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颌骨重建术后内固定失败原因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曲行舟 胡永杰 +1 位作者 徐立群 张陈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讨下颌骨重建术后重建板断裂或松脱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2-2005年间因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进行下颌骨重建的129例患者进行随访,根据重建方式分为2组,其中78例患者采用骨移植修复,51例患者采用单纯重建板修复。10例患者术后1... 目的:探讨下颌骨重建术后重建板断裂或松脱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2-2005年间因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进行下颌骨重建的129例患者进行随访,根据重建方式分为2组,其中78例患者采用骨移植修复,51例患者采用单纯重建板修复。10例患者术后1~30个月发生重建板断裂或松脱。其中,8例采用单纯重建板修复,另2例分别采用血管化腓骨肌瓣和髂骨肌瓣修复。应用SAS6.12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重建板断裂及松脱的发生率为7.75%,骨修复组和单纯重建板修复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应用重建板进行下颌骨重建,钛板发生断裂及松脱的可能性大于骨移植修复。同期行骨移植重建下颌骨,或在局部和全身疾病控制后尽早进行二期骨移植重建下颌骨,是预防此类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重建 内固定 骨移植
下载PDF
上颌翼状导板在上下颌骨联合缺损早期赝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曲行舟 王明一 +1 位作者 马继壮 张陈平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上颌翼状导板在上下颌骨联合切除术后早期赝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0例因口腔癌根治而切除上下颌骨而未进行同期功能性重建的患者,其中2例术前获得口内牙列印模,8例因术前开口受限而在术后2周获得口内印模。在初步印... 目的:探讨上颌翼状导板在上下颌骨联合切除术后早期赝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0例因口腔癌根治而切除上下颌骨而未进行同期功能性重建的患者,其中2例术前获得口内牙列印模,8例因术前开口受限而在术后2周获得口内印模。在初步印模基础上制作个别托盘后,取工作模型、咬合记录并上架。利用上颌余留牙设计固位卡环,制作带有翼状导板的腭护板。患者于术后1周开始佩戴。结果:10例患者在术后1~3个月的康复训练后,无饮水返流及鼻漏气,腭咽闭合功能良好,上下颌余留牙咬合关系良好。去除翼状导板后,能够自主咬合,达到最大咬合面积。结论:腭护板联合翼状导板不仅能够保护上颌骨切除术区创口,早期分隔口鼻瘘,而且能够尽早纠正上下颌骨联合切除后的错。为二期永久赝复体制作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缺损 赝复治疗 翼状导板
原文传递
VEGFR3在不同临床分期舌癌癌周淋巴管中的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曲行舟 王丽珍 +1 位作者 胡永杰 张陈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23-125,129,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在舌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探索舌癌淋巴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对90例不同分期的舌癌肿瘤进行VEGFR3的检测,与10例正常舌黏膜标本进行对照。采用SAS6.12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在舌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探索舌癌淋巴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对90例不同分期的舌癌肿瘤进行VEGFR3的检测,与10例正常舌黏膜标本进行对照。采用SAS6.12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通过与正常组对照,Ⅰ、Ⅱ、Ⅲ期肿瘤中VEGFR3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Ⅳ期肿瘤中VEGFR3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转移组与非转移组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VEGFR3参与微淋巴管的生成,随着肿瘤的临床分期增高,其表达虽呈缓慢增高趋势,但尚不足以作为判定是否发生淋巴转移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癌 VEGFR3 淋巴转移
下载PDF
上臂头静脉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4
