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电视综艺节目的时空
被引量:1
- 1
-
-
作者
A.哈纽京
方造
-
机构
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
-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1991年第4期96-105,共10页
-
文摘
当代电视综艺节目向我们展示了千差万别的艺术时空形式。导演、摄影、美工以及在荧光屏作“巡迥演出”的综艺演员们自己所应该指望的与其说是一般电视时空处理的特点,不如说是电视报道、电视影片和电视剧的各自时空处理的特点。一个综艺节目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决定着它所将要进入的上下时空关系。实际上任何改编和互相移植的问题都是从一种时空形式转入另一种时空形式的问题。看来。
-
关键词
综艺节目
电视节目
事件时间
电视影片
观众厅
当代电视
电视屏幕
电影片
演员
电视观众
-
分类号
G20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文化移植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1
- 2
-
-
作者
方造
-
出处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6-59,共4页
-
文摘
文化移植中的若干问题方造(一)“文化移植”所指的文化,主要是某语言所反映的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变故、生产活动以及该民族的特殊心态特征、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所谓“移植”,就是用译入语来表达这些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事物。文化移植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目的,尽...
-
关键词
文化移植
文化色彩
文学翻译
文学作品
译入语
民族文化特色
本族语
翻译过程
翻译工作者
《中国俄语教学》
-
分类号
H0-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电视屏幕上的综艺“明星”
被引量:1
- 3
-
-
作者
H.左尔卡娅
方造
-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1990年第3期78-81,共4页
-
文摘
是否存在着电视综艺“明星”的“特点呢?初看起来,这个问题显得那么浅显,答案义可能会显得那么简单。其实舞台上的综艺“明星”与电视屏幕上的综艺“叫星”还是有区别的!综艺“明星”同任何一个演员一样。
-
关键词
电视屏幕
综艺节目
演员
电影明星
电视观众
电视机
音乐会
表演者
纪录片
播音员
-
分类号
G20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纪录片中的形象
- 4
-
-
作者
伊戈尔.别利亚耶夫
方造
-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1993年第1期71-76,共6页
-
文摘
形象的形象形象在纪录片中沉睡,必须唤起这个形象……新闻纪录片工作者总是更多地追求信息的鲜明性、现实性,讲究信息的密度。
-
关键词
纪录片
塑造形象
冲突
信息
摄像机
纪录影片
鲜明性
观众
工作者
个性
-
分类号
G20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必须把种籽和杂草分开
- 5
-
-
作者
安.瓦尔塔诺夫
方造
-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1989年第1期64-68,共5页
-
文摘
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样,——我自己每拿到一份新到的《文学报》,总是先翻到第二版上的“7×7”(指电视屏幕——译者注)这个栏目,然后再去读别的。……“7×7”这个栏目虽开设不久,却已经向电视的评论界、理论界、社会学界提出了勇敢的挑战。该栏仿佛是一面镜子。
-
关键词
电视影片
电视创作
电视屏幕
电影
表现手法
批评家
二阶段
艺术形式
电视节目
杂草
-
分类号
G20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对电视影片的期望
- 6
-
-
作者
利.波利斯卡娅
方造
-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1988年第3期54-57,53,共5页
-
文摘
有一个词汇学上的怪现象使我感到不解,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能够给我说清楚:为什么区别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东西被人们称为“规律”,而电视的特点却只配叫作“特征”呢?莫非这是由于电视承认电影的优先地位,是电视的一种谦让之举?也许还有其他一些同样含糊不清的原因,使得人们对“特征”这个不甚严谨的字眼表现出如此之厚爱? 尽管最初电视与电影有着诱人的相近之处,它还是相当迅速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不涉及艺术品种和体裁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独立。无论是现场直播、实况报道还是吸收观众参加演出活动,都是在电影里未曾见过的形式。非艺术性电视(系指电视影片、
-
关键词
电视影片
电视节目
电视剧
电影院
非艺术性
电视电影
电影艺术
现场直播
特征
体裁
-
分类号
G20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万比洛夫与《小鸦林》
