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MGB1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曹清心 刘宇 凌昌全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82-285,共4页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内典型的一类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参与基因转录、DNA修复、V(D)J重组、细胞分化及细胞外信号转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MGB1参与核小体结构的构建及稳定,并可在特定情况下释放于细胞外,...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内典型的一类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参与基因转录、DNA修复、V(D)J重组、细胞分化及细胞外信号转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MGB1参与核小体结构的构建及稳定,并可在特定情况下释放于细胞外,发挥着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如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及凋亡,与肿瘤的发生、生长、转移和浸润等均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近年来关于HMGB1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肿瘤 相关性
下载PDF
蜂毒素对人肝癌细胞中HMGB1及VEGF-C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曹清心 汪晨 +2 位作者 刘宇 赵丹 凌昌全 《东南国防医药》 2012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观察蜂毒素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C,VEGF-C)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肝癌细胞HepG2体外培养,... 目的观察蜂毒素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C,VEGF-C)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肝癌细胞HepG2体外培养,经蜂毒素处理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了解蜂毒素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Western-blotting、qRT-PCR方法检测HMGB1、VEGF-C的表达。结果蜂毒素在体外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活性;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蜂毒素可抑制HMGB1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但对VEGF-C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qRT-PCR结果显示,蜂毒素在mRNA水平均具有抑制HMGB1、VEGF-C表达的作用。结论蜂毒素可降低肝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并可能通过HMGB1、VEGF-C的表达发挥抗肝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素 肝细胞癌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下载PDF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曹清心 《东南国防医药》 2008年第2期122-124,共3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仅危害儿童,而且妨碍成人的生活。ADHD的病理生理是与额叶皮层下网状结构功能异常和多巴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烟碱能神经递质系统失调是联结在一起的。对于ADHD患者应用兴奋剂与非兴奋剂的治疗被证明是有效的...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仅危害儿童,而且妨碍成人的生活。ADHD的病理生理是与额叶皮层下网状结构功能异常和多巴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烟碱能神经递质系统失调是联结在一起的。对于ADHD患者应用兴奋剂与非兴奋剂的治疗被证明是有效的,现有的缓释、长效制剂与透皮吸收的兴奋剂,以及可替换的非兴奋剂,为ADHD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新问世的缓释剂型削弱了兴奋剂短效剂型的强化效应,从而使备受关注的兴奋剂滥用倾向得到缓和。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的初期评估与诊断、持续释放药物的应用、足够稳定的药物浓度、对于来自看护人和老师的临床评定量表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通过恰当的药物治疗与社会心理干预的联合应用,可以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药物治疗 成瘾性 进展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宇 曹清心 +1 位作者 张燕 赵仙先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9-502,共4页
目的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的不断增加,以及再灌注治疗的广泛开展,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IRI)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尚未找到一种能有效减轻IRI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外... 目的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的不断增加,以及再灌注治疗的广泛开展,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IRI)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尚未找到一种能有效减轻IRI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基于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可能在IRI过程中发挥着中枢作用,并且目前有关AMI患者经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血浆中HMGB1浓度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文中初步探讨HMGB1是否参与AMI患者PCI中心肌IRI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心肌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1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检查正常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41例AMI经急诊PCI治疗患者(AMI手术组)术前即刻、术后24h和48h血浆中HMGB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变化水平,并记录AMI手术组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开通即刻出现的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RA)类型、术后24 h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住院期间不良临床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及其他基本临床数据。结果 AMI手术组患者在IRA开通即刻均观察到RA;术后24 h HMGB1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即刻及术后48 h(P<0.05),并且各时间点HMGB1水平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P<0.05);AMI手术组院内出现不良临床事件与无不良事件的患者相比较,各时间点HMGB1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HMGB1参与了AMI患者行PCI手术中IRI的过程;HMGB1水平对于AMI患者的远期预后有一定预测作用;HMGB1可能通过促进VEGF的分泌而参与梗死后心肌的修复过程,并可能通过此作用对改善心功能、保护心肌细胞产生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术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宇 曹清心 赵仙先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9-102,共4页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是一种核蛋白质,其可由坏死细胞以及活化的免疫细胞释放至细胞外而具有细胞因子的活性,继之启动免疫反应和引发炎性反应。