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亚硝基布美他尼SD大鼠体内致突变性风险研究
1
作者 文海若 黄勤 +6 位作者 韩素芹 姜华 秦超 石皓琨 赵婷婷 耿兴超 汪祺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3期307-312,318,共7页
目的评价布美他尼杂质N-亚硝基布美他尼的体内致突变风险和肝细胞DNA损伤风险。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溶媒对照组(溶媒为0.5%羧甲基纤维素钠),N-亚硝胺布美他尼100、300、1000 mg·kg^(-1)剂量组,阳性对照组1[N-乙基-N-亚... 目的评价布美他尼杂质N-亚硝基布美他尼的体内致突变风险和肝细胞DNA损伤风险。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溶媒对照组(溶媒为0.5%羧甲基纤维素钠),N-亚硝胺布美他尼100、300、1000 mg·kg^(-1)剂量组,阳性对照组1[N-乙基-N-亚硝基脲(ENU),40 mg·kg^(-1)]、阳性对照组2[甲磺酸乙酯(EMS),200 mg·kg^(-1)]。2个阳性对照组均为每组6只动物,其余每组12只动物。大鼠连续14 d经口灌胃给予受试物N-亚硝胺布美他尼。首次给药后约14 d和约28 d后采集外周血用于Pig-a基因突变率检测,末次给药后约3 h取肝细胞开展彗星试验。结果试验期间给予N-亚硝基布美他尼未导致异常临床症状和动物体重及摄食量改变。100、300、1000 mg·kg^(-1)剂量组动物肝细胞平均tail%DNA值(平均数/中位数)分别为2.90±0.38/2.34±0.46、3.58±0.27/2.87±0.51、3.45±0.59/2.21±1.44,与溶媒对照组相应数值相比未见差异,且无明显剂量效应相关性。首次给药后14 d,100、300、1000 mg·kg^(-1)剂量组动物平均RBC^(CD59-)和RET^(CD59-)百万分之发生率(RBC^(CD59-)百万分之发生率/RET^(CD59-)百万分之发生率)分别为2.9±1.6/1.2±0.8、2.8±2.4/1.3±1.5、2.4±1.0/1.3±1.5;首次给药后28 d,100、300、1000 mg·kg^(-1)剂量组动物RBC^(CD59-)百万分之发生率/RET^(CD59-)百万分之发生率分别为5.1±1.5/2.2±0.6、4.3±1.5/3.5±3.6、4.8±2.4/2.5±2.7。上述数值与相同时间点溶媒对照组相比均未见差异,且经统计学分析未见剂量效应相关性。结论连续经口给予N-亚硝基布美他尼14 d,SD大鼠的最大耐受量高于1000 mg·kg^(-1),未检出外周血基因突变风险和肝细胞DNA损伤风险。研究数据可为药品中遗传毒性杂质的合理监管和含N-亚硝基杂质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亚硝基布美他尼 致突变性 遗传毒性 SD大鼠 Pig-a基因突变试验 彗星试验 灌胃
下载PDF
自制红细胞裂解液对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姜华 黄瑛 +5 位作者 王超 秦超 孙立 韩素芹 王三龙 文海若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165-170,共6页
目的比较实验室配制的红细胞裂解液的裂解时间对流式测定SD大鼠和食蟹猴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1)取15只食蟹猴的肝素钠抗凝血各50μl,血样与荧光检测抗体Per CP-CD3/FITC-CD8/PE-CD4孵育后分别经自制和市售红细胞裂解液裂解... 目的比较实验室配制的红细胞裂解液的裂解时间对流式测定SD大鼠和食蟹猴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1)取15只食蟹猴的肝素钠抗凝血各50μl,血样与荧光检测抗体Per CP-CD3/FITC-CD8/PE-CD4孵育后分别经自制和市售红细胞裂解液裂解一段时间,比较样本经自制与市售裂解液处理不同时间后其CD3~+CD4~+,CD3~+CD8~+和CD3~+淋巴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medi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等数值的差异;(2)取15只SD大鼠的EDTA-K2抗凝血各50μl,血样与荧光检测抗体APC-CD3/FITC-CD4/PE-CD8a孵育后,分别经自制红细胞裂解液和市售裂解液裂解一段时间,比较样本经自制与市售裂解液处理不同时间后CD3~+CD4~+和CD3~+CD8~+淋巴细胞的MFI等数值的差异;(3)取15只大鼠EDTA-K2抗凝血各50μl,血样与荧光检测抗体APC-CD3/PE-CD4孵育后,分别经自制红细胞裂解液和市售裂解液裂解一段时间,比较样本经自制与市售裂解液处理不同时间后PE-CD4~+的MFI差异。结果(1)食蟹猴外周血经自制红细胞裂解液,裂解时间约15min和5min的FITC-CD8~+的MFI分别为1745±173和2439±253,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7.9%±7.2%和42.1%±7.6%;裂解时间约15min和5min的PE-CD4~+的MFI分别为12924±892和13695±984,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8.7%±7.2%和33.1%±7.2%。裂解时间约15min比裂解5min的FITC-CD8~+(t=8.779,P<0.0001)和PE-CD4~+(t=2.250,P<0.05)的MFI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占比(t=2.139,2.162,均P<0.05)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食蟹猴外周血经市售红细胞裂解液裂解15min,FITC-CD8~+,PE-CD4~+,Per CP-CD3~+的MFI分别为2413±240,12428±1208和1015±123。与自制裂解液裂解5min比较,市售裂解液裂解15min的PE-CD4~+和Per CP-CD3~+的MFI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50,4.862,均P<0.01)。(2)SD大鼠外周血经自制红细胞裂解液,裂解时间5min和2min的FITC-CD4~+的MFI分别为55.72±14.10和225.08±12.44;裂解5min与裂解2min的FITC-CD4~+的MF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9,P<0.001);SD大鼠外周血经市售红细胞裂解液,裂解5min和15min的FITC-CD4~+的MFI分别为277.02±30.36和310.04±43.56,PE-CD8a~+的MFI分别为3453.43±443.19和3211.28±357.85;裂解时间5min与裂解15min的FITC-CD4~+和PE-CD8a~+的MF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9,P<0.01)。(3)SD大鼠经自制红细胞裂解液,裂解5min和2min的PE-CD4~+的MFI分别为1766±67,1765±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5,P>0.05)。结论与市售裂解液比较,自制红细胞裂解液可缩短裂解时间。将FITC荧光抗体更换为PE荧光抗体后,在一定的裂解时间内可消除对大鼠测定淋巴细胞MFI的影响;但随着裂解时间延长会造成FITC和PE荧光抗体MFI值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裂解液 流式细胞测定法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食蟹猴 SD大鼠 荧光标记
