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血管造影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方新运 邵雪非 狄广福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41-142,共2页
目的:探讨CTA在预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我院2014年3月~2016年7月神经外科47例行CTA检查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研究,分析血肿扩大与CTA中发现造影剂外渗所致增强点(斑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造影剂外渗所致斑... 目的:探讨CTA在预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我院2014年3月~2016年7月神经外科47例行CTA检查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研究,分析血肿扩大与CTA中发现造影剂外渗所致增强点(斑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造影剂外渗所致斑点征18例,其中血肿扩大者11例(61%),未扩大7例;未发现造影剂外渗所致斑点征29例,其中血肿无扩大27例(93%),血肿扩大者2例。结论:CTA检查是预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一种实用临床方法,能指导临床医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提前进行外科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高血压脑出血 造影剂外渗 斑点征
下载PDF
改良切口在颞浅动脉保护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方新运 陈三送 陶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220-221,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在保护颞浅动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分析75例急诊行大骨瓣开颅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切口方式不同分成传统切口组和改良切口组。结果传统切口组38例,颞浅动脉损伤13例,术中解剖分离颞浅动脉仅8例(21%);改良切...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在保护颞浅动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分析75例急诊行大骨瓣开颅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切口方式不同分成传统切口组和改良切口组。结果传统切口组38例,颞浅动脉损伤13例,术中解剖分离颞浅动脉仅8例(21%);改良切口组37例,无颞浅动脉损伤。传统切口组和改良切口组对颞浅动脉的损伤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临床急诊手术中保护颞浅动脉的意识不强,改良切口是保护颞浅动脉简单易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 烟雾病 大骨瓣开颅 改良切口 动脉保护
下载PDF
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方新运 邵雪非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5期404-406,共3页
目的总结轻型颅脑损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后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眼外肌运动、眼睑活动、瞳孔大小分析2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及功能恢复,随访时间平均为14.2月(3个月~2年)。结果 15名男性患者和5名女性患者纳入此... 目的总结轻型颅脑损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后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眼外肌运动、眼睑活动、瞳孔大小分析2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及功能恢复,随访时间平均为14.2月(3个月~2年)。结果 15名男性患者和5名女性患者纳入此次研究。最常见的外伤原因是交通事故65.4%(13例);眼内肌麻痹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上睑下垂、眼外肌麻痹和眼内肌麻痹的恢复率分别是95%(19例),83.3%(17例)和50%(10例)。结论眼球活动受限是影响轻型颅脑损伤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蝶骨骨折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机制参与了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动眼神经麻痹 蝶骨骨折
下载PDF
颅骨修补手术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方新运 陈三送 +3 位作者 狄广福 朱明峰 邵雪非 江晓春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820-822,共3页
目的 探讨颅骨修补术式的选择,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使用数字化钛板行颅骨修补的140例额颞部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肽板放置位置,将患者分为颞肌下组(钛板放置在颞肌下)和颞肌... 目的 探讨颅骨修补术式的选择,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使用数字化钛板行颅骨修补的140例额颞部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肽板放置位置,将患者分为颞肌下组(钛板放置在颞肌下)和颞肌外组(钛板放置在颞肌外)两组。结果 颞肌下组60例,其中术后硬膜外血肿患者6例(10%),皮下积液12例(20%),癫痫发作3例(5%),颞部皮肤凹陷0例;颞肌外组80例,其中术后硬膜外血肿0例,皮下积液5例(6%),癫痫0例,颞部皮肤凹陷10例(12.5%)。两组在发生硬膜外血肿、皮下积液上比较,颞肌外组优于颞肌下组(P<0.05);在颞部皮肤凹陷上比较,颞肌下组优于颞肌外组(P<0.05);在癫痫发作上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颞肌下组60例,其中术后硬膜外血肿患者6例(10%),皮下积液12例(20%),癫痫发作3例(5%),颞部皮肤凹陷0例;颞肌外组80例,其中术后硬膜外血肿0例,皮下积液5例(6%),癫痫0例,颞部皮肤凹陷10例(12.5%)。两组在发生硬膜外血肿、皮下积液上比较,颞肌外组优于颞肌下组(P<0.05);在颞部皮肤凹陷上比较,颞肌下组优于颞肌外组(P<0.05);在癫痫发作上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修补 颞肌 并发症
下载PDF
腰大池外引流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方新运 徐善水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6期577-579,共3页
腰大池外引流是在腰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操作简单,经济,创伤小,是神经外科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辅助诊疗措施,广泛应用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系统出血、进展性的硬膜下及皮下积液、颅底肿瘤的术中暴露。本文就其原理、临... 腰大池外引流是在腰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操作简单,经济,创伤小,是神经外科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辅助诊疗措施,广泛应用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系统出血、进展性的硬膜下及皮下积液、颅底肿瘤的术中暴露。本文就其原理、临床应用、操作及注意事项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大池引流 神经外科