作者 曲行舟 胡永杰 +2 位作者 阮敏 刘浏 张陈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以上臂头静脉作为受区静脉在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5例经过多次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放疗后的患者进行组织瓣移植。由于头颈部静脉系统被手术、放疗等破坏,无法提供可靠的受区回流静脉,将上臂头静脉远... 目的:探讨以上臂头静脉作为受区静脉在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5例经过多次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放疗后的患者进行组织瓣移植。由于头颈部静脉系统被手术、放疗等破坏,无法提供可靠的受区回流静脉,将上臂头静脉远心端返转至头颈部作为受区血管与移植骨块回流静脉进行显微外科吻合。结果: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血管化组织瓣建立了良好的血液循环,获得了理想的修复重建效果。结论:在头颈部无可利用的受区静脉的情况下,返转上臂头静脉作为回流静脉能够为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静脉 修复重建 显微外科
下载PDF
缓激肽在大鼠组织瓣移植缺血后处理中影响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曲行舟 王明一 +2 位作者 阮敏 苏立新 张陈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缓激肽是否参与缺血后处理对组织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和缓激肽β2受体拮抗组。检测各组之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 目的:探讨缓激肽是否参与缺血后处理对组织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和缓激肽β2受体拮抗组。检测各组之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浓度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缺血后处理,与对照组和缓激肽β2受体拮抗组相比,SOD和MDA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够减轻组织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缓激肽的释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组织瓣
下载PDF
组织代用品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6
作者 曲行舟 张陈平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5年第5期393-394,共2页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口腔颌面部的组织缺损,对于颜面的美观、功能以至患者的心理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尽管修复重建外科不断发展进步,但对于多器官的复合性缺损单靠修复性手术效果并不尽人意。应用组织代用品,使缺损的修复效果进一步改善。...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口腔颌面部的组织缺损,对于颜面的美观、功能以至患者的心理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尽管修复重建外科不断发展进步,但对于多器官的复合性缺损单靠修复性手术效果并不尽人意。应用组织代用品,使缺损的修复效果进一步改善。本文对组织代用品以及赝复治疗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及发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代用品 缺损 修复
下载PDF
鳃裂囊肿(瘘)28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胡永杰 李亚东 +4 位作者 曲行舟 王丽珍 钟来平 刘浏 张陈平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总结284例先天性鳃裂囊肿(瘘)病例资料,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6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284例鳃裂囊肿(瘘)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检查、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120个月,平均37个月。... 目的:总结284例先天性鳃裂囊肿(瘘)病例资料,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6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284例鳃裂囊肿(瘘)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检查、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120个月,平均37个月。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鳃裂囊肿(瘘),其中第一鳃裂囊肿132例,占46.5%;第二鳃裂囊肿145例,占51.1%;第三鳃裂囊肿7例,占2.4%。第一鳃裂囊肿好发于40岁后的中老年,第二、三鳃裂囊肿好发于40岁前的青壮年。术后病理证实原发病变188例,复发病变33例,囊肿伴内瘘44例,囊肿继发感染伴外瘘16例,内、外瘘均有为3例。鳃裂囊肿(瘘)伴结核1例,多囊性囊肿2例,伴静脉畸形1例,恶性变6例(5例来源于第一鳃裂囊肿,1例来源于第二鳃裂囊肿)。术前辅助检查中,B超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最高,为66.20%。随访期间,鳃裂囊肿复发率为5.98%。结论:第一、二鳃裂囊肿(瘘)最常见,术前B超检查对鳃裂囊肿(瘘)有较高的确诊率,首次手术完整切除囊肿与瘘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鳃裂囊肿 鳃裂瘘 复发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NF-κB信号通路在紫草素诱导Tca8113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8