下载PDF
何首乌蒽醌类单体成分致HK-2细胞毒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兰洁 文海若 +2 位作者 黄芝瑛 汪祺 马双成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6期616-622,628,共8页
目的采用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系HK-2细胞明确何首乌中主要蒽醌类成分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与肾毒性的相关性。方法HK-2细胞经2.5、10、20、40、80、120、160μmol·L^(-1)的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 目的采用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系HK-2细胞明确何首乌中主要蒽醌类成分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与肾毒性的相关性。方法HK-2细胞经2.5、10、20、40、80、120、160μmol·L^(-1)的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3.125、12.5、25、50、100、150、200μmol·L^(-1)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作用24、48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法(CCK-8)测定这些单体对HK-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HK-2细胞经6.25、12.5、25、50、100μmol·L^(-1)的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作用24、48 h后,收集细胞培养液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肾损伤分子-1(Kim-1)蛋白表达水平;以JC-10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并以流式检测法测定5种蒽醌类化合物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酚致HK-2细胞存活率随给药时间和给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200μmol·L^(-1)给药48 h后细胞存活率仍大于75%。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100μmol·L^(-1)给药48 h后,LDH释放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5种何首乌蒽醌类单体成分对HK-2细胞给药后细胞上清中Kim-1水平未呈现出随浓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仅在100μmol·L^(-1)给药后,Kim-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5种何首乌蒽醌类单体成分给药后,HK-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大和给药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仅25、50、100μmol·L^(-1)的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50、100μmol·L^(-1)的大黄酸给药48 h后检测到显著的细胞凋亡(P<0.05)。结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是导致何首乌肾毒性的潜在蒽醌类成分。何首乌中其他成分的肾毒性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安全合理用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K-2细胞 何首乌 蒽醌类单体成分 细胞毒性 乳酸脱氢酶 肾损伤分子-1 线粒体膜电位 安全性
下载PDF
杂质5-羟甲基糠醛及其二聚体和代谢产物遗传毒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林铌 叶倩 +3 位作者 耿兴超 王雪 靳洪涛 文海若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2期157-162,共6页
目的 评价杂质单体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其二聚体5,5’-二甲酰基呋喃二甲醚[5,5’-oxydimethylenebis(2-furfural),OMBF]及单体代谢产物5-磺基氧甲基糠醛(5-sulfooxymethylfurfural,5-SMF)的潜在遗传毒性。方... 目的 评价杂质单体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其二聚体5,5’-二甲酰基呋喃二甲醚[5,5’-oxydimethylenebis(2-furfural),OMBF]及单体代谢产物5-磺基氧甲基糠醛(5-sulfooxymethylfurfural,5-SMF)的潜在遗传毒性。方法 采用定量构效关系计算机模型(Q)SAR技术(包括Derek和Sarah模型)预测杂质5-HMF、OMBF和5-SMF的遗传毒性,进一步采用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进行验证。在Ames试验中,用6种组氨酸营养缺陷型(his-)鼠伤寒沙门氏菌分别与不同浓度的5-HMF、OMBF和5-SMF在有/无代谢活化系统混合液(小鼠、大鼠和人S9 mix)条件下孵育48 h,通过比较不同菌株实验组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回复菌落数的倍数关系,来判定结果。结果 Derek预测5-HMF和5-SMF致突变风险为可疑阳性,OMBF为阴性;Sarah预测5-HMF和5-SMF致突变风险均为阳性,OMBF为可疑阳性。Ames试验结果表明,5-HMF和OMBF仅在大鼠肝S9代谢活化后,导致回复突变菌落数呈弱阳性。5-SMF在非代谢活化及在小鼠、大鼠和人肝S9代谢活化后回复突变菌落数呈阳性。结论 5-HMF和OMBF仅在大鼠肝酶代谢活化系统条件下,具有潜在致突变性;5-SMF在有/无代谢活化系统条件下,均具有潜在致突变性。因此,杂质单体5-HMF、二聚体OMBF及单体代谢产物5-SMF均具有潜在遗传毒性,为2类遗传毒性杂质,对于可能长期暴露的人群,为保障用药安全,建议对3种杂质进行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甲基糠醛 5 5’-二甲酰基呋喃二甲醚 5-磺基氧甲基糠醛 遗传毒性杂质 定量构效关系 致突变性 AMES试验
