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生长过程中籽粒水分状态和横向弛豫特性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邵小龙 汪楠 +3 位作者 时小转 沈飞 宋伟 张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0-249,共10页
【目的】基于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观察水稻抽穗到成熟过程中籽粒水分状态的变化,探讨淀粉、蛋白质的积累效应对前者的影响,为水稻品质形成规律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抽穗后63 d内的"越光"有机稻间隔采样,测定籽粒的... 【目的】基于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观察水稻抽穗到成熟过程中籽粒水分状态的变化,探讨淀粉、蛋白质的积累效应对前者的影响,为水稻品质形成规律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抽穗后63 d内的"越光"有机稻间隔采样,测定籽粒的百粒重、硬度、水分含量、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比较水稻在抽穗后不同生长时期的整体品质变化,通过LF-NMR测定的横向弛豫参数定性和定量地分析籽粒中的水分动态,探讨水稻品质形成过程与水分状态的相关联系。【结果】在抽穗后7—14 d百粒重和淀粉含量增长速率最快,两者表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籽粒硬度分别与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都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水分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水分含量在抽穗后7—56 d从57.16%呈指数型下降到22.39%。淀粉含量在抽穗后42 d内呈"S"型曲线增长至50.47 g/100 g湿基。蛋白质含量在抽穗后7—49 d线性地增长至峰值6.56 g/100 g湿基。总体而言,水稻籽粒在抽穗后49 d左右整体品质已经形成。LF-NMR反演图谱表明在抽穗后7 d内籽粒部分水分往高自由度方向移动。抽穗后7—21 d,反演曲线整体向左迁移,表征流动性最弱"结合水"的T2b峰出现,表征束缚水的T_(22)峰发生峰的分化现象。4种横向弛豫时间T_(2b)、T_(21)、T_(22)和T_(23)随生长时期而减小,水稻籽粒中的整体氢质子自由度在逐渐降低。抽穗后21 d左右,"结合水"的峰比例超过束缚水和自由水的峰比例总和。籽粒内的水分含量和横向弛豫参数(T_(2b)、T_(21)、T_(22)、T_(23)、A_(2b)、A_(22)和A_(23))都随生长时期极显著地变化(P<0.01),而且淀粉和蛋白质积累与前者变化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尤其是淀粉充实胚乳细胞,水分子被淀粉颗粒包围或与其中的亲水基团氢键作用,使得整体水分状态向"结合水"的方向迁移。基于对横向弛豫信号的主成分分析,发现抽穗后42 d内不同生长时期的籽粒水分状态差异显著,42 d后整体趋于稳定。【结论】水稻灌浆期间,籽粒内部水分状态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积累显著相关;"结合水"的比例逐渐上升,束缚水和自由水的比例显著下降;利用LF-NMR技术可以有效分析抽穗后不同生长时期籽粒的整体水分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籽粒淀粉积累 水分状态 核磁共振 横向弛豫特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稻谷低温低湿干燥特性与水分迁移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汪楠 邵小龙 +2 位作者 时小转 沈飞 宋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4-119,共6页
对初始含水率18.9%~29.6%的稻谷进行低温低湿薄层干燥,基于模型拟合、干燥时间和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的计算,研究稻谷初始含水率和温湿度因素对其表观水分扩散特性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探究前者内在水分动态。结果表明:在低温低湿条件... 对初始含水率18.9%~29.6%的稻谷进行低温低湿薄层干燥,基于模型拟合、干燥时间和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的计算,研究稻谷初始含水率和温湿度因素对其表观水分扩散特性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探究前者内在水分动态。结果表明:在低温低湿条件下干燥温度越低,除湿对缩短稻谷干燥时间的效果越显著。Page模型拟合效果理想,参数k和n能较好地用实验变量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描述。稻谷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Deff在3.0697×10-10m2/s到5.0369×10-10m2/s范围内,MC0、T和RH对其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同时,核磁数据反映出干燥过程中,稻谷内表征"结合水"的A21峰面积和束缚水的A22峰面积降低显著,自由水的A23峰面积变化较小,含水率降至14.5%~16.5%范围时束缚水的信号峰消失。连续称重法结合LF-NMR技术能够有效分析稻谷低温低湿干燥过程中水分扩散和状态转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低温低湿 干燥特性 有效水分扩散系数 核磁共振
原文传递
不同收获期对两种粳稻综合品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兵 汪楠 +2 位作者 邵小龙 时小转 汪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07-115,共9页
