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西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曹高社 邢舟 +5 位作者 毕景豪 孙凤余 刘凌之 杜欣 周红春 陈永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07-1523,共17页
豫西偃(师)龙(门)地区本溪组铝土矿是华北陆块南部铝土矿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岩溶型铝土矿一样,其成矿物质来源争议较大。本文选取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中具有代表性的豆鲕(碎屑)状铝土矿和铝土质泥岩两种岩性进行LA-... 豫西偃(师)龙(门)地区本溪组铝土矿是华北陆块南部铝土矿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岩溶型铝土矿一样,其成矿物质来源争议较大。本文选取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中具有代表性的豆鲕(碎屑)状铝土矿和铝土质泥岩两种岩性进行LA-ICP-MS碎屑锆石U-Pb测年,并辅以Hf同位素测定,分析了偃龙地区铝土矿的物质来源及其性质。结果表明,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碎屑锆石年龄可分为两组,第一组378~544Ma,峰值为443Ma,除378Ma一颗锆石为泥盆纪外,其余为早古生代,对应加里东期的年龄,占73%;第二组629~3116Ma,为前寒武纪年龄,占27%,具有三个较明显的年龄峰值,992Ma、1817Ma和2500Ma,分别对应四堡期—晋宁期、吕梁期和五台期的年龄。加里东期和四堡期—晋宁期碎屑锆石具有明显的岩浆锆石特征,吕梁期和五台期的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锆石的变质增生锆石。加里东期和四堡期—晋宁期碎屑锆石(占85.3%)来源于北秦岭造山带,少量的(占6.4%)吕梁期和五台期的碎屑锆石可能来源于下伏马家沟组灰岩的岩溶不溶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溪组 铝土矿 物质来源 LA-ICP-MS U-PB测年 豫西
下载PDF
合肥盆地寒武系底部烃源岩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1
2
作者 曹高社 宋明水 +2 位作者 刘德良 周松兴 李学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73-278,共6页
合肥盆地海相油气的勘探逐渐受到重视。盆地西部发现的寒武系底部海相泥质烃源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是进一步油气勘探的基础。层序地层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沉积构造环境为拉张裂陷向移离扩张... 合肥盆地海相油气的勘探逐渐受到重视。盆地西部发现的寒武系底部海相泥质烃源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是进一步油气勘探的基础。层序地层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沉积构造环境为拉张裂陷向移离扩张的过渡阶段,盆地性质属于内裂谷盆地向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过渡类型,对于烃源岩的形成和保存极其有利。该套烃源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6.46%,有机质类型为I型,Ro(2%~3.5%)与Tmax(500~600℃)反映的成熟度已进入过成熟早期乃至晚期阶段。生物标志物反映该套烃源岩在强还原高盐度的环境中形成,生源为菌藻类低等生物,其演化程度处于生油阶段。两类有机地化指标反映的成熟度差异,可能是各自代表的有机质不同。Ro和Tmax主要反映烃源岩主体的成熟度,而生物标志物可能主要反映岩石包体有机质的成熟度。综合研究认为,该套烃源岩不仅处于生气高峰期,并具有生油的可能。该套烃源岩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为合肥盆地勘探下古生界天然气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寒武系底部 烃源岩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特征 海相油气 石油地质
下载PDF
豫西偃师龙门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含铝岩系矿物学特征及其原岩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曹高社 张松 +5 位作者 徐光明 杜忠 周红春 李建全 陈永才 陈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00-1314,共15页