下载PDF
不同生长年限与采收季节对何首乌中14个成分含量的影响
5
作者 李妍怡 汪祺 +5 位作者 杨建波 王莹 刘越 文海若 张玉杰 马双成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3年第8期1769-1775,共7页
目的:探究何首乌中成分含量随生长年限和采收季节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UPLC-QQQ-MS/MS),测定德庆地区何首乌药材中14个成分反式-2,3,5,4ʹ-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trans-THSG)、顺式-THSG(c... 目的:探究何首乌中成分含量随生长年限和采收季节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UPLC-QQQ-MS/MS),测定德庆地区何首乌药材中14个成分反式-2,3,5,4ʹ-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trans-THSG)、顺式-THSG(cis-THSG)、2,3,5,4ʹ-四羟基二苯乙烯-2-O-(2ʺ-O-阿魏酰)-β-D-吡喃葡萄糖苷、虎杖苷、白藜芦醇、儿茶素、表儿茶素、金丝桃苷、芦丁、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醛、对香豆酸和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含量。结果:建立了准确可靠的UPLC-QQQ-MS/MS测定何首乌中14个成分含量的方法;随生长年限的增加,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类、黄酮类、酚类化合物含量多降低;随采收季节的变化,二苯乙烯苷类、黄酮类、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成分多春季含量最高、秋季含量最低,酚类化合物多夏季含量最高、春秋含量低。结论:成分的含量与何首乌药材生长年限及采收季节密切相关,其中采收季节变化较为明显;以trans-THSG、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作为潜在肝毒性物质,cis-THSG作为有效成分,秋季为何首乌的适宜采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 二苯乙烯苷类成分 黄酮类成分 酚类成分 采收季节 生长年限
下载PDF
黑豆汁拌蒸对何首乌中24种成分含量的影响
6
作者 李妍怡 文海若 +5 位作者 王莹 杨建波 刘越 汪祺 张玉杰 马双成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6期609-615,共7页
目的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黑豆汁拌蒸炮制法,在不同炮制时间(0~48 h)下对何首乌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为何首乌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制备药典黑豆汁拌蒸样品;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分析方法(UP... 目的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黑豆汁拌蒸炮制法,在不同炮制时间(0~48 h)下对何首乌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为何首乌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制备药典黑豆汁拌蒸样品;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分析方法(UPLC-QQQ-MS/MS),测定何首乌药材中24种成分含量。结果建立UPLC-QQQ-MS/MS方法,测定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蒽醌、黄酮、酚类化合物含量;随着蒸制时间的延长,24种成分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多数二苯乙烯苷类、蒽醌类、黄酮类经长时间炮制含量降低,酚类成分随炮制时间延长含量增加。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以用于炮制前后何首乌中24种化学成分的定量检测分析。制何首乌中24种成分的含量与蒸制时间密切相关,蒽醌类、二苯乙烯苷类、黄酮类、酚类发生规律性变化,对何首乌毒副作用和补益功效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黑豆汁 二苯乙烯苷类成分 蒽醌类成分 黄酮类成分 酚类成分 超高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测定法 安全性
下载PDF
适合纳米材料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被引量:8
7
作者 文海若 邵安良 +4 位作者 陈亮 淡墨 胡燕平 王雪 徐丽明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26-331,共6页