作者 阮敏 严明 +4 位作者 杨雯君 曲行舟 周晓健 陈万涛 张陈平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0年第1期66-71,共6页
目的:探讨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紫草素诱导Tca-8113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IκBa,磷酸化-IκBa、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采用EMSA方法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分析Caspase 3、8、9的活... 目的:探讨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紫草素诱导Tca-8113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IκBa,磷酸化-IκBa、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采用EMSA方法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分析Caspase 3、8、9的活性。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经过紫草素作用的癌细胞,磷酸化-IκBa蛋白及NF-κB的DNA结合活性均明显降低,Bcl-2蛋白表达显著减少。Caspase 3、8、9在紫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被激活,泛Caspase阻断剂Z-Asp-CH2-DCB可以明显抑制紫草素引起的细胞凋亡(P=0.02)。结论:紫草素诱导口腔鳞癌细胞的凋亡作用,至少部分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性,继而调节其下游调亡调控分子,包括bcl-2家族及Caspase家族等来实现。应用紫草素特异性抑制口腔鳞癌中高激活状态的NF-κB通路,可望成为口腔鳞癌防治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TCA8113 NF-ΚB信号通路 BCL-2家族 CASPASE家族
原文传递
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254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7
9
作者 胡永杰 曲行舟 +9 位作者 郑家伟 张志愿 唐友盛 张陈平 竺涵光 孙坚 沈国芳 叶为民 李军 邱蔚六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35-339,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缺损与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79年1月~2006年12月间,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所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患者2549例,共制备皮瓣2684块:软组织瓣包括前臂皮瓣、背阔肌皮瓣、胸大肌皮瓣... 目的:探讨不同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缺损与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79年1月~2006年12月间,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所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患者2549例,共制备皮瓣2684块:软组织瓣包括前臂皮瓣、背阔肌皮瓣、胸大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肩胛皮瓣等;骨组织瓣包括腓骨肌皮瓣、髂骨肌皮瓣、肩胛骨肌皮瓣等。分别用于修复舌、腭、颊、口底、颌骨及面颈部大面积复合缺损。统计各年代游离组织瓣移植的成功率,分析失败原因。结果:游离组织瓣移植成功率从80年代初期(92%)至今(98.5%),呈逐年升高趋势,2684块皮瓣总成功率达96.80%。前臂皮瓣是最常用的游离组织瓣(64.12%),胸大肌皮瓣和背阔肌皮瓣在修复大面积复合缺损常被采用,各种骨肌(皮)瓣应用于颌骨缺损修复成为近年的热点。大范围复合组织缺损的救治性手术常需要多个游离组织瓣联合修复重建。结论: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手术根治的保障,更是术后缺损修复的主要手段。前臂皮瓣是修复舌、颊、腭等软组织缺损的首选瓣,胸大肌与背阔肌(皮)瓣适合修复体积较大的缺损,腓骨、髂骨肌瓣是上、下颌骨缺损最常用的修复手段。其他不常用的组织瓣,应根据不同适应证进行选择。采用不同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对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组织瓣 修复重建 功能性外科 口腔颌面部缺损
下载PDF
复合髂骨肌皮瓣同期颧种植重建上颌骨缺损一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永杰 李思毅 +5 位作者 张志愿 徐立群 曲行舟 A. Hardianto 吴轶群 张陈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07-810,共4页
目的应用复合髂骨肌皮瓣同期植入颧种植体和普通种植体行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功能重建。方法2003年8月,B row nⅡ类的单侧上颌骨缺损面部凹陷畸形患者1例,术前三维CT检查,制作快速原型,在快速原型上设计重建方案,行模板外科操作,手术以髂... 目的应用复合髂骨肌皮瓣同期植入颧种植体和普通种植体行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功能重建。方法2003年8月,B row nⅡ类的单侧上颌骨缺损面部凹陷畸形患者1例,术前三维CT检查,制作快速原型,在快速原型上设计重建方案,行模板外科操作,手术以髂骨肌瓣复合腹壁外侧皮瓣重建上颌骨,术中同期植入1枚B ra。nem ark颧种植体和2枚普通种植体,术后6个月二期手术行种植体支持固定义齿修复。结果血管化骨瓣及皮瓣移植均获成功,术后6个月种植体与移植骨骨性结合。面部外形双侧对称,腭部形态恢复良好,患侧咬牙合关系恢复正常,咀嚼牙合力达健侧的76.3%,临床效果满意。术后随访14个月,肿瘤未复发,种植体周围未见骨质吸收。结论复合髂骨肌皮瓣结合同期颧种植体植入可作为上颌骨缺损个体化功能重建的可靠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肌皮瓣 颧种植体 上颌骨缺损 重建
