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NF-α和TGF-β1基因多态性与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吴国忠 王文怀 +2 位作者 黄隆 方凯彬 施劲楠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12期1992-1995,共4页
目的:讨论分析TNF-α238G/A、TGF-β1+869T/C、+915G/C共3个基因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我院随访到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共50例,... 目的:讨论分析TNF-α238G/A、TGF-β1+869T/C、+915G/C共3个基因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我院随访到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共50例,其中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20例作为观察组,假体牢固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一代测序Sanger法对目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对TNF-α238G/A、TGF-β1+869T/C、+915G/C共3个基因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各个位点的基因分型与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NF-α基因238G/A位点:观察组GG基因型18例,AA基因型2例,未检出GA基因型;对照组30例均为GG基因型,未检出AA基因型、GA基因型。由于结果中AA基因型理论频数太小,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结果分析,得出P>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观察组、对照组TNF-α基因238G/A位点的基因型存在相关性。TGF-β1+869T/C、+915G/C两个基因位点未发现SNP多态性,其中TGF-β1+869T/C位点观察组及对照组均为CC基因型,TGF-β1+915G/C位点观察组及对照组均为GG基因型。结论:目前尚不能认为TNF-α238、TGF-β1+869、+915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发病存在相关性,其发病可能潜在易感基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F-Α TGF-Β1 基因多态性 关节松动 骨溶解
下载PDF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退行性病变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施劲楠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16期2437-2438,共2页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ASD)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85例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36个月的术后随访,通过X线或MRI观察腰椎融合内...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ASD)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85例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36个月的术后随访,通过X线或MRI观察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发生率和程度,分析年龄(<60岁、≥60岁)、性别(男、女)、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存在、不存在)、融合位置(L4/L5、L5/S1)、融合范围(单节段、多节段)、术后并发症(有、无)、内固定材料(椎弓根钉、植骨)对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的退行性病变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74个月,平均时间(39±11)个月,经影像学显示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发生率为21.18%(18/85)。<60岁和≥60岁、术前邻近节段存在病变和不存在病变、单节段融合和多节段融合、术后有并发症和术后无并发症、椎弓根内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术的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退行性病变的风险较高,与年龄、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融合范围、内固定材料、术后并发症有关,围手术期应密切关注ASD的危险因素,避免或降低邻近节段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
下载PDF
透明质酸钠注射液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巫海鹏 陈守勃 +1 位作者 施劲楠 林欣欣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21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注射液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KOA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4例。对照组予以...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注射液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KOA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4例。对照组予以塞来昔布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透明质酸钠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5周。随访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疼痛积分、活动疼痛积分、关节压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治疗前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静息疼痛、活动疼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静息疼痛、活动疼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RP、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质酸钠注射液联合塞来昔布治疗KOA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透明质酸钠 塞来昔布 炎性因子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扩大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
4
作者 潘群龙 俞海明 +2 位作者 李毅中 何晓钰 施劲楠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35-941,共7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扩大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2年5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5例采用机器人辅助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扩大入路病灶清除...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扩大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2年5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5例采用机器人辅助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扩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机器人组),25例采用传统单纯经后入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术(传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以及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周ESR、CRP;术后3 d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神经功能ASIA分级;X线片及CT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融合时间,测量病变椎体后凸Cobb角并计算Cobb角丢失。ESR、CRP及VAS评分均计算手术前后差值(变化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机器人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传统组,术后3 d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亦较传统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后出现2例切口愈合不良,机器人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SR变化值及CRP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传统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0个月;机器人组12~16个月,平均13.0个月。影像学复查示两组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后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Cobb角丢失大于机器人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VAS评分变化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发生或加重,术后6个月ASIA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比较,机器人辅助结合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扩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减少,手术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机器人手术 微创减压 通道辅助