下载PDF
外伤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方新运 徐善水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4期465-466,共2页
外伤性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 PTE)是指继发于颅脑损伤后的癫痫发作,为颅脑损伤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可发生在任何时间,以伤后2 w发病与否为区分标准[1],可分为早期癫痫,晚期癫痫。颅脑外伤后癫痫发作在原发损伤的基础... 外伤性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 PTE)是指继发于颅脑损伤后的癫痫发作,为颅脑损伤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可发生在任何时间,以伤后2 w发病与否为区分标准[1],可分为早期癫痫,晚期癫痫。颅脑外伤后癫痫发作在原发损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了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及神经生化改变,导致病情恶化,增大死亡风险,直接影响到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或社会心理障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就外伤性癫痫近几年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癫痫 颅脑损伤后 癫痫发作 颅脑损伤患者 早期癫痫 心理障碍 死亡风险 生化改变 生存质量 区分标准 脑外伤后 精神负担 病情恶化 病理损伤 脑组织 发损伤 并发症 综述 神经 经济
下载PDF
内镜经上颌窦入路眶下/上颌神经解剖
7
作者 方新运 狄广福 +2 位作者 周伟 邵雪非 江晓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探讨眶下/上颌神经在内镜经上颌窦入路中的定位引导作用,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8例成人头颅标本通过模拟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对眶下/上颌神经进行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图片。结果 8例标本16侧上颌神经从三叉神经半... 目的探讨眶下/上颌神经在内镜经上颌窦入路中的定位引导作用,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8例成人头颅标本通过模拟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对眶下/上颌神经进行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图片。结果 8例标本16侧上颌神经从三叉神经半月节分出后,均从圆孔出颅,在眶下裂处移行为眶下神经,行走于眶下管内从眶下孔出眼眶。利用圆孔、眶下裂、眶下孔,眶下/下颌神经可分成四段:终末段,眶下神经出眶下孔之后;眼眶-上颌窦段,位于眶下管内,眶下神经进眶下裂至出眶下孔之前,长度为(11.7±2.5)mm,该段在上颌窦内即可清晰辨认;翼腭段,上颌神经出圆孔至入眶下裂之前,长度为(13.4±2.1)mm;颅内段,下颌神经从三叉神经节分出后至出圆孔之前,长度为(15.2±3.9)mm。结论在内镜经上颌窦入路中,利用眶下神经/上颌神经的走形可引导进入颞下窝、翼腭窝、三叉神经节及海绵窦外侧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下神经 上颌神经 上颌窦 内镜
下载PDF
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佳强 李真保 +6 位作者 刘俊 方兴根 赵心同 吴德刚 陈三送 方新运 张家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13-317,346,共6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应用的意义及前景。方法:选取我院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64例,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通过对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和ABCB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应用的意义及前景。方法:选取我院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64例,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通过对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和ABCB1-3435C四个基因位点的检测,分析其CYP2C19酶的代谢类型和ABCB1基因的表达类型。其中45例病人于住院期间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并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双抗用药方案;19例随访病人系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治疗术后来院复查脑血管造影期间予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采用常规剂量双抗用药。结果:45例住院患者中20例患者基因型异常,常规剂量双抗用药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均根据检测结果更改用药方案,4例患者出现有血栓类并发症表现;19例随访患者中共检测出3例基因型异常患者,其中2例患者曾出现有血栓栓塞并发症表现,通过积极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余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访中均未出现任何疑似血栓类并发症表现。结论:CYP2C19基因和ABCB1基因均有较高的人群变异率,基因变异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影响支架术后双抗效果;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可作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项常规检查,提供个体化的用药建议,对支架术后的双抗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基因检测为导向的个体化治疗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支架 氯吡格雷 基因检测 双抗
下载PDF
高渗脱水药物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的疗效 被引量:3
9
作者 狄广福 朱明峰 +4 位作者 江晓春 徐善水 戴易 邵雪飞 方新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4期229-231,共3页
