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二指肠黏膜下囊肿的内镜诊断及切除 被引量:7
1
作者 文卓夫 陈小良 +2 位作者 田虹 李建忠 郑丰平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25-926,929,共3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黏膜下囊肿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对5例十二指肠黏膜下囊肿进行常规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并行囊肿穿刺或囊肿套扎电凝切除术。结果超声内镜检查及用超声穿刺针活检可确定囊肿的诊断。套扎后再行电凝切除术可将囊肿较完...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黏膜下囊肿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对5例十二指肠黏膜下囊肿进行常规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并行囊肿穿刺或囊肿套扎电凝切除术。结果超声内镜检查及用超声穿刺针活检可确定囊肿的诊断。套扎后再行电凝切除术可将囊肿较完整地切除,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内镜检查结合超声穿刺针活检对十二指肠黏膜下囊肿诊断有重要意义,而套扎后再行电凝切除术是治疗十二指肠黏膜囊肿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黏膜下囊肿 超声内镜 内镜治疗
下载PDF
合理应用止血夹结合肾上腺素盐水注射治疗胃肠道出血 被引量:2
2
作者 文卓夫 陈小良 +2 位作者 李建忠 田虹 郑丰平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下合理应用止血夹结合肾上腺素盐水注射治疗胃肠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根据出血情况选用单用止血夹或止血夹结合注射治疗。共 4 5例胃肠道出血病人接受治疗。其中 35例单用止血夹 ,10例先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再用止血夹。结... 目的 探讨内镜下合理应用止血夹结合肾上腺素盐水注射治疗胃肠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根据出血情况选用单用止血夹或止血夹结合注射治疗。共 4 5例胃肠道出血病人接受治疗。其中 35例单用止血夹 ,10例先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再用止血夹。结果 单用止血夹即时止血率 94 .2 8% (33/35 ) ,加用注射治疗后总的即时止血率达 10 0 % (45 /45 )。再出血率 2 .2 % (1/45 )。结论 合理应用止血夹结合肾上腺素盐水注射是治疗胃肠道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出血 止血夹 肾上腺素盐水 注射
下载PDF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治疗 被引量:10
3
作者 文卓夫 李楚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348-349,共2页
关键词 疗效评价 食管胃底静脉曲出血 内镜 治疗
下载PDF
P53、ras基因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文卓夫 曾志勇 袁世珍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1995年第3期13-14,43,共3页
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显示。P53基因突变或缺失及ras基因激活与大肠癌发生及发展有较密切的关系,但同时研究P53及ras基因在大肠癌中表达的报道还... 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显示。P53基因突变或缺失及ras基因激活与大肠癌发生及发展有较密切的关系,但同时研究P53及ras基因在大肠癌中表达的报道还较少。本研究联合检测了大肠癌中P53蛋白及P21蛋白的表达,并初步探讨了其临床病理意义及预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P53 RAS 基因表达 病理学 预后
下载PDF
一氧化氮-氟比洛芬的胃肠毒性及其对胃粘膜前列腺素E_2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文卓夫 曹之宪 +1 位作者 黎锦泉 林兆鑫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 观察一氧化氮—氟比洛芬 (NO Flurbiprofen ,NO Flur)对大鼠胃肠的毒性以及对胃粘膜前列腺素E2 (PGE2 )的影响。方法 在解剖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大鼠胃内灌注NO Flur及氟比洛芬后 ,胃、小肠粘膜损伤指数及再进食胃窦溃疡模型溃疡面... 目的 观察一氧化氮—氟比洛芬 (NO Flurbiprofen ,NO Flur)对大鼠胃肠的毒性以及对胃粘膜前列腺素E2 (PGE2 )的影响。方法 在解剖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大鼠胃内灌注NO Flur及氟比洛芬后 ,胃、小肠粘膜损伤指数及再进食胃窦溃疡模型溃疡面积 ,用EIA法检测胃粘膜PGE2 含量。结果 NO Flur的胃粘膜及小肠粘膜损害明显低于氟比洛芬 ,NO Flur组的胃窦溃疡面积稍低于氟比洛芬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两药对胃粘膜PGE2 含量的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NO Flur抑制胃PGE2 的程度与氟比洛芬相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非甾体类消炎药 胃肠毒性
下载PDF
缺血性结肠炎 被引量:2
6
作者 文卓夫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年第2期121-122,共2页
本文简介了缺血性结肠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出老年人突发腹痛、便血、腹泻三主征要首先考虑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早期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对于提高临床医师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认识很有帮助。
关键词 缺血性结肠炎 临床表现 结肠镜 治疗
下载PDF
尼古丁对大鼠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及胃十二指肠粘膜保护因素的影响
7
作者 文卓夫 陈国桢 +1 位作者 刘世强 袁世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66-370,共5页