纳米材料独特的小尺寸和大的比表面积等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高活性特性,为其在多种领域提供了广阔应用前景。与此同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纳米材料的代谢和分布方式与普通化合物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科学地评价纳... 纳米材料独特的小尺寸和大的比表面积等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高活性特性,为其在多种领域提供了广阔应用前景。与此同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纳米材料的代谢和分布方式与普通化合物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科学地评价纳米材料对人体的潜在毒性风险,尤其是遗传毒性,是目前科学界及各相关监管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现有常用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用以评价纳米材料时存在的试验体系的局限性和灵敏度方面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回顾,总结了纳米材料遗传毒性评价时的关注点;并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OECD)专家工作组的相关建议及相关遗传毒性评价指导原则,初步提出纳米材料遗传毒性试验组合优化方案。以期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为纳米材料毒性评价和含纳米材料产品的上市前技术审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毒性风险 遗传毒性试验 微核试验 AMES试验 标准化试验组合
下载PDF
药物杂质遗传毒性评价策略与监管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文海若 闫明 +5 位作者 王亚楠 王翀 耿兴超 朱炯 张河战 王雪 《中国药事》 CAS 2020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伴随大量创新及仿制药面世而来的是对遗传毒性杂质加强监管的迫切需求。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指南性文件的出台,弥补了我国杂质监管的空白,但难点尚存。传统评价方法具有局限性,新方法与传统方法间缺乏一致性比较,药物特定合成路线实际产... 伴随大量创新及仿制药面世而来的是对遗传毒性杂质加强监管的迫切需求。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指南性文件的出台,弥补了我国杂质监管的空白,但难点尚存。传统评价方法具有局限性,新方法与传统方法间缺乏一致性比较,药物特定合成路线实际产生的大量含警示结构杂质缺乏毒理学评价数据支持,毒性预测软件的预测效力不足等。本文就国内外杂质遗传毒性杂质监管科学现状、遗传毒性杂质控制策略、杂质遗传毒性评价方法进行论述,并提出充分结合计算机毒理学、毒性评价方法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管限度制定三个维度开展杂质监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质 遗传毒性 评价方法 警示结构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Pig-a基因突变试验
下载PDF
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的体内外遗传毒性评价 被引量:7
9
作者 文海若 颜玉静 +3 位作者 宋捷 鄂蕊 马双成 汪祺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评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EG)的体内外遗传毒性,并比较体外细胞试验及大鼠体内实验评价结果的差异。方法:采用体外二维(2D)、三维(3D)细胞培养法分别构建2D、3D HepaRG细胞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将2D、3D HepaRG细胞分为空白... 目的:评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EG)的体内外遗传毒性,并比较体外细胞试验及大鼠体内实验评价结果的差异。方法:采用体外二维(2D)、三维(3D)细胞培养法分别构建2D、3D HepaRG细胞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将2D、3D HepaRG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0.5%二甲基亚砜(DMSO)]、丝裂霉素C组(阳性对照,0.1μg/mL)和EG低、中、高剂量组(10、50、200μg/mL),然后检测各组HepaRG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尾DNA百分含量。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甲磺酸乙酯组(阳性对照,200 mg/kg)和EG低、中、高剂量组(100、300、1 000 mg/kg),每组6只,连续灌胃给药15 d,每天1次;15 d后检测各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肝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细胞的尾DNA百分含量、尾距。结果:在体外2D HepaRG细胞模型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丝裂霉素C组HepaRG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尾DNA百分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EG各剂量组HepaRG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尾DNA百分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D HepaRG细胞模型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丝裂霉素C组HepaRG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尾DNA百分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01),EG高剂量组HepaRG细胞的尾DNA百分含量显著升高(P<0.01)。在大鼠体内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甲磺酸乙酯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肝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细胞的尾DNA百分含量、尾距均显著升高(P<0.01),EG高剂量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尾DNA百分含量显著升高(P<0.01),EG各剂量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肝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肝细胞尾DNA百分含量、尾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剂量增加有升高趋势。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在2D细胞模型中,EG未导致染色体断裂及DNA损伤,但3D细胞模型长期给药和体内重复给药结果均显示EG存在一定DNA损伤风险,故3D HepaRG细胞模型的评价结果更接近大鼠体内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 遗传毒性 HepaRG细胞 二维培养 三维培养 大鼠 微核试验