以华北陆块南部豫西偃师县龙门镇地区全取芯铝土矿钻孔ZK4704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岩芯观察和垂向上连续取样,运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手段对本溪组含铝岩系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垂向变化规律进行... 以华北陆块南部豫西偃师县龙门镇地区全取芯铝土矿钻孔ZK4704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岩芯观察和垂向上连续取样,运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手段对本溪组含铝岩系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垂向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偃龙地区本溪组含铝岩系的矿物均为自生矿物,除后期重结晶作用的影响外,主要以隐晶质或微晶存在,矿物成分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下部和上部泥岩以粘土矿物为主,但下部泥岩以伊利石为主,上部泥岩以高岭石为主。中部铝矿物含量较高,粘土矿物含量较少。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以化学风化作用的基本原理和产生的条件为联结本溪组含铝岩系矿物学特征和原岩的纽带,分析了铝土矿的原岩。认为,可以迅速水解的火山灰是最有可能的含铝岩系的原岩,而由弱碱性的海相环境逐渐转变为弱酸性沼泽环境的海退序列可以很好地解释水解过程中化学环境的变化,含铝岩系基底强烈的古岩溶作用,可以为硬水铝石的产生提供良好的泄水条件。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的火山灰物源可由华北陆块北缘和我国西部地区同时期强烈活动的火山作用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矿物学 物源 火山灰 水解 上石炭统本溪组 豫西
下载PDF
合肥盆地与北淮阳构造带印支期的推覆构造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16
4
作者 曹高社 李学田 +2 位作者 刘德良 周松兴 高一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6-122,共7页
在分析合肥盆地钻测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 ,对北淮阳构造带推覆构造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存在 ,探讨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模式、动力学背景和油气意义。认为 ,印支期合肥盆地与北淮阳构造带组成统一的推覆构造系... 在分析合肥盆地钻测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 ,对北淮阳构造带推覆构造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存在 ,探讨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模式、动力学背景和油气意义。认为 ,印支期合肥盆地与北淮阳构造带组成统一的推覆构造系统 ,其动力学背景是华北陆块深部地壳向造山带内部的陆内俯冲。印支期构造运动为典型的大陆内部构造 ,并非经“B”式俯冲形成的碰撞造山运动。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对油气的保存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陆内俯冲 合肥盆地 北淮阳构造带
下载PDF
华北陆块东南缘凤台组时代的讨论 被引量:11
5
作者 曹高社 张善文 +2 位作者 柳忠泉 杨晓勇 刘德良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20-728,共9页
华北陆块东南缘凤台组归属于震旦系或寒武系尚无定论,影响了对华北陆块震旦纪与寒武纪转折时期的古构造、古地理和古生物的重大质变事件的探讨。本文根据下震旦统顶部与凤台组之间裂离不整合的发现及其意义的讨论,以及凤台组夹层粉砂质... 华北陆块东南缘凤台组归属于震旦系或寒武系尚无定论,影响了对华北陆块震旦纪与寒武纪转折时期的古构造、古地理和古生物的重大质变事件的探讨。本文根据下震旦统顶部与凤台组之间裂离不整合的发现及其意义的讨论,以及凤台组夹层粉砂质泥岩620Ma的Pb-Pb等时线年龄,基本厘定出凤台组时代为晚震旦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台组 裂离不整合 Pb—Pb等时线 晚震旦世 华北陆块
下载PDF
河南省巩义地区本溪组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来自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的证据 被引量:14
6
作者 曹高社 刘凌之 +6 位作者 邢舟 孙凤余 余爽杰 方磅磅 杜欣 周红春 陈永才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5-65,共11页