目的探讨高渗脱水药物对颅脑损伤后高颅内压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40例,颅内压均大于20mmHg。每位患者随机分别接受两次3.2%盐水(盐水组)和20%甘露醇(甘露醇组)的降颅内压治疗,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10... 目的探讨高渗脱水药物对颅脑损伤后高颅内压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40例,颅内压均大于20mmHg。每位患者随机分别接受两次3.2%盐水(盐水组)和20%甘露醇(甘露醇组)的降颅内压治疗,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10min、20min、30min、45min、1h、1.5h、2h、3h、4h、6h使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无创监测颅内压,并于用药后第1、3、7天常规复查头颅CT。结果甘露醇组与盐水组颅内压最大降幅分别为(9.4±3.1)mmHg与(9.2±2.9)mmHg,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露醇组与盐水组起效时间分别为(23±10.4)min与(25±8.5)min,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露醇组与盐水组药物的作用时间分别为(220±63)min与(261±65)min,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颅内压持续>30mmHg,复查头颅CT示中线移位>0.5cm,给予手术治疗。结论 3.2%盐水与20%甘露醇均可迅速降低颅内压,且3.2%盐水持续时间比20%甘露醇更长,3.2%盐水是降低颅内压较好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水肿 颅内压 高渗脱水药物
下载PDF
微课程教学法在神经外科规培生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狄广福 王志春 +2 位作者 方新运 邵雪非 江晓春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36期6-9,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微课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专业型规培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学校2016年1月-2018年12月进入科室的专业型规培生,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对照组)和微课教学组(试验组),教学时间均为三个月。所有学生均采取入科前基础... 目的初步探讨微课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专业型规培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学校2016年1月-2018年12月进入科室的专业型规培生,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对照组)和微课教学组(试验组),教学时间均为三个月。所有学生均采取入科前基础知识考核,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理论操作考核、临床实习满意度、学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以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满意度等评估。结果共收集120例规培生,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教学效果的达标率、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临床实习满意度、学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满意度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显示P<0.05)。结论微课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神经外科专业型规培生的临床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培生 临床 微课程教学法 神经外科 教学 评价
下载PDF
显微技术在窦汇区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沈军 邵雪非 +6 位作者 徐宗华 江晓春 徐善水 刘策刚 戴易 毛捷 方新运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窦汇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5年4月我院显微切除14例窦汇区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肿瘤切除程度、术后辅助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4例... 目的:探讨窦汇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5年4月我院显微切除14例窦汇区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肿瘤切除程度、术后辅助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4例,Ⅲ级切除4例,Ⅳ级切除1例。术后病理分级,WHOⅠ级13例,WHOⅡ级1例。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1例,走路不稳、闭目难立1例,剧烈呕吐1例,一侧肢体肌力下降1例。术后随访5~45个月,平均(23.6±12.82)个月,无死亡病例,无肿瘤复发。结论:详细的术前评估、适当的手术入路、术中对静脉窦的处理以及肿瘤切除程度的评估,必要的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可以降低窦汇区脑膜瘤治疗的风险和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汇 横窦 脑膜瘤 显微手术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下载PDF
外侧裂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军 徐善水 +3 位作者 邵雪非 江晓春 毛捷 方新运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553-555,共3页
目的:探讨外侧裂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后并发症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经显微手术切除外侧裂区脑膜瘤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扩大翼点入路或额颞部开颅显微切除肿瘤,对患者肿瘤切除... 目的:探讨外侧裂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后并发症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经显微手术切除外侧裂区脑膜瘤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扩大翼点入路或额颞部开颅显微切除肿瘤,对患者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功能改善、水肿程度是否加重以及术后并发症等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根据Simpson分级,Ⅰ级2例,Ⅱ级15例,Ⅲ级4例;术后出现水肿7例,水肿较术前加重5例,再次手术减压2例,短暂性语言功能障碍3例,一侧肢体肌力下降3例,癫痫发作1例、肺炎1例,梗死1例。随访3~37个月,平均(14±9.05)个月,所有患者无肿瘤复发。结论:外侧裂区脑膜瘤手术切除较容易,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容易出现水肿加重,严重者需再次手术减压,甚至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裂 脑膜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神经梅毒致脑积水1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新运 陈三送 陶进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509-510,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总结分析1例临床确诊的神经梅毒致脑积水的病历资料并结合文献报道。结果:经正规驱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行分流手术。结论:该病诊断主要依赖脑脊液实...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总结分析1例临床确诊的神经梅毒致脑积水的病历资料并结合文献报道。结果:经正规驱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行分流手术。结论:该病诊断主要依赖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神经梅毒致脑积水漏诊、误诊率高,正规驱梅治疗后临床症状能改善,谨慎分流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神经梅毒 分流手术
