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黄河流域系统治理的水库多目标调度约束阈值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田世民 江恩慧 +3 位作者 王远见 赵高磊 景永才 李凌琪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1-642,665,共13页
水库是流域水沙调控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抓手,黄河流域的水库调度最初以防洪减淤为目标。新形势下,黄河流域面临不断变化的来水来沙条件、库区-河道边界约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需求等,黄河流域亟需基于系统治理理念,突... 水库是流域水沙调控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抓手,黄河流域的水库调度最初以防洪减淤为目标。新形势下,黄河流域面临不断变化的来水来沙条件、库区-河道边界约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需求等,黄河流域亟需基于系统治理理念,突出流域系统可持续运行的水库多目标协同调度。本文依据流域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通过资料分析、数据挖掘、关联度识别、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了黄河流域系统中行洪输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各子系统表征指标,阐明了黄河上、中、下游不同河段多维约束因子的演变过程,揭示了黄河干流调控体系主要约束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基于多目标协同的黄河干流水库调度约束因子阈值,为黄河流域水库多目标协同调度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调度 多维约束 多目标协同 流域系统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分析
2
作者 田世民 韩冰 +4 位作者 赵高磊 梁帅 景永才 贾佳 赵凌栋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119,共8页
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西北和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精准掌握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可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选取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无定河、汾河、渭河和伊洛河共121个监测... 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西北和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精准掌握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可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选取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无定河、汾河、渭河和伊洛河共121个监测点位的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4类指标,对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结论如下:黄河干流水质状况较好,达到Ⅱ类标准,支流无定河、汾河、渭河和伊洛河水质总体达到Ⅲ类标准。综合水质指标法分析结果显示黄河流域不同河段水环境在四季均达到了良好级别,部分河段达到优秀级别。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浮游植物共检出7门60属136种,与20世纪80年代和2008年相比,种类数减少但生物量大幅度增加,近15 a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浮游植物优势群落较为稳定;浮游动物共检出4类75种,以轮虫纲(占比为44.00%)和桡足类(占比为28.00%)为主;底栖动物共检出4类72种,与20世纪80年代和2008年相比,生物量分别降低84.83%和36.97%。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状况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整体上水生态环境状况逐渐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 水环境 变化特征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目标、原则和基本框架 被引量:54
3
作者 陈利顶 景永才 孙然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101-4108,共8页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快速城市化必将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生态系统服务下降和环境健康风险加剧,由此影响到城市生态安全。尽管生态安全的概念已经为社会广泛接受,但对生态安全的内涵和如...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快速城市化必将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生态系统服务下降和环境健康风险加剧,由此影响到城市生态安全。尽管生态安全的概念已经为社会广泛接受,但对生态安全的内涵和如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仍然缺乏统一认识。在分析生态安全内涵、生态安全概念辨析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本原则基础上,结合城市生态系统特点,提出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认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一个涉及多尺度的区域性、综合性问题,除了要遵循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一般性原则外,还必须考虑以下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流域适应原则、区域协调原则和有限目标原则。同时,需要重点关注宏观与微观尺度之间的关系协调、城市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协调、理想与现实目标之间的权衡、人类生存需求与生态服务需求之间的权衡关系。通过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需要实现以下目标:控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维持城市地区正常的物质循环与代谢功能、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保证城市人居环境健康和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满足现有城市居民可预见时期内生态服务需求。从景观、城市和区域三个尺度上,分析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需要面对的实体、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城市生态安全 安全格局构建 生态系统服务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框架 被引量:86