下载PDF
百格斯和乳酸依沙吖啶与碘伏换药敷料的临床疗效及细胞增殖毒性比较 被引量:9
10
作者 郭建 文海若 +1 位作者 丁宁 陈小雄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14-1317,共4页
目的:了解临床常用伤口抗菌敷料百格斯、乳酸依沙吖啶和碘伏对头面部感染伤口的疗效、成本以及细胞增殖毒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4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各种原因所致头面部皮肤裂伤清创缝合术后感染患者46例,根... 目的:了解临床常用伤口抗菌敷料百格斯、乳酸依沙吖啶和碘伏对头面部感染伤口的疗效、成本以及细胞增殖毒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4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各种原因所致头面部皮肤裂伤清创缝合术后感染患者46例,根据采用的抗菌溶液不同,将患者分为百格斯组(16例)、碘伏组(15例)及乳酸依沙吖啶组(15例),分别采用相应消毒剂进行换药。记录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及治疗费用。将 CHL(中国仓鼠成纤维肺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分别稀释碘伏(0.0005%~0.1%)、过氧化氢(0.0025%~0.5%)、百格斯(0.1%~20%)及乳酸依沙吖啶(0.5%~100%)至8个不同浓度,加入培养基孵育6 h。用酶标仪在450 nm 波长处检测各孔的吸光度(OD)值,以吸光率(%)=(OD待测组/ OD对照组)×100%评估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百格斯组、碘伏组和乳酸依沙吖啶组愈合时间、7 d 愈合率及14 d 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各组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碘伏组和乳酸依沙吖啶组治疗费用低于百格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孵育6 h 后,细胞增殖抑制率为乳酸依沙吖啶(41.922%)>百格斯(5.528%)>过氧化氢(0.058%)>碘伏(0.006%)。结论与碘伏和乳酸依沙吖啶比较,应用百格斯对头面部感染伤口治愈时间和治愈率均未见显著差异,但治疗费用较高,细胞增殖毒性中等。患者可根据免疫力及经济水平,选择合理消毒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消毒药(剂) 伤口愈合 细胞增殖
下载PDF
多细胞系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文海若 淡墨 +2 位作者 齐乃松 耿兴超 王雪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04-308,共5页
目的:采用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系建立微核细胞组学,比较其遗传毒性生物标志物的敏感性,并研究雷公藤甲素(TPL)和甘草酸二铵(DG)对大鼠成纤维肺细胞(CHL)和犬肾小管上皮细胞系(MDCK)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方法:首先建立方法,采用不同浓度丝... 目的:采用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系建立微核细胞组学,比较其遗传毒性生物标志物的敏感性,并研究雷公藤甲素(TPL)和甘草酸二铵(DG)对大鼠成纤维肺细胞(CHL)和犬肾小管上皮细胞系(MDCK)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方法:首先建立方法,采用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MMC)与CHL、L02、MDCK、Bhas42细胞作用6 h后给予细胞松弛素B(Cyto B)继续培养约1.5个细胞倍增时间。收获细胞、制片、染色及镜检。计算每个剂量胞质分裂增殖指数(CBPI)、复制指数(RI)、坏死(Nec)及凋亡(Apop)细胞的千分率、双核细胞中微核(MN)、核芽(NBUD)和核质桥(NPB)出现的千分率。然后进行方法的验证,采用CHL细胞经不同浓度(1、10和100μg/m L)DG预处理24 h后观察DG对上述细胞毒性和微核细胞组相关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微核细胞组学对遗传毒性靶器官评估的效果,MDCK细胞经DG(10μg/mL)预处理24 h后采用不同浓度(1和5μg/mL)TPL染毒1 h,观察其对遗传毒性的影响。结果:MMC诱发的不同细胞系细胞毒性(CBPI、RI、Apop与Nec)均随MMC浓度升高呈升高趋势。各组细胞的MN、NBUD和NPB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剂量相关性升高,但不同细胞系对MMC诱发的生物标志物峰值出现的敏感度不同。在验证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DG(10和100μg/m L)对MMC(0.2μg/mL)诱发的MN、NBUD和NPB升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均<0.05)。TPL可诱发MDCK细胞NBUD和MN显著上升(P<0.05),且DG预处理可有效拮抗该效应(P<0.05)。结论:多细胞系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实验法可同时对多项遗传毒性指标进行评价。DG对CHL及MDCK细胞产生的染色体断裂有保护作用,在临床配伍中可发挥抗细胞DNA损伤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质分裂阻滞 微核 微核细胞组学 犬肾小管上皮细胞系 雷公藤甲素 甘草酸二铵