巩义地区是河南省本溪组铝土矿发现最早的地区,也是豫西铝土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成矿物质来源尚不清晰。选取该区一个露天采坑内的豆鲕状铝土矿样品,进行岩石薄片观察、X衍射分析和LA-ICP-MS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该区... 巩义地区是河南省本溪组铝土矿发现最早的地区,也是豫西铝土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成矿物质来源尚不清晰。选取该区一个露天采坑内的豆鲕状铝土矿样品,进行岩石薄片观察、X衍射分析和LA-ICP-MS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该区铝土矿主要矿物成分为硬水铝石、锐钛矿和伊利石;碎屑锆石年龄可以分成2组,第一组介于393—484 Ma间,峰值约为442 Ma,占86%,主要为早古生代岩浆锆石,第二组介于555—2 714 Ma间,具有约901 Ma,约1 718 Ma,约2 440 Ma的峰值年龄,占14%,主要为前寒武纪岩浆锆石或为岩浆成因的变质增生锆石;早古生代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于北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中-酸性花岗质侵入岩,前寒武纪碎屑锆石可能主要来源于北秦岭地区的变质地层,它们与侵入其中的加里东期岩浆岩一同被剥蚀,共同为研究区提供物源;该区铝土矿中缺少晚古生代碎屑锆石的原因可能与远离内蒙古隆起,靠近北秦岭造山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溪组铝土矿 物质来源 碎屑锆石 LA-ICP-MSU-Pb测年 巩义地区
下载PDF
华北陆块南缘下震旦统顶部裂离不整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曹高社 张善文 +4 位作者 柳忠泉 杨晓勇 刘德良 周松兴 杨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21-627,共7页
华北陆块南缘四十里长山地区下震旦统四顶山组叠层石白云岩与其上部凤台砾岩的接触界面上为一薄层黄铁矿,对其宏观和微观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这一接触界面为裂离不整合。这一裂离不整合的发现和确认为研究华北陆块在Rodnia超大陆... 华北陆块南缘四十里长山地区下震旦统四顶山组叠层石白云岩与其上部凤台砾岩的接触界面上为一薄层黄铁矿,对其宏观和微观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这一接触界面为裂离不整合。这一裂离不整合的发现和确认为研究华北陆块在Rodnia超大陆裂解时期的地质响应提供了直接依据,也为研究凤台砾岩及其相对应地层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的构造背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陆块 不整合 地质意义 超大陆 砾岩 构造背景 地球化学特征 顶部 叠层石 发现
下载PDF
华北陆块东南缘凤台组岩相古地理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曹高社 张善文 +2 位作者 隋风贵 杨晓勇 刘德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0-216,共7页
对华北陆块南缘凤台组的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表明,凤台组具有海底扇的沉积模式。根据凤台组的沉积分布特征,其总体为海底扇的水道沉积。这一水道相似于陡倾大陆边缘的海底峡谷,其产生可能与断裂作用有关。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微相 古地理 凤台组 华北陆块
下载PDF
合肥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与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曹高社 柳忠泉 +2 位作者 刘德良 周松兴 高一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7-291,共5页
中—新生代合肥盆地受EW向特提斯构造和NNE向滨西太平洋构造等多元构造动力的控制,具有成盆期次多、构造运动频繁、沉降量和伸展量小、卷入构造层次浅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中—新生界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有机质的转化是不利的。而古生界应为... 中—新生代合肥盆地受EW向特提斯构造和NNE向滨西太平洋构造等多元构造动力的控制,具有成盆期次多、构造运动频繁、沉降量和伸展量小、卷入构造层次浅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中—新生界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有机质的转化是不利的。而古生界应为今后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中-新生界 合肥盆地
下载PDF
河南留山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粒度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曹高社 杨启浩 +3 位作者 林玉祥 邢娜娜 俎新许 徐光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3期9-14,共6页