4
作者 景永才 陈利顶 孙然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121-4131,共11页
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调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城市热岛、生态用地流失、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风险问题,已成为威胁生态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维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生态安全健康发展的保障... 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调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城市热岛、生态用地流失、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风险问题,已成为威胁生态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维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生态安全健康发展的保障和关键。梳理了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同时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基本框架,并提出了生态安全格局未来的研究重点:城市群区域和城市内部生态系统服务的多尺度综合评价、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及对生态安全的胁迫作用、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的耦合、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拟和优化。通过耦合社会经济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城市地图大数据,评价城市内部和外部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保障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流畅通传输,实现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评价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北京市公园休憩服务供需平衡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景永才 孙然好 陈利顶 《环境生态学》 2020年第5期20-26,共7页
游憩空间是居民游憩活动和生态旅游体验的热点区域,其服务供给能力和居民需求的相互匹配,以及其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实现资源保护与生态体验、全民福利、社会公平、居民福祉的重要途径,关系到生态系统游憩服务价值的实现和城市绿地公园规... 游憩空间是居民游憩活动和生态旅游体验的热点区域,其服务供给能力和居民需求的相互匹配,以及其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实现资源保护与生态体验、全民福利、社会公平、居民福祉的重要途径,关系到生态系统游憩服务价值的实现和城市绿地公园规划的合理布局。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带来深刻的影响,也给游憩空间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支撑。通过大数据方法,基于现实道路网评价不同出行方式下游憩空间的服务效率,能够快速有效地研究城市空间和居民行为问题。以北京市为例,阐述了地图导航大数据在游憩服务潜在供需关系研究的方法、问题和前景,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进一步说明了将大数据应用与城市建设问题和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亦可以用来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评估,有利于以人为本的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性 游憩服务 大数据 北京
下载PDF
基于MFF30方法的城市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琪 张娜 +2 位作者 罗英杰 王昕 景永才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0-662,共13页
合理判别降雨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并研究初期冲刷效应的冲刷强度和影响因素,对城市雨洪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污染物初期冲刷率(MFF30)(当产生前30%的地表径流时,累积污染负荷比例与累积径流比例的比值)的5级分类标准。... 合理判别降雨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并研究初期冲刷效应的冲刷强度和影响因素,对城市雨洪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污染物初期冲刷率(MFF30)(当产生前30%的地表径流时,累积污染负荷比例与累积径流比例的比值)的5级分类标准。通过测定北京地区不同量级的降雨事件中不同特征子汇水小区的地表径流及其水质,分析影响TSS、COD和TN这3种污染物冲刷强度的降雨和下垫面因素。结果表明,MFF30的5级分类标准可用于准确地定量判别和比较初期冲刷效应。在其他降雨或下垫面条件近似的情况下,前期干燥天数、雨强的动态变化、子汇水小区的漫流宽度和坡度,和交通流量对初期冲刷效应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水质 前期干燥天数 雨强动态变化 下垫面类型 下垫面地表特征
下载PDF
基于SWMM的地表径流量与城市下垫面和降雨特征关系的空间分析——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罗英杰 张娜 +3 位作者 李琪 王昕 景永才 乐荣武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8,共12页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例,用城市雨洪管理模型(SWMM)模拟2016—2017年48场降雨事件中所有子汇水小区的径流过程;在验证可靠的基础上,探讨径流量空间分布与降雨和下垫面的关系,是开展防汛工作的重要基础。结果表明,径流量高值区...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例,用城市雨洪管理模型(SWMM)模拟2016—2017年48场降雨事件中所有子汇水小区的径流过程;在验证可靠的基础上,探讨径流量空间分布与降雨和下垫面的关系,是开展防汛工作的重要基础。结果表明,径流量高值区多位于沥青小区,而低值区多位于绿地小区。沥青最易产流,绿地最不易产流。砌砖易产生中等量级的径流,混凝土较砌砖更易产流,但二者在不同降雨事件下的产流规律相似。沥青小区和砌砖小区的地表径流量均与坡度呈极显著或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对沥青-砌砖和沥青-绿地小区,将非渗透面积比例(PIC)降至60%可明显控制其暴雨和大雨径流。要明显控制大暴雨径流,可将沥青-绿地小区的PIC降至30%以下;但降低PIC对沥青-砌砖小区大暴雨径流的控制作用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内涝防洪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类型 下垫面特征 非渗透面积比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