下载PDF
基于UGT1A1酶抑制探讨何首乌中顺(反)式二苯乙烯苷体外肝微粒体中潜在毒性作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汪祺 王亚丹 +1 位作者 文海若 马双成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9年第3期291-295,302,共6页
目的:以胆红素代谢过程中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酶)介导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环节为切入点,考察何首乌中含量高的二苯乙烯苷类(顺式、反式二苯乙烯苷)潜在肝毒性,探索何首乌致肝毒性物质基础。方法:以胆红素为UGT1A1酶底物,... 目的:以胆红素代谢过程中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酶)介导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环节为切入点,考察何首乌中含量高的二苯乙烯苷类(顺式、反式二苯乙烯苷)潜在肝毒性,探索何首乌致肝毒性物质基础。方法:以胆红素为UGT1A1酶底物,以表观抑制常数Ki为评价指标,采用体外肝微粒体孵育法,启动Ⅱ相代谢反应,考察顺式、反式二苯乙烯苷原型成分的抑制作用;启动Ⅰ相代谢反应,考察代谢产物及原型成分的抑制作用,推测待测物的潜在毒性作用。结果:当仅启动Ⅱ相反应时,顺式、反式二苯乙烯苷均以原型形式直接作用于UGT1A1酶,两个单体分别表现出中等抑制和弱抑制作用,抑制类型均为竞争型抑制;当同时启动Ⅰ、Ⅱ两相反应时,两个待测单体对UGT1A1酶的抑制作用均消失,提示两个单体存在Ⅰ相代谢过程,并且其Ⅰ相代谢产物对UGT1A1酶无抑制作用。结论:本实验初步证明何首乌中顺式、反式二苯乙烯苷原型成分对UGT1A1存在抑制作用,经由Ⅰ相代谢后,对Ⅱ相代谢酶UGT1A1抑制作用消失,肝毒性风险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顺式二苯乙烯苷 反式二苯乙烯苷 UGT1A1酶 肝代谢
下载PDF
Bhas 42细胞转化试验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颖 蒲江 +6 位作者 齐乃松 文海若 王欣 胡燕平 宋捷 张海洲 王雪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88-293,共6页
目的:建立Bhas 42细胞转化试验高通量检测方法,并应用于染料木黄酮(GEN)潜在致癌性的检测中。方法:建立Bhas42细胞转化试验方法,比较细胞灶法和H2O2法对结果判定的影响。细胞灶法试验组在第21天直接固定染色。H2O2法试验组在细胞接种后... 目的:建立Bhas 42细胞转化试验高通量检测方法,并应用于染料木黄酮(GEN)潜在致癌性的检测中。方法:建立Bhas42细胞转化试验方法,比较细胞灶法和H2O2法对结果判定的影响。细胞灶法试验组在第21天直接固定染色。H2O2法试验组在细胞接种后第19天采用H2O2处理,染色并测定D(450)以确定细胞转化率。计算转化率以验证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并通过细胞生长试验选择适宜的GEN浓度进行细胞转化试验,H2O2法判定转化试验结果。结果:在细胞灶法中,启动试验3-甲基胆蒽(3-MCA)组、促癌试验佛波醇酯(TPA)组的转化灶个数分别与启动、促癌试验DMSO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在H2O2法中,启动试验3-MCA组、促癌试验TPA组的转化灶个数、D(450)分别与启动、促癌试验DMSO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启动试验中,GEN各浓度组(0.03、0.1、0.3、1、3μg/m L)相对于阴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促癌试验中GEN浓度为0.03、1、3μg/m L时的D(450)相对于阴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Bhas 42细胞转化试验的H2O2法并实现了高通量检测,该法进一步缩短了实验周期并提高了结果的客观性,适用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体外早期筛选。GEN在促癌试验中呈阳性,但在启动试验中呈阴性,提示其可能是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毒性 Bhas 42细胞转化 促癌活性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染料木黄酮
下载PDF
不同企业雷公藤多苷片的制剂质量比较与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汪祺 王亚丹 +2 位作者 郑笑为 文海若 马双成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9期1534-1538,共5页
目的:依托国家药品评价抽验项目,采用标准检验与探索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雷公藤多苷片制剂进行质量评价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标准(WS3-B-3350-98-2011)对10个企业171批次雷公藤多苷片进行标准检验,综合评价产... 目的:依托国家药品评价抽验项目,采用标准检验与探索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雷公藤多苷片制剂进行质量评价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标准(WS3-B-3350-98-2011)对10个企业171批次雷公藤多苷片进行标准检验,综合评价产品质量,发现标准存在的问题;同时开展体外毒性实验,初步探讨雷公藤多苷片中潜在肝毒性成分。结果:实验发现,现行标准存在项目设置不合理及设置不足的问题,同时雷公藤多苷片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崩解时间差异大,雷公藤甲素及雷公藤内酯甲含量相差悬殊。此外,体外肝细胞毒性实验显示雷公藤多苷片中单体对琨B及雷公藤红素具有潜在肝毒性风险。结论:雷公藤多苷片质量波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制剂生产工艺不统一、不固定导致,建议统一该制剂生产工艺;此外针对标准不合理项目建议修订薄层鉴别项下对照品使用浓度,雷公藤甲素检查项增设下限控制,同时增加潜在毒性成分对琨B及雷公藤红素的检查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苷片 质量标准 国家抽验 毒性
下载PDF
Pig-a基因突变试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高峰 王亚楠 +4 位作者 王丹 毛志慧 黄芝瑛 文海若 王雪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19年第6期492-497,共6页