为了探讨收获期对两种粳稻综合品质的影响规律及各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并为优化水稻田间管理和提高稻谷加工产品质量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对抽穗后36~66 d的南粳5055和南粳9108分期收割,测定干基千粒质量、外观品质、加工特性、快速黏度分... 为了探讨收获期对两种粳稻综合品质的影响规律及各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并为优化水稻田间管理和提高稻谷加工产品质量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对抽穗后36~66 d的南粳5055和南粳9108分期收割,测定干基千粒质量、外观品质、加工特性、快速黏度分析(rapid viscosity analyzer,RVA)特征谱和蒸煮特性等指标,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南粳5055和南粳9108分别在抽穗后48~54 d的干基千粒质量和总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在抽穗后36~66 d内,南粳5055和南粳9108的大米表面明度L~*值先逐渐增大,后期没有显著变化(P>0.05),a~*和b~*值则逐渐减小,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分别在抽穗后第54天和第48天增长至峰值,后期略有下降。RVA特征谱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都呈现"V"字形的变化趋势,两者极显著正相关(P<0.01);消减值和糊化温度先增加后降低,回复值和峰值时间随收获期变化不显著(P>0.05)。两种粳稻蒸煮硬度分别在抽穗后48~54 d降低至最小值,前者与崩解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减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胶黏性逐渐降低,收获期对其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基于对品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这两种粳稻的综合品质可由加工特性和营养成分、稻米蒸煮性能和煮熟米饭口感3类重要指标来描述。收获期对两种粳稻整体品质指标影响显著,适时收割会提高稻米的外观色泽和整精米率,改善淀粉糊化特性和米饭蒸煮品质;本次实验条件下南粳5055在抽穗后48~54 d、南粳9108抽穗后54~60 d收割可获得较佳的综合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获期 综合品质 快速黏度分析特征谱 蒸煮特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不同收获期粳稻品质的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邵小龙 时小转 周立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15,20,共6页
通过检测粳稻的气味变化、质构特性及微观结构,探讨不同收获期对粳稻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期的粳稻气味差异显著(p<0.05);随着收获期的增加,尤其是齐穗后54 d,粳米的硬度较低,弹性升高,黏附性较高,胶黏性低,粳米的食味... 通过检测粳稻的气味变化、质构特性及微观结构,探讨不同收获期对粳稻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期的粳稻气味差异显著(p<0.05);随着收获期的增加,尤其是齐穗后54 d,粳米的硬度较低,弹性升高,黏附性较高,胶黏性低,粳米的食味品质较好;研究还发现,随着收获期的增加,粳稻横断面的放射形状由不清晰到清晰再到模糊甚至消失,胚乳细胞表面由光滑少孔、淀粉体纹路不清晰,到粗糙多孔、淀粉体纹路清晰,淀粉粒则由复粒淀粉居多排列疏松到复粒淀粉居多排列紧密再到淀粉颗粒居多结构疏松。由此表明,不同收获期粳稻的微观结构和粳米蒸煮品质密切相关,此为最佳收割期的确定提供新的数据支撑,有利于稻谷品质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收获期 气味 质构特性 微观结构
下载PDF
不同收储条件对粳稻南粳5055储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邵小龙 徐文 +2 位作者 时小转 丁超 刘珏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0-136,143,共8页
通过定时检测七个月储藏期的南粳5055含水率、脂肪酸值、发芽率及表面颜色等理化指标,分析收获时间和储藏温度及时间三个因素对南粳5055储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收获时间与储藏温度及时间都对储藏过程中的粳稻含水率及脂肪酸值等重要... 通过定时检测七个月储藏期的南粳5055含水率、脂肪酸值、发芽率及表面颜色等理化指标,分析收获时间和储藏温度及时间三个因素对南粳5055储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收获时间与储藏温度及时间都对储藏过程中的粳稻含水率及脂肪酸值等重要指标有极显著影响(P<0.01),但收获时间对其发芽率影响不显著(P>0.05);收获时间、储藏温度及时间与粳稻表面颜色具有较高关联性。不同温度下储藏的粳稻脂肪酸值变化符合化学反应一级动力学模型,比较不同收获时间的南粳5055脂肪酸值增加的活化能(Eα)发现,抽穗后42~66 d收获的粳稻中48、54 d收获的粳稻反应活化能较高。研究表明,除储藏温度和时间外,收获时间也对南粳5055储藏品质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粳5055 收获时间 储藏温度 储藏时间 储藏品质 一级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