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合地黄汤加味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孙旭海 曹峰祥 +1 位作者 赵峥峥 杜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2-975,共4页
目的 观察百合地黄汤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group-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nsomnia,G-CBT-I)对老年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失眠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及联合组各60例,中药组予百合地黄汤加味治疗,联合组予百合地黄汤... 目的 观察百合地黄汤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group-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nsomnia,G-CBT-I)对老年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失眠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及联合组各60例,中药组予百合地黄汤加味治疗,联合组予百合地黄汤加味联合G-CBT-I治疗,2个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通过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评估2个组被试在治疗前后及3个月随访时主观睡眠评价、入睡时间等因子分及总分变化情况,根据PSQI减分率评估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时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中药组(P<0.05);2个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时PSQI、ISI量表总分均下降,PSQI量表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因子分均有改善(P<0.05);联合组PSQI、ISI量表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等因子分改善优于中药组(P<0.05),且可保持3个月。结论 百合地黄汤联合G-CBT-I在改善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等方面效果显著,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百合地黄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地黄汤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老年失眠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浅谈叶天士扶阳思想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曹峰祥 杨阳 《江苏中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13-14,共2页
扶阳即扶助阳气的治法,主要用于机体阳气不足与失调所导致的各种病证。在学习清代名医叶天士医案的过程中,认识到叶氏对于扶阳治法有其独到的见解,具体运用到临床,可概括为温润兼修,阴中求阳法;脾肾双调,动藏求阳法;温益中宫,扶土求阳... 扶阳即扶助阳气的治法,主要用于机体阳气不足与失调所导致的各种病证。在学习清代名医叶天士医案的过程中,认识到叶氏对于扶阳治法有其独到的见解,具体运用到临床,可概括为温润兼修,阴中求阳法;脾肾双调,动藏求阳法;温益中宫,扶土求阳法三种治法。所治病证涉及了上中下三焦多个脏腑。叶氏温扶阳气之法,着意脏腑气化,辨证精准独到,若能认真领会体悟,必将于临床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阳 叶天士 医案 治疗应用
下载PDF
叶天士潜阳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曹峰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2-713,共2页
潜阳治法是中医临床工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治法,多用于虚实夹杂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病情较为复杂的治疗领域。笔者在研究学习叶天士医案的过程中,认识到叶天士于潜阳治法有独到之处,其法分别从上、中、下三焦入手,视病证不同或单独从一... 潜阳治法是中医临床工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治法,多用于虚实夹杂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病情较为复杂的治疗领域。笔者在研究学习叶天士医案的过程中,认识到叶天士于潜阳治法有独到之处,其法分别从上、中、下三焦入手,视病证不同或单独从一焦顺势收功(如从权治节收肃浮阳法、培育中宫承纳气火法、益肾填精潜降龙火法等),或兼顾两焦阴阳同调起效(如脾肾双调法,摄纳阴火法等)。遣方组药,简约淳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阳治法 医案 叶天士
下载PDF
从《伤寒论》方证看心理失调的中医学诊治
4
作者 曹峰祥 《河北中医》 2007年第9期840-841,共2页
关键词 中医心理学 《伤寒论》
下载PDF
浅谈叶天士治疗血证六法及其临床应用
5
作者 朱法永 秦凤伟 曹峰祥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33期15-17,共3页
慢性血证,临床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长期的慢性失血损耗人体正气,使病情缠绵拖沓,反复难愈。通过研究学习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诊疗医案的过程中,认识到叶氏对于血证治法有其独到之处,除“治血不避温,止血不凭涩”之外,其治疗大法... 慢性血证,临床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长期的慢性失血损耗人体正气,使病情缠绵拖沓,反复难愈。通过研究学习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诊疗医案的过程中,认识到叶氏对于血证治法有其独到之处,除“治血不避温,止血不凭涩”之外,其治疗大法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凉肃肺胃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肺胃阴伤,虚火灼络伤津动血所造成的咳血、吐血等证;(2)并补肺脾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肺脾气虚,土不生金病证,临床中多见气短懒言,食纳不佳及痰咳日久,腹胀便溏等,涉及肺、脾二脏的血证,以咳血、吐血、便血多见;(3)温益中阳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脾胃阳气不足,中寒内生,阳气失于固摄,血络失统,此类血证以吐血或便血为主;(4)滋养肝肾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肝肾不足,下焦阴亏,精血内夺,虚阳上泛,龙雷之火上越导致的出血证;(5)固摄下元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肾元亏损,摄纳失常所引起的血证,尤其多见于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以便血、尿血、崩漏证等多见;(6)化瘀通络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瘀血导致的出血,血证无论久暂均可造成不循常道的离经之血,而成为瘀滞病邪,此瘀又可成为新的出血诱因。临床化瘀止血虽为常法,但立法选药中往往化瘀与止血同用,或仅选兼具活血与止血功效的药物,无法为后学者提供明晰的参考思路。叶氏临床中常用这些方法,总以调整三焦脏腑气化功用为主旨,其医案辨证精准、处方简约,若能认真领会体悟,必将大有裨益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证 慢性消耗性疾病 治血六法
下载PDF
叶天士温阳法治疗血证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曹峰祥 杨阳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第5期460-461,共2页
慢性血证是临床常见病,可出现咳血、吐血、衄血、便血等症状,多见于虚实夹杂证,由于长期慢性失血,进一步损耗正气,使病情缠绵、反复难愈.温阳法治疗血证,主要用于虚寒性出血证,这类出血证多由于机体阳气不足、摄纳无权,血液不循常道所致... 慢性血证是临床常见病,可出现咳血、吐血、衄血、便血等症状,多见于虚实夹杂证,由于长期慢性失血,进一步损耗正气,使病情缠绵、反复难愈.温阳法治疗血证,主要用于虚寒性出血证,这类出血证多由于机体阳气不足、摄纳无权,血液不循常道所致.如《素问·玉机真藏论篇》所描述的肺虚寒血证,"秋脉……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中医对慢性虚寒血证的治疗历史悠久,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桃花汤治疗少阴病下血.《金匮要略》中的柏叶汤、黄土汤等一直沿用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出血证 温阳法 治疗 叶天士 《伤寒杂病论》 慢性失血 《金匮要略》
原文传递
明末清初西方医学知识传入对中医学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曹峰祥 万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05-307,共3页
明末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医学知识得以在中国传播,并在当时的中医学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医界开始注意到了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学之间的极大差异性,并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如方以智、王宏翰等人,都曾给予专门论... 明末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医学知识得以在中国传播,并在当时的中医学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医界开始注意到了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学之间的极大差异性,并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如方以智、王宏翰等人,都曾给予专门论述。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这些论述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进行中西医学“融汇”的思想,并且,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融汇”的特点、方法、深度及在中医界所产生的影响也颇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西洋医学 中医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