- 7
-
-
作者
方造
-
机构
北京广播学院
-
出处
《剧本》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70-70,共1页
-
文摘
亚历山大·万比洛夫是当代苏联最富有创作才华、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他生于1937年,早年开始创作,二十岁时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大学毕业后他在伊尔库茨克的地方小报《苏联青年》当过五年编辑。1962年,他开始正式发表剧作。著有两幕剧《六月的离别》、《长子》、三幕剧《打野鸭》、包括两个独幕剧的二部剧《外省轶事》。
-
关键词
万比洛夫
创作才华
打野鸭
伊尔库茨克
维克多
戏剧冲突
三十岁
活下去
独帚
中心人物
-
分类号
I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电影演员和电视剧演员
- 8
-
-
作者
方造
-
出处
《当代电视》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8-40,共3页
-
文摘
3 在上述的进化中我们并非偶然地疏漏了一个相当重要的、直接跟电视剧的特点有关的方面,那就是电影和戏剧的多种意义的交互作用。
-
关键词
爱森斯坦
特写镜头
假定性
布列松
角色形象
谢尔盖
文学人物
创造自己
交互作用
艺术品种
-
分类号
J99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G229
[文化科学]
-
-
题名电视剧中经典作品的导演问题
- 9
-
-
作者
T.沙赫--阿齐佐娃
方造
绿茵
-
出处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7-48,共2页
-
文摘
最近十年播送了许多能够显示经典文学作品价值、决定经典作品生命力的电视剧。象契诃夫的中篇小说《没有意思的故事》,就不能不令人想起Л·列兹尼科夫和Л·巴博金的改编、导演工作。人们往往希望在契诃夫的这篇小说中看到对腐败现象的近乎记录性的分析或对丧失理想的主人公的无情的批判,可在这里,小说却变成了一出赞颂宁死不屈精神的壮烈的悲剧。如果我们忽视了А·埃夫罗斯的电视导演经验。
-
关键词
鲍里斯
记录性
罗斯
科夫
列夫·托尔斯泰
舞台剧
阿尔布佐夫
上尉的女儿
在黑暗中
心理描写
-
分类号
J90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J99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苏联电视系列剧《特派记者马宁》之一——新居
- 10
-
-
作者
A.瓦克斯别尔格
方造
-
出处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1期38-54,36,共18页
-
文摘
[远处传来鼓掌声。装点得十分漂亮的建筑工程局的俱乐部里正在开会。四周墙壁上和舞台上方的标语清楚地告诉了人们会议的内容。一幅标语是:“向社会主义竞赛的优胜者们致敬!”另一幅标语是:“流动红旗属于我们!”大礼堂拥挤不堪。没有坐位的只好贴墙根站着。舞台上坐着大会主席团。叶尔绍夫占据着主席的位子,他的左侧是克伦金,右边是一位州工会代表。]阿基巴洛夫(站在讲台上):咱们的劳动成绩得到了应有评价。但是咱们不应该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工程是提前交工了,但它是怎么提前的?是搞突击搞出来的。是紧急动员、发动大家拼出来的。连会计室的人也拿起了刷子。协作学校的娃娃们打扫了工地,又是洗又是刮的。真亏了这些娃娃。布拉托夫(他坐在第三排。双膝上放着缠有小条带的公文夹。他等掌声平息以后举起了一只手):可以提个问题吗?
-
关键词
马宁
瓦莉
洛夫
克伦
一只手
特派记者
叶弗列莫夫
谢尔盖耶维奇
流动红旗
位州
-
分类号
J90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J99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电影演员与电视剧演员
- 11
-
-
作者
К.拉兹洛戈夫
方造
-
出处
《当代电视》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8-40,共3页
-
文摘
1 摄取活动影像之技术设备的发明(初为无声电影,后发展成有声)从本质上改变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那种在戏剧发展史上已经司空见惯的相互关系。一方面,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担负起演员职责的人比以往更多了:一些非职业演员在银幕上露面的同时进入了与职业演员的处境近似以至相同的特定的情势之中。电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
关键词
无声电影
活动影像
电影史
水浇园丁
费雅德
帕索里尼
德吕克
埃尔
电影艺术
特写镜头
-
分类号
J99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G229
[文化科学]
-
-
题名小鸦林
- 12
-
-
作者
亚历山大·万比洛夫
方造
-
出处
《剧本》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55-69,共15页
-
文摘
剧中人:谢苗·尼吉拉耶维奇·巴奥欣卡马耶夫安娜·季莫费耶夫娜鲍里斯尤里·伊万诺维奇·洛霍夫维克多莉娅[这是几家合用的一套住宅里的一个房间。隔着窗户可以看到一棵发黄的桦树的树梢。[远处传来鸦群的叫声。[房间里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还有一个小衣柜。角落里是水龙头、盥洗池、煤气燃烧器和放碗碟用的架子。
-
关键词
维克多
马耶
鲍里斯
伊万诺维奇
敲门声
活下去
奥列格
阿尼