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HMGB1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是一种核蛋白质,其可由坏死细胞以及活化的免疫细胞释放至细胞外而具有细胞因子的活性,继之启动免疫反应和引发炎性反应。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HMGB1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等疾病有密切关系,通过研究HMGB1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可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找到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炎性反应 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宇 曹清心 赵仙先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4期249-251,共3页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有效地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但临床以及实验室研究证实,存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减弱或者无效的特定人群,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而这种现象确切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的研究证实,阿司匹林抵抗的发...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有效地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但临床以及实验室研究证实,存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减弱或者无效的特定人群,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而这种现象确切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的研究证实,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与临床合并症、药理学特性以及患者基因多态性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对其诊断和治疗尚缺乏有效手段。因而研究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机制,为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下载PDF
基于电子病历的网络药房定时配送系统构建与应用
7
作者 刘方斌 王琳琳 +4 位作者 陈飞 万文辉 曹清心 朱小蔚 齐晓林 《东南国防医药》 2023年第3期322-324,共3页
为满足老干部的健康需求,为老干部提供全维、系统、规范的医疗和护理服务,有必要丰富现有医疗服务内容和改进医疗服务模式。文章针对干休所服务能力有限、老干部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问题,利用移动通信技术、RFID技术,设计基于电子病... 为满足老干部的健康需求,为老干部提供全维、系统、规范的医疗和护理服务,有必要丰富现有医疗服务内容和改进医疗服务模式。文章针对干休所服务能力有限、老干部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问题,利用移动通信技术、RFID技术,设计基于电子病历的网络药房定时配送模式,实现老干部于干休所中享受医院专家远程问诊的同时,可及时获取专家开出的药品,降低了干休所医务工作量,提升了干休所服务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品配送 网络医疗 电子病历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富丝氨酸重复蛋白SraP_(L-Lectin)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及其功能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岳岩 郑峰 +3 位作者 曹清心 王怡雯 周婷婷 王长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94-1498,共5页
目的: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富丝氨酸重复蛋白SraP_(L-Lectin)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体外功能。方法:以USA300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SraP_(L-Lectin)基因序列,克隆到pET28a表达载体中,0.1 mmol/L IPTG 25℃诱导6 h,镍柱亲和层析纯化SraP_(L-Le... 目的: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富丝氨酸重复蛋白SraP_(L-Lectin)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体外功能。方法:以USA300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SraP_(L-Lectin)基因序列,克隆到pET28a表达载体中,0.1 mmol/L IPTG 25℃诱导6 h,镍柱亲和层析纯化SraP_(L-Lectin)-His蛋白。以纯化的SraP_(L-Lectin)-His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常规融合技术制备杂交瘤细胞,间接ELISA法、West-ern blot法筛选和鉴定阳性杂交瘤细胞株。扩大培养阳性细胞株后注射小鼠腹腔,收集腹水,经Protein G柱纯化anti-SraP_(L-Lectin)单克隆抗体。以不同终浓度的单克隆抗体预先孵育A549细胞和注射小鼠腹腔,涂板计数单克隆抗体阻断细菌黏附、侵入和感染的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了SraP_(L-Lectin)-pET28a重组表达载体,经镍柱纯化后获得高纯度的重组蛋白,获得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小鼠腹水经Protein G柱纯化后获得纯度高达95%以上的特异性抗体,效价1∶32万。终浓度100 ng/mL单克隆抗体预先孵育A549细胞2 h,能够显著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A549细胞的黏附和侵入。提前1 d向小鼠腹腔注射1μg anti-SraP_(L-Lectin)单克隆抗体,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血液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结论:本研究制备的anti-SraP_(L-Lectin)单克隆抗体能够阻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侵入,为将SraP_(L-Lectin)作为防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药物靶点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富丝氨酸重复蛋白 单克隆抗体 感染
原文传递
基于健康大数据的军队老干部全维保健模式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曹清心 朱小蔚 +3 位作者 陈飞 万文辉 李莹 齐晓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55-857,共3页
伴随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健康大数据融合多学科关键技术,将有力推动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文章针对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现实需求,构建全员、全域、全程、全时服务的综合保健新模式。融合物... 伴随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健康大数据融合多学科关键技术,将有力推动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文章针对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现实需求,构建全员、全域、全程、全时服务的综合保健新模式。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加强大数据技术在全维保健模式上的采集挖掘和分析利用。文章构建四种保健模式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能有效提升基层卫生机构预防、医疗和保健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大数据 军队老干部 保健模式
下载PDF
健康医疗大数据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思路与对策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宇 曹清心 +2 位作者 文献 韩雄 王静 《中国数字医学》 2020年第5期70-72,共3页