下载PDF
口底区域淋巴组织清扫术在舌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1
作者 胡永杰 曲行舟 +4 位作者 徐立群 李思毅 A.Hardianto 苏立新 张陈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为减少舌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探讨口底区域淋巴组织清扫术的范围、术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随访2000年5月~12月本科舌癌手术患者20例(原发灶T2或T3,未明显侵犯口底,颈部N0)。同期舌-(颌)-颈联合根治术,术中于颏孔前断... 目的:为减少舌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探讨口底区域淋巴组织清扫术的范围、术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随访2000年5月~12月本科舌癌手术患者20例(原发灶T2或T3,未明显侵犯口底,颈部N0)。同期舌-(颌)-颈联合根治术,术中于颏孔前断离并外展下颌骨,以利直视下彻底清扫同侧口底中间带淋巴组织,达到完整舌-(颌)-颈根治。同期调查我院和外院舌癌手术后患者20例(术中口底中间带淋巴组织保留或未彻底清扫)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率。结果:实验组局部无1例复发,对侧淋巴结转移2例(T3),转移率10%。对照组口底或下颌下复发7例,对侧颈淋巴转移5例,复发转移率60%。P<0.05,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传统非连续性颈清扫并不能清除所有可能受累的淋巴结。对T2以上的舌癌患者,宜在传统的颈清术式基础上,断离、外展下颌骨,行同侧口底中间带组织的彻底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癌 口底区域淋巴清扫术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咬合引导的颌骨重建精确度分析及功能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明一 王慧珊 +3 位作者 杨劼 刘剑楠 曲行舟 张陈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讨颌骨缺损重建术中移植骨定位的平面优先原则,确保新建的颌骨功能定位与咀嚼功能恢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60例颌骨缺损患者,通过数字化虚拟手术设计,确定平面的位置并以其作为参考平面,以咬合关系为引导,进行颌骨... 目的:探讨颌骨缺损重建术中移植骨定位的平面优先原则,确保新建的颌骨功能定位与咀嚼功能恢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60例颌骨缺损患者,通过数字化虚拟手术设计,确定平面的位置并以其作为参考平面,以咬合关系为引导,进行颌骨定位重建,最终完成种植修复。采集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的CT数据,并与术前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移植骨就位和种植体植入的精确度,测定咬合力分布情况,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术后1个月时,上颌骨移植腓骨和髂骨就位的精确度分别为(90.28±0.29)%和(89.87±0.41)%,下颌骨分别为(82.21±0.32)%和(89.52±0.18)%,上颌和下颌种植体的精确度分别为(91.72±0.21)%和(86.07±0.26)%。术后6个月时,上颌骨移植腓骨和髂骨就位的精确度分别为(89.24±0.20)%和(89.86±0.37)%,下颌骨分别为(75.39±0.25)%和(85.02±0.17)%,上颌和下颌种植体的精确度分别为(90.22±0.27)%和(85.57±0.31)%。单侧颌骨缺损的咬合力分布健侧为(68.14±8.32)%,患侧为(35.22±5.73)%;而双侧缺损的左、右两侧分别为(52.18±1.75)%和(47.82±2.41)%。结论:咬合引导的颌骨重建能够预先确定移植骨的空间位置、种植体的植入位点与方向,最终实现精准的咬合重建,恢复咀嚼功能,是颌骨功能性重建的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 咬合引导 颌骨重建 牙槽嵴优先
原文传递
筋膜悬吊联合前臂皮瓣修复唇或口角缺损10例报道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永杰 曲行舟 +3 位作者 李思毅 徐立群 A.Hardianto 张陈平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评价筋膜悬吊联合前臂皮瓣修复唇或口角缺损的形态和功能效果。方法:自2001年以来选择10例唇部和口角缺损病例,按照唇部和口角的缺损范围设计前臂皮瓣,皮瓣与受区行血管吻合,依照缺损长度取大腿阔筋膜或掌长肌腱,在折叠皮瓣内面行... 目的:评价筋膜悬吊联合前臂皮瓣修复唇或口角缺损的形态和功能效果。方法:自2001年以来选择10例唇部和口角缺损病例,按照唇部和口角的缺损范围设计前臂皮瓣,皮瓣与受区行血管吻合,依照缺损长度取大腿阔筋膜或掌长肌腱,在折叠皮瓣内面行筋膜悬吊,将筋膜分别与失去连续性的口轮匝肌和颊肌对位缝合,从而使皮瓣拥有良好的外形,并恢复部分唇部及口角的功能。结果:前臂皮瓣辅助筋膜悬吊后,随访2a以上,皮瓣100%成活,2例患者有轻度的唇部及口角闭合不全,其他患者口角修复外形、发音、咀嚼等基本正常,并可以辅助完成一定的表情功能。结论:采用筋膜悬吊联合前臂皮瓣修复唇或口角缺损,在形态和功能恢复方面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 前臂皮瓣 唇部缺损