Pig-a基因突变试验是利用流式细胞术或有限稀释克隆法检测细胞表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链蛋白的缺失情况,并以Pig-a基因突变率的变化来评价受试物的遗传毒性。该试验能够跨物种跨组织检测体内多种类型的突变作用,并能有效整合至其他... Pig-a基因突变试验是利用流式细胞术或有限稀释克隆法检测细胞表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链蛋白的缺失情况,并以Pig-a基因突变率的变化来评价受试物的遗传毒性。该试验能够跨物种跨组织检测体内多种类型的突变作用,并能有效整合至其他体内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实现多终点联合检测,在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体内遗传毒性试验的新选择,从而弥补现有遗传毒性试验组合的不足。本文对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a基因 GPI锚 基因突变 体内试验 体外试验 遗传毒性
下载PDF
SD大鼠灌胃盐酸丙卡巴肼与乌拉坦的多脏器碱性彗星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文海若 陈高峰 +3 位作者 任璐 毛志慧 宋捷 汪祺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通过碱性彗星实验评价盐酸丙卡巴肼(PCZ)和乌拉坦(EC)对大鼠不同脏器的DNA损伤效应,验证多脏器碱性彗星实验的可行性。方法:取30只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6组,每组5只,分别为阴性对照组(超纯水)、PCZ 75 mg/kg组、PCZ150 mg/kg组、... 目的:通过碱性彗星实验评价盐酸丙卡巴肼(PCZ)和乌拉坦(EC)对大鼠不同脏器的DNA损伤效应,验证多脏器碱性彗星实验的可行性。方法:取30只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6组,每组5只,分别为阴性对照组(超纯水)、PCZ 75 mg/kg组、PCZ150 mg/kg组、EC 400 mg/kg组、EC 800 mg/kg组以及阳性对照组(N-乙基-N-亚硝基脲,40 mg/kg)。大鼠连续灌胃给药4 d,实验期间观察其临床症状并记录体质量,末次给药后3 h内处死大鼠,称肝、肾、肺质量,收集肝、肾、肺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制备成单细胞悬液进行碱性彗星实验。样本分别经裂解、解旋、电泳、染色等步骤后,使用Komet 6.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尾DNA含量百分率(尾DNA%)、尾距。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CZ 75、150 mg/kg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给药4 d后体质量和肝、肾质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EC 800 mg/kg组大鼠给药4 d后仅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CZ 75、150 mg/kg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肾、肺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尾DNA%和尾距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其中PCZ对肝、肺的影响程度更明显;EC 800 mg/kg组大鼠肝、肾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尾DNA%和尾距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EC 400 mg/kg组大鼠仅肾组织的尾DNA%和尾距明显增加(P<0.05)。结论:PCZ诱导的细胞DNA损伤较强,肝和肺是其遗传毒性作用的易感器官;EC诱导的细胞DNA损伤相对较弱,肾是其遗传毒性作用最敏感的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彗星实验 体内遗传毒性 盐酸丙卡巴肼 乌拉坦 SD大鼠
下载PDF
基于体外实验技术评价芫花素肝毒性风险 被引量:3
17
作者 汪祺 王亚丹 +3 位作者 杨建波 刘越 文海若 马双成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9年第7期909-912,共4页
目的:考察芫花素对UGT1A1酶活性的影响,为阐明其肝毒性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考察芫花素与UGT1A1酶的结合方式及亲和作用强弱;采用体外人肝微粒体抑制实验评价芫花素对人源UGT1A1酶抑制作用强弱。结果:分子对... 目的:考察芫花素对UGT1A1酶活性的影响,为阐明其肝毒性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考察芫花素与UGT1A1酶的结合方式及亲和作用强弱;采用体外人肝微粒体抑制实验评价芫花素对人源UGT1A1酶抑制作用强弱。结果:分子对接显示芫花素对接进入UGT1A1酶蛋白F活性区,亲和作用较强,体外抑制实验提示芫花素对UGT1A1酶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抑制类型为竞争型抑制,与分子对接结果一致。结论:芫花素可与胆红素竞争性结合UGT1A1酶,抑制酶活性,具有潜在肝毒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芫花素 UGT1A1酶 分子对接 肝毒性 人肝微粒体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氧化应激调节机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文海若 李波 付研 《中国医刊》 CAS 2014年第2期12-14,共3页
