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纺织基柔性触觉传感器及可穿戴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佘明华 徐瑞东 +3 位作者 韦继超 田明伟 曲丽君 陈韶娟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72,共13页
触觉传感器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和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传统刚性材料的触觉传感器普遍存在坚硬且不适合穿戴交互等瓶颈问题,限制了其在可穿戴领域的应用。纺织基柔性触觉传感器由于其高灵敏性、柔软性和可穿... 触觉传感器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和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传统刚性材料的触觉传感器普遍存在坚硬且不适合穿戴交互等瓶颈问题,限制了其在可穿戴领域的应用。纺织基柔性触觉传感器由于其高灵敏性、柔软性和可穿戴性成为触觉传感材料的首选。本文综述了几类纺织基柔性触觉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包括电阻式、电容式、压电式和摩擦电式。结果表明:纺织基柔性触觉传感器由于其特殊的纺织结构,有优异的线性度、灵敏度、耐久性和稳定性。高灵敏性、耐久性和可穿戴性是纺织基柔性触觉传感器的优势和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结构 纺织材料 柔性传感器 触觉传感器 人机交互 可穿戴应用
下载PDF
基于ZnS材料的纺织基交流电致发光器件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港华 吕治家 +3 位作者 韦继超 王杰 曲丽君 田明伟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9,共11页
宽禁带Ⅱ-Ⅵ化合物ZnS是电致发光材料的最佳基质之一,以其掺杂物为发光材料主体的柔性交流电致发光器件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简易的制造工艺、均匀的发光性能及较低的生产成本等特点,被视为未来极有前途的柔性显示设备,在可穿戴设备、... 宽禁带Ⅱ-Ⅵ化合物ZnS是电致发光材料的最佳基质之一,以其掺杂物为发光材料主体的柔性交流电致发光器件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简易的制造工艺、均匀的发光性能及较低的生产成本等特点,被视为未来极有前途的柔性显示设备,在可穿戴设备、仿生伪装、智能交互及软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近年来,将交流电致发光原理与纺织技术相融合的研究策略,成为柔性发光设备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近年来纤维基、织物基柔性交流电致发光器件在照明显示、信息交互、智能穿戴、视觉传感及潮流装饰等领域的研究,对发光器件的结构、发光机理、性能提升、优化方案进行了分类、综述及分析,并对柔性交流电致发光器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S 交流电致发光 纺织基 纤维基 智能纺织品 产业化
下载PDF
纳米纤维基力学传感器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乘风 马雨萱 +3 位作者 王意淼 王航 曲丽君 田明伟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7-88,共12页
文章旨在对纳米纤维传感器在柔性力学传感领域的应用进行综合和总结。首先,介绍了柔性力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背景;其次,重点讨论了纳米柔性纤维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和关键技术,包括纳米纤维的制备工艺和纤维的功能化改性方法,并探讨... 文章旨在对纳米纤维传感器在柔性力学传感领域的应用进行综合和总结。首先,介绍了柔性力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背景;其次,重点讨论了纳米柔性纤维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和关键技术,包括纳米纤维的制备工艺和纤维的功能化改性方法,并探讨了改性纳米纤维的电学性能和力学响应之间的关联关系,阐述了纳米纤维在力学传感器中的作用机制,明确了纳米纤维在传感器的灵敏度提升、力学支撑、快响应速度等方面的重大意义。随后,系统总结了近年来纳米纤维基力学传感器在医疗诊断、运动监测、人机交互、电子皮肤等领域的应用进展,为柔性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最后,对纳米柔性纤维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传感器 纳米纤维 智能可穿戴 纤维改性 运动监测 医疗诊断
下载PDF
柔性电子织物的构筑及其压力传感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港华 王航 +2 位作者 史宝会 曲丽君 田明伟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6-102,共7页
