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废旧锂离子电池有价金属资源化利用的转化过程和潜在环境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玉超 张凤姣 +5 位作者 娄伟 昝飞翔 王琳玲 盛安旭 吴晓辉 陈静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61-1870,共10页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亟待处置的废旧锂离子电池。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有价金属含量丰富,具有巨大的回收价值,但回收过程中也会产生潜在的二次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作业工人产生危害。本文根据废旧锂离子电...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亟待处置的废旧锂离子电池。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有价金属含量丰富,具有巨大的回收价值,但回收过程中也会产生潜在的二次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作业工人产生危害。本文根据废旧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和结构,深入分析了正极材料有价金属在预处理、回收和再生三个环节中的转化历程和机制,讨论了杂质元素的干扰和响应对策。重点分析了预处理过程中电解质、有机黏结剂以及集流体铝箔对正极材料分离的影响,探讨了正极材料有价金属在回收和再生过程中的反应机制,包括传统的火法、湿法回收和新兴的再生工艺,从回收效率、能/物耗、环境影响等多个角度总结了工艺的特点。最后,对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为正极材料有价金属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方法提供研究思路和选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锂离子电池 资源化 有价金属 反应机制 环境影响
下载PDF
微波耦合硫酸亚铁对铬渣的稳定化效果和机制研究
2
作者 郑敏慧 张凤姣 +6 位作者 郭沨 李瑜玥 王琳玲 盛安旭 昝飞翔 吴晓晖 陈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81,共8页
安全处置的铬渣常出现“返黄”现象,这与未溶解的含六价铬(Cr(Ⅵ))矿物再次释放Cr(Ⅵ)有关,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彻底溶解不稳定的含Cr(Ⅵ)矿物,使其充分释放Cr(Ⅵ)是实现铬渣长效稳定的关键。该研究利用微波(MW)快速溶解铬渣中Cr(Ⅵ)矿物... 安全处置的铬渣常出现“返黄”现象,这与未溶解的含六价铬(Cr(Ⅵ))矿物再次释放Cr(Ⅵ)有关,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彻底溶解不稳定的含Cr(Ⅵ)矿物,使其充分释放Cr(Ⅵ)是实现铬渣长效稳定的关键。该研究利用微波(MW)快速溶解铬渣中Cr(Ⅵ)矿物——钙钒石,再耦合硫酸亚铁(FeSO_(4))实现了铬渣的高效稳定。MW辐照显著降低了钙矾石溶解的表观活化能(35.8 k J/mol),促进钙矾石快速溶解释放Cr(Ⅵ)。而FeSO_(4)水解酸化产生的硫酸(H2SO_(4))在MW场下进一步促进了含Cr(Ⅵ)矿物水滑石的溶解,实现了铬渣中Cr(Ⅵ)矿物的完全溶解。同时,MW显著提升了FeSO_(4)对Cr(Ⅵ)的还原效率,在低功率MW(462 W)耦合低剂量FeSO_(4)(w=21.5%)处理下,Cr(Ⅵ)的还原率达到100%。更为重要的是,MW促进了生成的三价铬(Cr(Ⅲ))固定在Cr(Ⅲ)矿物(Fe O·Cr_(2)O_(3)和Cr_(2)O_(3))晶格中,1年后未出现“返黄”,实现了铬渣的长效稳定。该研究为MW耦合FeSO_(4)在铬渣稳定化处理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铬渣 促溶 硫酸亚铁 稳定化
原文传递
海藻酸钠改性硫化亚铁对Pb和Cd的同步吸附性能和机制
3
作者 张凤姣 娄伟 +7 位作者 赵泽州 石瑶 李致达 盛安旭 王琳玲 昝飞翔 吴晓晖 陈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04-3514,共11页
采选冶废水下渗造成地下水Pb和Cd复合污染.本文通过交联技术制备了海藻酸钠改性硫化亚铁(FeS-SA),研究了FeS-SA对水中Pb和Cd的同步吸附动力学、吸附容量及MnO_(2)的影响,探讨了吸附机制及Pb的竞争吸附优势.研究表明,相对于FeS,FeS-SA具... 采选冶废水下渗造成地下水Pb和Cd复合污染.本文通过交联技术制备了海藻酸钠改性硫化亚铁(FeS-SA),研究了FeS-SA对水中Pb和Cd的同步吸附动力学、吸附容量及MnO_(2)的影响,探讨了吸附机制及Pb的竞争吸附优势.研究表明,相对于FeS,FeS-SA具有更高的分散性和稳定性.FeS-SA颗粒尺寸更小更均一,吸附性能得到显著提升.相较于FeS,FeS-SA对Pb和Cd的吸附容量为637 mg·g^(−1)和334 mg·g^(−1),分别提升了90.6%和114%,对Pb和Cd的吸附亲和力也提升了1个数量级.FeS-SA对Pb和Cd的吸附机制主要包括≡S−表面络合、离子交换、海藻酸钠(SA)吸附和≡Fe−OH表面络合吸附4种,其中≡S−表面络合贡献了近85%的吸附量.混合体系中FeS-SA对Pb和Cd的吸附量为361 mg·g^(−1)和127 mg·g^(−1).与Pb相比(43.3%),Cd的吸附量较之单一体系下降幅度更大,为62.1%,这与FeS-SA对Pb具有更高的吸附亲和力和更快的吸附速率有关,因此,Pb在同步吸附中占据优势.由于SA有效阻隔了MnO_(2)对FeS的氧化,MnO_(2)对FeS-SA同步吸附Pb和Cd无显著影响(<4%).FeS-SA吸附性能和抗环境干扰性能的显著提升以及吸附机制的多样化表明其在环境修复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为FeS-SA在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地下水中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改性硫化亚铁 同步吸附 吸附机制.