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生态乃至健康事业发展,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在全球已成为一种趋势。结合抗击非典(SARS)、埃博拉疫情和赴汉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实践体会,重点从监测、预防、治疗、科研和保障等方面探讨了应用健... 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生态乃至健康事业发展,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在全球已成为一种趋势。结合抗击非典(SARS)、埃博拉疫情和赴汉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实践体会,重点从监测、预防、治疗、科研和保障等方面探讨了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思路与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医疗大数据 新冠肺炎 疫情防控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宇 曹清心 高玲 《东南国防医药》 2020年第5期468-472,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22例,依据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2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61例。2组患者均行PCI术治疗,术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左心室射血反射(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心肌酶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T(cTnT)]变化,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血管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后LVEF[(56.47±5.13)%]高于对照组[(50.38±3.27)%],而LVEDD[(45.32±1.98)mm]低于对照组[(48.82±2.1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497.93±64.52)ng/mL]和CK-MB[(12.31±2.76)ng/mL]低于对照组[(789.83±120.24)ng/mL、(19.83±4.35)ng/mL],而cTnT[(0.38±0.09)ng/mL]高于对照组[(0.25±0.0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浆VEGF[(118.98±15.46)mg/L]、IL-6[(8.74±1.42)pg/ml]和TNF-α[(10.27±1.58)pg/mL]低于对照组[(184.35±21.09)mg/L、(11.27±2.09)pg/mL、(15.42±2.3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浆ET-1[(43.56±6.87)μmol/L]低于对照组[(62.65±8.97)μmol/L],SOD[(93.24±7.58)U/mL]高于对照组[(78.93±4.87)U/mL],MDA[(6.84±1.39)μmol/L]低于对照组[(8.97±1.54)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具有良好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肌保护
下载PDF
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网络照护系统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方斌 陈飞 +4 位作者 谭梦 曹清心 朱小蔚 马宁玲 齐晓林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1年第11期72-74,共3页
基于物联网技术和5G移动通信技术,利用可穿戴智能设备,构建网络照护系统,实现了干休所老年患者病情数据实时采集、数据分析展示、病房网络监护、专家远程救治指导等。系统应用后,干休所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提高,老年患者获取服务时间缩短,... 基于物联网技术和5G移动通信技术,利用可穿戴智能设备,构建网络照护系统,实现了干休所老年患者病情数据实时采集、数据分析展示、病房网络监护、专家远程救治指导等。系统应用后,干休所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提高,老年患者获取服务时间缩短,干休所服务项目增加。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照护系统为干休所老年患者提供了24 h实时监护和优质远程医疗服务,缓解了干休所卫生人力资源短缺等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设备 网络照护系统 干休所 实时监护 远程救治
下载PDF
高糖诱导内皮细胞损伤microRNA表达紊乱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宇 曹清心 +4 位作者 于曼丽 张必利 石屹城 崔玲 赵仙先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13期2405-2407,共3页
目的:研究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表达变化。方法:常规培养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利用不同浓度D-葡萄糖溶液(0 mmol/L、5 mmol/L、15 mmol/L和25 mmol/L),诱导刺激24 h后分别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生长... 目的:研究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表达变化。方法:常规培养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利用不同浓度D-葡萄糖溶液(0 mmol/L、5 mmol/L、15 mmol/L和25 mmol/L),诱导刺激24 h后分别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生长活力和凋亡水平。收集细胞总RNA,利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检测miRNA的表达变化,同时利用TargetScan、PicTar等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预测可能的靶基因。结果:高糖溶液(25 mmol/L)刺激内皮细胞后,细胞生长活力明显降低,为对照组的67.5%(P<0.01),凋亡水平为对照组的4.5倍(P<0.01)。QRT-PCR结果显示miRNA的表达出现了明显的紊乱,其中miR-451、miR-504、miR-302d、miR-18b*、miR-198、miR-328和miR-517c明显下调,miR-29c、miR-100*、miR-137、miR-660和miR-217明显上调(P<0.05)。靶基因预测发现miR-217和miR-451可能调控内皮细胞功能相关的多个基因的表达。结论:在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中,miRNA表达紊乱提示其可能参与内皮细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内皮细胞 高糖 损伤
原文传递
自噬对高糖诱导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14
作者 刘宇 曹清心 +4 位作者 石屹城 崔玲 陈启 于曼丽 赵仙先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12期2201-2204,共4页
目的:研究自噬对高糖诱导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分别用常规培养基(正常对照组)、含30 mmol/L D-葡萄糖的高糖培养基(高糖组)、高糖培养基合并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100 nmol/L)干预(RAPA组)和... 目的:研究自噬对高糖诱导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分别用常规培养基(正常对照组)、含30 mmol/L D-葡萄糖的高糖培养基(高糖组)、高糖培养基合并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100 nmol/L)干预(RAPA组)和高糖培养基合并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5 mmol/L)干预(3-MA组)培养。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活力,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标记蛋白(Beclin1)的表达水平。结果:(1)高糖溶液刺激内皮细胞24 h后,细胞生长活力为正常组的55.0%(P<0.01),自噬标记蛋白Beclin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凋亡水平为正常组的2.0倍;(2)与高糖组相比,RAPA组细胞生长活力明显增加,Beclin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凋亡水平为高糖组的70.1%;(3)与高糖组相比,3-MA组细胞生长活力明显减少,Beclin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凋亡水平为高糖组的1.42倍。结论:细胞自噬可能对高糖诱导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具有凋亡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内皮细胞 高糖 凋亡 保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