针对薄膜基、凝胶基柔性传感器的透气透湿性差、穿着舒适性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压阻效应的柔性电子织物制备策略,构筑以1+1罗纹导电织物电极层、MXene改性棉织物中间导电层为基础的结构模型,缝纫复合各功能层形成三明治结构柔性电子织... 针对薄膜基、凝胶基柔性传感器的透气透湿性差、穿着舒适性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压阻效应的柔性电子织物制备策略,构筑以1+1罗纹导电织物电极层、MXene改性棉织物中间导电层为基础的结构模型,缝纫复合各功能层形成三明治结构柔性电子织物,研究其可穿戴舒适性能及传感性能,阐述其未来工业化生产的潜力。结果表明:全纺织基柔性电子织物在低压力范围(0~3 kPa)内的灵敏度约为0.4095 kPa^(-1),具有较好的线性度;2 g砝码可使其电阻变化率超过3%,具有较好的低压监测性能;响应时间小于50 ms,足以用于人体运动信号监测;在8000次施压循环后仍保持稳定的电阻变化,表现出优异的耐久性;此外,兼有较佳的热湿舒适性,其透气率为270.49 mm/s,透湿率为3420 g/(m^(2)·24 h)。柔性电子织物对人体动态信号有优异的识别能力,在运动训练、医疗保健及军事防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纺织基 柔性压阻式传感器 电子织物 传感性能 MXene
下载PDF
离子型水凝胶复合织物构筑及其应变传感性能
5
作者 徐瑞东 刘红 +3 位作者 王航 朱士凤 曲丽君 田明伟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7-143,共7页
针对离子型水凝胶界面舒适性差和耐久性低的问题,提出吸湿透气织物为基体的复合型水凝胶应变传感器的研究策略,构建丙烯酰胺水溶液溶剂体系下共溶解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过硫酸铵以及氯化锂的水凝胶体系,采用热聚合工艺合成聚丙烯酰胺... 针对离子型水凝胶界面舒适性差和耐久性低的问题,提出吸湿透气织物为基体的复合型水凝胶应变传感器的研究策略,构建丙烯酰胺水溶液溶剂体系下共溶解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过硫酸铵以及氯化锂的水凝胶体系,采用热聚合工艺合成聚丙烯酰胺/氯化锂(PAAM/LiCl)离子型导电水凝胶,制备三明治结构的离子型水凝胶针织复合织物,研究不同拉伸比例对复合织物电流变化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离子型水凝胶复合织物的应变灵敏度系数最高可达0.94,表现出优异的灵敏度;在50%的应变条件下,稳定拉伸5000次后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室温下放置7 d,复合织物的质量变化率仅为3.5%,表现出优异的耐久性。离子型水凝胶复合织物对语言以及人体运动状态有优异的识别能力,在可穿戴应变传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水凝胶 针织物 热聚合工艺 离子型水凝胶复合织物 应变传感
下载PDF
聚乳酸非织造基材触摸传感电子织物制备及其性能
6
作者 徐瑞东 王航 +1 位作者 曲丽君 田明伟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1-167,共7页
针对现有薄膜状、硅胶基触摸传感器件抗弯折性差、热湿舒适性不佳等问题,提出了采用柔软亲肤的聚乳酸非织造材料为基材构筑柔性触摸传感电子织物的研究策略,构建聚丙烯酰胺-氯化锂离子水凝胶双向离子导电体系,采用芯吸沉积效应制备石墨... 针对现有薄膜状、硅胶基触摸传感器件抗弯折性差、热湿舒适性不佳等问题,提出了采用柔软亲肤的聚乳酸非织造材料为基材构筑柔性触摸传感电子织物的研究策略,构建聚丙烯酰胺-氯化锂离子水凝胶双向离子导电体系,采用芯吸沉积效应制备石墨烯导电非织造织物,复合形成层叠结构电子织物,研究触摸传感电子织物对触摸动作的识别及不同机械形变对触摸信号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触摸传感电子织物可定位识别触摸动作;响应时间仅为25 ms,表现出优异的响应速度;在不同速度触摸下,触摸信号波动率仅为5%,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弯曲循环500次后,触摸传感电子织物的触摸性能仍维持恒定,表现出优异的抗干扰性。此外,触摸传感电子织物具有优异的热湿舒适性,可长期穿戴。基于此,触摸传感电子织物可实现显示界面的控制功能,在可穿戴人机交互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水凝胶 石墨烯 导电非织造布 柔性电子织物 触摸传感
下载PDF
纺织工业废水污染物及其处理技术
7
作者 贺畅涵 王娟 曲丽君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5-131,共7页
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水过度排放等问题逐渐凸显。纺织工业排放的污水以及多种难以降解的污染物对环境及人类健康构成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文章着眼于降低或消除纺织工业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首先梳理了重金属、合成染料等主要污染物的性... 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水过度排放等问题逐渐凸显。纺织工业排放的污水以及多种难以降解的污染物对环境及人类健康构成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文章着眼于降低或消除纺织工业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首先梳理了重金属、合成染料等主要污染物的性质和危害;然后深入阐述了几种典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并评估了其可行性;最后提出了技术创新和多工艺联合处理的建议,为纺织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工业 污水处理 染料 重金属 水处理技术