原文传递
层状双氢氧化物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致达 石瑶 +6 位作者 张凤姣 娄伟 王琳玲 盛安旭 吴晓晖 昝飞翔 陈静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801-5810,共10页
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具有优良的吸附与催化性能。作为一种近年来被环境领域密切关注的新型功能材料,LDHs被广泛应用于去除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本文基于对过去十几年的文献与报道进行了聚类数据分析,介绍了L... 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具有优良的吸附与催化性能。作为一种近年来被环境领域密切关注的新型功能材料,LDHs被广泛应用于去除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本文基于对过去十几年的文献与报道进行了聚类数据分析,介绍了LDHs的制备与改性方法,总结了LDHs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基于LDHs优异的性能,针对污染场景对LDHs进行功能改性,能够实现对特定污染物的去除,解决相应的环境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LDHs对染料废水、畜禽养殖和制药废水中的染料、抗生素等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机制,并探讨了LDHs对采选冶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机制以及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治理,展望了LDHs在农田修复和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领域中的应用。本文为LDHs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作出较全面的总结,同时指出了LDHs研究目前存在的局限与挑战,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氢氧化物 废水治理 水体修复 土壤修复 二氧化碳捕集
下载PDF
层状双氢氧化物负载生物炭对磷酸盐的吸附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任树鹏 齐宇彤 +6 位作者 石瑶 昝飞翔 刘萍 赵泽州 娄伟 王琳玲 陈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5-584,共10页
层状双氢氧化物负载生物炭(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functionalized biochar,LDHs@BC)对水体中磷酸盐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LDHs@BC的制备方法以及制备条件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探讨了LDHs@BC对水... 层状双氢氧化物负载生物炭(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functionalized biochar,LDHs@BC)对水体中磷酸盐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LDHs@BC的制备方法以及制备条件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探讨了LDHs@BC对水体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及机制,并且阐述了生物炭和层状双氢氧化物对磷酸盐吸附的协同作用及其机制,以期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参数定向调控LDHs@BC性能,显著提升LDHs@BC对磷酸盐的吸附效率.本文展望了LDHs@BC的应用前景,以期进一步推动LDHs@BC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层状双氢氧化物 磷酸盐 吸附性能 协同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厨余垃圾与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效能及潜在应用:以武汉为例
6
作者 杨思 范晓志 +4 位作者 罗希 刘正 苗雨 吴晓晖 昝飞翔 《中国沼气》 2023年第2期50-58,共9页
厌氧共消化是市政有机固废减量化资源化的主流工艺之一,然而湖北省武汉市仍缺乏具有本地代表性的厨余垃圾与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效能及潜在影响的相关研究。通过生化产甲烷潜力批式实验、动力学分析和共消化性能评估考察了武汉本地典型... 厌氧共消化是市政有机固废减量化资源化的主流工艺之一,然而湖北省武汉市仍缺乏具有本地代表性的厨余垃圾与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效能及潜在影响的相关研究。通过生化产甲烷潜力批式实验、动力学分析和共消化性能评估考察了武汉本地典型厨余垃圾和剩余污泥的比例对厌氧共消化效能和潜在应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厨余垃圾与剩余污泥共消化的产甲烷速率比厨余垃圾单独消化提高了40%~96%;厨余垃圾与剩余污泥的最佳比例为2∶1(基于VS),此时实际产甲烷潜力为408 mLCH_(4)·g^(-1) VS added,比理论叠加值提高了11.2%;厌氧消化的渗透率达到60%时,武汉本地的厨余垃圾和剩余污泥通过厌氧消化回收的能量高达6100万m^(3)CH_(4)·a^(-1)或2亿kWh·a^(-1),可以供应约7.6%的居民生活天然气需求量或1.7%的电力需求量,可为武汉本地乃至全国的厨余垃圾和剩余污泥共消化提供参考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余垃圾 剩余污泥 厌氧共消化 甲烷 热电联产
下载PDF
我国海洋环境典型新污染物的分布及生态效应
7
作者 揭晓蒙 王文涛 +2 位作者 昝飞翔 沈国锋 王菊英 《海洋环境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825-840,共16页
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近年来在海洋环境中被频繁检出,新污染物的分析检测方法、环境行为、毒性识别与风险评估等问题已成为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分析了全氟... 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近年来在海洋环境中被频繁检出,新污染物的分析检测方法、环境行为、毒性识别与风险评估等问题已成为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分析了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阻燃剂、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在我国海洋环境的污染现状和生态效应,并与其他国家及地区海洋环境中的新污染物分布进行了比较,以期为全面开展我国海洋新污染物的陆海统筹协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 阻燃剂 内分泌干扰物 抗生素 微塑料 海洋环境生态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