下载PDF
儿童轻型颅脑损伤中头颅CT异常患者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
14
作者 狄广福 方新运 +1 位作者 邵学非 江晓春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轻型颅脑损伤头颅CT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175例儿童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3例,女72例;年龄0.6~14.0(8.2±3.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67例,坠跌伤99例,其他(打伤、... 目的:探讨儿童轻型颅脑损伤头颅CT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175例儿童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3例,女72例;年龄0.6~14.0(8.2±3.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67例,坠跌伤99例,其他(打伤、撞伤、砸伤、砍伤)9例。根据初次头颅CT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33例)和异常组(142例)。对可能出现头颅CT异常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受伤原因、初次头颅CT检查时间、意识丧失、呕吐、外伤后癫痫8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01)、年龄(P=0.008)、呕吐(P=0.019)为儿童轻型颅脑损伤头颅CT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4.267,95%CI:1.518~11.991,P=0.006)和呕吐(OR=3.054,95%CI:1.356~6.877,P=0.007)是儿童轻型颅脑损伤头颅C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岁和呕吐是儿童轻型颅脑损伤头颅C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儿童轻型颅脑损伤临床选择是行头颅CT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轻型颅脑损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经鼻内镜岩骨水平段颈内动脉定位的解剖学研究
15
作者 方新运 狄广福 +2 位作者 周伟 邵雪非 江晓春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3-385,共3页
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和器械的发展,经鼻内镜侧颅底区手术逐渐开展,而保护颅底颈内动脉是侧颅底区手术的难点。中线区的海绵窦段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在蝶窦内大多有对应的骨性隆起帮助辨认;岩骨段颈内动脉前膝(破裂孔段)可通过翼管神经定位... 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和器械的发展,经鼻内镜侧颅底区手术逐渐开展,而保护颅底颈内动脉是侧颅底区手术的难点。中线区的海绵窦段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在蝶窦内大多有对应的骨性隆起帮助辨认;岩骨段颈内动脉前膝(破裂孔段)可通过翼管神经定位[1-3],但其定位仅局限于局部,关于岩骨水平段颈内动脉整段的解剖定位文献鲜见报道,因此,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解剖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经鼻内镜 解剖学 岩骨 手术技术 侧颅底 海绵窦段
原文传递
咽旁颈内动脉的神经内镜解剖学研究
16
作者 方新运 狄广福 +2 位作者 胡前信 周伟 江晓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55-1159,共5页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入路咽旁颈内动脉的解剖定位与保护,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5例成人头颅标本(10侧)通过模拟显微镜下耳前颞下-颞下窝入路和经鼻内镜经斜坡入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解剖观察,相关数据均采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结...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入路咽旁颈内动脉的解剖定位与保护,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5例成人头颅标本(10侧)通过模拟显微镜下耳前颞下-颞下窝入路和经鼻内镜经斜坡入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解剖观察,相关数据均采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结果显微镜下咽旁颈内动脉位于前方的腭帆提肌和后方的茎突咽肌之间,两者之间的距离为(14.7±0.4)mm(14.2~15.3 mm);经鼻内镜视角下咽旁颈内动脉位于腭帆提肌的后方,其附着处距颈动脉管入口前缘的距离为(5.1±0.2)mm(4.9~5.5 mm);咽旁颈内动脉全段均位于颈动脉鞘内,表面有交感神经附着,后组脑神经出颅后沿动脉鞘后方下行,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在茎突肌群的后方跨过颈内动脉向前方走行,颈动脉鞘表面有恒定的茎突咽筋膜,在动脉鞘前方延续为头长肌表面的筋膜;咽旁颈内动脉走行上自颈动脉管外口,向下逐渐靠近中线,颈动脉管入口前缘、咽结节水平、寰枕交界水平咽旁颈内动脉前缘至斜坡中线的距离分别为(23.2±2.5)mm(20.6~25.8 mm)、(19.3±1.1)mm(17.9~20.7 mm)、(15.5±1.3)mm(14.1~16.9 mm)。结论经鼻内镜入路中腭帆提肌可作为定位咽旁颈内动脉的标志;茎突咽筋膜及其向前延续的头长肌筋膜是保护该段颈内动脉的解剖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神经解剖学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腭帆提肌 茎突咽筋膜
原文传递
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特重型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被引量:13
17