下载PDF
纺织基柔性锌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唐亚林 李明 +3 位作者 李新新 刘金坤 曲丽君 田明伟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2-144,共13页
便携式和可穿戴电子产品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柔性电池的发展,而纺织基锌离子电池因其高容量、低成本、生态友好和资源丰富等优点,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针对纺织基柔性锌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锌枝晶、锌电镀/剥离可逆性等问题,系统综... 便携式和可穿戴电子产品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柔性电池的发展,而纺织基锌离子电池因其高容量、低成本、生态友好和资源丰富等优点,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针对纺织基柔性锌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锌枝晶、锌电镀/剥离可逆性等问题,系统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纺织基锌离子电池在电解质、电极材料和电池性能的发展现状及最新进展,同时分析讨论了锌离子电池的组装结构,并对纺织基锌离子电池未来的挑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展望,指出未来纺织基柔性锌离子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聚焦于提高在各种外力作用下(弯曲、挤压等)的电化学性能稳定性以及实现连续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基材 电解质 锌离子电池 组装结构
下载PDF
绒面织物基摩擦电式压力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应用
9
作者 房翔敏 曲丽君 田明伟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3-191,共9页
传统压力传感器普遍存在可穿戴性差、电源供电不便等瓶颈问题,限制了其在可穿戴领域的应用,因此,研发具有柔性可穿戴和自供电功能的传感器是亟需突破的新策略。受冬季绒面衣物与人体摩擦易产生静电的启发,将摩擦纳米发电技术与柔性纺织... 传统压力传感器普遍存在可穿戴性差、电源供电不便等瓶颈问题,限制了其在可穿戴领域的应用,因此,研发具有柔性可穿戴和自供电功能的传感器是亟需突破的新策略。受冬季绒面衣物与人体摩擦易产生静电的启发,将摩擦纳米发电技术与柔性纺织材料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纺织结构的新型摩擦纳米发电机。以不同绒面织物作为摩擦层材料,制备了一种摇粒绒织物基摩擦电式自供电压力传感器(f-TENG),研究绒面结构类型对摩擦电输出性能的影响规律。f-TENG的绒面结构和高比表面积赋予了其良好的可水洗、连续化生产、低成本的特点,以及出色的电输出性能(40 V,5 cm×5 cm),可以点亮50个串联的LED灯泡。f-TENG可被用于多种应用场景中,采集人体运动的能量产生电信号,展示了纺织品在自供电智能可穿戴设备方面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面织物 摩擦纳米发电机 智能可穿戴设备 自供电 传感器
下载PDF
部分石墨烯复合纤维与制品的研发 被引量:26
10
作者 曲丽君 田明伟 +2 位作者 迟淑丽 王玉姣 胡希丽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0-177,共8页
为探究石墨烯在功能纤维及纺织品的多元应用,通过本课题组对石墨烯复合纤维及制品研发的总结,介绍了多元功能石墨烯复合纤维的制备与功能性研究,进一步明确复合纤维力学增强、阻燃、热稳定性、防紫外线、远红外发射等特性,以及耐日晒抗... 为探究石墨烯在功能纤维及纺织品的多元应用,通过本课题组对石墨烯复合纤维及制品研发的总结,介绍了多元功能石墨烯复合纤维的制备与功能性研究,进一步明确复合纤维力学增强、阻燃、热稳定性、防紫外线、远红外发射等特性,以及耐日晒抗老化石墨烯锦纶长丝优良的机械性能;在多元功能石墨烯纺织品方面,进行了石墨烯紫外线防护织物、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导电织物、石墨烯复合远红外功能纺织品、氧化石墨烯/海藻酸钠复合膜和纳米二氧化锰/石墨烯改性织物的研发及其功能性能研究。石墨烯复合纤维及制品在远红外功能纺织品、个体防护及智能纺织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复合纤维 纺织品 功能性
下载PDF
大麻碱氧一浴一步法短流程脱胶漂白工艺参数的优化 被引量:18
11
作者 曲丽君 朱士凤 +1 位作者 管云玲 王善元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93,共4页
大麻碱氧一浴脱胶漂白工艺流程短,去除木质素效果好。通过三因子二次通用旋转组合回归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大麻碱氧一浴脱胶漂白工艺探索,讨论了各工艺因素对精干麻残胶率、残余木质素量、精干麻强力和白度的影响,经过优化实验、计算与分... 大麻碱氧一浴脱胶漂白工艺流程短,去除木质素效果好。通过三因子二次通用旋转组合回归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大麻碱氧一浴脱胶漂白工艺探索,讨论了各工艺因素对精干麻残胶率、残余木质素量、精干麻强力和白度的影响,经过优化实验、计算与分析,得到了最优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 碱氧一浴 脱胶 漂白 短流程 工艺参数 优化