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最初于1985年在牛脑中发现,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内源性血管活性八肽,在多种心血管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高血压、心肌肥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缺血及梗死性心衰[1].Ang Ⅱ属于全身性激素,是肾素-血管... 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最初于1985年在牛脑中发现,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内源性血管活性八肽,在多种心血管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高血压、心肌肥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缺血及梗死性心衰[1].Ang Ⅱ属于全身性激素,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人体维持血压和心血管系统稳态的重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氧化应激调节 心血管疾病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冠状动脉缺血 生物学活性 心血管病变 心血管系统
下载PDF
基于转运体的何首乌致肝损伤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汪祺 杨建波 +3 位作者 王莹 李妍怡 文海若 马双成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9期1720-1726,共7页
目的:阐明长期给药何首乌醇提物(PME)和水提物(PMW)致大鼠肝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制备PME和PMW。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对照异硫氰酸α-萘酯(ANIT 100 mg·kg)组、PMW组(15 g·kg)、PME组(12 g·kg)。PME、PM... 目的:阐明长期给药何首乌醇提物(PME)和水提物(PMW)致大鼠肝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制备PME和PMW。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对照异硫氰酸α-萘酯(ANIT 100 mg·kg)组、PMW组(15 g·kg)、PME组(12 g·kg)。PME、PMW组大鼠给药剂量相当于60 g·kg生药量,约为临床最大量的110倍,灌胃给药42 d,每日给药1次。ANIT组于第40天灌胃给药1次。采用试剂盒方法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大鼠肝脏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测定给药后大鼠肝脏组织中胆汁酸、胆红素代谢相关转运体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a1(OATP1a1)、OATP1b2、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MRP3、胆盐外排泵(BSEP)、Na~+-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P-糖蛋白(P-gp)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MW组大鼠血清中AST水平显著降低(P<0.05),ALT和ALP水平显著升高(P<0.05);PME组大鼠血清中AST水平显著降低(P<0.05),ALT、TBA和ALP水平显著升高(P<0.01);PMW组于PME组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结果显示,PME、PMW给药后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并且PME组表现更为严重。qRT-PCR结果表明,PMW和PME可同时影响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过程中摄取和外排转运体的表达,均可显著下调外排转运体MRP2、BCRP mRNA表达水平,上调摄取转运体OATP1a1、OATP1b2 mRNA表达水平;PME可显著下调BSEP、P-gp、NTCP mRNA表达水平;PMW可显著上调NTCP、BSEP、P-gp mRNA水平;两者对MRP3 mRNA表达水平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长期诱导后,PME、PMW均可引起大鼠肝损伤,其作用机制与影响胆红素和胆汁酸相关转运体相关,PME和PMW引发肝损伤程度存在差异,可能与两者对具体转运蛋白的作用不同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醇提物 何首乌水提物 肝损伤 转运体 胆汁酸 胆红素
下载PDF
体外细胞转化试验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丹 耿兴超 +2 位作者 李波 王雪 文海若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10-314,共5页
细胞转化试验(CTAs)是利用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模拟致癌物的体内致癌作用,从而进行致癌物检测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在不考虑致癌机制的情况下衡量化学物的致癌能力,能够满足对潜在致癌物致癌能力预测的需求。与动物试验相比,CTAs既可以充... 细胞转化试验(CTAs)是利用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模拟致癌物的体内致癌作用,从而进行致癌物检测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在不考虑致癌机制的情况下衡量化学物的致癌能力,能够满足对潜在致癌物致癌能力预测的需求。与动物试验相比,CTAs既可以充分反映细胞与致癌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明显缩短了试验周期,减少了动物的使用。通过不断地对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良,已形成更为客观准确的CTAs细胞转化灶判定标准,其必将在临床前致癌性早期评价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CTAs的背景、优化、影响因素、国际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今后CTAs的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转化试验 致癌性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叙利亚地鼠胚胎细胞 Bhas 42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