下载PDF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明一 杨雯君 +2 位作者 曲行舟 钟来平 张陈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61-264,共4页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肿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表现为颈部或咽旁的无痛性肿物,早期无呛咳、声音嘶哑等迷走神经受侵犯症状,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神经鞘瘤而影响治疗。该肿瘤在MRI图像上有特征性表现而有助于提高诊...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肿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表现为颈部或咽旁的无痛性肿物,早期无呛咳、声音嘶哑等迷走神经受侵犯症状,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神经鞘瘤而影响治疗。该肿瘤在MRI图像上有特征性表现而有助于提高诊断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需长期服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受损神经恢复;放疗等保守疗法可减缓肿瘤的生长速度及神经症状的出现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迷走神经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功能优先的新型下颌骨缺损分类(COM)法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陈平 阮敏 +4 位作者 刘剑楠 杨溪 李思毅 曲行舟 季彤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下颌骨缺损多由良恶性肿瘤切除、创伤和感染所致,会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颜面畸形和生理功能障碍。下颌骨缺损具有复杂性,不同部位、范围的缺损,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形态和功能损害,相应的修复重建难度也不相同。因此,下颌骨缺损的精准分类... 下颌骨缺损多由良恶性肿瘤切除、创伤和感染所致,会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颜面畸形和生理功能障碍。下颌骨缺损具有复杂性,不同部位、范围的缺损,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形态和功能损害,相应的修复重建难度也不相同。因此,下颌骨缺损的精准分类对功能性重建及术后康复意义重大。本文在前期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基于髁区(condyle region)、牙合区(occlusion region)和肌区(muscle region)3大不同功能区域的新型下颌骨缺损分类方法 ,即COM法,希望有助于下颌骨的功能性修复重建指导及康复效果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缺损 分类 COM法
原文传递
BDNF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抗失巢凋亡能力和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苏立新 张陈平 +3 位作者 胡永杰 曲行舟 刘浏 李思毅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07-210,共4页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抗失巢凋亡能力和转移的影响,揭示BDNF与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特性的关系。方法:以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高、低转移细胞系ACC-2和ACC-M为研究对象,利用MTT、悬浮培养、...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抗失巢凋亡能力和转移的影响,揭示BDNF与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特性的关系。方法:以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高、低转移细胞系ACC-2和ACC-M为研究对象,利用MTT、悬浮培养、流式细胞仪、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观察BDNF对SACC细胞系体外培养过程中增殖和抗失巢凋亡的影响。以SPSS10.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ACC-2和ACC-M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均具有一定的抗失巢凋亡能力,且ACC-M高于ACC-2(P<0.01)。25、50、100ng/mlBDNF对ACC-2和ACC-M增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50ng/mlBDNF可以显著提高ACC-2的抗失巢凋亡能力(P<0.01)和克隆形成(P<0.01)。结论:SACC的转移特性与抗失巢凋亡能力相关,适合浓度的BDNF可以提高SACC的抗失巢凋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失巢凋亡 转移
下载PDF
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影响种植体存留率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明一 王慧珊 +3 位作者 刘剑楠 王震 周恬 曲行舟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80-82,共3页