下载PDF
黄麻碱氧一浴一步法脱胶漂白短流程工艺 被引量:12
12
作者 曲丽君 管云玲 +2 位作者 郭肖青 孔燕 赵月华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3年第1期40-43,共4页
采用碱氧一浴一步法对黄麻脱胶漂白新工艺进行研究,初步探讨了碱与双氧水同浴脱胶漂白原理,以及双氧水氧化木质素原理。实验中首次采用镁离子做助剂,同时在强碱浴双氧水稳定剂的作用下,使碱氧一浴脱胶达到最佳功效。用正交方案将影响脱... 采用碱氧一浴一步法对黄麻脱胶漂白新工艺进行研究,初步探讨了碱与双氧水同浴脱胶漂白原理,以及双氧水氧化木质素原理。实验中首次采用镁离子做助剂,同时在强碱浴双氧水稳定剂的作用下,使碱氧一浴脱胶达到最佳功效。用正交方案将影响脱胶漂白效果较大的3个主要因素:NaOH质量浓度、双氧水和稳定剂用量进行工艺条件的优化,得出最佳方案为:NaOH为4g/L,H2O2为10g/L,稳定剂用量5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麻 碱氧一浴一步法 脱胶 漂白 残胶率 木质素 工艺流程 麻纺织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膜裂成纱工艺参数的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曲丽君 张明霞 +2 位作者 郭肖青 刘妍 孙亚宁 《棉纺织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共3页
探讨聚四氟乙烯(PTFE)膜裂成纱的工艺优化。在单因素工艺参数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总牵伸倍数、捻系数、薄膜厚度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工艺试验。结果表明:聚四氟乙烯膜裂成纱的较理想工艺参数为总牵伸1.8倍,捻系数190,薄膜厚度40μm。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膜裂纱 牵伸倍数 捻系数 薄膜厚度 断裂强度 断裂伸长率
下载PDF
改善亚麻织物服用性能的碱改性整理 被引量:5
14
作者 曲丽君 陈国华 +2 位作者 徐维敬 王彩霞 孙永军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2年第2期25-27,共3页
采取碱改性的方法对亚麻织物改性处理 ,再经水洗柔软等后整理工艺 。
关键词 亚麻织物 碱改性 服用性能 改性处理 整理工艺
下载PDF
新型天然纤维龙须草纤维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曲丽君 张艳 +1 位作者 王金泉 迟德玲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8年第2期44-47,86,共5页
对龙须草的基本性能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其在纺织上的应用。对龙须草纤维的细度、回潮率及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与其他同类纤维进行了比较,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技术对龙须草纤维的表面形态及分子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龙须... 对龙须草的基本性能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其在纺织上的应用。对龙须草纤维的细度、回潮率及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与其他同类纤维进行了比较,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技术对龙须草纤维的表面形态及分子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龙须草纤维断裂强力可达到65.58cN,回潮率为6.99%,可以满足纺纱工艺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草纤维 机械性能 扫描电镜 红外光谱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织物的燃烧性能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曲丽君 张明霞 +2 位作者 郭肖青 王金泉 黄聿华 《棉纺织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1,共3页
探讨聚四氟乙烯织物的燃烧性能。采用锥形量热法,测试了聚四氟乙烯织物及聚四氟乙烯芳纶交织物的点燃时间、热释放速率、总释放热、有效燃烧热、质量损失速率、烟释放速率等。聚四氟乙烯织物的热释放速率峰值为9.276 2 kW/m2,聚四氟乙... 探讨聚四氟乙烯织物的燃烧性能。采用锥形量热法,测试了聚四氟乙烯织物及聚四氟乙烯芳纶交织物的点燃时间、热释放速率、总释放热、有效燃烧热、质量损失速率、烟释放速率等。聚四氟乙烯织物的热释放速率峰值为9.276 2 kW/m2,聚四氟乙烯芳纶交织物的热释放速率峰值为65.524 kW/m2。聚四氟乙烯芳纶交织物的有效燃烧热为9.937 6 mJ/kg,时间为90 s;聚四氟乙烯织物的有效燃烧热为5.059 4 mJ/kg,时间为172 s。认为:聚四氟乙烯织物有更好的阻燃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量热仪 聚四氟乙烯 交织物 点燃时间 总释放热 质量损失速率 烟释放速率
下载PDF