通过留山盆地上三叠统概率累积曲线、粒度参数和C-M图解等分析,沉积物粒度特征主要反映了扇三角洲泥石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下部太山庙组显示了水流由强至弱,搬运能力逐渐减小的过程;上部太子山组显示出水流不稳,流速交替多... 通过留山盆地上三叠统概率累积曲线、粒度参数和C-M图解等分析,沉积物粒度特征主要反映了扇三角洲泥石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下部太山庙组显示了水流由强至弱,搬运能力逐渐减小的过程;上部太子山组显示出水流不稳,流速交替多变的特点。粒度特征也显示了紊流作用的强烈影响,而紊流作用的产生可能与快速水流以及较高的悬浮颗粒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山盆地 上三叠统 沉积环境 粒度分析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东部长堤走滑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高社 毕磊 +4 位作者 彭传圣 周廷全 徐光明 邢娜娜 陈俊侠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59-1069,共11页
济阳坳陷东部长堤断裂是一条特征明显的走滑断裂带,以T2地震反射层(沙河街组二段底面反射层)为界,发育深层次和浅层次两套断裂系统.深层次断裂系统为长堤走滑断裂带的主体,发育R-P断层组合,剖面上呈丝带状构造样式,平面上呈发辫状构... 济阳坳陷东部长堤断裂是一条特征明显的走滑断裂带,以T2地震反射层(沙河街组二段底面反射层)为界,发育深层次和浅层次两套断裂系统.深层次断裂系统为长堤走滑断裂带的主体,发育R-P断层组合,剖面上呈丝带状构造样式,平面上呈发辫状构造样式;浅层次断裂系统由一组近南北向左阶羽状雁列带组成,雁列带中的每条断层为近南北向走滑断裂的T断层.Es3-Es2下期,长堤走滑断裂带开始活动,发育深层次断裂系统,系由济阳坳陷和渤中坳陷之间的构造调节作用所造成;Es2上-Ed期,发育浅层次断裂系统,与长堤深层次断裂持续活动以及沉积盖层的逐渐增厚有关,同时,郯庐断裂带开始对研究区的构造格局产生影响;Ng-Nm期,研究区处在巨大的北东向走滑递进应变带中,长堤近南北向走滑断裂带让位于郯庐断裂带控制的北东向走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堤走滑断层带 走滑构造 演化 济阳坳陷
下载PDF
豫西宜阳地区三叠纪早期孙家沟组上段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和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曹高社 余爽杰 +2 位作者 孙凤余 方磅磅 徐海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37-1153,共17页
孙家沟组是华北板块二叠纪和三叠纪转折时期的沉积记录,选择记载气候变化的材料,揭示气候的连续性变化,对于分析华北板块在这一转折时期古环境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选择地层出露良好的华北板块南部豫西宜阳地区,以孙家沟组... 孙家沟组是华北板块二叠纪和三叠纪转折时期的沉积记录,选择记载气候变化的材料,揭示气候的连续性变化,对于分析华北板块在这一转折时期古环境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选择地层出露良好的华北板块南部豫西宜阳地区,以孙家沟组上段呈韵律型发育的薄层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碳酸盐岩层中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变化,结合宏观沉积环境的分析,揭示这些碳酸盐岩层的成因,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古环境信息。研究表明,孙家沟组上段碳酸盐岩的碳酸盐矿物主要为自生碳酸盐,且没有发生显著的后期变化,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变化可以用于古环境的重建。根据孙家沟组上段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的组成和受控因素,结合宏观沉积环境分析,认为孙家沟组上段的盐酸盐岩形成于湖盆环境。δ^(18)O>-7.97‰时,δ^(13)C和δ^(18)O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湖泊处于封闭环境,碳酸盐矿物富含白云石,且结晶程度较差;δ^(18)O<-7.97‰时,δ^(13)C和δ^(18)O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湖泊处于开放环境,碳酸盐矿物富含镁方解石,且结晶程度较好。根据孙家沟组上段由下部到上部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的变化,揭示出当时的湖泊环境经历了由相对开放到相对封闭,再到相对开放的演化,并显示出温度变低,湿度变小,植被变差的演化趋势。孙家沟组上段湖泊环境的形成可能与南部北秦岭造山带的隆升有关,薄层碳酸盐岩层与上覆紫色泥岩层组成的韵律层主要与气候变化引起的降雨量有关。孙家沟组上段所记录的古环境及其变化与全球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以后陆地环境的变化规律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家沟组 碳酸盐岩 碳氧同位素 古环境 豫西
下载PDF
华北东部前中生代盆地基底的几何学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曹高社 徐国强 +3 位作者 高立祥 林玉祥 杨启浩 徐光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51,共6页