本文研究了尼古丁对SD大鼠十二指肠溃疡(Du)发生及胃十二指肠粘膜保护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尼古丁可明显加强半胱胺的致Du作用,对十二指肠基础碳酸氧盐(HCO_3^-)分泌无明显影响,对酸或前列腺素E(PGE)刺激的HCO_3^-分泌则有不同程度的抑... 本文研究了尼古丁对SD大鼠十二指肠溃疡(Du)发生及胃十二指肠粘膜保护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尼古丁可明显加强半胱胺的致Du作用,对十二指肠基础碳酸氧盐(HCO_3^-)分泌无明显影响,对酸或前列腺素E(PGE)刺激的HCO_3^-分泌则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慢性给予尼古丁对胃壁粘液无影响,对十二指肠粘膜细胞的~3H-TdR标记指数有明显抑制作用。结果指示吸烟可促进Du发生,这可能与其对十二指肠HCO_3^-分泌及粘膜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碱 十二指肠溃疡 吸烟
下载PDF
一氧化氮在消炎痛所致的肠病变中的作用
8
作者 文卓夫 曹之宪 《胃肠病学》 2001年第C00期93-93,共1页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肠病变 消炎痛 小肠损伤 一氧化氮合成酶
下载PDF
p53基因蛋白在大肠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9
作者 文卓夫 袁世珍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用免疫组化及双标记法研究p53蛋白在大肠腺瘤中的表达,以及p53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核仁区嗜银蛋白的关系。结果表明,p53蛋白表达率及强度随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和体积增加而增加。p53蛋白阳性者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 用免疫组化及双标记法研究p53蛋白在大肠腺瘤中的表达,以及p53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核仁区嗜银蛋白的关系。结果表明,p53蛋白表达率及强度随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和体积增加而增加。p53蛋白阳性者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平均银染颗粒数明显高于p53蛋白阴性者,提示p53蛋白过度表达在大肠腺瘤发生、发展及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53蛋白可能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肿瘤 病理学 蛋白质 P53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纪要
10
作者 文卓夫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6-207,共2页
关键词 消化疾病 论坛纪要 高峰论坛 国际 北京 胃食管反流病 幽门螺杆菌 慢性胰腺炎 病毒性肝炎 消化领域
下载PDF
灌注药物溶石治疗胆结石
11
作者 文卓夫 《新医学》 1998年第11期569-570,共2页
关键词 胆结石 药物疗法 溶石疗法 胆汁酸制剂
下载PDF
大肠腺瘤与癌变(附508例临床分析)
12
作者 文卓夫 《广州医药》 1993年第5期9-9,12,共2页
大多数学者认为大肠腺瘤是大肠癌的一重要癌前疾病,其癌变率各家报道不一,国内报道较少。为了解广州地区大肠腺瘤恶变情况,现将我院1981~1990年共10年的纤维结肠镜发现的腺瘤资料总结如下。资料与结果 10年镜检共4967例,发现结肠息肉90... 大多数学者认为大肠腺瘤是大肠癌的一重要癌前疾病,其癌变率各家报道不一,国内报道较少。为了解广州地区大肠腺瘤恶变情况,现将我院1981~1990年共10年的纤维结肠镜发现的腺瘤资料总结如下。资料与结果 10年镜检共4967例,发现结肠息肉901例(不包括息肉病,下同),其中病理确定为腺瘤的476例(879颗),腺瘤癌变32例(42颗),癌变率为6.3%,男女癌变率分别为6.7%(21/315)和5.7%(11/193),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40岁、40~59岁、≥60岁各种腺瘤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者顺次为7.0%(10/142)、15.7%(34/217)和24.8%(29/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肿肿瘤 癌前病变 临床分析
下载PDF
Bmi-1、Ki67在大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7
13
作者 林妙霞 文卓夫 +1 位作者 冯智英 何丹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21-1326,共6页
背景与目的:多梳基因家族成员的Bmi-1基因被认为是一种癌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是反映细胞增殖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大肠肿瘤组织中Bmi-1、Ki67蛋白表达情况及意义,并探讨两者在大肠癌... 背景与目的:多梳基因家族成员的Bmi-1基因被认为是一种癌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是反映细胞增殖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大肠肿瘤组织中Bmi-1、Ki67蛋白表达情况及意义,并探讨两者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mi-1、Ki67蛋白在60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并探讨大肠癌中Bmi-1蛋白表达与Ki67蛋白的相关性。结果:Bmi-1蛋白在大肠癌、大肠腺瘤及正常肠粘膜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25.0%、6.7%、0%,而Ki67蛋白的高表达率分别为18.3%、3.3%、0%;Bmi-1、Ki67蛋白在大肠癌中表达明显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组(P<0.05);采用卡方检验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与有无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TNM分期有关(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远处转移与Bmi-1蛋白高表达有关(P<0.01,OR>1)。卡方检验显示,Ki67蛋白高表达与患者年龄、有无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患者年龄与Ki67蛋白高表达有关(P<0.05,OR<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mi-1、Ki67蛋白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大肠癌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与Ki67蛋白表达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224,P>0.05)。结论:Bmi-1、Ki67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患者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Bmi-1蛋白对Ki67蛋白表达可能有间接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I-1蛋白 KI67蛋白 大肠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被引量:36