我不知道
我自己
-
分类号
I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从长篇小说到电视连续剧
- 13
-
-
作者
(苏)安德烈.普拉霍夫
方造
-
出处
《当代电视》
1988年第3期34-36,共3页
-
文摘
小说改编的多集电视剧产量在不断增长,收视率又始终不减。这种情况进一步推动了关于“银屏与书本”问题的争论。如今参加这场争论的不仅有艺术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家,而且还有了大量的电视观众。 其实,这两根“平行线”以前在电影里也曾有过交叉,但当时这种交叉往往被看成是一种奇迹,一种例外的现象。后来,到了一定的阶段,奇迹已不再使人们感到惊讶,人们开始探索奇迹的秘密。
-
关键词
文艺评论家
艺术理论家
电视观众
安东尼奥尼
阿·托尔斯泰
影片摄制
电视屏幕
女演员
科娃
影视改编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从长篇小说到电视连续剧(续)
- 14
-
-
作者
安德烈.普拉霍夫
方造
-
出处
《当代电视》
1988年第4期47-48,共2页
-
文摘
原来最有借鉴价值的恰恰是电视连续剧的“反面经验”。《苦难的历程》播映之后人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是剧作、画面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恰恰应该存在于一部多集电视剧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被分割成多少完整的片段的长电视剧之中。需要一条牢固的线索来保持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使人感到作者的创作逻辑是连贯的、无懈可击的。即便在这里,只有一本书的中心情节也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让这些中心情节获得令人信服的再现。有时候不得不重新寻找连接线并且把它从作品的潜台词之中“
-
关键词
部多
电影艺术
使人
雷吉
地下工作者
编导者
历史真实
特写镜头
假定性
难以捉摸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电视屏幕上的戏剧演员
- 15
-
-
作者
Л.列兹尼科夫
方造
-
机构
苏
-
出处
《当代电视》
1987年第5期40-41,共2页
-
文摘
无论是舞台剧还是电视剧,演出的准备工作实际上都是从角色的分配开始的。其区别仅在于:舞台剧的演员是剧团指定的,而电视剧里的演员则是外请的。舞台剧中角色的分配受到各种情况的影响。这些情况有时是创造性质的(如剧团的工作负荷),有时也可能是非创造性质的(如不得不顾及演员的声望和名气)。在舞台剧里,一个二十岁的女主人公往往要由比她年龄大得多的女演员来扮演。而电视剧里则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此外。
-
关键词
舞台剧
女演员
电视屏幕
戏剧演员
工作负荷
喜剧性
电视艺术
特写镜头
电视节目
电视荧屏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同儿子的五次谈话
- 16
-
-
作者
亚.米沙林
方造
-
出处
《苏联文学》
1986年第2期90-100,共11页
-
文摘
剧中人和声音安楚波夫。瓦列里(瓦列尔卡),他的儿子。男、女声若干。第一次谈话 [五月九日。一片胜利进行曲声。乐曲中逐渐夹杂进一群人兴高采烈的喧哗声。] 女声甲军士,第四十一卫生团来了没有? 安楚波夫来了大约半个小时了。男声我是找乌克兰二团的。反正都一样,跟我们走得了。女声乙你把他往哪儿拽呀?人家还没有回过家,能跟着你们走吗……
-
关键词
母亲
父亲
停顿
运动员
工厂
洛夫
莫斯科
疗养院
车间
女声
-
分类号
I5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应届毕业生托玛和她的妈妈
- 17
-
-
作者
Л.连奇
方造
-
出处
《苏联文学》
1984年第5期62-65,共4页
-
文摘
一托玛以三分的成绩将就读完了十年级。她穿着时髦的新上衣和绸子喇叭裤在毕业舞会上痛痛快快地翩跹了一番。不久,她就向家长宣布,任何大学都不打算考,她准备备到……贸易系统去工作! “阿利克·济别洛夫答应给我安排工作。他有一个亲叔叔,是贸易界的一个大人物。他可以把我塞进‘成衣部’或‘服饰用品部’。
-
关键词
应届毕业生
母亲
帽子
办公室
名字
戏剧改革
贸易
洛夫
大学毕业
大人物
-
分类号
I5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角斗
- 18
-
-
作者
Ф.穆罕马吉耶夫
方造
-
机构
<刺猬>主编
-
出处
《苏联文学》
1983年第1期52-61,96,共11页
-
文摘
这里发表的《角斗》载于1976年莫斯科出版的《法兹利金·穆罕马吉耶夫中短篇小说选》。主人公阿赫马德别克的高尚形象十分感人。
-
关键词
莫斯科
大力士
接受挑战
庄稼人
摔交
名字
主任
心情
手表
朋友
-
分类号
I5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小勺
- 19
-
-
作者
B.利金
方造
-
出处
《苏联文学》
1982年第1期42-46,共5页
-
文摘
亡父的弟弟、伊万·鲁基奇·捷利尼科夫叔叔来信叫克秀莎离开农村到他家里去.伊万·鲁基奇在信中写道:他在两年前丧偶,如今孤零零的一个人,儿子和儿媳妇又不跟他在一起,家里放着一片果园无人照看,因此需要有个自家人在身边.母亲近年来有病,凑和着在集体农庄干点活儿.她说:"那也是实情……去吧,克秀莎,到伊万·鲁基奇那儿去吧,去帮他操持一下家务.他为人正派,家道也殷实."虽说母亲知道他禀性可谓吝啬,但也无可奈何,何况女儿总得想个法子安置。
-
关键词
母亲
家务
禀性
手提箱
地望
集体农庄
苹果树
集材场
海棠果
相互关系
-
分类号
I5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