以华北东部前中生代盆地的几个重要不整合面,以及张夏组的顶面为界面,并以这些地质界面所夹持的沉积地层的厚度变化为依据,反演了前中生代盆地主要地质时期的盆地基底的形态.研究表明,华北东部中元古代盆地由南部和北部两个呈北东-北东... 以华北东部前中生代盆地的几个重要不整合面,以及张夏组的顶面为界面,并以这些地质界面所夹持的沉积地层的厚度变化为依据,反演了前中生代盆地主要地质时期的盆地基底的形态.研究表明,华北东部中元古代盆地由南部和北部两个呈北东-北东东向狭窄条带状展布、向北东和南西向开口的次级盆地组成,并在蓟县、凌原、沈阳北部和豫西地区存在有沉降中心;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北部盆地范围缩小,沉降中心转移到宣化-怀柔一带,南部盆地明显扩大,盆底基底向南部和东部倾斜,同时沿现今郯庐断裂的东部盆地开始发育;新元古代震旦纪盆地基本继承了青白口纪盆地的分布范围,但盆地基底的分异更加明显;早古生代盆地分布范围已覆盖整个华北陆块,但盆地的基底具有较大的起伏形态,早古生代早期南北沉陷,中间隆起,呈现出不对称的鞍状,早古生代晚期则中间沉陷,南北隆起,呈向东部开口的簸箕状;晚古生代本溪组沉积时期,也为一向东开口的簸箕状形态,继承了早古生代晚期的盆地基底形态,太原组沉积时期表现为南部沉降幅度较大,北部则有抬升,一改本溪组沉积时期的基底形态,并保持至晚古生代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东部 前中生代 盆地 几何学
下载PDF
桩西潜山断裂构造的分形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高社 邢娜娜 +2 位作者 周廷全 陈俊侠 毕磊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288-293,共6页
桩西地区Tr,Tg,Tg1,Tg2四个地震反射层上的断裂系统在标度区间0.25-2 km上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且由下部反射层到上部反射层分维值大致具有由小变大的规律.在平面上,高值区(>1.8)主要出现在桩西潜山山头的位置,并具有北西向展布... 桩西地区Tr,Tg,Tg1,Tg2四个地震反射层上的断裂系统在标度区间0.25-2 km上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且由下部反射层到上部反射层分维值大致具有由小变大的规律.在平面上,高值区(>1.8)主要出现在桩西潜山山头的位置,并具有北西向展布的趋势,低值区(<1.3)主要出现在规模较大的断层所控制的凹陷地区,分维等值线延伸方向与研究区断裂的走向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桩西地区已探明的含油气面积与断裂分维值的分布具有较好的叠合性,可以作为指导油气勘探的一项定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西潜山 断裂 分形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晚三叠世留山盆地沉积特征与构造环境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高社 杨启浩 +4 位作者 高立祥 林玉祥 邢娜娜 俎新许 徐光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8-733,共16页
本文在实测剖面的基础上,通过薄片观察、粒度分析和阴极发光测试等手段,以沉积相的研究为切入点,将沉积作用和构造作用紧密联系,分析了留山盆地的沉积特征和构造性质。研究表明,留山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主要为扇三角洲相,经历了早期的退... 本文在实测剖面的基础上,通过薄片观察、粒度分析和阴极发光测试等手段,以沉积相的研究为切入点,将沉积作用和构造作用紧密联系,分析了留山盆地的沉积特征和构造性质。研究表明,留山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主要为扇三角洲相,经历了早期的退积作用和晚期的进积作用。沉积相的演化和源区分析综合表现出,留山盆地是一个孤立的陆相盆地,沉积物来源主要为盆地周围的造山带物质。盆地演化经历了盆地形成阶段、平稳沉降阶段、快速沉降阶段和快速充填阶段,其构造动力与盆地周缘的构造作用强度相呼应。盆地性质可能为压坳性盆地,进而推测留山盆地是华北与扬子板块在晚三叠世碰撞期间向南大规模推覆而产生的背驼式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山盆地 晚三叠世 沉积特征 构造环境
下载PDF
乌伦古坳陷东南部中生代早期断裂构造生长指数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曹高社 李茹 +2 位作者 毕景豪 徐光明 邢舟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1,57,共7页