14
作者 钟英强 朱兆华 +2 位作者 陈为宪 王连源 文卓夫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7-8,共2页
研究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 (UC)的内镜特点 ,以及与主要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进的Baron关于UC内镜下活动分级标准对 70例UC患者进行分析 ,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其与主要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本组病例中 ,活动度为Ⅰ级占 1... 研究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 (UC)的内镜特点 ,以及与主要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进的Baron关于UC内镜下活动分级标准对 70例UC患者进行分析 ,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其与主要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本组病例中 ,活动度为Ⅰ级占 15 .7% ,Ⅱ级占 2 4.3% ,Ⅲ级占 12 .9% ,Ⅳ级占 47.1%。病变范围 :直肠占 12 .9% ,直肠乙状结肠占 34.3 % ,左半结肠占 2 2 .9% ,右半结肠占 2 .8% ,区域型占 2 .8% ,全结肠占 2 4.3 % ,发生左侧远端结肠者占 70 %。合并息肉为 2 2 .9% ,不典型增生为 7.1% ,直肠上段缩窄为 1.3% ,淋巴瘤为 1.3 %。结肠镜下活动度分级与临床活动指数AI(r=0 .37,P <0 .0 1) ,ESR(r=0 .2 7,P <0 .0 5 ) ,粘液血便的程度 (r=0 .32 ,P <0 .0 1)及次数 (r =0 .2 5 ,P <0 .0 5 )有一定的关联 ,与血红蛋白 (r =- 0 .2 1,P >0 .0 5 ) ,血浆白蛋白 (r =- 0 .2 3 ,P >0 .0 5 )无显著关系。结论 :活动期UC的内镜特点 :活动度以Ⅳ级和Ⅱ级为主 ,病变范围以左侧远端结肠直肠为主 ,息肉发生率为 2 2 .9% ,不典型增生为 7.1% ,内镜下UC的活动度与AI、ESR、粘液血便的程度及次数有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内镜 临床表现 病理
下载PDF
TSP、VEGF与大肠癌血管生成、转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丰平 袁世珍 +2 位作者 冯智英 文卓夫 陈小良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94-397,共4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反应素(thrombospondin,TS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和大肠癌血管生成、远处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7例大肠癌手... 目的分析血小板反应素(thrombospondin,TS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和大肠癌血管生成、远处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7例大肠癌手术标本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 TSP1和 TSP2 mRNA表达,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计数(microvessel count,MVC)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大肠癌MVC和VEGF表达的程度呈正相关(r=0.438,P=0.002),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P<0. 05)。TSP2 mRNA表达和 MVC(r=0. 362,P=0. 01)、VEGF表达(r=0. 322,P<0.05)有明显的负相关。TSP2mRNA表达率在远处转移病人中低于没有远处转移者(X2=8.369,P<0.01)。而TSP1 mRNA表达未显示出类似的关系。结论通过对大肠癌血管生成的调控,血管生成的诱导因子VEGF和抑制因子TSP2在肿瘤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血管生成 肿瘤转移 TSP VEGF
下载PDF
胃底静脉曲张组织黏合剂注射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雷佳 王省 +5 位作者 文卓夫 郑丰平 田虹 尉秀清 陶金 吴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6-942,共7页
【目的】分析内镜下肝硬化并胃底静脉曲张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GVI)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与肝硬化疾病相关的影响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4年6月因肝硬化伴胃底重度静脉曲张住院并行首次胃底... 【目的】分析内镜下肝硬化并胃底静脉曲张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GVI)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与肝硬化疾病相关的影响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4年6月因肝硬化伴胃底重度静脉曲张住院并行首次胃底组织黏合剂治疗的患者157例。记录其临床资料,GVI术后1年内出现门脉血栓者为血栓组,未出现血栓者为非血栓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行GVI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本研究的157例患者中,首次GVI术后1年内出现门静脉血栓者39例,未出现门静脉血栓者118例,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4.8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脾长径、术中碘油注射量在血栓组及非血栓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2、0.027;OR值分别为1.021、1.739,95%CI分别为1.003~1.040、1.066~2.837)。【结论】术前脾长径、术中碘油注射量可能是影响GVI术后门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行GVI术前需了解脾肿大情况,术中合理控制碘油注射量,以减少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底静脉曲张 组织黏合剂 肝硬化 门脉高压 门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1年内再出血及其预测指标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朱龙川 文卓夫 +1 位作者 徐龙 林颖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2441-2444,共4页