作者 邵雪非 武银刚 +9 位作者 沈军 王宣之 方新运 黄华 陶进 徐善水 许安定 江晓春 李真保 张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5-499,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modified decompression eraniotomy,MDC)治疗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PADBS)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临床资料,31例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modified decompression eraniotomy,MDC)治疗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PADBS)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临床资料,31例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standard large trauma decompression craniotomy,SDC),17例采取MDC.分析两组临床资料、颅腔代偿容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结果MDC所获得的颅腔容积代偿增加值约占颅腔容积的8.2%。两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再出血、颅内感染、切口疝、癫痫、切口脑脊液漏和脑积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GOS评分:预后良好(4—5分)SDC组为13例(42%),MDC组为13例(76%);预后不良(2~3分)SDC组为13例(42%),MDC组为3例(18%);SDC组死亡5例(16%),MDC组死亡1例(6%)。MDC组预后优于SDC组(Z=2.318,P〈0.05)。结论对PADBS患者采用MDC,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水肿 减压术 外科 颅腔代偿容积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脑病变活检术2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戴易 陈建民 +5 位作者 徐善水 江晓春 方新运 王宣之 夏大勇 狄广福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3期139-141,共3页
目的分析研究MRI引导下的立体定向技术对脑部病灶行立体定向活检术病理诊断结果,探讨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使用Leksell立体定向定位头架,在MRI引导下行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结果活检术后病理胶质瘤13例,淋巴瘤5例,脑转移癌3例,炎性病变4例... 目的分析研究MRI引导下的立体定向技术对脑部病灶行立体定向活检术病理诊断结果,探讨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使用Leksell立体定向定位头架,在MRI引导下行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结果活检术后病理胶质瘤13例,淋巴瘤5例,脑转移癌3例,炎性病变4例,寄生虫2例,胶质增生1例。活检总阳性率96.43%。并发颅内出血1例(3.57%),癫痫发作1例(3.57%),无死亡病例。结论脑立体定向活检术安全、高效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理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病变 立体定向技术 活检
原文传递
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和颞下窝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方新运 狄广福 +2 位作者 周伟 邵雪非 江晓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方法及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8具成人头颅标本,通过神经内镜下模拟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进行逐层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或图片,对神经内镜解剖过程... 目的探讨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方法及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8具成人头颅标本,通过神经内镜下模拟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进行逐层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或图片,对神经内镜解剖过程中的不确定结构和数据,通过显微镜下模拟耳前颞下-颞下窝开放入路证实。结果8具尸头标本(16侧)的膜性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内壁的骨性鼻泪管内,开口于下鼻道,其长度为(14.3±3.6)mm,直径为(5.3±1.8)mm。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在眶下裂处形成神经血管束,走行于上颌窦顶壁的眶下管内;颊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从翼外肌上、下头之间穿出,在颞肌与翼外肌之间向前走行并支配颊肌。结论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关键为膜性鼻泪管的显露和保护;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时,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作为识别翼腭窝内结构的标志,颊神经可作为识别颞下窝内各肌肉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解剖学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翼腭窝 颞下窝 解剖标志
原文传递
MRI检查中SWI和DT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和预后评价的作用 被引量:20
20
作者 邵雪非 刘清祥 +3 位作者 方新运 陈三送 王其福 袁权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11-716,共6页
目的探讨MRI检查中SWI和DTI序列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诊断和预后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例DA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56.3±4.1)岁。格拉斯哥昏... 目的探讨MRI检查中SWI和DTI序列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诊断和预后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例DA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56.3±4.1)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7例,9—12分8例,13分1例。入院时行头颅CT检查,1周内行头颅MRI检查,记录CT和MRI中T1WI、T2WI、DWI和SWI序列上的病灶数;在DTI序列上选取5个区,分别是大脑半球皮层下脑白质区、胼胝体、丘脑、小脑和脑干部位,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伤后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ADC、FA值与入院时GCS和6个月后GOS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16例DAI患者CT、T1WI、T2WI、DWI及SWI的DAI病灶数检出率分别为25.6%(43/168)、30.4%(51/168)、44.0%(74/168)、51.8%(87/168)、100%(P〈0.01)。皮层下脑白质区胼胝体、丘脑、小脑、脑干区域ADC值分别为0.830±0.148,0.536±0.169,0.838±0.596,0.708±0.157,0.713±0.135;FA值分另0为0.487.±0.103,0.142±0.040,0.293±0.089,0.212±0.045,0.366±0.797。入院时GCS为(8.9±3.3)分,6个月后GOS为(4.2±1.0)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皮层下脑白质区和小脑区ADC值、FA值与GCS、GOS无相关性(P〉0.05),各区域ADC值与GCS相关性程度依次是丘脑、胼胝体和脑干(P〈0.05或0.01),各区域ADC值与GOS相关性程度依次是胼胝体、丘脑和脑干(P〈0.05或0.01)。各区域FA值与GCS、GOS相关性程度依次是丘脑、胼胝体和脑干(P〈0.05或0.01)。结论SWI检测DAI病灶的敏感度优于CT和常规MRI序列,DTI可精确、客观和可视化检测大脑白质纤维的完整性。SWI和DTI均能对DAI作出早期诊断并较准确评价DAI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