为确定乌伦古坳陷东南部中生代早期断裂构造的活动规律和控制因素,在确定同沉积逆断层引起的断展褶皱轴面和组成的基础上,对乌伦古坳陷东南部由红岩断阶带和陆梁隆起所夹持的三角区域内中生代早期断裂构造生长指数进行分析。在上三叠统... 为确定乌伦古坳陷东南部中生代早期断裂构造的活动规律和控制因素,在确定同沉积逆断层引起的断展褶皱轴面和组成的基础上,对乌伦古坳陷东南部由红岩断阶带和陆梁隆起所夹持的三角区域内中生代早期断裂构造生长指数进行分析。在上三叠统白碱滩组(T_3b)沉积阶段,乌东断裂生长指数一般在1.5左右,红盆断裂多小于1.3,喀拉萨依断裂多小于1.2;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至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_1b-J_2x)沉积阶段,乌东断裂在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_1b)沉积时期具有最大的生长指数,红盆断裂在中侏罗统三工河组(J_1s)沉积时期具有最大的生长指数,喀拉萨依断裂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_2x)沉积时期具有最大的生长指数。在断裂走向方向上,红盆和喀拉萨依断裂具有最南东端(或东端)生长指数较小,并接近于1,然后向北西(或西)方向生长指数逐渐增大,然后又逐渐减小至生长指数等于1的变化规律;乌伦古坳陷东南部乌东断裂、红盆断裂和喀拉萨依断裂在上三叠统白碱滩组(T_3b)沉积阶段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至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_1b-J_2x)沉积阶段均具有从北东向南西方向的前展式迁移特征,说明当时的构造动力是从北东方向发起的。在断裂走向上生长指数的变化规律既与断裂构造的不同归属有关,又与不同方向断裂之间的距离有关。喀拉萨依断裂的生长指数沿走向表现出更大的变化特点,这与其他方向断裂构造的叠加所造成的活动性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指数 构造迁移 乌伦古坳陷 中生代
下载PDF
华北陆块东南缘上震旦统凤台组磷结核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高社 张善文 +2 位作者 随风贵 杨晓勇 刘德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4-459,共6页
华北陆块东南缘风台组的底部和中部存在磷结核。这些磷结核的发现表明,凤台组(至少有部分地层)可能形成于温暖的海相环境。凤台组底部与中部磷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2个层位磷结核的沉积构造环境存在差异,凤台组底部形成于地幔活... 华北陆块东南缘风台组的底部和中部存在磷结核。这些磷结核的发现表明,凤台组(至少有部分地层)可能形成于温暖的海相环境。凤台组底部与中部磷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2个层位磷结核的沉积构造环境存在差异,凤台组底部形成于地幔活动较强的海相环境,而中部形成于地幔活动性较弱的闭塞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震旦统凤台组 磷结核 华北陆块东南缘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太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曹高社 刘慧慧 +1 位作者 邢舟 徐光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47,67,共7页
为明确南华北盆地太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基本特征,并分析该套烃源岩特殊的有机质富集背景,选取南华北盆地周缘洛阳、禹州、平顶山和永城地区全取心煤炭钻井的太原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系统的有机化分析,并对其进行评价,在对太原组碳酸盐岩... 为明确南华北盆地太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基本特征,并分析该套烃源岩特殊的有机质富集背景,选取南华北盆地周缘洛阳、禹州、平顶山和永城地区全取心煤炭钻井的太原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系统的有机化分析,并对其进行评价,在对太原组碳酸盐岩矿物学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揭示该套烃源岩有机质富集背景。南华北盆地不同地区太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碳平均值均大于1.00%,但生烃潜量和氯仿沥青"A"均较小,平均值分别小于1.00 mg/g和0.01%。干酪根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一般占50%以上,壳质组一般在20%~50%,惰质组少量,但几乎不含腐泥组。镜质体反射率(Ro)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洛阳地区Ro平均值为4.57%,禹州地区Ro为2.1%,平顶山地区Ro为1.14%,永城地区Ro平均值为1.97%。南华北盆地太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与普遍的碳酸盐岩烃源岩差异较大。太原组灰岩中较高的有机质含量主要与其中含有大量的炭屑有关,其原因是突发性海侵形成的灰岩过程中对下伏的煤线或碳质泥岩造成强烈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 碳酸盐岩 烃源岩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华北陆块南部平顶山砂岩的最大沉积年龄和物源区:来自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的证据 被引量:5
