染的形成和发展已经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重污染过程中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 水溶性离子 PM2.5 二次污染物 武汉
原文传递
2014年武汉市大气颗粒物数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时间序列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楠 程娟 +4 位作者 孙鉴 操文祥 徐甜 王琳 袁晶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70-976,共7页
[目的]探讨武汉市不同粒径颗粒物数浓度(PNCs)对市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短期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武汉市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日均数浓度、同期气象参数资料以及部分市级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 [目的]探讨武汉市不同粒径颗粒物数浓度(PNCs)对市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短期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武汉市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日均数浓度、同期气象参数资料以及部分市级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分析颗粒物数浓度对呼吸道疾病日门诊量影响的最佳滞后时间及暴露-反应关系。[结果]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在最佳滞后条件下,PNC0.25-0.5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值时,全人群和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分别增加5.60%(RR=1.056 0,95%CI:1.004 5~1.110 2)和8.63%(RR=1.086 3,95%CI:1.027 0~1.148 9);PNC0.5-1.0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值时,全人群和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分别增加2.42%(RR=1.024 2,95%CI:1.006 7~1.042 1)和3.29%(RR=1.032 9,95%CI:1.013 4~1.052 8);PNC1.0-2.5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值时,全人群和男性的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分别增加4.45%(RR=1.044 5,95%CI:1.013 4~1.076 5)和3.89%(RR=1.038 9,95%CI:1.003 6~1.075 4)。双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当分别调整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质量浓度后,PNC0.5-1.0与全人群及男性的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仍呈正相关关系(P〈0.05),但PNC0.25-0.5仅与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相关性稳健(P〈0.05)。[结论]当调整了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后,粒径〈1.0μm颗粒物数浓度对全人群和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数浓度 呼吸系统疾病 日门诊量 时间序列 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