原文传递
miR-26a-5p/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分子轴调控脂肪来源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研究
5
作者 林三福 陈守勃 +3 位作者 方凯彬 施劲楠 吴文华 王文怀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5-621,共7页
目的探讨miR-26a-5p通过调控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1,CREB1)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4只3~4周龄雌性C57B... 目的探讨miR-26a-5p通过调控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1,CREB1)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4只3~4周龄雌性C57BL/6小鼠脂肪组织,采用消化分离法分离培养细胞并传代。经细胞形态学观察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其为ADSCs后,取第3代细胞行成骨分化诱导。于诱导培养0、3、7、14 d行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钙沉积,ALP活性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6a-5p和CREB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REB1蛋白及其磷酸化(phospho-CREB1,p-CREB1)水平以及p-CREB1/CREB1。经starBase数据库预测miR-26a-5p和CREB1存在靶向结合位点后,取HEK-293T细胞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靶向关系(以培养48 h后荧光素酶活性表示)。最后将miR-26a-p inhibitor(实验组)及对应阴性对照(对照组)转染至ADSCs中,成骨诱导培养7、14 d同上法行茜素红染色观察、ALP活性检测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包括CREB1、p-CREB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N)]。结果经鉴定分离培养细胞为ADSCs。随成骨诱导培养时间延长,ADSCs钙化结节增多、ALP活性增加(P<0.05);细胞中miR-26a-5p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而CREB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p-CREB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其中7、14 d与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EB1/CREB1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tarBase数据库预测发现miR-26a-5p和CREB1具有靶向结合序列,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过表达miR-26a-5p可明显抑制CREB1野生型荧光素酶活性(P<0.05)。成骨诱导7、14 d,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钙化结节数量、ALP活性以及CREB1、p-CREB1、OCN、RUNX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REB1/CREB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敲降miR-26a-5p上调CREB1及其磷酸化水平,能促进ADSCs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6a-5p 脂肪来源干细胞 成骨分化 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 小鼠
原文传递
改良腰椎侧方融合加后路固定治疗退变性侧凸 被引量:3
6
作者 施进兴 柯庆峰 +2 位作者 黄启明 施劲楠 柳晓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141-2145,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腰椎直接侧路椎间矫形融合手术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腰椎退变性侧凸冠状位和矢状位失衡矫正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36例,一期行改良腰椎直接侧路椎间矫形融合手术治疗,二期经椎旁肌间隙植入椎弓... [目的]探讨改良腰椎直接侧路椎间矫形融合手术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腰椎退变性侧凸冠状位和矢状位失衡矫正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36例,一期行改良腰椎直接侧路椎间矫形融合手术治疗,二期经椎旁肌间隙植入椎弓根螺钉,必要时选择性减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不同时间点ODI功能障碍指数、腰背VAS评分以及SF-36评分,以及腰椎侧凸角度(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LL)、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及椎管面积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2次手术,其中4例二期同时行神经根减压。随访3~1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腰痛症状明显缓解,腿痛症状消失。术后ODI评分和腰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并随术后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术后6个月SF-36因子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术后侧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前凸角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直接侧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可同时纠正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失稳并增加椎管容积,二期后路固定到达360°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侧凸 侧路矫形 腰椎融合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及再发骨折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施进兴 柯庆峰 +1 位作者 施劲楠 柳晓林 《慢性病学杂志》 2018年第12期1636-163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及再发骨折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18例老年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及再发骨折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18例老年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判腰背部疼痛改善情况,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判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测量伤椎Cobb角变化情况,计算伤椎高度/邻近节段椎体高度比值,术后3个月评判其临床效果,均随访2~4年,统计再发骨折情况,分析性别、年龄、BMI、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术前骨密度、椎体骨折及手术强化个数、骨折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角矫形、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因素对再发骨折的影响。结果术后3 d、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Cobb角明显低于术前,高度比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明显低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18例老年OVCF患者经PKP治疗,显效68例(57.63%),有效40例(33.89%),无效10例(8.47%),临床总有效率为91.53%。所有患者随访2~4年,再发其他部位椎体骨折33例(27.97%)。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骨折组和未骨折组年龄、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术前骨密度、椎体骨折及强化个数、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折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KP能有效治疗老年OVCF,高龄、低骨密度、多椎体骨折、使用糖皮质激素、未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老年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再发骨折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