19
作者 曹高社 方磅磅 +2 位作者 孙凤余 余爽杰 徐海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518-2544,共27页
平顶山砂岩是华北陆块晚古生代地层上部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层,以其广泛的分布、特殊的岩性,以及对晚古生代地层的分划性而著称,暗示了平顶山砂岩可能是一次地质事件的记录,但有关平顶山砂岩的沉积时代和沉积环境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项研... 平顶山砂岩是华北陆块晚古生代地层上部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层,以其广泛的分布、特殊的岩性,以及对晚古生代地层的分划性而著称,暗示了平顶山砂岩可能是一次地质事件的记录,但有关平顶山砂岩的沉积时代和沉积环境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项研究选取华北陆块南部平顶山砂岩的创名地点---平顶山地区,及其北部巩义地区和宜阳地区的平顶山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并辅以Hf同位素测定,分析平顶山砂岩的最大沉积年龄和沉积物源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平顶山砂岩的沉积时代和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华北陆块南部平顶山、巩义和宜阳地区平顶山砂岩4个样品的碎屑锆石主要为古生代岩浆锆石和前寒武纪变质锆石。其中,古生代锆石占13%,具有~259Ma、~318Ma和~435Ma的峰值年龄;前寒武纪锆石占87%,具有显著的~1871Ma和~2459Ma峰值年龄,还有两个仅由3颗锆石组成的不明显的峰值~812Ma和~976Ma。采用最年轻单颗粒年龄(YSG)限定地层最大沉积年龄的方法,确定出三个地区4个样品YSG年龄分别为249±8Ma、260±7Ma、252±7Ma和248±7Ma,与二叠系-三叠系沉积界线年龄251.0±0.4Ma相接近,推测平顶山砂岩的底界可能是二叠纪与三叠纪的接触界线,即华北陆块南部平顶山砂岩的地质时代应归属于早三叠世。根据平顶山砂岩的沉积和构造背景分析,以及与潜在物源区年龄图谱和值的对比,平顶山砂岩的主要物源区为华北陆块北部内蒙古隆起上的晚古生代侵入岩体和华北陆块的变质基底,次要物源区为北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的中-酸性花岗质侵入岩和~1000Ma花岗岩或被侵入的该地区的主要变质地层(秦岭群、二郎坪群和宽坪群)。根据平顶山砂岩最大沉积年龄和沉积物源区分析,结合平顶山砂岩下伏地层(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沉积物几乎全部来源于华北陆块北部的内蒙古隆起,平顶山砂岩上覆的石千峰组(除平顶山砂岩之外)的物源主要来源于北秦岭造山带的认识,推测平顶山砂岩可能是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沉积和构造环境变化在华北陆块南部的物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平顶山砂岩 最大沉积年龄 物源区 LA-ICP-MS U-PB测年 华北陆块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东北部埕东断层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高社 毕磊 +2 位作者 余朕朕 肖伟伟 廉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2-428,共7页
埕东断层是济阳坳陷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控盆断裂.通过精细解译济阳坳陷埕东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相干分析技术,对埕东断层的构造特征、断层性质、演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埕东断层为一条特征明显的走滑断层,据其... 埕东断层是济阳坳陷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控盆断裂.通过精细解译济阳坳陷埕东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相干分析技术,对埕东断层的构造特征、断层性质、演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埕东断层为一条特征明显的走滑断层,据其构造特征可将埕东断层分为南段(F1)和北段(F2)两部分.南段(F1)为埕东断层的主体,表现出明显的"海豚效应";F2断层由一组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左阶羽状雁列带组成.埕东断裂的演化历史可划分为Ek-Es4期、Es3-Es2下期、Es2上-Ed期和Ng-Nm期4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区域构造环境,控制着埕东断层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东断层 走滑构造 演化过程 济阳坳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