目的分析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术后影响种植体存留率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下颌骨缺损行腓骨重建后牙种植体植入的患者资料共20例,从角化龈是否缺失、软组织厚度和移植骨高度等三方面收集数据,与... 目的分析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术后影响种植体存留率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下颌骨缺损行腓骨重建后牙种植体植入的患者资料共20例,从角化龈是否缺失、软组织厚度和移植骨高度等三方面收集数据,与种植体周围边缘性骨吸收量进行比较。结果 20例患者中,角化龈完全缺失12例,单侧缺失5例,完全保留3例。重建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软组织厚度分别为(5.88±0.54)mm,(3.46±0.30)mm和(3.17±0.31)mm;移植骨高度分别为(2.36±0.23)mm,(2.17±0.19)mm和(2.05±0.22)mm。种植体植入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近中MBL值分别为(1.09±0.32)mm,(1.22±0.37)mm和(1.36±0.46)mm;远中MBL值分别为(1.10±0.29)mm,(1.25±0.31)mm和(1.35±0.39)mm。经统计学分析,角化龈、软组织厚度与边缘性骨吸收值成正相关,移植骨高度与边缘性骨吸收值成反相关。结论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种植患者,应尽量增加移植骨高度,减少软组织厚度,并且在颌骨切除时,在保证切缘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保留角化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留存率 角化龈 腓骨重建 下颌骨缺损
下载PDF
同种异体胎儿骨和胎盘混合充填修复大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吉辰 尉迟哲慧 曲行舟 《黑龙江医学》 1999年第4期79-80,共2页
关键词 骨缺损 胎儿 胎盘 充填修复 同种异体 骨移植 实验研究 混合 修复作用
下载PDF
下颌下腺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小荣 曲行舟 《精准医学杂志》 2020年第5期424-427,共4页
目的探讨下颌下腺瓣(SMGF)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采用SMGF修复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 目的探讨下颌下腺瓣(SMGF)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采用SMGF修复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5±0.3)岁;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21例。32例患者术后2周出院时SMGF均愈合良好;2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咽瘘,经换药以后延期愈合。术后随访平均58个月(3个月~10年),1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2年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2例患者手术后1年局部复发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扩大切除包括SMGF在内的组织后未再随访;其余31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采用SMGF修复口腔内小范围软组织缺损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下腺瓣 外科皮瓣 颌面损伤 头颈部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半侧上颌骨缺损赝复体修复固位方案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曹敏 王冬梅 +2 位作者 王明一 曲行舟 张陈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84-489,共6页
目的对3种单侧上颌骨缺损赝复体修复方式——卡环固位、一根/两根颧种植与卡环联合固位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基于CT扫描数据建立正常人颅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计算分析3种重建模型中上颌复合体的应力分布,综合比较赝... 目的对3种单侧上颌骨缺损赝复体修复方式——卡环固位、一根/两根颧种植与卡环联合固位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基于CT扫描数据建立正常人颅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计算分析3种重建模型中上颌复合体的应力分布,综合比较赝复体、基牙、卡环、种植体、颧骨的应力水平。结果单一的卡环固位,基牙应力峰值达130.7 MPa,赝复体产生位移4.439 mm,卡环应力峰值达452.4 MPa,健侧眶缘应力为23.32 MPa;加入一根颧种植后,卡环应力减小至118.1 MPa,基牙应力峰值为31.12 MPa,健侧眶缘应力仅为5.387 MPa。两根颧种植体固位方式下,颧骨应力由66.11 MPa减小到48.12 MPa;颧种植体上的最大应力也由500.2 MPa降至313.8 MPa。结论颧种植与卡环联合固位,颌面骨骼应力分布更符合咬合力传导规律。研究结果将为人体上颌单侧缺损重建方案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建模 上颌骨缺损 固位 赝复体 应力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