目的研究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1年内再出血情况及其预测指标,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1年随访,分析其再出血、预防再出血治疗措施等情况,先后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 目的研究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1年内再出血情况及其预测指标,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1年随访,分析其再出血、预防再出血治疗措施等情况,先后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究再出血具有显著影响的预测指标。结果 192例患者均获随访,再出血前静脉曲张程度:轻度19例(9.9%),中度29例(15.1%),重度144例(75.0%)。全组总再出血率52.6%。轻中度静脉曲张者,各预防治疗组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静脉曲张者,手术组再出血率低于药物组、无预防组及内镜组,联合组再出血率低于药物组、无预防组、内镜组及介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小板、重度静脉曲张及联合预防治疗是再出血的预测指标,其中联合预防治疗是保护性因素。结论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后1年内再出血率较既往明显下降。预防再出血的治疗措施中,单一治疗可能疗效有限,建议首选联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胃静脉曲张 食管静脉曲张 再出血 预测指标
下载PDF
紫草素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郭云蔚 尉秀清 +2 位作者 李永伟 文卓夫 郑丰平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8期1302-1304,共3页
目的研究紫草素对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和表达增殖诱导配体(A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APRIL)水平的影响,并与化疗药顺铂进行对比。方法MTT法检测紫草素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证实肝癌细胞... 目的研究紫草素对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和表达增殖诱导配体(A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APRIL)水平的影响,并与化疗药顺铂进行对比。方法MTT法检测紫草素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证实肝癌细胞株HepG2上APRIL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加入不同终浓度的紫草素和顺铂后24h、48h和72h HepG2细胞表达APRIL mRNA的水平。结果紫草素对HepG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HepG2细胞上有APRIL的表达,加入不同浓度的紫草素和顺铂后,HepG2细胞A-PRIL mRNA的水平均逐渐升高,至72h表达最高并与空白对照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紫草素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但与顺铂一样,残存癌细胞有因APRIL表达升高而增殖能力增强的潜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APRIL 肝肿瘤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变化及其与IL-6的关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尉秀清 郭云蔚 +1 位作者 文卓夫 姚集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63-1565,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正常对照、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白...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正常对照、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分别为2.3±1.1、3.7±2.3和6.9±4.1,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外周血清IL-6水平分别为(11.5±7.2)ng/L、(40.8±31.2)ng/L和(77.6±33.3)ng/L,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水平与血清IL-6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γ=0.618,P<0.05。结论:TLR4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型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受体 Toll样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征服IBD之旅——炎症性肠病(IBD)的药物治疗进展
20
作者 文卓夫 《中国处方药》 2002年第1期29-33,共5页
炎症性肠病(IBD)在我国有增加趋势,其常用治疗药为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近年新药不断问世,特别是生物制剂。 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仍是治疗轻、中度IBD病例的主药;传统的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为治疗中、重度IBD的主药... 炎症性肠病(IBD)在我国有增加趋势,其常用治疗药为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近年新药不断问世,特别是生物制剂。 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仍是治疗轻、中度IBD病例的主药;传统的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为治疗中、重度IBD的主药;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及6-巯嘌呤、氨甲蝶吟、环胞霉素A、Tarcrolimus)的相关疗效介绍;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拮抗剂,是目前IBD治疗药物研究最活跃的领域;抗生素及其它(如益生菌及“护生疗法”)……生物治疗的疗效有待更多更长期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BD 炎症性肠病 病情 药物治疗 白三烯 血小板激活因子 免疫功能异常 国有 亚洲 北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