光叶楮纤维的性能测试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曲丽君 毕晓春 +2 位作者 郭肖青 陈国华 张欣 《棉纺织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1-33,共3页
研究光叶楮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在分析了光叶楮白皮化学成分的基础上,采用生物酶与碱氧一浴联合脱胶工艺制取光叶楮纤维,对所制取出的光叶楮纤维进行了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回潮率及机械性能测试,并与麻类纤维作以对比。结果表明,光叶楮... 研究光叶楮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在分析了光叶楮白皮化学成分的基础上,采用生物酶与碱氧一浴联合脱胶工艺制取光叶楮纤维,对所制取出的光叶楮纤维进行了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回潮率及机械性能测试,并与麻类纤维作以对比。结果表明,光叶楮纤维经过生物酶与碱氧一浴联合脱胶工艺脱胶后,其纤维素结构并无变化;纤维回潮率为11.78%;单纤维长度较短,需要采用半脱胶工艺进行脱胶;白度好,手感柔软,无麻类纤维的刺痒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叶楮纤维 脱胶 韧皮纤维 回潮率 强伸性能 可纺性
下载PDF
N-乙酰化壳聚糖膜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曲丽君 张吉强 +1 位作者 郭肖青 韩国军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19,共3页
利用L-S(液-固)相转换法制备壳聚糖膜,并对其进行N-乙酰化,采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N-乙酰化壳聚糖膜的微观形貌、微观结构以及晶体结构特征,并测试了其厚度、溶胀性能等物理指标.结果表明... 利用L-S(液-固)相转换法制备壳聚糖膜,并对其进行N-乙酰化,采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N-乙酰化壳聚糖膜的微观形貌、微观结构以及晶体结构特征,并测试了其厚度、溶胀性能等物理指标.结果表明:壳聚糖膜经N-乙酰化后,部分壳聚糖大分子被接枝上乙酰胺基团,膜的结晶度提高,但大分子中吸水性基团减少,膜溶胀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膜 N-乙酰化 结晶度 溶胀性
下载PDF
杂交稻“大青棵”现象遗传基础剖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曲丽君 张宏军 +5 位作者 项超 王辉 夏加发 李泽福 高用明 石英尧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9-568,共10页
杂交稻的大青棵现象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大青棵产生的遗传基础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利用蜀恢527/辐恢838群体中的38个导入系为父本,以四个核心不育系II-32A、协青早A、冈46A和金23A为母本,构建4个测交群体。在合肥、... 杂交稻的大青棵现象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大青棵产生的遗传基础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利用蜀恢527/辐恢838群体中的38个导入系为父本,以四个核心不育系II-32A、协青早A、冈46A和金23A为母本,构建4个测交群体。在合肥、杭州和广州3个晚稻环境下,对其进行抽穗期和产量相关性状表型评价,结合基因型分析,利用单向(one-way ANOVA)和双向方差分析(two-way ANOVA)检测与感光性相关的QTL及QTL间互作。表型分析表明,55个组合在合肥表现为大青棵,相比之下,这些组合在杭州和广州表现为正常抽穗,但抽穗期延迟。利用单向方差分析,在多个环境或者群体中检测到12个标记与感光性QTL紧密连锁。通过双向方差分析,共检测到31对感光性上位性QTL,其中4对在不同群体和环境下稳定表达。结合基因型分析和上位性分析,发现位点RM331-RM2、RM331-RM5346、RM3395-RM16和RM3325-RM53间互作是导致导入系WD57、WD71、WD77、WD78、WD80、WD85和WD88与4个不育系测交组合产生大青棵的主要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大青棵 抽穗期 感光性 QTL定位
下载PDF
次兔毛/棉混纺气流纱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曲丽君 张百祥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7-57,共1页
作者用气流纺工艺路线对二、三级及以下等级兔毛与棉混纺进行了试验,纺出了兔毛/棉混比为13/87、30/70、50/50、70/30、83/17五种比例的兔毛/棉混纺纱。并在气流纺纱机上进行了兔毛/棉混纺比、假捻盘外径、捻系数三参数的优化,得出了最... 作者用气流纺工艺路线对二、三级及以下等级兔毛与棉混纺进行了试验,纺出了兔毛/棉混比为13/87、30/70、50/50、70/30、83/17五种比例的兔毛/棉混纺纱。并在气流纺纱机上进行了兔毛/棉混纺比、假捻盘外径、捻系数三参数的优化,得出了最优工艺参数,作为兔毛/棉混纺纱开发者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毛 棉纤维 混纺 气流纺纱 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